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消費級基因檢測:被過度吹捧的神話

消費級基因檢測:被過度吹捧的神話

天賦基因檢測,即通過基因檢測的手段,分析孩子在體育、藝術乃至數理邏輯上的「天賦」情況。這正是這場論壇的主辦方之一,某基因測序公司的業務之一。「慶幸的是,基因檢測告訴我,我一家五口未來都有精神分裂的可能」,台上的中年男人不顧台下幼兒園園長們的笑聲繼續說,「基因檢測,是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的實驗室內。新京報記者曹憶蕾攝



北京一家孵化器內,多個基因檢測公司共用同一間實驗室。新京報記者曹憶蕾攝


2017年3月,北京一家基因檢測公司的實驗室內,實驗人員正在工作。新京報記者曹憶蕾攝


基因檢測確實曾被視為技術進步的禮物。但江陰老人陳偉珊收到的這份「禮物」,卻付出了生命代價。


2016年,在花費二十多萬元給全家購買了整套基因檢測服務後,陳偉珊收到的報告顯示:在宮頸癌、膽固醇代謝、系統性紅斑狼瘡、阿爾茲海默症等癥狀上遺傳危險係數過高。


報告提供的方案,則是購買某品牌的保健品。在購買數萬元「這輩子都吃不完」的保健品後,老人意識到自己可能上當了。絕望之中,陳偉珊選擇了跳河自盡。


在基因檢測成為創業高潮後,一大批創業者繞開艱深的醫療領域,瞄準消費級娛樂市場,開發出了一系列童話般的基因檢測產品:檢測酒量、檢測唱歌跑調,甚至檢測你的體質是否抗霧霾。


在基因檢測的科學名義下,似乎一切人生問題都有提前預知的可能。


但陳偉珊老人的悲劇證明了基因檢測狂歡的另一面:不夠嚴謹科學的基因檢測,正在淪為不恰當的工具和不合規的營銷手段。


製造神話:基因可以預知一切


檢測情商、檢測二胎智商、檢測抗霧霾指數,檢測早戀、檢測網癮,搜集市面上針對消費者的基因檢測產品,你會得出一個結論:基因可以預知你生活的每個部分。

華大基因CEO尹燁分析說,這些基因檢測產品「普遍都具有善於捕捉市場熱點的敏銳慧眼和優秀的文案營銷能力」。


市面上的消費基因檢測產品,幾乎覆蓋了一個人生老病死的全部。


孩子的成長由天賦基因來指導,而健康則有一系列的套餐,比如藥物副作用、抗尾氣、甲醛的能力、毒癮、遊戲癮、煙癮、體形、身高、肥胖……一家基因公司負責人口中,這些問題都能被基因技術一網打盡。


在早教領域,不少早教天賦類基因產品宣稱能測量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判斷孩子在體育、音樂、繪畫哪一方面更具有優勢。早教中心、幼兒園、父母能從個性化定製的角度,為孩子量身定製一條可成才的路徑。


當一對戀人開始熱戀,就有「天生一對」指導雙方如何了解彼此,是否是過敏身體體質,是否可能心臟不好,加深對彼此的理解;當他們開始想要孩子了,則有「完美寶貝」為他們篩選出一個漂亮、聰明、健康的胚胎,甚至可以將一個十四歲會因精神分裂症傻掉的胚胎剔除,只留下一個完美的。


美容基因檢測也正進入美容院,在淘寶、京東也可以搜索到相關產品。抗輻射、抗黑色素、抗曬、抗氧化、抗皺、皮膚代謝,在產品的宣傳詞中,「你的皮膚問題,早已由基因決定」。


戀人戀愛、生育、孩童成長、身患疾病,人一生的序列上都有一整套基因檢測產品「保駕護航」。「基因檢測可以為人的一生保駕護航」,一位基因檢測公司的創始人如此推銷。


其中,被應用最廣的是早教天賦基因和易感疾病風險基因檢測。


兒童天賦基因檢測是基因檢測公司針對兒童的一款產品,從口腔唾液中採樣,提取與天賦相關的基因,分析出孩子在智商、情商、體育、才藝上的優劣,進而推廣順勢教育、科學成才。


某基因檢測公司創始人在推廣產品中甚至公開表示,以往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而今理念一改,成了因「基因」施教。

依據一些來源不明的基因檢測產品,就來決定孩子的未來和自己的健康計劃,這樣的方式真的科學嗎?


