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人追捧海外食品的背後,是食品安全監督「雙標」的宿疾

中國人追捧海外食品的背後,是食品安全監督「雙標」的宿疾

中國人追捧海外食品的背後,是食品安全監督「雙標」的宿疾



一場由中央最高層推動的「三同工程」正試圖改變中國良莠不齊的食品內銷市場,不過,在政府無法完全控制的市場上,舊系統的阻力和衝擊仍然很大,海外掃貨潮或許還要持續。


中國生產的高性能電飯煲,不在「出生地」銷售,還要自己吭哧吭哧地背回來;一雙國際大牌運動鞋,「漂洋過海」買回來的比國內買的更耐穿;境內企業生產的牛肉丸,外銷品質水準比內銷高出一個檔次;同款汽車出現質量問題,全球召回時唯獨「中國例外」……


就連「3·15」晚會也曝光了日本核污染產地食品悄悄進入中國市場,其中包括無印良品等品牌的食品。雖然最後無印良品自證清白,但食品安全問題,特別是進口食品的安全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我們是不是成了全球市場的「品質窪地」?中國消費者天天購買的「內銷」產品能不能和「外銷」產品享受同樣品質?

一場由中央最高層推動的「三同工程」正試圖改變中國良莠不齊的食品內銷市場,打造一個與進口、出口食品同樣安全、高質的小系統,最終改變整個生態。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這個工程甚至還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不過,在政府無法完全控制的市場上,舊系統的阻力和衝擊仍然很大,海外掃貨潮或許還要持續。


買買買


葉志平從事了33年的食品質量監管工作,結果成了一個吃什麼都不放心的人。他家屬於四世同堂,上有年近90歲的父母,下有一歲多的孫子。因為自己的專業技能,葉志平成了家裡的食品安全官。


「我是怎麼乾的呢?首先我要挑選供應商,我只從攤販那裡買植物產品,絕不從他們那裡買動物產品,因為我不放心。」葉志平說,他鼓動家裡人多吃根莖類,少吃葉菜類,因為葉菜類更容易打葯。買肉時候,他不從在攤販那裡買,只去超市和專賣店。買豬肉的時候必須要帶肥膘,因為不帶肥膘的肉十分可疑。買回來的東西,還要繼續處理,「比如說我用臭氧發生器做臭氧水,把葉菜類進行消毒。買來的肉,要在水裡泡一兩個小時,然後焯水再進行加工。」


2016年3月16日,葉志平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講述自己這段經歷。他曾在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認證處工作,深知中國人對食品安全問題疑慮重重。


食品質量監管人員都吃得「心驚膽戰」,更何況信息缺失的普通民眾。一位質檢系統工作人員說,海外商品在國內熱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與國內食品安全問題有關,「比如進口乳製品和嬰幼兒奶粉,大家普遍認為紐西蘭等地品質好,再加上之前牛奶中的三聚氰胺事件,大家肯定更傾向於國外奶粉」。


此外,中產階級的崛起也給這種海外爆買增加動力。「不同的機構統計數據不一樣,最樂觀的一個機構說,按照歐盟標準,中國已經有將近2到2.5億人達到中產階級水平」,國家認監委註冊部處長黃斌說,「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美國才3億人,差不多相當於整個美國。」國內買不到高質量的商品,人們只好買國外的。


檢驗檢疫部門的數據顯示,中國最近幾年進口食品數量增幅很快。以寧波口岸為例,2016年1-10月,寧波口岸進口食品批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5.6%。


3月13日,泰國曼谷,大批中國遊客舉著國旗蜂擁到泰國免稅商店KING POWER掃貨,又成為熱門新聞。


鍾建輝曾是這股海外採購熱潮中的一員。只要是出國,他都會在機場的免稅店把煙和酒這兩項指標用完,此外,還會幫朋友捎帶各種化妝品。他漸漸發現免稅店是門好生意,並開始行動去泰國布局免稅店。

