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二十四節氣灸法各個節氣取穴,建議收藏!

二十四節氣灸法各個節氣取穴,建議收藏!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天內進行艾灸。

立春(公曆 2 月 3~5 日) 助陽生髮「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鬱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髮。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曆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曆 3 月 5~7 日)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春分(公曆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複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曆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穀雨(公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曆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彆強調:「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推薦:李時珍極品無煙艾條、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曆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藉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曆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夏至(公曆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曆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曆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曆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曆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曆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曆 10 月 8~9 日) 防寒涼「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曆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湧泉、足三里、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曆 10 月 23~24 日)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里還有句話叫「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曆 11 月 7~8 日)

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曆 11 月 22~23 日)

溫腎陽《黃帝內經》講:「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裡所說的「風」「寒」「暑」「濕」,包括「燥」「火」中醫稱之為「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曆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 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曆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

小寒(公曆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曆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請關注圖片上我們的公共號:湖北蘄艾廠。查經絡、查穴位在公眾號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了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艾灸神闕,百病自滅,男女老少皆宜!

看耳知壽命,摸耳治百病(耳朵保健歌)

女人你想變得美麗又健康嗎,我來告訴你?

用灸如用兵,掌握此心法,你就離艾灸高手不遠了

養後背,等於養命!常灸背,活百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二十四節氣灸
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 芒種
二十四節氣 芒種
二十四節氣·穀雨
二十四節氣·穀雨
二十四節氣——穀雨
二十四節氣「穀雨」
你在二十四節氣里 秋收春種
二十四節氣·處暑
二十四節氣——立春
二十四節氣 立春
二十四節氣 立春
二十四節氣——立夏
二十四節氣·立夏
二十四節氣·立夏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茶 立夏
二十四節氣——夏至
二十四節氣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