數百元的基因檢測產品標價五六千


在北京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基因檢測類的創業公司隨處可見。尋找中國創客記者隨機進入一棟大樓內,就找到了至少9家以基因檢測為主要產品的創業公司。


這些小型的基因檢測公司,多數都是對標美國著名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在基因檢測技術出現後,這家公司曾用99美元的低價迅速佔領美國的低端市場,他們的理念是,「在超市裡,消費者可以像購買牙刷一樣,購買基因檢測產品」。


這些基因檢測主要是提取用戶唾液。國內的基因檢測公司往往提供郵寄或者現場取樣服務,消費者收到採樣盒後,用清水漱口3次,便開始提取口腔中的唾液黏膜了。左邊刮20下,右邊刮20下,將拭子棒保存在保存液中,再將樣品寄回公司。而在公司承諾的工作日內,通常是7-15天,消費者將收到一份基因密碼報告。


而產品寄往公司是否有損耗,公司用什麼儀器檢測,檢測後如何解讀報告,背後仍是一團迷霧。


據行業內人士稱,大多數靠譜的基因檢測公司引進的是一套美國illumina測序儀和晶元,在基因技術層面,各家並沒有太大差別。


在生命科學園的一家實驗室內,記者未看到一位實驗人員,實驗桌上僅放著一台號稱「國外進口、幾十萬」的熒光定量Pcr,這是一台小型的基因檢測分型機器,配上一台電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樣一間實驗室就能完成基因檢測,技術門檻很低。


一名工作人員透露,大樓內一個對外聲稱「無菌環境進口儀器」的實驗室,是大樓內多家基因檢測公司可租用的實驗室。


基因檢測的價格,事實上比想像中要高。一家基因檢測公司表示,如果是檢測兒童天賦基因,出一份報告的市場價是5250元,如果是機構團購,如幼兒園整體購買,合作價格為3500元,「這是市場上的正常價格」。

而疾病檢測的報價往往更高,陳偉珊老人的侄子王虹透露,老人購買的健康風險評估檢測,一套3萬6千元,「這是老人積攢多年的養老金」。


一位從事基因檢測上游晶元銷售的業內人士透露,一套基因檢測實際的成本僅有幾百元。而標價上千、上萬是何故?23魔方創始人周坤表示,消費級基因產品的銷售成本太高,其中標價的99%用於了渠道拓展費用。


3月30日的那場大會,正是基因檢測公司「渠道拓展」的形式之一。


一家基因檢測公司透露,他們與北京十多家幼兒園、早教中心、社區均有合作,甚至有專門針對明星孩子的基因檢測項目。


通過這樣的渠道拓展出來的基因檢測產品,將會直接影響到終端的學生家長、老年人和病患。那麼,這樣的基因檢測技術是否靠譜?


基因檢測到底靠不靠譜?


基因測序領域的資深從業者、Thermo Fisher公司全國臨床市場戰略總監柴映爽曾寫文,指出「學術界至今沒有公認哪個基因跟天賦有必然聯繫,拿著一些發表的探索性研究文章,就說是業界證實的結果,忽悠行業外的老百姓賺錢,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基因檢測並不是個新事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基因檢測領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一方是科研和醫療相關的專業級基因檢測,另一端,則是面向消費者的檢測,比如易感疾病風險預估、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天賦基因等產品。


多數用戶所接觸到的基因檢測產品,幾乎都是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而恰恰是這些產品,在專業人士看來,存在著不少風險和爭議。


華大基因CEO尹燁表示,「在檢測過程中,究竟是何種資質的專家、依據什麼標準進行評定,以及用哪些資料庫比對,商家多會含糊其辭,語焉不詳。」

在一份針對「記憶天賦基因」檢測報告中,他發現一家公司引用了一篇論述某基因可能影響記憶的文獻,然而,被引用文獻所研究的基因卻壓根沒有出現在檢測報告中。


尹燁懷疑:這些標榜著「大數據和國際資料庫支持」、「百分百科學」的天賦基因檢測,到底有無權威文獻可供參考?所列文獻中的基因與檢測「天賦」到底相關性如何?


