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凡的母親》連載之十四

《平凡的母親》連載之十四

在貴州

2001年04月/2001年11月/2005年05月/2006年04月/

2007年07月/2009年07月/2011年08月/2014年03月

(2001年)三都縣拉攬鄉高寨村。

車鑰匙被偷

2001年4月10日,我第一次到貴州。

和西北高原相比,地處雲貴高原的貴州,讓人耳目一新。以一個攝影師的眼光,那裡的景色簡直就是天堂。然而當我深入到景色深處的貧困人家時,心情立刻沉重起來。

貴州,群山萬壑,土壤稀少且貧瘠,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我的第一站是黔南州的三都縣[1]。

(2001年)席二界,24歲,三都縣人。全家7口人,3.8畝田地年收成稻穀1000公斤、雜糧50公斤,人均收入200元。有一頭耕牛。

到達三都的當天夜裡,陪我下來的徐秘書長和司機徐師傅住的房間被盜,小偷是從衛生間的窗戶進來的,徐師傅發現時大喝了一聲,翻身下床,小偷一溜煙就跑了,順手帶走了徐師傅的一件衣服,裡面有汽車鑰匙。

報警後,警察來看了看。

衣服被偷,徐師傅倒不急,沒了汽車鑰匙無法下鄉,急得他在房間里團團轉。

徐師傅早飯沒吃,穿上秘書長新買的衣服在縣城裡轉了一圈,找到一位配鑰匙的,鼓搗了一上午,也沒能把車門打開。

這天我們哪也沒去成。

徐師傅參過軍,身材不高,話也不多,開起車來熟練而穩重,從不開飛車。他的妻子來自紫雲縣大山溝里,在貴陽沒有工作,兩人有個孩子,一家人靠他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資生活。談起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的話多了些,他說,現在的生活雖然難點兒,但比起那些長眠在戰場上的戰友,他能夠活著回來,有個溫暖的家,已經是萬幸,他很知足。

傍晚吃飯時分,配鑰匙的師傅用了將近一天的功夫,總算把車鑰匙配好了,臨走時找徐師傅要了6塊錢手工費。

(2001年)潘 酒,25歲,三都縣水龍鄉人。全家4口人,0.74畝田地,全年收稻穀400公斤、雜糧150公斤,無牲畜。賣蔬菜年收入70多元。

吊腳樓

水族是我國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絡越」的一支發展而成的單一民族。

自唐代以來就世居在三都這個地方,是本地土著民族之一。在歷史上,水族曾被統稱為「百越」、「僚」、「苗」、「蠻」等,直到清代中葉之後才有所區別,改稱為「水家苗」、「水家」。1949年後,國務院經過徵求有關水族人士的意見,於1956年確定族稱為「水族」,主要分布在樟江上游一帶。村寨多依山傍水,周圍竹樹環繞,房屋縱橫交錯,道路迂迴曲折,魚塘觸目皆是,多聚族而居,一個村寨十幾戶,幾十戶,多的百餘戶,血緣村寨相連,數姓雜居極少。

(2001年)徐秀英下地幹活時總是背著孩子、帶著炊具。

按照拉攬鄉的安排,我們沿著彎曲的山路前往高寨村,那裡有187戶人家,920口人,人均田土面積不到半畝,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山坳里。

我這個生長在北方的人,過去只是聽說過「吊腳樓」,此行才親眼目睹。從山道上向遠處望去,一排排烏色的木質小樓,依山而建,幾根竹子或木質的「腳」支在下面,因坡度陡峭,地勢不平,有的支腳極長,有的又很短。吊腳樓密密匝匝,擠擠挨挨,簇擁成一個寨子,景緻很是獨特。

絕大多數的吊腳樓都是人畜共居。當地老人講,在古代蚩尤、黃帝時期,苗人被異族追殺,擇水路逃命,為了能在木筏子上乘坐更多的人,搭起了兩層。後來在陸地上定居建屋,便仿照木筏子的雙層式樣,一直延續下來。吊腳樓至今仍是苗族人最多採用的建築樣式,上面住人,下面做飯、堆放雜物、飼養牲畜。

