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情緒並不會健康

關注情緒並不會健康

靈性教育網路課程第一階——第九課

情緒被過分關注的小孩並不會健康。

孩子的挫敗感已經產生,再去關注他,孩子就會對這種感覺形成依賴,接下來他適應並喜歡這個挫敗感,及它帶來的心理需要,因為這些是養他小我的養料。

一個媽媽低聲下氣的對他傲慢的孩子說:「寶貝兒,過會兒媽媽會給你這個東西。」孩子說:「不行,你現在就要給我」。那為什麼這樣一件事情孩子也非常生氣呢?甚至於同行中的人走路超過他,他也要生氣。說出來都覺得不可思議,是不是?你們覺得這些生氣的孩子是因為他的情緒沒有被認同和關注嗎?還是因為太多,以至於這些情緒形成了他不可跨越的小我?

孩子剛開始產生自我情緒萌芽時候,可以通過父母精神的指引,幫他更深地去感受靈魂深處的感受,發展一種更深刻的靈魂與精神相遇的能力,而不是在他情緒上花太多時間。

在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很重要的一個環境,就是精神指引的情感環境。這節課我們將更詳盡的來描述它。

簡單來說,用情感滿足孩子,必須是建立在對精神理解之上的。否則成人所發揮的對孩子情感的包圍,很有可能都會給他帶來性格和人格上的扭曲。

那麼什麼是精神的環境呢?

也就是在精神力量的指引下,孩子通常對世界是充滿完整的、和平的體驗,但是並不代表著不會發生給他帶來痛苦和各種感受。他擁有這些體驗,但是他和這些體驗是和平的,他不認為這些體驗是一個「問題」。

但成年人會很害怕這些事情,就會從孩子一開始體驗這些生命本來部分的時候,就賦予他們一些不合適的價值觀和應對的心理。

比如孩子摔倒了,不同的父母會給予他不同的反應。作為父母,如果沒有跟精神的真相產生關係,運用的是成人的經驗和小我,或者局限的情感來對待孩子,這樣的方式就會對應形成孩子相應的心理體驗。狹隘的就形成自私的、超越的就形成自由的!

不要以為孩子會因為過多的關注而得到滿足,恰恰相反,給他越多「小我」情緒的滿足,那麼事實上他會一直依賴。

很多人認為,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去安慰他,就會減少他的挫敗感,他會變得很強大。我不知道這個理論是怎麼來的,從靈性教育的角度來看一個生命的需要,它不單是需要情感上的安慰,他還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否則你的關注可能造就的是不真實而誇大的情緒,不會因為給予了他很多的安慰,孩子的挫敗感就會消失,恰恰相反的它會一直抓住挫敗感不放,並把這個挫敗感認同為自己,直到永遠。

因挫敗感,而被引起的關注,使得小我得到了極大的存在感。這種小我的極大的存在感,使得他在未來的生活里會製造各種各樣的挫敗感,帶來他的心理需求。也就說他的挫敗感不是不能完成一件事情,而是為了製造更多的情緒,得到「病態」的滿足。

可以說情緒化就等同於挫敗感。

我的成年人學生中,由於挫敗感所形成的心理需求,在方方面面都在渴望被慰藉,與此同時又製造更多的失落和挫敗感。所以我告訴他,如果你真的想要進入真實的生活,就需要覺知個人的情緒是不重要的,你的情緒不重要!當然被慣壞了的這些大人們,或者參加過各種靈修,然後被美好靈修課程帶領的父母,上我的課可能會比較痛苦。因為我告訴他「你不重要」,而他們就是來尋找重要感的,但是我告訴他「你不重要」,如果他此時不帶著「我又一次失望」這種虛假的挫敗感,而是勇敢去發現這個真相,那麼他就可以初步體會自由的感覺。

這樣的反應,其實是在童年時,就已經在情緒情感的「錯誤」的關注下造成的。

不是說不要去關注,冷漠肯定是不對的。那什麼是錯誤的關注呢?對精神沒有認識,對完整沒有認識,就會造成「錯誤」的關注,非常簡單。

現代中國父母在生活方方面面,給予孩子情緒上的關注是非常多非常大的,我從來沒有發現中國哪個時代有今天這個時代在這方面這麼「變態」。而且現在還流行「幾步走」的方法,比如一個孩子憤怒了要先怎麼樣,然後怎麼樣,但是一點用也沒有,這些孩子結果被培養了一個非常大的自我在裡面。你會發現他的憤怒是不會停止的,他的憤怒、暴躁、容易生氣,這些情緒不會因為關注就停止,恰恰相反,它不會停止,它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他必須保留越來越大的情緒和自我,否則他得不到養「小我」的養料,所以他是不會停的。

我們來看,在正常的情況下,當媽媽離開孩子去工作,健康的孩子是會傷心。那麼他為什麼會發展成用生氣來表達的性格呢?是因為媽媽錯誤地把傷心看成是情緒的表達。因此她鼓勵孩子去表達傷心的情緒,但是這個情緒是媽媽賦予他的。也就是說媽媽把傷心看成一種情緒,而不是情感的一種需要。她認為這是孩子的情緒,去鼓勵孩子表達他的情緒。當他去表達情緒的時候,他找到了一種方式,我可以通過表達傷心來控制我的媽媽。

