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1.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常規農業的比較

我國在《有機食品技術規範》中對傳統農業的解釋為:傳統農業(traditional agriculture)指沿用長期積累的農業生產經驗,主要以人、畜力進行耕作,採用農業、人工措施或傳統農藥進行病、蟲、草害防治為主要技術特徵的農業生產模式。傳統農業是相對常規農業而言的。19世紀4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由傳統農業轉向常規農業,常規農業也稱石油農業、工業農業,常規農業在為人類提供大量農副產品的同時,也使人們所生存的資源環境受到極大地挑戰,如土壤質量退化、能源危機、食品安全、生物鏈斷裂等問題,都是發展常規農業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後果。有機農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傳統農業,但有機農業不是傳統農業,有機農業的要求更加嚴格。有機農業與傳統農業、常規農業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5點:

(1)時代背景不同

傳統農業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耕種以人和畜力為主,沒有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人們對自然規律缺乏本質性認識,所以只能順應自然規律,依賴自然條件,但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會根據自然規律的變化採取相應的農業措施,提高農業生產力。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常規農業是在傳統農業難以充分滿足人類對糧食需求的情況下,對傳統農業進行一定的改造,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以機械化為農具,投入一定的農用化學製劑,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大量的農產品,屬於高投入、高產出農業。

有機農業是在人類認識到常規農業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危害、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對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機農業的農業科學技術比較發達,農業技術人員對自然規律有本質性的了解,生產力水平較高,生產工具較先進,工業化水平較高,是在人們的食品安全意識、環境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2)耕作規則不同

傳統農業沒有一定的生產規則,在工作過程中憑藉農民長期積累的農耕經驗,根據節氣和地域因時、因地精耕細作,對耕種的土壤採取深耕,便於腐熟殘留農作物的根以及秸稈;農作物可以根據季節輪作或間作;使用的肥料為作物秸稈腐熟肥、畜禽的糞尿;採取土農藥或適宜節氣種植防治病蟲害。

常規農業雖然也按季節耕種,但會利用大棚生產部分反季節蔬菜、水果;利用化肥增加土壤肥力,利用農藥防病除蟲,用除草劑除草;利用膨大劑使部分農作物體積增加,使用其他化學製劑使農產品的外形美觀,利用催熟劑使部分農作物快速成熟,利用化學保鮮劑使成熟的農作物在儲存時不易腐爛。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有機農業雖然也可以不受季節限制,利用大棚種植蔬菜以及水果,但盡量避免耕種反季節蔬菜、水果。耕種時,採用淺耕或免耕,一般僅限於土壤表面鬆土,以維持耕地的土壤體系。有機農作物可以採用輪作方式培養土壤肥力、間作方式防病滅蟲;使用的肥料為有機肥,如植物殘骸、畜禽糞便、綠肥、堆肥等;以農作物間作、生物農藥或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

(3)生產環境不同

傳統農業的生產環境是農民根據經驗選擇肥沃的土地。高產量農田會被農民種植主糧,大部分中產農田會被農民種植一些雜糧,而低產農田一般會被農民放棄。低產農田遇到豐收年,農民也許會有些收穫,但收穫量不大;遇到自然災害年,不但會使農民一年的勞動付之東流,而且也會使種子無法收回。

常規農業對生產環境沒有太多限制,在國家允許的耕地範圍內就可以耕種。因為,常規農業可以利用先進的水利設施對農田進行灌溉或排水,利用農用化學製劑增加土壤肥力、除草,利用機械耕種、收割。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有機農業對生產環境有嚴格要求,生產環境要遠離污染,遠離工業區,遠離人口集中區域以及居民生活垃圾場。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投入物質都要被監管,農家肥也要檢測,要符合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標準。有機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檢測還包括:種植者是否按標準操作,生產信息記錄是否完整,生產廢棄物是否按標準處理。