25歲的徐秀英一家就住在這樣的吊腳樓中,全家三口人,只有0.8畝的水田,沒有牲畜。像徐秀英這樣耕地少得可憐的農戶,在當地非常普遍,雖是兩季種植,所打的糧食依然很少,不足溫飽。

在排燒村我見到了那裡的村民小組長蒙仁亮,他多少算個小幹部,每年額外的收入是鄉政府付給他的50公斤大米,這讓他的妻子很滿足,在當地,這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報償。

沒把日子過好,真不好意思

4月11日,我們來到水龍鄉,24歲的陸銀菊正在田間插秧,背上背著兩個多月的女嬰。

在當地,水族和苗族的男人只管犁地,插秧是女人的活兒。每到這個季節,在家的男人把飯送到田間,男人外出打工的,女人便把吃的帶到田頭,一干就是十幾天。插秧時節,常常是幾家幫一家,一來能搶時間,二來女人們借這個機會可以湊在一起聊聊家常。

給孩子吃奶時,陸銀菊得以喘息片刻。她家三口人,有0.7畝水田和0.02畝的山坡地,去年收了300公斤的水稻和30公斤的雜糧。一年中,陸銀菊趁著趕集賣些蔬菜,只賺到了50多塊錢。

她認為我是國家派來給她照相的,赤著腳站在水田裡說:「不好意思,我們太窮了,屋子漏雨,糧食不夠吃,沒把日子過好,國家還給我們照相,真不好意思。」

周小卯,家在離板當鎮最近的沙子哨村,在她家的土坯房前,我給她拍了一張環境肖像。

(2001年)周小卯,24歲,紫雲縣板當鎮人。全家3口人,0.2畝水田收成稻穀100公斤;1.5畝山地收苞谷150公斤,無牲畜。經濟來源靠賣油菜籽,年收入200元。

她只有24歲,羸弱的身子,滿是補丁的衣褲,面容顯出不相稱的蒼老。

我拍了圖片要離開,她讓我等等。

「我想請你看一樣東西。」

她跑進屋裡,很快又跑出來,手上多了一個鏡框,她撩起衣角,仔細地把鏡框擦了擦,雙手捧給我。

鏡框里的她面容嬌好,穿著苗族少女鮮艷的新衣,帶著淳樸的笑容。

「我沒嫁過來時照的。」周小卯說。

照片中的她和眼前的她,判若兩人。

「拍這張照片時,我興奮得幾夜都睡不好覺。」

「現在呢?現在你看到這照片,還有當初的感覺嗎?」

她搖了搖頭,眼睛朝空蕩蕩的院子瞅著,像在找什麼。

院子里散落著幾根稻草,圈裡有一頭小豬。

「北京來的同志,」她這樣稱呼我,「能把您拍的照片寄給我一張嗎?」

我點點頭,出了門我就後悔了,我不該答應她,也許更不該來拍她的照片。曾經的照片還有一段美好的追憶,現在的這張呢?

山頂洞人

我到紫雲縣水塘鎮時,當地人問我:「你見過一個村民小組都住在大山洞裡嗎?」我說沒見過。人類進化到今天,還有人成群地穴居山洞,我確實無法想像。

(2001年)中洞洞口。

我跟著當地人鑽進叢生的樹林里,寸步不離地朝山上爬,腳下是山裡人踏出來的窄路,四周是荊棘,最寬處也就夠一個人獨身進退。半山腰的坡地里到處都是石頭,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凡是能種上糧食的土窩都被利用上了,東一片,西一片,斷斷續續的。

(2001年)山下所有的東西都要靠人力背上山洞。

上山的路有兩條,一陡一緩,一近一遠,我們走的是近路,連滾帶爬走了兩個多小時。一個碩大的洞口呈現在我的面前。這個洞窟分上中下三洞,上下兩洞是露天的,只有中洞可以住人。

