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音樂節的1.1時代:遍地開花、同質化傾向和體制之困

中國音樂節的1.1時代:遍地開花、同質化傾向和體制之困

文 | 范志輝

剛剛結束的MTA天漠音樂節2017音樂論壇上,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簡單生活節製作人賈敏恕、爵士上海音樂節(JZ Festival)創辦人任宇清、熱波音樂節創始人李岱就「中國音樂節的2.0時代是否已經來臨?」這一主題進行了討論。

討論過程很精彩,當然,更有趣的是,幾位資深音樂節操盤者最後得出的結論:中國音樂節還遠沒有到2.0時代,而是剛進入1.1時代。

做音樂節不是賣包子

如果說2000年誕生於校園的迷笛音樂節開啟了中國的音樂節時代,那麼到現在也已經走過了17個年頭。大概張帆校長自己也不會想到,從校園小禮堂走出來的迷笛音樂節會引來這麼多的後來者。

2007年,迷笛音樂節首次實現收支平衡,也是這一年,第一屆摩登天空音樂節在北京海淀公園舉辦。此後,國內的音樂節進入快速增長階段。數據顯示,2007年,國內音樂節一共只有24台,到2014年,全國共舉辦了148台音樂節。2015年由於上海踩踏事件,獲批音樂節大量減少,全年只有 110 台。短暫休整後,2016年音樂節再次迎來爆髮式增長,全年共舉辦202台。

在票房和參加人數方面,音樂節在近年也達到了新的高度。比如,2016年音樂節演出票房達4.83億元,較2015年增加1.44億元,漲幅42.5%;參加人數達326.7萬,比2015年增加100萬,增幅44.2%。

當然,數量上來後,也帶來了質上的不足。正如張帆校長所說,「從各方面看,中國樂隊數量、參加音樂節的數量、音樂節製作水平、觀眾人數和素質都在提升。音樂節這麼長時間應該更新,但不是以1.0、2.0的速度,而是以1.0、1.1、1.2這樣的速度。」

音樂節市場的迅速爆發,音樂先聲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抑已久的文化娛樂需求開始上升;二是由於唱片業的價值鏈崩壞,現場音樂成為音樂行業新的突破點;三是在資本、政策等因素的催化下,辦音樂節成了一件可以不只是跟音樂相關的文化活動。

於是,音樂節出現了「遍地開花」的景象。面對這麼多的音樂節,簡單生活節製作人賈敏恕提出了自己的反思,「現在音樂節非常多,三四百場都有可能。對我來說,如果真的要定義它一個2.0,最簡單的就是我們先分辨這個東西是不是音樂節。」

而爵士上海音樂節創辦人任宇清,則用賣包子來比喻音樂節快速擴張的泡沫化傾向,「賣包子賣好了,這條街上都開始賣包子」。演出陣容重合、運營模式不穩定、品牌定位不清晰等問題成為大部分音樂節的通病,音樂節的差異化發展迫在眉睫。

音樂節不是拼盤演唱會

如果說早期的音樂節只是小眾圈子的「自娛自樂」,經過17年的熏染,早已不再是「滾青」們的專屬盛會,成為人們假期娛樂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市場上已經誕生了一批口碑良好的音樂節品牌,如迷笛音樂節、草莓音樂節、MTA天漠音樂節、長江音樂節、簡單生活節等等,都成了廣大青年群體的玩樂聖地。另一方面,音樂節也不再僅僅固守在一線城市,開始向廣闊的二三線市場擴散,加速了音樂節文化在全國的普及。

那如何辦一個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音樂節呢?任宇清說到,「音樂節最重要的是音樂,要有好的音樂,有音樂的意義存在。音樂節對我們來說是大眾的傳播,大眾在娛樂的同時,有一個提高大眾審美的引導作用。」

對此,熱波音樂節創始人李岱更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音樂本身對於音樂節的意義。「熱波音樂節之前走的路就是誰大牌找誰,8年過來我們發現這個路是有問題的。音樂節和演唱會的根本區別,就是我帶你發現新的音樂,介紹給你聽更好的音樂。我們必須有這樣的理想和追求,不然我們就是個野餐會主辦方,對內容本身是沒有貢獻的。」

音樂先聲認為,每一個音樂節都應該有自己的氣質和基因,這樣才能保證自身的獨特價值。正如張帆校長所說,「音樂節真正不同的90%內容是在台下展示出來的。所謂同質,就是因為你平庸,然後你被同質了。」