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員曾長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國是測序大國,卻是一個數據弱國,沒有一個像樣的資料庫。」


目前基因技術還在發展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科學、標準的資料庫,用來支撐基因檢測的數據分析、解讀。


所以,在一些論壇中出現了為什麼測評了很多家基因檢測公司,發現結果卻不相同的案例。事實上,早在2013年,《紐約時報》就曾發表過文章指出,一個姑娘在三家基因檢測公司做的檢測結果都不一樣,最後發現原因是三家公司的解決方案、資料庫和對外部因素的考量方法不同,導致了結果完全不同。


目前,多數公司對此的解決方案是自建資料庫,依據來源主要是國內外的研究報告,加入臨床確認和研究較多的突變位點,將受檢者的基因測序與資料庫比對,查看是否發生比對,由此給出一個風險的百分比。


但這些資料庫的可靠程度卻又存疑,不同公司援引不同的研究報告,最後往往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


此外,依靠資料庫的方法也存在科學問題。尹燁表示,「所謂的『天賦基因』檢測雖然打著科學研究的牌子,但其實是混淆了統計學上的關聯關係與因果關係。其片面地將關聯關係,當作了因果關係,給大眾一種錯覺,似乎只要檢出了相關基因,就等於有天賦。」


基因檢測產品淪為推銷工具


老人陳偉珊購買的基因檢測產品,實際上是天津某保健品公司推出的「砸金蛋」計劃。這項計劃聲稱,用戶只要投資3.6萬元,含有1.8萬元保健食品以及1.8萬元投入「電子商務」,並贈送易感基因檢測服務。

易感基因檢測是指通過檢測基因缺陷,來評估罹患各類疾病風險的基因檢測技術。


然而,現實中,贈送的這份基因檢測服務,其實是誘導購買的核心手段。陳偉珊收到的報告顯示:陳偉珊在宮頸癌、膽固醇代謝、系統性紅斑狼瘡、阿爾茲海默症等癥狀上遺傳危險係數過高。報告後,則附上了某品牌專門針對此類病情的保健品。


原協和醫院教授王晨光對這份報告的看法是,「報告里充斥著AGCT的術語,連專業人士也未必能讀懂,更何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言下之意,前面的術語並非報告重點,真正的重點是後面的保健品推廣。


基因檢測成為了這些企業打開消費者錢包的入口,甚至成為了一些保健品公司進行虛假宣傳的工具。陳偉珊老人正是相信了基因檢測報告的科學性,繼而心甘情願購買了保健品。


一名業內人士透露,為保健品公司這樣的客戶提供有特殊目的的基因檢測服務,已經逐漸成了很多創業公司的核心模式。


(上接) 23魔方創始人周坤也認為,在基因檢測行業里,大多數公司都轉型採取和線下保健品、體檢中心、醫療機構、美容會所等等機構合作,走一條B2B2C的模式。


這些企業的共同特徵是,基因檢測能夠成為其增值手段的一部分。


北京一家規模較大的基因檢測公司承認,自己的主要客戶是「幼工委」,「幼工委有更多幼兒園的資源」,未來二三線城市將成為推廣重點。而不少保險巨頭,也將免費贈送基因檢測服務作為一項推廣營銷手段,先贈送客戶一個基因檢測,檢測疾病風險,再來推銷相應的保險產品,為一家保險公司提供「技術服務」的創業公司稱,這樣的客戶,每年能確保帶來十幾萬元的收益。


數據顯示,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2016年國內行業總銷售額不足10億,保守估計僅4.5億,業績並不顯著。在不少基因檢測公司的官網上,尋找中國創客記者發現,大多數產品的消費者購買記錄幾乎都是零。


