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菩薩的堅力持性

菩薩的堅力持性












菩薩的堅力持性


2017-05-17 大象佛學圖書館

菩薩的堅力持性


菩薩的堅力持性


菩薩的堅力持性是什麼?簡略的說,有兩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四:


云何菩薩堅力持性?


《瑜伽論記》卷第十一(之上):「次解堅力持姓,景雲:言能禁染心者,即念慧為性。堪忍苦性者,安忍是智。於多猛利怖畏無傾動性者,難壞精進為性;乃至能正思擇,還是智也。尋文採拾,即用念、慧、精進為堅力持性。測雲:性勇相應下,出持體也。言性勇者是精進;言相應者是定;能思擇者是慧。故《莊嚴論》中:問:無畏體相云何?偈曰:進、定、慧三起也。」


菩薩的堅力持性是什麼?


當知此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當知此性,簡略的說,有兩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一、自性

言自性者: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堪忍苦性,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


先解釋堅力持的自性。「謂能禁制染污心性」,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有了慚愧心。「能禁制染污心性」,就能禁制染污心的活動,就是無量劫來的煩惱,貪、瞋、痴的染污心。「不隨煩惱自在行性」,沒有發無上菩提心,沒有學習佛法,無慚愧的時候,沒能管制住自己的煩惱的,煩惱自由自在的活動,現在有了慚愧心了,就要控制煩惱的活動。


「堪忍苦性」,想要修學聖道,很多不如意的境界要堪忍。「種種眾多猛利怖畏,雖現在前,而正加行,無傾動性」,各式各樣很猛利的恐怖的事情,雖然是現在前了,「而正加行無傾動性」,還是按照佛陀的法語去努力修行,心不動搖。


韓清凈《披尋記》:「謂能禁制染污心性等者:<種性品>說:種性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乃至廣說。何等名為種性菩薩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又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者,不得自在,其心迷亂,是名第三隨煩惱性。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陵本三十五卷七頁)。此染污心及與煩惱,應准彼釋。忍品中說:菩薩安受眾苦忍,名堪忍苦。怖畏有五: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死畏,四、惡趣畏,五、處眾怯畏,是名種種。即於種種復多差別,是名眾多。逼切身心,是名猛利。菩薩於此能正思擇,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名正加行無有傾動。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種性品>說:「種性菩薩,乃至未為白法相違」白法相違就是黑法,黑法就是四種隨煩惱。這個種性菩薩,「若具不具之所染污」,或者是具足的四種隨煩惱之所染污,或者是不具足,只有其中的一二所染污。「性與如是白法相應」種性菩薩的心,與白法相應,不與黑法相應。「若被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若是心被煩惱所染污了,清凈法就不現前了。


「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謂放逸者」內心的煩惱自由的活動叫做放逸。「由先串習諸煩惱故」,由無始劫以來煩惱連續不斷的在活動,「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時間太久了,所以煩惱的體性變成了「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隨煩惱性」。放逸,是自己內心的問題,不能夠怨別人。


「又愚痴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第二隨煩惱是指愚痴者,就是沒有智慧,「不善巧者」遇見事情不能善巧的用智慧觀察,「依附惡友」就會去親近惡知識,惡知識令他做種種的壞事,「是名第二隨煩惱性」。


「又為尊長」,身份比他高,對他有影響的人。「夫主」就是女人的丈夫。「王賊」為國王,「賊」,土匪也有力量。「及怨敵等」及有怨恨的敵人,「所拘逼者」為尊長、夫主王賊及怨敵等所拘逼。「不得自在」,不能自主,非得聽他的。「其心迷亂」,這時候自己又沒有智慧,淪陷在這樣的情況裡面,自己內心就迷亂了,為「是名第三隨煩惱性」。


「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是名第四隨煩惱性」,資養生命所需的因緣有匱乏、有缺乏,「顧戀身命」就是愛著自己的生命,維護自己生命的存在,就會去做惡事了,「是名第四隨煩惱性」。「此染污心及與煩惱,應准彼釋」,現在這段文裡面染污心,「謂能禁制染污心性不隨煩惱自在行性」,這隨煩惱應准照前面《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文來解釋。


第一隨煩惱是自己內心的問題,第二隨煩惱是外緣也不好。第三隨煩惱有可能是自己也知道不對,但不能自拔。第四隨煩惱是遇到外力的影響。

「<忍品>中說:菩薩安受眾苦忍,名堪忍苦」。解釋「堪忍苦性」這句話。「菩薩安受眾苦忍」,叫做堪忍苦。來到佛法裡面修學各種法門的時候,會有些辛苦的事情:打禪七、念佛七、修九十天的般舟三昧都是很辛苦的,能忍受這些事情叫做「安受苦忍」,叫做「堪忍苦」。


解釋「眾多猛利怖畏」,「怖畏有五」,怖畏有五種:「一、不活畏」,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有所不足、生活困難。「二、惡名畏」,名譽不好也有恐怖,別人說你的壞話,就使令名譽不好了,自己有恐怖。「三、死畏」,死的恐怖,害怕死。「四、惡趣畏」,恐怕到三惡道去。「五、處眾怯畏,」在大眾裡面有所怖畏。「是名種種。即於種種復多差別」還有很多的不同,「是名眾多。逼切身心,是名猛利」這些很多的恐怖逼迫,逼切就會傷害身心,是名叫做猛利。「菩薩於此能正思擇」菩薩遇見這件事情,能有大智慧來觀察這件事,「不由此緣精進懈廢」,不會因為這些事情使令自己的精進停下來,不修行了。「名正加行無有傾動」。