(4)種源不同

傳統農業的種源一般是農戶把收穫後的部分優良糧食作為下一輪種植的種源,有時候農戶之間會調配種子。

常規農業一般會通過市場購買或政府配發,選擇優質高產的種源,或根據地域特點選擇具有抗旱、抗洪澇、抗寒等特性的種源。

有機農業對種子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必須是未經化學處理,沒有經過基因重組和輻射技術的有抗性的有機種子。沒有有機種子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常規種子,但必須沒有經過禁用物質處理。

(5)理念不同

傳統農業方式下耕種的農戶沒有什麼經營理念,基本是自給自足,自己解決生產資料,收穫的農產品主要供農民自己消費,只有少量在市場上進行交換。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常規農業根據傳統農業經驗以及常規農業科學技術生產出大量農副產品,大部分進入市場進行交換,並取得較高的經濟利益。

有機農業是在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為人類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恢復土壤肥力,保護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農業體系。

2.有機農業與生態農業的比較

生態經濟學是由生態學和經濟學相結合而形成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是在生態經濟系統中進行的。該系統是人類活動的載體,應該一直處於閉環生態循環平衡狀態。該平衡狀態可分為積極的生態平衡和消極的生態平衡。人類所生存的自然環境應該是積極的生態平衡環境,不應該是消極的生態平衡環境。

生態農業是在生態經濟學理論指導下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農業,是現代化農業的可替代農業之一。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農業的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相結合,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共同發展。生態農業的生態鏈中存在多重食物鏈、能值轉換鏈以及產業鏈。該生態鏈具有較強的回彈性、抗害性以及穩定性,可以長久發展。生態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中的其他系統緊密聯繫,不斷進行物質能、太陽能、生態能的轉換與交換,在轉換與交換過程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優化利用各環節、各層次、各系統的生態資源,可以提高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率,實現生態系統的高效率、高效益。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有機農業比生態農業更進一步,是生態農業的高級階段,是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有機農業在遵循生態學原理的基礎上,必須服從自然規律,限制使用對DNA重組的轉基因工程和技術、化學肥料以及化學農藥等其他化學製劑。有機農業的發展宗旨是在生產足夠數量的美味、營養農產品的基礎上,強調農業的生態效益。有機農業利用結合生態與環境的友好型技術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不斷提高有機農業的生產力,滿足當代以及未來市場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之間需建立利益聯盟機制,為了保證有機農業產業鏈一直處於生態經濟學所提倡的積極的生態平衡狀態,有機農業產業鏈必須減少外界物質的投入量,形成有效的閉環有機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有機農業產業鏈必須保證有機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產品品質,在品質安全的基礎上擴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增加有機農產品的數量。

如果有機農業生產面積沒有達到一定規模,產能不足,系統內物資之間的交換率、能量向能值的轉換率比較低,則將使有機農業產業化各環節的生產力以及產能轉換率降低,最終會降低有機農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作用,難以有效地促進農業結構優化與調整。

有機農業與其他農業的比較

書名:有機農業產業化及其效益研究——以北京市為例

作者:黃惠英, 編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46.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教你做內心強大的自己!?小歡樂勝於大幸福!
思維定式的代價
電商文案創作的經典模式:九宮格思考法

TAG:書問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有機農業的區別
中國農業與印度農業相比,哪個更發達?
農業機器人這麼酷,農民也要失業了?
機器人開始在美國農業工業服務業中替換人力
農業與分娩工業化
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互聯網+農業」,為農業生產實現最大化利益
農業機器人加速數據收集,精準農業要爆發了
貿易戰之下 中國農業從業者的機遇在哪
全球農業最發達的國家,農民比白領更有錢,幾乎都是機械化生產
做真正懂農業的無人機:劉石先生對中國農業的擔當
有機農業是什麼?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特徵
中美貿易戰的實質是產業鏈的競爭,農業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農業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嚴重,以後農業的勞動力在哪兒?
未來農業的定位和商業模式
有機農業如何幫助人類脫離農藥的詛咒
從香腸王到有機農業先驅,87歲的他如何打造特色有機農業品牌?
未來的農業沒有農民
二戰中的美國財大氣粗,工業和農業生產就像是開了掛,有錢有技術
有機農業被誤解太多 正谷農業籌劃虛擬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