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掌握經方用藥規律!

如何掌握經方用藥規律!



如何掌握經方用藥規律!



經方與後世方相比,因理論體系不同,故而用藥也有所不同。如後世方認為桂枝、附子等不能用於熱證,而經方常用於熱證;後世方認為升麻升提,而經方認為主清里熱;後世方用黃芩解表,而經方用其清半表半里、里熱……因此,欲掌握經方用藥,必先清楚經方的主要理論,分而述之不過以下三要點。

一、認識六經實質


欲知經方用藥規律,必先明確六經實質。經方的六經實質,至今仍莫衷一是。《傷寒論》原序有王叔和所謂的誤導為重大原因之一,使後世認為張仲景根據《內經》撰成了《傷寒雜病論》。這樣,經方的六經便是《內經·熱論》的六經,而與《傷寒論》的主要內容不符,遂使經方六經實質撲朔迷離。其實,了解經方的形成史,六經的實質也自然明白。


經方的起源,當追溯於上古神農時代。人們認識、適應大自然,即用八綱(表、里、寒、熱、虛、實、陰、陽),認識疾病、藥物亦用八綱。有病時,最多見者當屬外感一類,其證在表。長期實踐得知,病在表用發汗的藥物可治癒,於是積累了生薑、蔥白、麻黃、桂枝、蜀椒等治表證經驗。然而,有的病經發汗或未經治療而愈,但有的經治療亦未愈而病入於里,此時不應再用發汗治療,而應下治里之葯。因里證分陰陽,里熱者,用清里熱葯,如黃芩、石膏、大黃等;里虛寒者,用溫補藥,如乾薑、人蔘、附子等。經驗代代相傳,以文字記載,其代表著作即《神農本草經》,該書在漢代完善整理傳承,代表了經方單方方證的形成,《漢書·藝文志》:「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這一記載,實際標明了經方的起源和經方醫學的特點,即經方起源於神農時代,起始即用八綱認識疾病和藥物,即有什麼證,用什麼葯治療,積累了疾病的證和治療該證的葯的證葯對應經驗,即單方方證經驗。


疾病複雜多變,古人漸漸發現,有的病只用一味單方葯治療不力,漸漸摸索了兩味、三味……復方葯治療經驗,積累了復方方證經驗,其代表著作為《湯液經法》。該書相傳商代伊尹所著,考無確據,但從傳承來講,其與《神農本草經》一樣,上繼神農,下承夏商,復方方證經驗積成於這個時代,成書完善於漢代,因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值得注意的是,《漢書·藝文志》所記載的經方所用理論仍是八綱。

時至東漢,經方發展有重大進展,主要成就是,由八綱辨證發展為六經辨證。據皇甫謐《甲乙經》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皇甫謐生於張仲景同期稍晚,可謂對張仲景了解最深者,其稱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而不稱撰《傷寒雜病論》十數卷,可證漢代無《傷寒雜病論》書名,至西晉王叔和整理仲景舊論後,方有《傷寒雜病論》名。由於王叔和的收集整理,使後人得知,張仲景《論廣湯液》與《湯液經法》最主要的不同是增加了六經辨證。而六經實質,皆是以八綱述證。再細讀其內容,看《傷寒論》第97條、第147條、第148條等,凸顯了半表半里概念,提示東漢前病位概念只有表裡,而至張仲景時增加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才形成六經辨證理論。此一發展變革,民國初期楊紹伊的《伊尹湯液經》的考證,恰亦相吻合。


因此,經方大師胡希恕認為:「仲景書本與《內經》無關,六經來自八綱」。這樣,經方六經實質和用藥原則就很明確,即六經辨證起源於八綱辨證,起初是單方方證,後漸發展為復方方證。由於方證積累的豐富和對疾病病位認識的進步,即認識到病位有在表者、在里者及在半表半里者,由只有抽象的八綱,發展為具實形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即太陽病為表陽證;少陰病為表陰證;陽明病為里陽證;太陰病即里陰證;少陽病即半表半里陽證;厥陰病即半表半里陰證,六經實質大白於天下。明確了六經,即明確了用藥原則,即表陽證用汗法,表陰證用強壯發汗法;里陽證用清熱法、里陰證用溫補法;半表半里陽證用和解清熱法,半表半里陰證用和解清熱溫下寒法。但具體治療用藥還要清楚方證對應理論。


二、認識方證對應


漢以前只用八綱辨證,亦能大多做到方證對應,而使病癒,但對於病不在表亦不在里的疾病卻無能為力。六經辨證解決了這一難題,使臨床用藥更具體化,真正做到方證對應。臨床治病,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做到方證對應,則藥到病除。辨方證,比辨六經要難,胡希恕先生曾說:「辨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繼續,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治病有無療效,其主要關鍵就是在於方證是否辨得正確。不過方證之辨,不似六經八綱簡而易知,勢須於各方的具體證治細玩而熟記之。」