作為一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活動,音樂節從主題定位、陣容搭配、舞檯布置、燈光音響,團隊管理、品牌招商等各方面都需要專業化的人員來配合完成。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本生意,簡單粗暴地複製、落地,無異於殺雞取卵,影響整個音樂節生態的良性發展。

不可言說的體制之困

雖然音樂節在國內已經成為一種比較熱門的文化現象,但對於多為民營文化企業的主辦單位而言,前置審批仍舊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作為大型活動,戶外音樂節同時接受公安與文化兩個系統的審批與管理,不確定因素很多,令許多策劃者或主辦單位缺乏足夠的籌備時間與運營周期。由於部分音樂節的報批流程、對外宣傳和售票等環節可能是同時進行的,一旦音樂節審批沒通過,不但會讓主辦方遭受信任危機、經濟損失,也會對已經買票和做好出行安排的用戶帶來連帶損失。

而拿到審批後,相關部門與主辦方的觀念差異而導致的溝通、協同成本,也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在當前環境下,體制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國內音樂節健康發展和專業化程度提高的不可言說之困。

關於這一點,迷笛音樂節創始人張帆有深有感觸。「很多人認為音樂節是給文化產業貼金的,一旦發現音樂節人有點多或有點鬧騰,就會遏制音樂節。」作為搖滾屬性更突出的音樂節主辦者,張帆校長甚至曾被當做壞人「被保護」過,足見官方與主辦方對音樂節的認知鴻溝有多大。他坦言,「1.0到2.0是很長的路,如果真的解決了體制問題,讓他們認為音樂節是為老百姓、為年輕人組織的藍天白雲下可以喝酒的自由盛會,音樂節可以到2.0。」

熱波音樂節創始人李岱也表示,「關於體制問題我覺得是個硬傷,所以我們得研發出新的模式出來,不能把我們的音樂節跟外國音樂節相比,因為我們在不同環境之下,但新的模式是什麼,可能還得花點時間探究。「

簡單生活節製作人賈敏恕則對音樂節的未來發展表示樂觀,「到了互聯網時代,你可以預見到一定程度的未來,但是我覺得我們不一定這麼順利,但很慶幸的是,搞了這麼久我們在場上還可以做點事。」

在討論的最後,幾位大咖半打趣半認真地說,中國音樂節不是2.0時代,而是1.1時代。言語間的無奈,也許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體會。

在音樂先聲看來,經過17年的摸索與鋪墊,音樂節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飛躍,成為人們最重要的休閑娛樂方式之一;同時,各音樂節主辦方在運營管理、盈利模式等方面也都作了很多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而其間遭遇的困難,也是一個「舶來品」本土化必經的過程。

在現場音樂的大潮中,音樂節市場值得看好。而這些潮流的踐行者,正是這個行業生生不息的動力。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vision_2753

如果您關注音樂產業,希望互動交流,可以搜索微信公眾號:音樂先聲,期待您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 的精彩文章:

王思聰的熊貓TV又融到10億人民幣,轉型綜藝就能夠停止燒錢嗎?
賈躍亭的命門是樂視高達343億元的債務
陳赫的「niconiconi」能拯救二次元網綜嗎?

TAG:虎嗅 |

您可能感興趣

第133期:時代背景下對平台、社群、環境的深度交流與啟發
以數字化的方式做新時代的生意 1688逐浪全球化
德國媒體:中國數字化的發展堪稱典範,數字時代屬於中國人
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活動紛呈,2018亞洲樂園及景點博覽會共享遊樂大時代
陳立夫:全球化時代與中國文化的再出發
830㎡別墅室內設計現代新中式 時代的風采!中國的風采!
Sham69樂隊中國巡演,音樂屬於時代和潮流
風雨兼程20載,殲10代表著的是中國一個新時代的跨越!
中國偶像女團:轉瞬即逝的戰國時代,與猝不及防的大廈將傾
田濤:全球化時代的「窪地競賽」——未來的衝擊與中國機遇
中國空軍的全新時代來臨!殲-20、直-20和運-20用行動展示戰鬥力
戴森V10吸塵器評測:「無繩時代」的吸力、續航、體驗全面升級
元時代,蒙古帝國與中國的關係
《全球史與中國》一種合乎時代的、探究世界發展的路徑
尼克松來華,使中國和美國關係的緩和,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新時代
中國文化+高質量+內涵是中國動漫的發展方向,也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踐行之道
奢侈品:數字化時代的生存之道(上)
【國防-雜誌】石海明 金寧‖泛娛樂化時代的軍事遊戲價值考量
藝術與商業的4.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