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你能讀出別人的想法,卻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你是一個數學天才卻不會判斷風險;你滿是對他人的偏見,卻又是這個星球上最善於合作的物種。作為一個人類,你充滿著矛盾,也充滿著驚奇。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混球


我們帶有偏見和種族主義,然而又是天生的合作者。

無論是英國退歐,還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近期的政治事件如同潘多拉盒子被打開,種族主義者和仇外者一一列隊出現。想斥責他們嗎?其實,他們只是表現出了真正的人性。


心理學家早就發現,我們把其他人分門別類地放在大腦的類別箱中,並標記著「我們」和「他們」。我們暗地裡尊重和信任與自己相似的人,與其他人相處則感到焦慮不安。也許你現在要開始琢磨這是真的嗎?我有過這樣的表現嗎?確實,每個人都是如此,這是根深蒂固的人性,以至於我們經常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在這樣想和這樣做了。


在2000年的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只在參與者面前閃過一些不同種族的人臉,就會激活大腦中的恐懼電路——扁桃腺,然而參與者自己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產生了恐懼。近期更多的研究發現,扁桃腺不僅控制恐懼反應,它還會激發大腦其他區域對某一對象的警惕。因此,即使我們不會在意識層面害怕與自己不一樣的人,也會本能地為他們打上標籤。


這是人類的進化殘留,在古人類時期,當不同部落的人經過時,保持警覺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同時還具有非人性的傾向。在一次實驗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蘇珊·菲斯克給志願者展示了一些流浪漢的照片,她發現這時他們大腦中的內側額葉前皮質未被激活,本來這一區域應該在我們大腦中出現人類概念或形象時被激活。這意味著參與者們的大腦並未把流浪漢視為真正的人類,或視之為次等人。


好在人類可以根據具體情形克服這種天性。在以上兩組實驗中,當參與者被問及他們看到的這些人會喜歡哪種食物時,恐懼和漠不關心的大腦反應會很快消失。這說明,一旦人們把眼前的人當作一個人類個體來考慮時,群體類別性的偏見就會消失。


而且,貼上了「我們」和「他們」標籤的盒子是靈活多變的。如果一群人被分成幾個團隊,即使每個團隊中包括各種人種,人們都會更認同自己團隊中的人。因此,要消除偏見,只需讓他明白你們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就行。這時,人們可以立刻從對立者轉變成合作者。


人類有合作的天性。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大衛·蘭特專門研究人類的合作性,他的一個著名實驗是讓人們在一個遊戲中選擇自己玩還是與團隊一起玩。如果自己一個人玩,可以獲得2倍於團隊的收益,而團隊一起玩,雖然自己的收益減半,但團隊整體獲得比個人多得多的收益。當要求參與者做抉擇時,蘭特給出不同長度的考慮時間,他發現人們考慮的時間越短,越傾向於選擇合作。而時間越短意味著更加依靠直覺來判斷,而時間越長越根據理性來判斷。這說明,人的天性是願意與人合作的,並且願意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如果我們將這種天性發揚光大,人類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物理天才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執行刁鑽而複雜的計算。


你正在洗碗,堆得老高的碗碟已經開始搖搖欲墜,似乎危機將至。然而,正當碗碟堆要倒塌的那一刻,你及時將它托住,挽救了一次家務災難,也展示了人類的一項特殊才能:空間計算。


章魚的機敏可以與人類匹敵;新蘇格蘭烏鴉能夠非常巧妙地使用工具;黑猩猩的短期記憶能力甚至可以勝過人類。然而,沒有任何其他物種可以對其周遭的實體環境進行複雜、實時的計算,並生成預測。


人腦這種內嵌的「物理引擎」的工作方法,與圖形引擎的工作方法非常相似。圖形引擎是在電腦遊戲中產生現實遊戲環境體驗的軟體。它根據物體的物理法則編程,當遊戲玩家輸入信息時,這些實時信息將與參數一起形成一幅圖畫,顯示接下來要發生的景象。人腦通過感觀輸入的信息也可以模擬現實,構建一個與環境一致的3D模型,只要按下「運行按鈕」,它就會告訴你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進行實時預測。


人腦的這一天份仍然有待進一步了解,譬如,大腦的能耗只有大約20瓦,不到一個中型顯卡的1/10,為何能如此高效地處理周圍極其複雜的環境信息?