市場調研期間,他常去泰國機場的免稅店KINGPOWER蹲點,每天分三個時段:早上、下午、晚上。他發現泰國機場免稅店是每個旅遊團的必經之地,甚至已經成為「景點」之一。旅遊團大約會停留個半個小時,來自國內的遊客便會大肆掃貨。


「除了價格佔優勢,外銷產品在質量上更好,因為外銷產品是雙重甚至是多重質檢標準。」鍾建輝接受本刊採訪時說,「因為除了要滿足當地國家的進口標準外,還要滿足一些供貨集團的採購標準等。」


雙重標準:99.999%與90%


同是長在一個菇房裡的白蘑菇們,也面臨著不同的檢驗標準。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裕灌)有四棟菇房,種的都是白蘑菇,又白又圓的蘑菇頭鋪滿六層種植架。早晨七點多,400多個工人就進入菇房,走到種植架前,看準個頭大的蘑菇,一把採下來,放進採摘筐里,每天會從這裡採下80噸白蘑菇。


在進入幾十米外的冷藏倉庫前,這些白蘑菇還要經過公司的抽檢,「主要是感官方面的檢驗」,裕灌旗下食品公司副總經理盧忠強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抽檢合格的批次中,有一部分會製作成蘑菇罐頭,出口到歐美國家。


1月20日之後,裕灌有了新變化獲得供港食品資質批准。一旦成為供港企業,公司受到的監管力度就不一樣了。「原則上來講,公司每向香港發一批貨,(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工作人員都要來看。」盧忠強說,以往內銷食品直接出廠發到供銷商或者商超就可以,但供港食品不一樣,發貨前要向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報備,到發貨時間,檢驗檢疫局的工作人員會到現場抽檢貨品的質量。


除了發貨時檢查外,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還會對企業進行常規檢查。「提前差不多半個小時通知」,裕灌品管部經理張世彬向本刊介紹道,「包括原料、種植機制、土壤等等,他們都會抽檢。」雖然內銷食品也會遇到食品監督部門的檢查,但「出口食品的檢查頻率肯定是高多了」。


這些檢驗工作由華從伶及其同事完成。華從伶在連雲港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食品安全監管處已經工作六年了,主要工作就是進出口食品的檢驗檢疫。據他介紹,供港食品的安全監控,從這家企業申請資質時就開始了。「企業申請供港資質備案時,要提交各種管理制度,比如有毒有害管理機制,生產過程中用藥情況怎麼控制,銷售使用記錄等等,就是它的整套管理體系。」華從伶說,除了企業出口之前定期監管,檢驗檢疫部門還會定期核查企業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


正是這一套系統而嚴密的監管機制,才使得供港食品合格率長期達到99.999%,香港前任衛生局局長周一岳談及這個數字時曾說:「這在全世界都很難得」。


其實,不止供港食品。據質檢總局的數據,中國出口食品合格率多年來保持在99.94%以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而據《人民日報》報道,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的背景下,合格率在90%左右。

「打死也不能讓他們看」


五六年前,一個新加坡代表團來一家國內企業調研。那是一個非常大的豬肉製品企業,以內銷為主,同時也做出口加工。代表團看了出口的生產線後,非常滿意,當時提出順便也看一下內銷食品的生產線。


陪同調研的官員當時就讓企業拒絕了,「我說你打死也不能(讓他們)看。」要知道,國內一些食品生產商的出口和內銷食品是在不同生產線和車間生產的,甚至出口廠和內銷廠人流物都是分開的,出口工廠工人穿的衣服也不一樣。「簡單來說,你這個工廠敢不敢拿給普通消費者去看?人家看你的生產過程,還敢不敢吃你的東西?這個就是出口企業和內銷企業最大的差別。」


這些新加坡人最終也沒有看到內銷廠區的內部。「管理非常不規範,產品都堆在地上,哪行?」當地官員找出一大堆理由說服對方,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哪怕出口不做了,內銷都不準讓他看」。