而像23魔方這種直接賣給消費者的基因檢測類公司,要付出巨大成本,直接賣給消費者,需要教育市場,也要面臨更嚴苛的消費者檢驗,但賣給有特殊需求的機構,在周坤看來,本質上是「利用消費者對基因技術的盲目信任,然而在市場並沒有成熟,科學技術未完善的情況下,遲早會把市場做壞,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對於用戶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一個不夠科學的產品被用來實現推銷業務的時候,就容易產生陳偉珊這樣的悲劇案例。


未來:一個忽冷忽熱的風口


經歷了2015年消費級基因檢測熱後,兩年後,23魔方創始人周坤感覺到這個行業又冷了。


基因檢測的神話並不是這幾年才被鼓吹起來的,早在2006年,國內就出現了基因檢測的熱潮,科技的神秘和神奇吸引了眾多消費者期待嘗鮮。但是當時技術尚不成熟,多是概念,加上聯合基因上演的一出利用基因技術搞傳銷的鬧劇令基因檢測市場跌入寒冬。


在國外,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的成長路途也頗為坎坷。2013年,美國FDA叫停了23andMe的個人DNA檢測服務。美國FDA對疾病基因攜帶者檢測服務有一套標準,例如檢測不僅僅是售賣產品,還需要提醒用戶,如何找到相關的遺傳學專業人士,協助用戶找到預防或者檢測後服務。


23andMe在接到美國FDA的警告信後依舊向用戶提供健康服務,同時無法提供非常準確的信息來證明檢測正確並且對臨床有意義。歷經兩年的努力,2015年,23andMe獲得了美國FDA的認證,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再是灰色地帶。


在中國,2015年精準醫學概念的推動下,基因檢測公司受到資本追捧,出現了360基因、Hi基因、基因貓、知因保、23魔方、微基因、一脈基因等一系列利用互聯網思維推銷基因檢測產品的公司。


但是兩年下來,面向消費者的基因公司紛紛冷落,在淘寶搜索「基因檢測」,大多數用戶為0 ,只有極個別用戶數也不超過10人。藉助互聯網眾籌模式營銷的Hi基因最終以團隊解散而告終。


眾多公司開始轉向線下,與保險公司、保健品公司、體檢中心合作,在基因數據尚未有較大開發市場的情況下,轉向基因檢測的後續服務。


在市場尚未規範、技術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前景不容樂觀。聯想之星投資人練樂堯表示,「由於規範性、專業性、技術壁壘方面的缺陷,專業投資機構對消費級基因檢測關注較少,未來還需在模式創新上實現突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nbeta 的精彩文章:

龍芯擬發布多款晶元 國產唯一支持多路互聯的「中國芯」誕生
圖靈獎獲得者Berners-Lee如今最關心哪些議題?
近5年來蘋果正大量招募MBA畢業生
中國聯通試水混改 電信業會因此改天換日?
NASA研發金星漫遊車 利用渦輪採集風能

TAG:cnbeta |

您可能感興趣

被過度消費的梵高
基因檢測:讓乳腺癌患者避免過度治療
確認過眼神,是熱情過度的服務員
過度,為災
宮頸糜爛:一個被過度治療的病!你是否聽信過?
糖尿病須知:控糖避免「六過度」,或能事半功倍
結直腸癌篩查:是不是過度診斷了?
「超級真菌」來襲,要防範但無需過度恐慌
驚,原來以前不是過度訓練?導致過度訓練真正的4個原因
被過度消費的嘻哈-請不要再濫用「酷」來形容它了
躁狂心理程度測驗,來測測你興奮過度了嗎?
別再過度消費「流浪大師」了
什麼是過度解讀
過度擦口紅,導致尿「血」?
降臨:一個神學的過度解讀
除了被吹捧過度的《寂靜之地》,還有什麼同類型的影片值得看?
嗓子難受,說明身體已過度消耗!古人的觀點對嗎?
戛納電影節最小的明星,氣質成熟優雅失去童真,網友:被父母過度消費!
過度沉迷遊戲是種「精神病」 上海將推出篩查系統
拿捏癌症診療「適度」與「過度」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