但是我們這一「物理引擎」並不具有所有物理學的計算功能,它只能根據經典力學法則計算,即只能計算我們周圍可見的世界。如果涉及到電磁學和量子力學,我們的「物理引擎」就失效了。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信徒

你覺得自己是無神論者嗎?怎麼可能!你來到這個世界時的默認設置就是相信超自然力量,並且這一設置無法手動更改。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而言,迷信是天生的。全球絕大多數人是信教的,在龐大虔誠的宗教信眾中,只有少數非宗教人士。據估計,全球70億人中,沒有宗教信仰者不到10億。即便是這10億人,在研究宗教信仰認知基礎的科學家看來,他們的無神論也只是表面,扒開無神論者的表皮,你會看到迷信和准宗教的內核。


人類擁有一種認知能力,被稱為「心智理論」,它讓我們能琢磨出或由直覺知道他人的想法。對於社群物種的人類來說,這太有用了(見本文「我們是心靈感應者」),然而這一能力也誘使我們相信無形的思想。我們天生認為思想和身體是由兩個明顯區分的部分所組成,即使身體死亡,思想或者說靈魂仍然不滅。同時人們目的論式的思維使自己相信生命有內在的目的,相信是某個偉大的心智在實施某種計劃,因此才有人類這樣的生命。


除此之外,人類也總是試圖探求自然界背後的信息,尤其是科學難以解釋的超自然現象促使人們產生迷信,相信鬼魂、精神治療、投胎轉世、心靈感應、占星術、幸運數字和祖宗崇拜都是迷信超自然現象的表現。迷信與宗教一樣普遍,3/4的美國人承認他們執迷於常見的超自然信仰;中國雖然被認為是一個無神論國家,但仔細想想,你身邊的親友們,包括你自己在內,有幾個完全不相信超自然現象呢?


超自然思維佔據著我們的腦子,無神論和科學唯物主義很難取得進展。就像一個減肥者被美味的蛋糕引誘,意志力常常會失敗。只有不斷的努力,加上博學者的指導,才有可能把這種思維模式扭轉過來。


我們是變異體


我們的基因來自其他物種,細胞來自親屬,並且基因技術將帶來無限優化身體配置的可能。


我們是數十億年進化的產物,積累了數兆基因複製的錯誤。正是基因的這種變異機制使單細胞進化成水母、蕨類植物、野豬和人類。如果沒有變異,生命將永遠無法發展得如此絢麗多彩,正如達爾文所說:「無止境的形式最美。」


現代人類的大部分基因都來自智人,但有一些人也攜帶著一部分其他人種的基因。非洲之外的人類後裔帶有2%~4%尼安德特人的DNA;已滅絕的人種的DNA仍然在人類身體中傳播。


你不僅攜帶著其他物種的基因,你也可能接收了其他人的細胞。在你出生之前,你母親的細胞穿越胎盤進入你的血液之中。幾十年之後,一些細胞「移民」仍然存在於你的血液、心臟、皮膚和其他組織中,這被稱為「微嵌合體交換」。微嵌合體交換是相互的,如果你是一位母親,你的孩子現在仍以胎兒幹細胞的形式存在於你的身體中。

你甚至可能攜帶著你祖母或長兄的細胞。因為微嵌合體細胞會在體內存留很長一段時間,你的母親很可能在懷孕期間仍然攜帶著之前生的孩子的細胞和她自己母親的細胞,然後與你分享了這些細胞。


母系微嵌合體交換的範圍廣,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很多生物學案例中,微嵌合體交換都使有機體繁榮生長。對人類而言,胎兒細胞可以幫助媽媽修復心臟組織,並且降低她患癌的風險;母親的大腦中會一直有孩子的DNA陪伴,這可以減少母親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人們甚至可以利用基因編輯工具對基因進行重新設計。目前最流行的是基因編輯系統CRISPR,它將通過植入基因來治療疾病。例如,一小部分人攜帶了變異的CCR5基因,CRISPR編輯系統會在白細胞表面添加一種蛋白質,使得這種變異基因的攜帶者對HIV病毒免疫。如果能把這種基因植入其他人體內,就能讓他們也對HIV免疫。


