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剛經修心課》第20課: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金剛經修心課》第20課: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GIF/343K

今日共讀內容

《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第20課

丨注意事項丨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課程由田園師兄朗讀,點擊播放,邊聽邊讀

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金剛經》里所描述的最高的境界。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遭受別人切割自己身體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怨恨,沒有任何的憤怒,只是很平靜地承受。這是佛陀在前生做忍辱仙人時的真實遭遇。

那時,他在林中修行。歌利王帶著一群宮女到樹林里遊玩,吃完東西後,歌利王睡著了,宮女們發現了忍辱仙人,不知為什麼,受到吸引,便圍坐在他的身邊。仙人便向他們講解慈悲和忍辱的道理。宮女們久久不肯離去。

歌利王醒來後,發現宮女們專註地聽著仙人在講法,不禁大怒,氣勢洶洶地問仙人:「你在做什麼?」仙人回答:「我在修習忍辱,實行慈悲。」歌利王就說:「那我試試你的道行有多高。我要用我的劍,削掉你的耳鼻,砍斷你的手腳,如果你還不發怒,我就相信你在修習忍辱。」然後,歌利王開始用劍去割仙人的身體,看著他很平靜,便問:「你的心還沒有動搖嗎?」仙人回答:「我在修習忍辱和慈悲,內心怎麼會動搖呢?」

這是如如不動的最高典範。《金剛經》里提到這段故事,並解說佛陀當時為什麼能夠平靜承受,不起一點的嗔恨心,那是因為佛陀在那個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升嗔恨」。

看來,無相是關鍵。只有修習到「無相」的境界,解脫才是可能的。只有無相的境界,才有可能使得我們超越肉身的限制,回歸到無限的深邃和廣大。而無相的關鍵,其實是無我。所謂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根源都在於有「我」,就像老子在道德經里說,假如沒有我這個身體,那麼,還會有什麼煩惱和恐懼呢?

因此,要達到解脫,必須要「無我」。「無我」在佛教里,是三法印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無常」和「涅槃」。也有四法印之說,加了一個「苦諦」。簡單地說,佛陀的基本思想就是這四句話: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行無我,涅為永寂大意是所有事物的運行都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無常變化的;各種事物的運行帶來的埋下的都是苦的種子;各種事物的運行並沒有一個確定的主體;只有超越生死輪迴安住寂靜,才是最終的解脫。

關於無常,關於苦諦,關於涅槃,都比較容易解釋和證悟,比較難的是「無我」。據說,唐朝著名的居家修行者龐居士,聽某和尚講《金剛經》時,講到「無我」、「無人」時,他起來提問:

「座主,既無我無人,是誰講誰聽?」是的,如果說無我,那正在講和正在聽的人是誰呢?

關於「無我」的修習,其實是從「我是誰」這樣一個問題開始的(存在主義會把這個問題加上「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作是存在的根本問題)。所有人覺得「我」就是我,理所當然,不用懷疑的。但是,如果我們靜心思考,可能會發現,我是誰?實在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奇妙的無我之境

有一則網上流傳的帖子更加有意思:

女人認為自己過得很不如意,於是她自殺了。她準備進入天堂的時候,一個天使攔住了她。天使問她:「你是誰?」

「我是瑪麗·布萊克。」

「我沒問你的名字,我問你是誰?」

「我是老師。」

「我沒問你的職業,我問你是誰?」

「我是傑克的母親。」

「我沒問你是誰的母親,我問你是誰?」

「我住在松樹街28號。」

「我沒問你住哪,我問你是誰?」

……

最後瑪麗決定回到人間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段對話源自南傳佛教經典《彌蘭陀王問經》,幾乎是那先和彌蘭陀王對話的現代版,那先問彌蘭陀王:「什麼是那先?你認為頭髮是那先嗎?」然後他依次問了身體的各個部分是不是那先,彌蘭陀王都說不是,那先就說:「我問得這樣仔細,都沒有發現任何那先,因此,那先只是一個空洞的聲音。」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地說明了,「我」並不是一個實在的主體,只是一些名色的組合。這是從無常的角度看「我」,只不過是名色的因緣和合,並非一個絕對的實體。在絕對的意義上,這個我其實並不存在。

佛陀的意思非常清晰,他所說的無我,並非說沒有這個我,並非說站在前面的那個人不存在,也並非說他自己不存在,而是說,無論是那個「我」,還是這個「我」,實際上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在變化之中的。因此,我們不要執著於由五蘊組成的那個自我。這又回到了《金剛經》的基本點:不執著

(註:《金剛經修心課》作者為費勇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音頻朗讀者為主播田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廟 的精彩文章:

常念觀音菩薩聖號,真的能有求必應嗎?
這個公式,說透了因果的規律
如何超越身心的限制?
帶你認識一位膽大妄為、離經叛道的文殊菩薩

TAG:那一座廟 |

您可能感興趣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就是這一句話!
《論語》的核心思想就在這三句話里(五)
佛教:整部心經的核心思想,就在這句話上!
《論語》的核心思想就在這三句話里(二)
《論語》的核心思想就在這三句話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無非就這兩個字!
整部金剛經的核心思想,無非就是這三句話,你能讀懂嗎?
《論語》 思想精華10句,經典睿智,看了一遍又一遍!
釋迦牟尼佛,一生說法49年,核心思想卻只有這「四」個字!
《馬克思是對的》第五集:千年思想家
國慶節經典書單系列:帶上這3本書,過一個有思想的假期
瘋子的思想:契訶夫《第六病室》
海濤法師:跟佛菩薩的思想一樣,這個叫一心念佛
14位……哲學家思想:經典語錄,讓你的「思想更深邃」?
2018精益課堂第一課:精益首先是一種思想
《道德經》的主旨思想是什麼?
話劇《阿Q》:剪掉思想的小辮
這是愛因斯坦的10大經典語錄,揭示了一個天才的真正思想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金剛經:一部佛教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