有孩子在洞口玩耍,見有生人來,好奇地望著我們。

洞內陰濕,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住著16戶人家,人均耕地面積0.53畝,還有一個幾十個學生的小學校。

據說,這個山洞裡的人家是在100多年間陸續遷徙至此的,居留最久的已有4代人。

(2001年)借著燭光吃飯。

山洞裡,每戶人家用一塊塊木板和苞谷桿圍起獨立的空間,無需屋頂。山泉滴滴噠噠順著岩壁往下流,是洞中人家日常飲用、洗涮的水源。遇到乾旱時,洞中的水枯竭了,便要下山到10多里外的河溝里挑水,單程就要一個半小時。

村書記王風剛介紹,洞里大部分家庭的男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守的女人不僅要侍弄土地,還要拉扯孩子。

由於土地瘠薄,只能種苞谷、紅薯等雜糧,收穫的時候,女人們一天兩趟或三趟把勞動的果實背上山來。一年之中,她們全靠苞谷充饑,紅薯是留給孩子們吃的。

小一些的牲畜可以買回洞里養著,等牲畜長大了要想賣出去,比如一口豬,就必須把它宰殺後,分成塊弄下山,否則運不出去。

在一戶新娘的家裡,我見到了這個山洞裡惟一的一片像屋頂的東西,那是遮在床上面的一塊舊氈布。在這個新婚家庭中,最引人注目的值錢物件,是一架老式的縫紉機。

(2001年)羅登蘭的「新房」,縫紉機和兩床被是她的陪嫁。

我進到一位叫梁忠英的女人家,她家4口人,每年都要差3個月的口糧。農閑的時候,梁忠英整天守在山上挖草藥,一年下來能掙三四十元錢。她說有半年沒吃上一滴油了,最困難的時候,只能吃摻點鹽巴的苞谷面。她嫁到這裡的幾年中,只有兩次過年時吃過豬肉。

昏暗的山洞深處,38歲的王風學獨守空穴。兩年前,他的妻子忍受不了山洞生活的寂寞與貧窮,帶著孩子逃了出去,至今杳無音信。

(2001年)洞內沒有通電,王小盆借著晨光,梳理打扮。

這天晚上,我在洞中小組長梁忠光家吃的飯。村書記把在山下買來的一隻雞剁成塊兒,加上一點鹽巴和一大把辣椒放在鍋里用清水煮熟,主食是和著碾碎的玉米蒸的苞谷飯。他們個個吃得很香。我用鍋里的湯拌苞谷飯,就著帶來的榨菜。隨身帶來的幾盒速食麵留給了這裡的孩子們。

村書記安排我在洞口的一間教室里過夜。他把苞谷桿鋪在地上,上面再鋪個床單,就是床了。洞里沒有電,村民們睡得很早。洗漱全免,吹滅蠟燭,沒多長時間我就睡著了。不知過了多久,我覺得身上有動靜,打開手電筒一照,幾隻20多厘米長的老鼠正從我身上竄來竄去。

早上,我特意在洞中學校看孩子上課,孩子們坐在用木頭搭的桌子中間讀書。

(2001年)中洞小學「全家福」。山洞,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求知的殿堂。他們從課本上了解山外的生活,了解城市。他們從來沒有進入過城市,不知道他們如何理解城市……

校長是位23歲的年輕人,畢業於安順市鎮寧民族師範學校,叫梁正祥,這年3月主動要求來到中洞小學。他的家住在山外的鎮上,每星期回家一趟,要走4個多小時的山路。

中洞小學是10年前建的,師資不足,前幾年只能開設一、二年級的課程,2000年前開設了三、四年級課程。當時幾位老師的部分工資和孩子們的校服都是由一位外地老闆贊助的。中洞小學的學生來自本村,也有一部分來自其他村寨,最遠的學生上學要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在校生66名。

(2001年)朗朗讀書聲,就是從這樣的教室里傳出的。老師勤勉,學生努力,不需要太多的激勵,也沒什麼物質獎勵。

(2001年)簡單的遊戲,同樣令孩子們開心。孩子們的笑聲回蕩于山洞間,格外清脆悅耳。

(2001年)兩個中洞小學的學生,她們知道城市裡的同齡孩子是怎樣生活的嗎?