這只是基因設計的起點。未來的人類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增強自己的骨骼,減肥瘦身,降低心血管和癌症的患病風險。最近,研究者發現在2%的歐洲人體內存在一種能避免狐臭的基因:ABCCⅡ,想想一旦這一個項目能夠普遍實施,除臭劑就將從貨架上消失了。不過,基因改變可能同時產生其他的負面影響,例如ABCCⅡ會使耳屎乾燥。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心靈感應者


我們能猜測到其他人的心思,這是人類社會的潤滑劑。


讓我們先看以下兩段對話:


(A)

老婆:老公,這袋子好重喔!


老公:誰叫你要買那麼多東西?


老婆:( )


(B)


老婆:老公,這袋子好重喔!


老公:我來幫你拿。


老婆:( )


在以上兩段對話中,老公不同的回答會讓老婆有什麼不同的反應呢?當然是對話B中老公的答話更中聽。這種對他人思想的解讀就被稱為「心智」。心智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時時刻刻,當我們著裝時,我們會根據要會見的人或要去的場所來決定自己的穿著;當別人對你說話時,你會馬上推測其用意。沒有其他任何物種可以媲美人類的這項能力,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物種的重要特徵。


從一定程度上說,藝術就是人類心智的高級表現。藝術家必須想像觀眾會如何思考作品中的角色,如果沒有心智,就沒有扣人心弦的小說、肥皂劇,沒有畫作、雕塑。有人認為,莎士比亞之所以能創作如此豐富、複雜的人性,就是因為他擁有特殊而高度發展的心智。


心智對社會規範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人們不僅對你所做的事進行回應,也對你想要做的事予以回應。如果你開車撞人致死,裁定你謀殺還是過失殺人,就取決於你的意圖。

然而,我們並非每次都能正確地揣摩出他人意圖,尤其是在嵌套型思維閱讀時會偏離正確的方向。一個生命個體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想法被稱為一級意向;如果他能揣測其他個體的意向,他就擁有二級意向;如果你可以揣測另一個人對第三人的想法,就擁有三級意向。當我們在揣摩前文中老公對老婆那句話產生的想法時,就是運用三級意向。當意向級別越高,就越難揣摩。創作文學作品需要至少四級意向,某些人甚至可以擁有七級意向。


成為一個出色的心靈感應者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如魚得水,心靈感應的技巧也確實可以得到改進。研究發現,只要身邊的親朋較多談論情感和他人內心想法,你對他人內心揣摩的能力就越強。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一個動物園


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縫隙中都居住著成群的生物,我們照顧好生物群落,它們就會照顧好我們自己。


昨晚,當你正在夢鄉中時,大批八腳生物在你的眉毛之間狂歡。它們是蠕形蟎、壁虱和蜘蛛的近親,都是人類面部永久的居住者。你臉上可能住著數千隻蠕形蟎,你卻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存在。


當蠕形蟎長到0.4微米長時,白天會把頭埋進我們的毛囊中狼吞虎咽,夜晚則爬出來交配。它們沒有肛門,當它們死亡的那天,會把一生的排泄物嘔吐在你的毛孔里。不過,不需要擔心,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害的。


蠕形蟎絕不是我們身體上唯一的生物,我們的身體具有驚人的生物多樣性,從無肛節肢動物、陰虱到各種細菌和真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不同有機體組成的複雜共同體。


許多寄生蟲不利於健康,如蛔蟲、鉤蟲和鞭蟲,它們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蟯蟲在發達國家也仍然時常感染兒童。隱藏的病毒,如單純皰疹,它們存在於2/3的人群中,平時蟄服在神經細胞中,當你發熱、受涼、曬太陽、情緒激動、妊娠,甚至只是抽噎時,單純皰疹都會認為這是生命威脅,為了自救,它們會向身體外猛衝,引發皮膚皰疹。口腔、手指、眼睛、生殖器都是可能的發病部位。

在我們身體中占統治地位的是細菌。我們身體上細菌的數量至少與人體細胞數量相當,有時會多達10倍以上。然而,研究者直到最近才開始認識人體中細菌的多樣化。2016年,研究者發現了第一種寄生於其他細菌中的細菌,它們生活在我們的口水中。


