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槍械的誤讀:幾個筆畫就去了很遠——彈夾VS彈匣
漢語中由於發音相近,而經常被人混淆的「彈夾」和「彈匣」之別,就很值得一談。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彈夾、彈匣,都是正式的、正確的輕武器術語;
並非一些人所說,彈夾是錯別字的結果云云——實際上兩者所對應的實物則完全不同。
目前國內最常見的錯誤,主要是誤將彈匣冠以彈夾的稱呼。
圖:這樣的都是彈匣
圖:這個才是真正的彈夾
GIF/1958K
動圖:子彈從彈夾「cartridge clip」中被壓入彈倉「magazine」。
被用於演示的是一支老式的、採用固定彈倉設計的步槍。它裝填子彈是從上方,將安裝在橋式彈夾上的子彈向下推入到彈倉內。
不止很多早期栓動步槍採用這一設計,不少早期半自動步槍也是一樣,比如我國的56半自動步槍。
圖:彈夾並不一定就是單排的,比如M1使用的8發雙排交錯彈夾
國內的槍械術語資料中一般對彈夾採用這的解釋:「可以放置一排槍彈的機械夾子,使槍彈便於壓入彈倉」。
實際上這個解釋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彈夾也可以採用雙排設計——這一點在被俗稱為「大八粒」的M1伽蘭德步槍上最為典型。
另外伽蘭德步槍的彈夾特殊之處還在於,彈夾是隨彈裝入彈倉內的;子彈打光以後,空彈夾會被彈出槍外——這也導致在打光彈夾之前,伽蘭德步槍要裝填補充子彈十分困難。
圖:固定彈倉步槍在軍隊里其實服役的歷史,遠比很多人想的更長。這主要歸功於美國M40系列狙擊步槍的長期服役,不過現在M40系列也推出了採用彈匣的改進型號了
不過對於彈夾存在必要性的看法,這也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不少人認為,相比於直接向彈匣里一發發裝填子彈,一個彈夾就對應固定的10發、或者15發子彈,非常有利於管理子彈,簡單省事。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先把子彈裝彈夾上,再裝彈匣里這個過程太繁瑣費事,並沒有必要。


※為什麼裝死在戰場上行不通?真相絕對出乎意料
※這「重機槍」還戴個「防護罩」使用這個配件可以不「誤傷」友軍
※給「飛行員」配的步槍:重1.10千克,能一拆為4,但用得上嗎
※30多年裡一直是中國士兵的標配,在很多部隊出現,堪稱不老神槍
TAG:天眼觀察 |
※被誤讀的甲午海戰:炮彈摻沙,只是一種炮彈製造技術!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兩種解釋,如果你還在誤讀,就太沒文化了
※被誤讀的朝鮮彈道導彈:射程到底是多遠?
※對不起,區塊鏈!我們誤讀你了
※極易誤讀的150個詞語,你能讀對幾個?
※盤點那些常被誤讀的著名古詩句,你都知道嗎?
※你曾對哪些品牌的名稱有過誤讀?看完這波我笑到打嗝!
※那些我們終於讀對的漢字,又悄悄變回了錯誤讀音……
※被誤讀最多的史詩級華語片,它算一個
※一詞不明,誤讀全句——那些年被我們誤解的詩詞名句
※頭號玩家——一個被嚴重誤讀的電影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六句常被誤讀的著名古詩句,你都知道嗎?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我們已經誤讀很久了
※瑜伽,被「異化」了還是被「誤讀」了?
※誤讀的歷史故事:武則天不是第一個女皇帝,司馬光真的砸過缸嗎?
※(深度)關於朝鮮彈道導彈,媒體有哪些誤讀
※每個討厭的父母,都在被你我誤讀
※《賣油翁》中最後一句為何被教科書刪掉,原來那些年我們都誤讀了
※蘇軾最膾炙人口的一句詩,卻被誤讀最深,竟被後人用來形容房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