你們看到其中微妙的轉化嗎?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孩子沒有真正去感受他的情感,而是開始發現我的情感和情緒是可以用來控制別人,達到我的目的的。「原來我是可以利用我的情感和情緒來達到我想要的」。孩子開始形成這樣一種模式和方式去表達他的情感,而事實上他真正的深刻的內在情感,由於把它變成了一種情緒,他沒有辦法去深刻地感受他內在情感的狀態。

在情緒的位置,是無法感覺情感的。

我們說「情感是靈魂的反應,情緒是自我的反應」。

如果媽媽對完整的精神有認識,如果她也理解孩子對於生命當中發生的事情也有一種完整的精神感受,就不會對暫時離開而導致孩子傷心的感受有任何判斷和被它所控制而產生任何分裂。

媽媽沒有任何分裂在裡面,她就有了偉大的精神賦予心靈帶來的能力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滿足。

很多事情都是在這樣的一個認識的基礎之上。

比如一個孩子跟別的孩子打架,他有了傷心的情感。一個孩子在完整的精神體驗裡面,他會感覺到傷心和委屈,但是他和這些傷心和委屈也是和平的,如果我們對這個完整的精神有了解的話,那麼當下所給予的反應是截然不同的。首先不會在情緒上去反應,同時也不會去發展情緒上的各種投射和小我的機制,這樣就培養了一個有著健康的完整性格的孩子。

我們說來說去,就是在發生所有方方面面事件的時候,重點不是要用什麼方法和方式去對待它,重點是具有怎樣的情懷,重點是具有一種精神狀態和智慧的生命的狀態,才能夠在事情裡面去幫助到孩子。

當然根據不同小孩的氣質,可以給予一些具體的方式,但這些都是後話。基礎是成人具有一種整體看世界的方式,才不會把分裂的方式和反應,傳遞給孩子,從而塑造著他的分裂的性格和人格。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一直重複再重複地說,0-3歲的重要性,就是方方面面的生活細節,塑造著怎樣的生命體。

孩子在最早的時候,本身是沒有自我情緒的感受的。或者說,這些自我情緒的發生,是可以通過父母精神的指引而成為更深的靈魂感受的,又或者說這些深入的靈魂感受的萌芽,被父母阻隔,而異化成自我情緒的萌芽。

或者說這些深入的靈魂的感受的萌芽,(比如剛才所說孩子感覺媽媽要離開而產生傷心的靈魂感受的萌芽)被父母阻隔或者異化成一種自我情緒的萌芽,變成一種憤怒。那麼到底要怎麼做?其實非常簡單,就是我們看到,覺知到就夠了。比如一個孩子其實是在傷心,那麼我們看到、覺知到,就夠了,那他就被看到了。他被看到了,就夠了。

我們不需要按照所謂ABCD的步驟走,因為靈魂深處的感受是需要被看到,我們無法去描述它,也不需要去描述它,它被看到,就夠了。

我就覺得很奇怪,大家還在問:「老師怎麼不給我們方法?」我給了最簡單的方法,理解這個部分,然後看到,看到它就夠了。

就像和愛人的關係一樣,我們製造種種情緒和問題,是不需要對方來分析,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只是被看到。如果對方在這一刻真的在這裡,看到了,其實我們就已經滿足了,對不對?

如果對方沒有看到你,不管用什麼12345,還是解決不了情緒的問題。對待孩子的情緒,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理解情感和情緒,具有精神的力量,看到它,夠了。你還要什麼呢?

學員提問:如果我的孩子已經被養成自我情緒表達的習慣或者成為一種方式的話,怎麼辦?

第一,你具有上述的理解;第二,他被你看見;第三,忽略掉他的這個部分,不用去加深慣性,肯定會帶來一定的衝突,但是你只需要去忽略它,有時可能需要一點幽默,有時也需要一個直接的提醒:「你可以不用這麼生氣。」非常簡單,直接的,堅定的態度。對於孩子很明顯地在用生氣來控制的話,甚至可以非常直接地告訴他:「生氣也沒有用,就是沒有用。」就這樣,很簡單、清晰。

記住,只要是真誠的,內心是沒有暴力的,那麼就不會給他任何傷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芽Garden 的精彩文章:

TAG:小小芽Garden |

您可能感興趣

關注腎臟病,關注女性健康
關注腎臟,關愛女性健康
你可能還不知道,服裝消費正趨向關注健康和環境
關注腎臟病,關愛女性健康
身體健康運勢不斷起伏,這類人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健康
痛風應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狀況,特別是腎臟健康
關心您的健康,關注您的隱私
關愛女性 關注腎臟健康
關注腎臟病 關愛女性健康
關注眼健康,關注視疲勞
「關注腎臟病,關愛女性健康」——世界腎臟日我們與您一起關注
如果你還不會投資理財,就關注他們吧
關注心腦健康,防患於未然
關注打鼾問題 保障健康睡眠
人流後,更該關注的健康問題!
這些人要更加關注父母的健康狀況
單身不哭,資本會關注你
贊並不等於喜歡,關注也未必是愛,但戀愛的感覺的確最美好
調查顯示大部分男性都忽視此信息 不關注飲食結構還會導致多方疾病
《我不是葯神》關注醫療現實的良心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