而最密集的微生物群位於我們的腸道中,它們會影響從消化到免疫的許多方面,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實驗中,在老鼠的腸道里種入鼠李糖乳桿菌,可以緩解老鼠的焦慮,也許這種細菌產生的分子改變了老鼠大腦的某些化學性質。


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會根據你的飲食偏好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而快速轉換。為了伺候好這個群落,你需要正確飲食。例如,具有強效抗炎能力的菌落愛吃植物纖維,所以,為了提高你的免疫力,植物纖維應該在你的食譜中占更多比重,這也是植物纖維有益於健康的原因。益生菌雖然被商家大肆宣傳,但絕不是你改善腸道的最佳選擇。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跑步健將


很少有生物像人類這樣耐受長時間跑步。


2015年底,丹尼爾·利伯曼參加了一場跑步比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火熱的天氣下,跋涉40千米,爬上一座高2000米的山。而最具挑戰的是,競爭對手中的53名選手有4條腿,因為這是一場人馬對抗賽。


利伯曼坦言自己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賽手,但只有13匹馬超過了他。利伯曼在哈佛大學研究人類進化生物學,他在過去15年的研究中,對人類一套獨特的適應能力進行了考察,這項能力暗示現代人類的身體特徵並非用於走路,而是專門為長距離跑步進化而來。


其一是冷卻裝置。我們身體上布滿了汗腺,並且皮膚裸露,這使我們可以高效散熱,對於長時間跑步而言這一特徵至關重要。幾隻雪撬犬能在一天之內拉著幾個成人跑完100千米,然而,它們只能在寒冷的天氣下做到,很少有動物能在炎熱的天氣下與人類的散熱能力媲美。這也是利伯曼在亞利桑那州成功的原因:天氣越熱,人類賽過馬的勝算就越大。

其二是身體組織和結構。人類的短腳趾和大塊臀肌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平衡和穩定性。跟腱和腿腳上的彈性組織幫助我們儲存和釋放能量。我們往往擁有較高比例的慢肌纖維,它在單位時間裡產生的能量較小,但可以耐受長時間運動;而快肌纖維可以產生爆髮式的能量,適用於衝刺式的突然加速奔跑。我們顱底的項韌帶幫助我們在跳動狀態下支撐頭部,同時保持視線的穩定。項韌帶也存在於其他出色的跑步健將身上,如狗、馬,但像豬、其他靈長類動物和早期原始人類則沒有。


人類為何會進化出長時間跑步能力?一種理論認為其始於食用腐肉,如果原始人類能跑過食肉動物,就能獲得更加新鮮的肉類。當跑步能力進一步發展,在矛和槍這些武器出現之前,原始人類就可以跟蹤和追趕獵物。肉類為人類的身體提供了更多蛋白質,而蛋白質又促使人類發展出更大的腦部。化石記錄也顯示跑步適應性特徵與人腦變大的時間點契合。


那麼,我們這些普通人能釋放出馬拉松運動員這種潛能嗎?當然可以,很多人覺得馬拉松運動員不可理喻,而實際上,這才是人類原本的狀態。當然,相配套的長期訓練也必不可少,訓練會幫助我們獲得健壯的腿部和臀部肌肉。要注意的是,我們的適應性特徵是針對長時間慢跑,因此,不要一開始就加速前進,不然會過早萎靡不振,慢肌纖維無法供應長時間快速奔跑所需的能量。

我們究竟是什麼鬼?



我們是恐懼製造廠


我們內在的恐懼製造廠往往錯誤地評估了風險,對某些事情產生了過多恐懼,又低估了某些風險。


在9·11的餘悸中,大部分美國人認為他們或他們的家人非常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犧牲品。這致使人們在長途旅行時選擇自駕汽車而不敢乘坐飛機,以至於在9·11發生後的5年里,每年的平均車禍死亡人數比之前5年的平均值多出1100人,而9·11中喪生的人數是3000左右。很明顯,災難性事件導致我們高估了乘坐飛機的風險,可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這種內在的恐懼製造廠對於直接經驗、生動的情景和他人故事中涉及的威脅和災難性事件都高度敏感,會引起我們特別的警覺。保險公司、競選活動、街頭小報和廣告商都在利用我們的這種敏感性在廣告和推銷中植入某種情景或故事來吸引你的注意,譬如保險公司會向你描述大病或身故後家庭的困境。


