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李道纯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

李道纯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

李道纯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



中和这一概念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中和概念,并不仅仅表示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而且也蕴含着本体论的含义。这引发了后世儒家和道教学派有关心性学的深入探讨。如唐代李翱、宋代的二程、吕大临、南剑三先生、朱熹,明代的王阳明等儒家学者都将中和说同心性论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后期的道教全真派(龙门派道士尹志平)和金丹派南宗(李道纯)的道门则从性命双修的角度探讨了中和问题。欲深入领会李道纯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的思想精髓,对中和说的发展作一简要的学术的回顾无疑是必要的。

唐代的李翱对于中和说所暗含的「性是未发」、「情是已发」命题作了引申和发挥,堪称是宋明儒学心性论的先声。他在《复性书》中强调「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与情是相辅相成的,性藏于内,故是未发,情形于外,故是已发。他所说的未发之中,不仅指至善的心性本体,而且指至诚的境界,昭然清明的本真状态,这就开启了宋明儒及道门诠释中和学说的新思路,刺激了宋明儒道心性之学的发展。


二程对中和说亦有所阐发,基本上不出李翱「未发为性,已发为情」的框架,区别在于他们用「性理」净化了李翱染有的「佛性」影子,主张持志养气、诚敬涵养而非费思费虑以致中和。


程门后学的道南学派——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皆以《中庸》为孔门传授心法,喜以默坐澄心、反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为相传指诀。他们的已发未发见解较契于吕大临的看法,而且注重于工夫的体认和道行的践履。


按朱熹《中和旧说序》,其「中和说」历经二次演变。一是「中和旧说」,亦称丙戌之悟。如《发自有生》第四札,表明了丙戌之悟的最终立场: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几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夫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限于一处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不穷耳,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来之洞然天一问,浑然全体,如川流不息,天运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29朱子以主敬为涵养工夫,以」心为已发,性为未发「为立说宗旨。朱子还借鉴了张载」心统性情「说及程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思想。由于心体流行是从寂然不动而感而遂通的过程,由浑然一性到性发为情的过程,由思虑未萌到思虑已萌的过程,心之未发和心之已发不可截为二节,而是体用一如的,浑然流彻的。但朱子主敬立中和新说,毕竟与《中庸》」至诚以立天下之大本「思想相异趣。

李道纯有关「中和」问题的探讨,既有宋儒的相关论点有重合之处,又有其独自的特色。如他称:「《礼记》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受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扁名,不亦宜乎哉!」李道纯的中和说与朱熹「中和新说」有同有异,李道纯将中看作是虚灵而静觉地本然之体,以中统摄未发已发。致中和的工夫乃是静动相须、体用一如的,不可截为二节。但朱熹是以敬字工夫来贯通未发已发,而李道纯则主张重视未发时的静定工夫,认为惟有如是动时方有主宰,这与道南学派的静中体认未发工夫更相契些。


宋儒之中和说主要是以儒家的学说为参照而发挥的,未发之中体基本是指一莹然无私、廓然大公的道德本体或本心。李道纯的中和观,则企图融会贯通儒道释三教的基本理念,其所谓中的基本含义是种澄澈无念、超越善恶是非的本然境界。如他说:「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中并非一个具体的时空概念,而意指着某种空寂无碍之状态或心灵的主观意境。儒道释三教的」中「异曲同工。要达到这种中的神秘境界,就必须向中中作一番体认工夫:」中是儒宗,中是道本,中是禅机,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词中剖露,慎勿狐疑。个中造化还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曲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全中了,把中来劈破,方是男儿。」「道释儒三教,名殊理不殊,参禅穷理,只要抱本返元,初解得一中造化。便使三元辐辏,宿疾普消除。」与宋儒一般所说的静默中体认一体同仁气象不同,李道纯认为中体即内在而又超越的,故体认「中」的工夫,须是彻上彻下的,涵盖天地,截断众流式的,以破除各种支离和分辨(劈破)。按他的话说: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著,到此有妄之心复矣,无妄不二,洞见圆满无缺的天地之心的精神境界。


在李道纯看来,体中达中的工夫实际就是修性达命的工夫。他融会南北二宗丹法,在主张性命双修的同时,强调修养次序应是先性后命:「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与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智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产,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曰: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二也。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


李道纯认为,性命属先天之灵气,先天的灵气化为后天之心身,心身所具的精神就是性命的根本。性命是体一而用二,不可分离的。达性修丹都是修行的第一要义,要使性命双全,根本在于见得「玄关」,「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都皆非也,但着形体都不是,亦不可离此身向外寻求。诸丹经亦不主正在何处,此所以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玄关非可知之形体,而是人藉以修性修命的心性本体——中。体中达中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性命兼达、圆顿混成的境界。