沙門釋光述《俱舍論記》卷第十五:「五怖畏者:一、不活畏,求衣、食等畏不活故。二、惡名畏,怖畏世間惡名聞故。三、怯眾畏,入大眾時怖畏眾故。四、命終畏,臨命終時怯怖畏故。五、惡趣畏。畏墮地獄、傍生、鬼故。聖人不畏不活無不活畏,不求名故無惡名畏,不怯眾故無怯眾畏,不戀命終故無命終畏,不墮惡趣故無惡趣畏。言諸聖人無怖畏者:若二乘人無大怖畏,非無小怖,若佛世尊一切皆無。」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五:問:異生、聖者誰有怖耶?有作是說:「異生有怖,聖者無怖。所以者何?聖者已離五怖畏故。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怯眾畏(大眾威德畏)。四、命終畏(死畏)。五、惡趣畏。」評曰:「應作是說:『異生、聖者二皆有怖。』」問:聖者已離五種怖畏,如何有怖?答:聖者雖無五種大怖,而有所余暫時小怖。問:何等聖者有餘小怖?為有學位?無學位耶?有作是說:「唯有學位有餘小怖,以怖唯是煩惱品故。」評曰:「應作是說:『學、無學位皆容有怖。學謂預流、一來、不還者;無學謂阿羅漢、獨覺,除佛世尊。佛無恐怖、毛豎等事,於一切法如實通達得無畏故。』」


性勇相應能正思擇。是故得成堅力持性。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


「性勇相應」,菩薩的內心與勇猛相應,就是不恐怖、不怕這些困難。「能正思擇」這是智慧,有大智慧去觀察這件事,就把這件事化解了,就不恐怖了。「是故得成堅力持性」,所以菩薩能成就堅力持性,有堅定的毅力能保持他的意願不變。「如是名為堅力持性自性」。


韓清凈《披尋記》:「成就精進波羅蜜多種性,是名性勇相應;成就慧波羅蜜多種性相,是名能正思擇。」精進波羅密,精進波羅密實在就是擐甲精進,不恐怖了,「是名性勇相應」。慧波羅密多能正思擇就是智慧了。一個精進波羅密,一個慧波羅密多。「是故得成堅力持性」。

菩薩的堅力持性



二、依處

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知有五依處。


如是菩薩堅力持性,略說應該有五個依處,顯示菩薩的堅力持性。


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


「一者、會遇生死輪轉種種大苦所化有情,種種邪行」。這是第一個依處。在生死輪轉裡面,很多的眾生受生死大苦。這些有情有各式各樣罪過的事情,菩薩遇見這些事情的時候,他的菩提心不退,堅力持,這是第一種。


「二者、為益諸有情故,誓受長時生死流轉」,「誓」是決定的意思。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要度化眾生,為了利益諸有情故,決定要忍受長時期在生死流轉的大苦。


「三者、遭遇異論朋黨諍競難詰,及處大眾宣揚法義」。遇見了異論,就是不同於佛法的邪知邪見,「朋黨」就是有一伙人,「諍競難詰」,和菩薩有諍、有難詰,提出來種種不同的意見來難問菩薩。菩薩也是堅力持。「及處大眾宣揚法義」菩薩在大眾里宣揚正法的時候,心裏面也沒有怖畏。


「四者、誓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菩薩決定受一切菩薩所應學處,接受一切菩薩所應學的經律論,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


「五者、聽聞廣大甚深難思議法」,聽聞廣大甚深不可思議的,第一義諦的這些佛法。


是名堅力持性依處。


「是名堅力持性依處」,菩薩堅力持性依這五處而建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驢友海灘拍照拍到這個?這傢伙長這麼丑叫「美人魚」?
12星座男生的浪漫情操!
北美印度安戰斧:煙斗斧裡面為何要挖一個心形?
在這座愛爾蘭的老酒吧,就看盡了家鄉的眾生相!
不看這套書人生一塌糊塗!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宗性法師:堅韌、堅持、不退縮,這就是普賢菩薩的精神!
佛菩薩加持,自己努力
修道的途徑:自己的努力和佛菩薩的加持
佛菩薩真正的加持
願力深厚的地藏菩薩
用最真誠的心供養菩薩,功德不可思議
佛菩薩的加持力是盡虛空、遍法界,恆常存在的 大願法師
大菩薩說:保持開心是極其重要的修行
度化眾生,要懂得借菩薩的力量
念地藏王菩薩,就感激觀世音菩薩的護持
我們求佛菩薩加持,是靠他力嗎?
地藏菩薩以他的道力,來轉我們的業力
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真正的菩薩的精神
求智慧要靠文殊菩薩加持
文學的菩薩心腸與霹靂手段及療救力量
佛教的四大菩薩威力無比,他們的坐騎也是不同尋常的神獸
要發地藏菩薩的大願力!
真正的菩薩,有一顆勇敢的心
我們對菩薩的信心,真的是堅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