(2001年)等著媽媽從地里回來。

2005年5月下旬,天津電視台國際部攝製組跟隨我採訪拍攝紀錄片,再次回到中洞,這裡有了不小的變化。洞口有了兩個接受電視信號的大鍋,洞里的人家也少了很多。政府給他們在山下蓋了房子,有些人就搬出去了。學校的規模擴大了,添設了初中。因為是左近惟一的一所學校,還用石頭壘蓋了學生宿舍。洞里通了電,有一台幫扶的電視機,洞口的大鍋就是給它接收信號用的。

(2005年)洞中唯一 一台電視機。

(2005年)一年級學生在山洞最裡面上課。

(2005年)向國旗敬禮。

(2005年)勵志標語。

我們到洞里王小盆的家時,她正在做飯,清水煮挂面,快熟的時候,加一大把辣椒,一小抹豬油和一點鹽。

那天是六一兒童節,王小盆做了最好的飯食,給兩個孩子過節。

(2005年)王小盆為孩子做的飯食。

孩子吃得很香,王小盆自己吃的還是苞谷飯加酸菜湯。

下午,學校有活動,孩子們唱了一首歌:

只要媽媽露笑臉,露呀露笑臉,

雲中太陽放光芒,放呀放光芒。

只要媽媽露笑臉,露呀露笑臉,

美麗花兒齊開放,齊呀齊開放。

(2005年)母親們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仍留住在洞里,是緊靠洞口的一戶人家新建的房子。有電,但燈光昏暗。

睡到半夜,聽到外面打了起來。

原來,我2001年採訪這裡後,有些人來參觀、捐助,如果住在洞中人家,這家人就能得到政府的補貼。這次我來,兩戶洞中人家爭著想招待,但為了出入方便,我們選擇了洞口人家。沒有爭到的兩戶便為此事爭執起來。

2005年,天津電視台紀錄片攝製組在去中洞組的山路上。

2001年,作者在山洞中住的地方。

[1]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黔南州的東南部,全縣總面積2380平方公里。人口30.5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28人,人均佔有耕地0.6畝,境內的居民有水族、布依族、苗族等,是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縣份。少數民族人口28.54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3.6%,其中,水族人口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52.1%。三都是國家級貧困縣。

未完待續

......

小編/楚卉

此書現各大網站均有出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晚攝影俱樂部 的精彩文章:

《平凡的母親》連載之十三

TAG:今晚攝影俱樂部 |

您可能感興趣

《金玉仙緣》連載六十一
話別九句連載之四
小說《箭王》連載之五十七 坎中有險
長篇連載:宮廷變亂五十起 第三十一集《八王之亂》
《穿越千年詩國》連載(第三十四章)
《上帝的秘密》連載之十五:上帝的法則
小說連載:《月伏長寧》四十三
聆聽智者的聲音 歌頌巾幗的情懷——女神原創詩詞連載之四十九
岳陽:《一代警魂張大堯》連載之五
《易經》二十五至二十九卦經典解析/連載
小說連載:《月伏長寧》一百三十八
小說連載:《月伏長寧》四十四
《軒轅劍龍舞雲山》劍史連載之十六
《中國驚奇先生》漫畫連載 四十九
聆聽智者的聲音 歌頌巾幗的情懷——女神原創詩詞連載之三十五
陳宜新紀實文學連載:馳騁之二十七
《軒轅劍龍舞雲山》劍史連載之十七
長篇連載歷史軍事題材小說《西漢開國》之三十六
小說連載:《月伏長寧》一百四十七
《論語百式通》連載——陽貨篇第十七:佛肸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