李道纯说:「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求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尽在其中矣……且难言之妙非玄关乎?且如释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使人心神领意会,谓之不传之妙,能知此理者则能一彻万融也。」在性命双修法门中,玄关是本体,见得玄关是工夫。玄关之体与玄关之用是贯通为一,并非二截。本体与工夫是不二的。见得玄关的工夫,实即「致中和」工夫,并非语言文字或具体感官所能把握的,而是通过彻悟和神会,返归本觉心体的莹彻无染的过程。李道纯进一步指出玄关与虚、空、诚等范畴是同体的:「三教正传,这蹊径元来蓦直问。老子机缄至虚静极。释氏性足从空里悟,仲尼理自诚中入。算始初立,教派分三,其源一。道玄关常应物,易幽微,须嘿识。那禅宗奥旨,真空至寂,刻刻兼持,无间断。生生受用无休息,便归要复命,体元虚,藏至密。」借用佛家用语,「中」与「玄关」二辞,如同真如和如来藏二辞,实是同体而异名。「中」是从性命双修的因位上说的,而「玄关」当则主要是从炼金丹的果位上说的。所以李道纯曾提到:「成仙捷径在玄关一窍。」「默守其中,不偏不倚,玄关透不易,方能合圣功。」守中也罢,透玄关也罢,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天地在己」、「天地悉皆归」的「圣功」境界。从性命双修法门看,透玄关所成就的圣功,既是种使身心合一,获得极大满足与愉悦的精神状态(身心合一的最终形态是成仙),同时也是道门所孜孜以求的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精神境界。圣功是身与心的双重的自由,是人的真正的完成。

但如何体中达中,如何透玄关,如何合圣功?李道纯将之归为「炼虚」工夫。玄关之体即是中体,中体即虚体。透玄关即致中和,致中和即致至虚。「夫金丹者,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无上至真之妙道也。」具体说来,「道本至虚,虚无生气……以虚养心,心所以静;以虚养气,气所以运;……虚者天下之大本也。……虚为实体,实为虚用,虚实相通,去来无碍……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之又静阳复来」要透玄关,落实到具体的修行法门,李道纯认为「外药可以治病,可以长生久视;内药可以超越,可以出入有无。」「外药是地仙之道,内药是水仙之道,二药全天仙之道。」「外药了命,内药了性。」「内药乃炼神之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内药先天至精,虚无空熙,不坏元神。」李道纯的内外药思想明显是继承了南宗陈楠有关「三品丹法」的说法。炼内外药的过程就是一个性命双修和返归虚体或中体的过程。李道纯还将传统炼丹法分为「傍门九品」(邪道、外道、傍门)、「渐法三乘」(安药、养命、延生)和最上一乘。在他看来,傍门之品不值一提,而渐法三乘者实近于炼精化气,炼气还神和炼神还虚三阶段,是适应中下根器者的修行。而最上一乘属顿法,为上智根器者用之。其法「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顿法修炼以性兼命,契性了命,是最上乘的炼虚或守中、达中的工夫。在修丹方法上,李道纯明显吸纳了禅宗的顿渐成佛方法。


总体而言,同宋明儒的中和说比较而言,李道纯中和说的最大特色在于,他不仅是用一「中」字统摄儒道释三教在理想境界体认上的纷纭,而且是用一「中」字,圆融了道门南北二宗有关性命之修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之争执。这种「中」字丹法,以其统合三教,整合道门的博大而圆顿的性格,独成一家之言,对后世内丹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尹真人高弟著有《性命圭旨》,清黄元吉撰有《道德经注》、《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等,都大倡李道纯的中派丹法。全真龙门派闵小艮撰有《古书隐楼藏书》及《金盖心灯》等,传「中黄直透」工夫,亦可归为中派的丹法。李道纯力主三教合一,以中和为本,融释南北宗之丹法并给予创造性的发挥,不愧为宋元道门中一代宗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内丹 的精彩文章:

先命后性的内丹成仙说
道家养生内炼诸家举要
净诸业障的办法
破解修心的机密
登天指迷说

TAG:内丹 |

您可能感興趣

蓮花生:心性的不同名稱(圖)—道德真源
敬、靜、凈-儒道佛心性論的價值追求
覺自心性、名為佛性,總持秘藏、眾德攸歸
自然與心性的融合
鼻子主要看財富、心性、婚姻、健康、脾胃、腎功能
人的格局就是他的胸懷、心性、膽識、眼光的總和
做人,善心、平等、心性、自愛
心性推送,王家訓人物畫是對本真的表述
風起長林:心性、體制與帝國的命數
弘忍: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圖)
寄情緣於物 心性啟於情——邵志傑繪畫的特性
子由的心性 思想的深度
心性決定人的相貌(圖)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和劉禪各說了一句話,帝王心性顯露無疑!
天台、賢首二宗的心性論 陳兵教授
也就是智慧的培養,真知的理念,隨順的心性,豁達的心態
心性至純,藝術中的禪意之境:吳大愷雪景山水畫欣賞
由黃曉明的巴黎新造型,看他「好久不見」的心性變化
真誠,心性單純的三大生肖
文在寅心繫民眾提前工作?青瓦台:總統的心性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