然而,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風險卻被我們嚴重低估,如氣候變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錯誤的教育方式。即使我們意識到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會導致人類生存危機,但真正去關注、思考和付諸行動的人並不多。即使我們知道煙酒有害健康,但只要今天身體沒出現問題,今天就不會拒絕煙酒。即使我們知道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是合適的教養方式,但仍然放任這種方式。

慶幸的是,我們大腦中有另一套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恐懼製造廠不理性的狀況,那就是分析思考的能力。各領域的專業分析人士就是這麼做的,如專業牌手、專業賭馬者和天氣預測人員。天氣預測人員在工作中會進行嚴格的校準,系統每一次預測生成,都會用接下來天氣的真實情況做對照,並予以修訂,以防預測方向出現重大偏離。


類似的分析和核准在商業中至關重要。2008年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個人和銀行不再分析判斷自己的投資行為,忽略了風險,做出了不理性的決定。


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擺脫恐懼製造廠的控制,而進入理性分析的層面?有一種特性可以使我們具有優異的風險評估智慧,那就是謙卑。這個世界紛繁複雜,越謙卑,懂的會越多。


我們是盲目的模仿者


弄清楚是什麼控制了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就能限制自己的壞習慣。


當你等電梯時,是否總是面對電梯站立?當你無事閑逛進入超市,即使本沒有購物的意願,是否也常常會挑幾件商品?


我們的行為並不總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而是往往被周圍的人或環境所同化,讓你形成一種無意識習慣,當你在他人和環境的影響下表現出某種行為時,意識不到自己在受到某種控制。我們幾乎有一半的行為習慣來自於周遭的影響,包括吃飯、打盹、看電視、運動和聊天。


之所以有這種從眾行為,因為社會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的,需要共同的行為趨向;同時這樣才有利於自己在社會中積累正面的名聲。我們只有接受了不成文的社會行為規則,才能從社會中獲益。


另一個原因是,神經元運轉耗能太大,由於能量有限,我們無法有意識地做所有事情。只有當我們被迫離開了潛意識這張舒適的床後,才會用意識來替崗。例如,當你走進一家外國餐廳,你的行為就不是那麼習慣成自然了,因為這裡的行為規則與平時不同,直到你搞清楚了其他人都在做什麼時,你才會鎮定下來,開始複製周圍人的行為。


識別你的潛意識如何跟隨大眾的行為,可以為你找到調整自己行為的方法。如果你想戒煙,避免去想吸煙的場所,同時把煙從自己身邊或視線中拿開;如果你想節食,不要再去飯店吃飯,即使你只點了一盤青菜,當你聞到或看到隔壁桌上的美味時,會情不自禁再想加點什麼。如果你想培養自己的運動習慣,但又老是懶得行動,那就把運動裝備放得到處都是,總有一天,你的裝備會把你帶出去跑一圈的,因為環境會逐漸控制你的行為。


本文源自大科技 2017年第3期雜誌重點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燒錢:涅槃的廢紙幣
鑿沉千船的蟲蟲
百科新說:2009-2010年1.8元/本特價包郵
科學之謎:2009-2010年1.8元/本特價包郵
巴拿馬地峽形成之謎

TAG:大科技雜誌社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挽回的究竟是什麼?是你自己
我們究竟為什麼會臉紅?
我不知道你們究竟是看什麼?但是我們的血槽已空
為什麼我們總是這樣?
我們究竟應該嫁給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會幸福?
我們為什麼要哭泣?
社交恐懼症,我們究竟在怕什麼?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究竟為什麼貓咪喜歡坐在我們的頭上?
如果人類祖先不是猿猴,那我們會變什麼樣子?
我們皈依的是誰?
狗真的能聽懂我們在說什麼?
什麼?我們恐懼死亡的原因竟是這個
手機傀儡?究竟是什麼在改變我們的習慣
我們為什麼會拉肚子?真相是這樣的!
我們為什麼要撒謊?
說產後抑鬱是「矯情」?鬼知道我們經歷了什麼!
我們還能吃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吃苦」?
我們為什麼要做胃腸鏡呢?那是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