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記憶中的粽子 原鄉

記憶中的粽子 原鄉

(端午節的粽子,圖片來自網路)

端午節來了。

現在端午開始放假了,據說是為了尊重傳統。在一個快速向工業化信息化物質化過渡的國度里,放假是否有傳承歷史的效果,存疑。

小時候鄉下生活貧困,端午節一般也正是農忙季節,是鴿麥插秧的時令,哪有什麼假期!

但無論大人小孩,對端午節個個記得很清楚。而且家家必過端午節。

雖然很多年沒有過過端午節了,但坐在電腦前,小時候過端午的影像,一一在心海中回放起來,那麼的真切,那麼的清晰。

尤其是小時候端午節必吃的三種食物:粽子、白酒(方言,甜米酒的意思)和鹹蛋,更是激得今晚尚沒吃飯的我,胃咕咕叫了起來。

古人望梅止渴,今晚我是想起故鄉的粽子白酒鹹蛋,胃裡更難受。

我有多久沒有吃到家裡端午節的粽子了?

想想, 1986年之後,好像再也沒有吃過。不,1989年還吃過,那是最後一次吃祖母母親裹的粽子。

這些年在外折騰,粽子倒是見識了很多,粵式的,北派的,海派的,甜的,鹹的,葷的、素的,見過不少,偶爾也一嘗,但幾乎沒有什麼記憶,事實上我也很抗拒。

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沒有理由。

想來,一定是這外面的粽子,少了吸引我的味道吧?

老家人過去要吃粽子,一定只有在端午節。

不像如今,什麼時候都能吃到,只要你想。

一個東西普及化越高,其內在的價值,消損一定最大。

粽子就是其中之一。

小時候,臨近端午,正是黃梅季節,東西容易發霉。

老家人總是提前要把往年積存的陳粽葉,或者買的新粽葉,洗凈晒乾。那個時侯,一個村上,家家戶戶,或門口場地上支著的晾衣桿上,或是窗戶上,都掛晾著粽葉。也算是比較獨特的鄉村景像。

(蘆葦葉,用於裹粽子)

粽葉其實就是蘆葦葉。我們周邊,雖然河多,蘆葦卻不多,即便有,葉子也很小,不好包粽子(我們家曾有過一畦蘆葦,包粽子也不行)。所以,一般都是到街上去買靈台運村那邊湖裡的蘆葦葉,那裡是滆湖的蘆葦。湖裡葦葉寬大厚實,包粽子很好。

不僅是粽葉要洗凈晒乾,赤豆、糯米,也要洗凈。

老家的粽子,早年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白粽子,就是只用糯米。還有一種就是赤豆粽子,糯米摻雜著赤豆。

我小時候喜歡的是赤豆粽子。

包粽子,自然是女人的活。

小時候,這都是奶奶和母親活。

我偶爾也會打打下手,也學著包,見樣學樣。

比如,把粽葉先轉成一個圓錐體,裡邊灌上糯米和赤豆,也學著大人用筷子把粽葉包裹起來的糯米和赤豆戳實——用粽葉包粽子強調結實,不能鬆鬆垮垮的。否則,一煮,粽葉必然散開。

但我總是包不結實。

所以,至今也沒有真正學會包粽子。

所以,家鄉的粽子味道,在我這個遊子這兒,註定消失了。

把糯米和赤豆倒在包成圓錐體的粽葉里,灌滿,紮實之後,上面再用粽葉蓋上,包緊,這一過程之後,用專用的粽線炸緊,粽子最後就成了三角形了。

現在外面的粽子,有用一般縫衣服的線扎的,甚至也有用尼龍繩扎的,殊不知,這一煮之後,完全破壞了傳統粽子的味道。

包粽子,要用專門的繩線。

我已經記不起家裡用的棕線是哪一種茅草做的了,總之,它也是自然之物,也是一種茅草(後註:其實就是桿棵茅針的外殼晒乾浸水敲韌撕開作繩線的)。

(桿棵,其葉可以裹在粽葉外,其開花後的花穗外殼,裹粽子時撕條用來包紮粽子,很有韌性)

有時,也有人會在粽葉之外,再包上一張桿棵葉(也是一種能像蘆葦一樣長的茅草,只是旱生,每年冬天要收割,老的可以用來扎籬笆或搭瓜架),桿棵葉最常用在冬天蒸糰子,不易沾鍋。

按照現在的說法,都是純天然東西混搭,放在灶台上的大鐵鍋里,用柴火一煮,滿屋清香!

端午節吃粽子時,條件好一些的,一般還要用糖蘸著,尤其是白粽子。

條件好的,會有些白糖,但一般用黃糖,黃糖現在很少見了。

與冬天蒸糰子一樣,端午做粽子,也會做上夠吃好幾天的,放起來,連續吃。

後來我想,也許是因為做粽子本身費事,加上農忙期間,能夠一次做了放起來,也算是一種運籌學吧。

不過,端午期間,天氣已經熱了,所以,煮好的粽子,涼之後,一般要用井水浸泡起來。

過了端午節,下田幹活忙時,大人總會帶上幾隻或早上新蒸過的,有時乾脆是涼的粽子,放在田間地角,當飯吃。89年夏天我就是這樣吃粽子的。

按我們老家的說法,糯米不易消化,吃了不容易感到餓。

不過,我不吃粽子已久了,尤其是家裡的粽子。

這些傳統,對於生活在城市時間超過故鄉的人來說,漸行漸已遠。

甚至,我都不知道,家裡,母親和弟妹,是否還會在端午節包粽子(糯米每年總是種的)。我也沒問過。

內心已經失去傳統的城市和人群,是永遠無法續接傳承鄉土產生的文明和傳統了。

即便把它奉為節日,也不過是城市消費主義消費傳統的說辭。

想想也是,正在農忙中的人,如何享受這國家的法定節日呢?

我也無地自容。

(原文寫於2010年6月15日)

歡迎購買朱學東作品:

亞馬遜:http://t.cn/RcqfvAu (朱學東簽名本)

另有江南舊聞錄一套兩冊,故鄉的味道和故鄉風物長,朱學東著,京東、噹噹、亞馬遜有售。

關於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朱煮酒 的精彩文章:

端午鬥雞子,你玩過么?
梅花落滿南山 抄詩黨

TAG:老朱煮酒 |

您可能感興趣

張新寶:粽子的記憶
《神鵰俠侶》中吃粽子的故事
家鄉粽子的味道
粽子飄香憶故人
西遊記中唐僧路過天竺國吃的「竹筒粽子」,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明星曬粽子:楊洋的情侶粽子,陳妍希的貓粽子,她卻變身成粽子!
我的粽子情緣
誰家的粽子在飄香
那些香甜的粽子
伍子胥:屈原,你說這口粽子究竟該歸誰?
端陽時節吃粽子,古人生活總如詩。山前青青野艾草,你家門前插幾枝?
鹹鴨蛋和粽子
端午:粽子里的中醫味
新鮮出爐的端午繪本——甜粽子&咸粽子
粽子的地圖炮
澳大利亞的粽子,日本的粽子,非洲的粽子,中國的粽子,簡直是天壤之別
母親,溫暖的粽子
日本粽子,泰國粽子,墨西哥粽子,中國粽子,差距不是一點點
裹在粽子里的愛
粽子界的華山論劍,究竟誰才是最強的粽子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