到底為什麼出口和內銷產品要實行雙標準?一方面是因為成本問題。據盧忠強介紹,裕灌為了使罐頭能夠達到歐洲安全標準,他們進口了一台X光機,只是為了檢查罐頭裡是否有玻璃屑。單是這套設備就要兩百萬——國內一家小食品廠的年利潤可能都到不了這麼多。如果內銷食品達到出口水平,「成本至少要提高30%到50%」。


另一個原因在於監管不同。據業內人士介紹,出口檢驗檢疫隊伍,從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著手進行,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管理體系,而內銷食品的監管問題,卻是最近十來年才開始爆發的。更何況,國內的食品、農產品經營單位有200萬到400萬家,而出口企業是2萬家。


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偉也指出,出口食品監管和內銷食品監管的隊伍配比,相差「非常驚人」,他認為,中國目前是沒有辦法把所有內銷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都按照出口標準來監管的。


坊間傳聞,中國質量最好的食品都賣給國外了。更荒誕的是,很多人出國採購,買回來的商品其實都是中國生產,這些商品從中國出口,繞了一大彎又回到國內。


「三同」認證


最先看到這一強需求「怪圈」的是企業。看著國內消費者對海外食品需求越來越大,做食品出口的國內企業也開始關注內地市場。黃斌甚至在網上看到一些更極端的情況:有些出口企業做內銷,設計一個透明包裝袋,把出口國外的產品直接放在裡面。外面是中文標籤,撕開后里面還有一層包裝,跟外國的是一模一樣。

很快,政府也注意到這個問題。2014年9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質檢總局視察工作時,提出一個要求:質檢部門要促進出口企業向國內消費者也提供同質量的產品,這些內銷產品要和出口產品在同一生產線、按相同的標準生產,達到同樣的質量水準。這就是後來的「三同」工程,同線同標同質。


除了這次調研,李克強還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多次提及「三同工程」。3月5日,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做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提及2017年要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


「總理可能看到一些信息,他也掌握(國內消費者出國買中國製造)這個情況。」黃斌說,正是在總理李克強的推動下,國家質檢總局經過調研,決定直接複製出口食品的生產管理和監管體系,所有打算以「三同」名義銷售的食品,都必須保證與出口食品來自同樣的生產車間、同樣的生產線,由同一批工人操作。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消費者在國內也買到和國外相同質量,甚至質量更高的食品。


在國家質檢總局推動下,「三同」認證體系和「三同」食品銷售平台成立。想要加入「三同」平台進行內銷的企業,首先要有切實的出口貨物,這一方面是保證其產品質量經過國內出口監管體系的把關,同時也保證這些食品得到國外監管體系的認可。接下來才是進行「三同」認證,此外企業還要進行自我聲明。「你要自我聲明產品符合三同的條件」,黃斌說,監管部門會去查證這個聲明是否符合實際,是否誠信,否則就會取消認證。


從去年5月正式啟動三同工程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家食品出口企業進入了這一平台,「今年我們會把企業數量擴大到2000-3000家,並保證入駐企業的產品質量。」黃斌說。與此同時,還有十幾家企業被取消資質,原因有很多種,如出口備案資格自動失效,經檢查,一年內沒有實際出口等。


在葉志平看來,退出機制是「三同」工程的重要一環。「我們有一個壞毛病,准入卡得很嚴,出來後根本不管,」葉志平說,「如果國家衛監委取消它的認證,那麼它的上線資格自然取消了,上線期間,企業如果出現什麼問題,質量問題、誠信問題等等,或者接到消費者投訴、顧客滿意度沒有達到要求,也可能會被暫停,會被下架。」


目前,三同產品也得到一批消費者的認可。「像罐頭行業,去年整個行業大概內銷增長兩三百億,原來大家覺得罐頭都是不健康的,但實際上罐頭是最健康的,真正的罐頭不需要添防腐劑。」黃斌說,當然,增長並非只有「三同」這一個原因,但至少讓原來做出口的企業看到機會,也令消費者多了一個選項。