經方的方證名,反映了經方方證的對應關係,如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其組成為: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其適應證為:「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此即單純的少陰表證。本方的組成,實為甘草麻黃湯加附子而成,即由治太陽病而變為治少陰病。再看麻黃附子湯方證:麻黃三兩,甘草二兩,附子(炮)一枚。藥味與麻黃附子甘草湯相同,只是麻黃增加一兩,其適應證變為:「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即兩方皆治少陰,但麻黃附子湯因水氣重,故重用麻黃,使其方證對應。相類的方證,還有小半夏湯方證和生薑半夏湯方證……這些方證名立,與其證嚴格對應,其對應不僅是藥味,而且包括劑量。

實際方證之難辨,還有更深一層意思,即必對每味葯有清楚認識。如桂枝加桂湯方證,是認識到桂枝有解表,並治上沖作用。故當太陽病,見氣從少腹上衝心者,加重桂枝用量,明確桂枝有降沖作用。這裡不稱桂枝湯加減,而稱桂枝加桂湯,即反映了經方的方證辨證,不但要求藥味對應,而且要求藥量對應,即桂枝湯原有治上沖作用,今上沖症明顯,適應再加重桂枝用量,故稱為桂枝加桂湯方證。又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方證,因原是外邪內飲證,誤用桂枝湯治療,外邪內飲不解,且發汗後表更虛,此時不能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薑解表,並加茯苓白朮利飲,使表解飲去而證解。既要明了生薑有解表作用,且與桂枝不同;還要明了茯苓白朮有利尿祛飲作用,此為方證對應。


三、由方證探索經方用藥


著名中醫學家岳美中說:「重讀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見其察證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劑而不言藥性,准當前之象徵,投藥石以祛疾,直逼實驗科學的堂奧」。深刻說明經方治病以方證為主,用藥以方劑為主。因其很少論述單味葯作用,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就很難直接了解各單味葯的作用,但臨床癥狀複雜多變,須要據證加入對應藥物。僅靠仲景原書記載的方葯,尚不能完全達到與證對應。仲景書中有許多條文舉例說明,當某方證出現某證時,要加減對應的藥物。


而要對常用的每味葯有所了解,必須要通過以方證類葯,即通過方證葯規律來認識每味葯的藥性特點。不少人對此做過探討,如通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證和麻黃酒醴湯方證類證,認識到麻黃不但能發汗解表,還能祛濕治黃疸,再遇黃疸時,可適證用麻黃祛黃;通過白虎湯方證和白虎加人蔘湯方證類證,可知人蔘能止渴,石膏能清熱而無止渴作用,因熱盛津傷口渴時,用人蔘而不用石膏,而因熱煩躁時適用石膏;又通過理中湯方證、小柴胡湯方證、半夏瀉心湯方證等類證,可知人蔘治里虛寒的心下痞,臨證凡遇里虛胃脘脹滿時可用人蔘……認識經方用藥,還可參考《神農本草經》,以證選葯。後世、近代出現的新葯,據其藥物性味特點,以八綱辨證辨葯,皆可應用於辨證中,發展經方方證。掌握經方方證,認識經方用藥,臨證遇到諸如《傷寒論》所記載的方證,或未見記載的方證,皆可做到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做到方證對應,臨床得心應手。


經方用藥,與經方方證一樣,皆是祖輩歷經世代總結的經驗,經歷了實踐考驗,療效可靠。

也應看到,經方用藥傳承過程中遭遇困境、誤導等原因,藥味有限。疾病千變萬化,後世不斷發現的新葯,有待溶入經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驚!床頭朝向竟能影響人類壽命!
大道思想——華夏智慧
生氣有十大致命傷害,不生氣就能少生病!
人類養生文化,華夏智慧的顯現!
「天人合一」可激發實現人體潛在能力!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神秘藥方:天王補心丹組方用藥的規律
中醫方劑消食劑用藥規律
掌握這個規律,肝病用藥十拿九穩
中藥臟腑用藥規律表
寶貝記憶有規律 用對方法過目不忘
寶貝記憶有規律,用對方法過目不忘
月經不規律怎麼辦?如何避免月經不規律?
掌握這些基本促音規律讓你背單詞有規律可循
飲食不規律導致消化不良如何選葯?你知道嗎
學習書法要掌握漢字結構規律,記住這三點規律對你會有幫助!
乾貨!如何把握風景油畫的構圖規律
沒有規律的規律
為什麼自然規律不能被打破?比如物理學裡面的能量守恆定律 或者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這種最基本的定律?
月經不規律能做人工授精嗎?
方和謙教授治療肝鬱脾虛證的核心處方之加減用藥配伍的9種規律
寶寶睡眠不規律怎麼辦?試試這六種方法吧!
乾貨|中藥臟腑用藥規律表
師傅利用簡易車床手拿刀具痛 不規則原料製作成精美規律掛件美
掌握好運用好海外文化傳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