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弘揚傳統文化應立足大教育

弘揚傳統文化應立足大教育


今年全國兩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次成為熱點,代表委員們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建議,比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從教育著手」「傳統文化要進校園」「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等。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確實應當從學校教育著手。對青少年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是「打底色工程」,也是「鑄魂工程」,學校教育無疑是重要陣地。但也應當看到,在向全球化、信息化和終身學習社會邁進的今天,教育的範圍不可窄化,傳統文化教育的責任不能僅僅框定在學校教育層面,而應立足大教育。


如今,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社區、企業、家庭、公共文化機構等都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場所。許多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校外教育機構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美國為了培養青少年兒童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對接融合,博物館教育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傳承與創新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學校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德國對青少年人文素養的培養不只是停留在學校教育層面,在社會教育機構中,甚至在社區的文化活動中也納入相關主題,形成了「國家、機構、社會、社區、個人來共同實現教育目標」的綜合育人體系。

傳統文化教育應當融入開放的、豐富的社會教育之中。目前,我國由政府投資興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共1萬多所,許多校外教育機構都在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開發適應中小學生需要的傳統文化活動項目,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融入體驗性的教育活動中,讓青少年兒童在活動和體驗中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比如北京市丰台區少年宮組織的走進古代錢幣博物館活動,除了帶孩子們參觀,還安排體驗製作刀幣,通過讓孩子們了解我國古錢幣的發展史和現代科技的進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以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開展的校外研學旅行活動,也成為很多地方進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點。


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創造性,建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社會共同責任和共同利益機制,大力推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銜接、協同與配合,形成「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和「無縫銜接」的傳承發展綜合育人體系,對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至關重要。只有全社會形成合力,貫通校內和校外的時空資源,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對接融合、協同育人,傳統文化的鑄魂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更全面的發揮。(文/王曉燕)


(摘編自3月22日《中國教育報》,原題為《傳統文化教育莫止步於學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 的精彩文章:

傳統文化活起來:梨園之花 香溢荊楚
小伙一夜「斷氣」389次!這種「生命殺手」千萬別忽視
雪意何嘗千載遠
9歲女孩向舅舅要壓歲錢:轉我微信上就行我會提現
醫生告誡,春節了,這兩樣東西不能一起吃!嚴重的會猝死!

TAG:人民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文化中教育的智慧
傳統慈善文化的教育實踐邏輯
傳統文化里孕育五大情花
教育要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
傳統文化教育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傳統文化與現代兒童教育
淺談佛教與傳統文化
大語文竇昕:立思辰大語文助力中華優秀文化傳承
弘揚傳統文化,共建靜心泰寧
文化|古人十雅:弘揚傳統文化
人民教育第二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舉辦
世紀華坤科教育集團助力邯風鄲韻文化創意設計大賽開啟
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志願精神
「三創」教育 凝聚精神文化
日本華文教育協會會長顏安:以華文教育傳承中華文化
上海研討會關注基礎教育中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
傳統文化 國畫
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階段
幼兒傳統文化教育應注重體驗和養成
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