小圈子挑戰大慣性


不過,出口企業做內銷也並非易事。「內銷現在有個問題,主要是價格競爭,你賣便宜貨,我更便宜,惡性循環,整個產品的品質方面就不保證了。」盧忠強說。如果按照出口食品的標準來生產,企業需要在生產線等硬體和職工培訓等軟體方面同時投入,這樣算來成本至少會提高30%左右。


黃斌也承認,這是「三同」工程面對的難題之一,「打價格戰,好企業全變壞了。內銷企業有其價格優勢,因為它管理成本低,我們去調研了一下,你看出口香港的豬肉和內銷的豬肉,它的成本差異在30%到40%」。

有一次,黃斌去江西一家小龍蝦廠調研,這家企業同時做內銷和出口。北歐企業開出的價格遠比國內要低,但他們仍然把最好的小龍蝦出口到北歐去。「為什麼企業還願意出口,不願意做內銷?」黃斌調研之後才發現,北歐的合作夥伴,每年會在生產開始前,就付三分之一定金,等到貨物裝船出港,另外三分之二貨款就能到賬。但國內商超,非但沒有定金,發貨後付款都非常慢。所以有一些企業願意做出口,「雖然他利潤很薄,但是他的回款有預期,而且回款比較快」。


市場變得比以往更為複雜,政府強力對市場的影響雖然很大,但已經遠不如計劃經濟時代。雖然有中央的力推,有質檢部門的保駕護航,但「三同」這場試驗仍然面臨著來自舊有體系的巨大阻力。「我們只能去倡議、去引導、去鼓勵,但是我們也左右不了。」黃斌說。


「中國商業環境的慣性非常大」,黃斌說,與推行「同線同質同標」相比,更難的是建立市場的信任。裕灌生產的內銷鮮蘑菇,一直很難打入北京市場,因為消費者更認可那種水洗過的蘑菇,看起來更乾淨,水靈,而且價格也比干一些的蘑菇要便宜,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水洗過的至少90%以上肯定要加藥。」盧忠強告訴記者。


越是這樣,政府就越要保護、支持那些好的企業。「企業不是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他要創造效益。」黃斌說。因此,「三同」工程能不能擴大其影響力,關鍵要看能否讓這些優質的企業獲利。「我可以先叫我的『小圈子』玩,這個『小圈子』的人都得到利,再利用這個『小圈子』變成『中圈子』,最後變成『大圈子』,就改變了整個商業生態。」


看天下378期財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如果拍不出好劇,就不要急於消費這些悲劇
用金色土豪風打開的「習特會」,會把中美關係帶向何方?
這一次,以人民的名義,發點福利
鳳凰傳奇的「哦耶哥」就說了8個yo,為啥拿的錢和玲花一樣多?

TAG:Vista看天下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國是如何保障食品安全的?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關於食品安全,你要知道的事!
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關注「食品謠言」
國際食品衛生安全巨頭——藝康集團 希望在中國拓展食品業務
韓國食葯安全處:檢驗命令對象中追加健康功能食品
讓食品追溯體系守護「舌尖安全」
保證食品安全,教你遠離食物中毒的方法!
健康食品背後的「危機」
食品安全徵文
雲南省對食品生產企業全面實施食品質量安全授權管理
院士說中國食品處於最安全階段,全國人民都笑了!
冷凍食品感染病菌已致死三人!美國不是食品「安全港」
美媒:中國本土品牌為何能夠打敗外國食品公司?
食品安全宣傳周 免費「體檢」食品
食葯監總局滕佳材:食品安全需要群眾的廣泛參與
食品安全行重於言,揭秘中國優質麥產業
外國人感嘆:被我們唾棄的「剩餘食品」在中國成為美味
繼老乾媽之後,又一種中國食物登上了美國奢侈食品榜
韓國深陷「毒雞蛋」醜聞,中國食品安全長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