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1.地質大循環 地質大循環超出了地球表層範圍,是宏觀的物質循環。60 年代以後,地質力學認為岩石圈的構造是由板塊組成的。在大洋中脊軸部斷裂谷中湧出玄武岩熔岩構成新的海底,使原來海底向兩側擴張,其速度為0.2— 10cm/年。擴張到邊緣,海陸兩個板塊相遇,海洋板塊向陸地板塊下俯衝,在大陸側形成島孤,海洋側形成海溝。兩個塊板相撞處,地殼活動激烈,多火山、地震,如日本列島——沖繩——台灣島就是環太平洋島孤火山帶的一環,是亞洲板塊和西部太平洋板塊相撞形成的。當海洋板塊俯衝完後,大陸板塊相遇,發生褶皺、斷裂,形成線狀山系,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板塊和亞洲板塊相撞而形成的。俯衝下的板塊熔入地幔中,通過地幔對流在大洋中脊又重新出露形成新的岩石,這樣周而復始形成循環,每周期 2—3億年。在板塊運動的同時,岩性也發生周期性變化,出露地表的晶質岩風化破碎鬆散後,被流水、風力帶走沉積到低洼處(河、湖、海的底部)形成沉積岩。沉積岩沒入板塊底部熔於地幔中,在循環中出露地表又重新變成結晶岩,然後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新的沉積岩。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2.水循環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能的作用下,不斷從水面、陸面和植物葉面蒸發,化成水汽升到高空,被氣流帶到其他地方,在適當條件下凝結,又以降水形式落到地表形成徑流,注入海洋、湖泊;水的這種蒸發、輸送、凝結、降落、徑流的往複過程叫水循環。水循環分為大循環(海洋——天空——陸地——海洋)、陸地小循環 (內流區:蒸發——輸送——降落——徑流——蒸發)、海洋小循環 (在海洋範圍內:蒸發——輸送——降落——蒸發)。水循環運動是地表外力的主要動力,也是地球化學遷移的載體,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3.大氣循環由於太陽輻射造成地表增溫差異,輻射強的地方增溫快形成上升氣流,構成低壓區,地面其他地方的空氣向這裡運動,以補充這裡的上升空氣;在高空,上升的空氣向外移動至較冷的地方下沉形成高壓區。從而構成了大氣環流。有時高氣壓不完全是溫度造成的,空氣的集聚、堆積也可形成高氣壓。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4.生物循環指生態系統中生產者 (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之間形成的有機界與無機界的循環。生物之間的物質循環與能量轉換是同步進行的。

高考必考的地理環境四大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老師聊地理 的精彩文章:

海水鹽度專題突破

TAG:譚老師聊地理 |

您可能感興趣

內地二三線城市做跨境電商環境分析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淺析歷史地理學與環境史的關係
岳昌盛-污染場地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的實踐思考
大環境下的見識和思考
潛艇中生活如何?十分艱苦,食物和環境都面臨巨大考驗
大數據時代的地緣環境研究
本市率先考核評價各區營商環境
印度城市環境污染
全球貿易:特朗普政府考慮對進口汽車實行更嚴格的環境標準要求
東方環境科學 學科一:內環境
地理環境決定人類命運
生態環境部通報「大氣十條」實施情況終期考核結果 山東獲優秀
科學家製作了一組展示地理環境詳細變化的地圖
高職組大氣環境監測和治理賽項開賽
對大環境的擔憂無需加大
心理小科普-「環境」的重要性
地球五大最惡劣的環境 已不適合人類居住
歷史地理學、環境史學科之異同辨析
安化黑茶的生長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