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傳統文化:扒龍船

揭秘傳統文化:扒龍船

清風箋文學團隊風采

扒龍船

譚鑒洪

東江龍船論壇:廣州市黃埔區南崗村起龍視頻

端午扒龍船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有一整套儀式。古代廣東行政建制有男孩、番禺、順德統轄當今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帶。這一地區民間扒龍船的儀式主要分為五個步驟:起龍、采青、賽龍、藏龍、散龍.

起龍

民諺雲「四月八,龍船透底挖」,也有說「四月八,龍船到處挖」。意思是農曆四月初八要把深埋涌底或池塘的龍船挖起,洗凈。挖龍船之後就要擇好吉日即將龍頭龍尾披紅挂彩擂鼓放鞭炮、念咒語、撒上凈水將龍船下水。起龍船時先在涌邊桌上用香火燒金銀紙響爆竹,然後才下水清淤泥,請龍出水。不同村起龍船所擇的日期亦不同,舊時有些村要將龍船在五月龍船節前二十多天就從河涌挖起,到了起龍這一天這一刻,村裡的青年、壯年勞動力甚至老人,只要有空閑的都會參與。女子要避諱這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說,誰也不想破壞了祖宗的規矩。到了擇定吉日,數十個身著短褲的村民會提前來到掩藏龍船的河涌,只待吉時一到,馬上燒香祈禱,燃燒金銀紙求上天佑護龍船節平安。然後鳴放一串又長又紅的爆竹、打鼓助威,在陣陣鼓聲和炮仗聲中正式下湧起龍船。起龍船是體力活,所需要的時間要視淤泥的多少及藏龍船深度而定,但一、兩個小時少不了的,起龍船隻是第一步,經過一年的深藏,龍船究竟是不是可以扒這需要修正。龍船的修正大致分為兩個工序:一是常規檢查。檢查時先要緊龍筋,即用一塊厚兩公分的木板抵住船頭與船尾之間,使龍船更為硬朗。這個工序非常考驗師傅的功夫,因為龍筋的鬆緊程度較難把握,龍筋緊完之後工匠還要站在船頭上跳幾下試試船體的軟硬程度。第二道工序是往龍船是刷豬油,究其原因是據說豬油能滑水,船可以快一點,也有的是刷一層桐油。

起龍船還需要對龍船進行裝飾,之前放在龍廟或是祠堂中的龍頭龍尾需要進行清潔,重新加添色彩,補充扒橈、有時候還要重新做羅傘和旗幟等。龍船配有一個大鼓、兩個鑼架、兩面銅鑼;每面銅鑼配置刺繡羅傘一個與龍船頭、龍尾羅傘等距的船艙中還設一個木製的小神庵,俗稱「神斗」。神斗位一般點燃三支香,裡面供奉著村主菩薩的神位,有的是供奉關帝,有的是供奉北帝,有的是供奉洪聖王等等不同。關於請神上龍船還有一個儀式,每年龍船節從五月初一開始拜廟,負責神斗的先給村中菩薩上香,拜完神得一炷香送到龍船「神斗」上。虔誠地將供奉在村中廟宇的神再請上「龍船」,並在船頭和船尾貼上符咒祈求順風順水、大吉大利。

小編備註:廣州黃埔東江將龍船置於岸上保存,到了起龍時按照傳統起龍儀式後將龍船請下水,之後再去拜祭祈福

廣州黃埔區下庄村龍船采青視頻,攝像:曾鎧鋼

攝影:梁建倫

采青

采青是龍船節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種風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的采青也有所不同。請鄉村的巫師誦經、貼上祈求平安的符咒把一束青壯的禾苗采來放在龍船頭、尾、祈求五穀豐登、平平安安。采青石選擇時辰的,時辰一般由當地的鄉村巫師來定。當地村民又稱巫師為「男無佬」。龍船去采青時把青壯「禾苗」上船後眾人把寫好的「凈水符」貼在龍船上的神庵,鼓身和鼓架上,這時大力擂鼓、銅鑼勁敲、放鞭炮,精神抖擻地投入新一年的龍船節歡樂中。至此采青儀式才算大功告成。

龍船飯

廣州食文化無處不在,傳統節慶更離不開吃。吃龍船飯是端午節的一個民間風俗,有著豐富對 文化內涵。食龍船飯指的是端午節期間從農曆五月初一至農曆五月初五在鄉間各祠堂吃的『大餐』,過年過節吃飯是各自家人團聚,扒龍船飯確實宗族的大聚會,有來自四面八方的鄉親歡聚一堂同吃龍船飯,這是氏族興旺發達的體現。還有什麼場面比這更熱鬧喜慶的?村民都把吃好龍船飯看的比吃團圓飯更重要,所以每年龍船飯全村上下做足功夫為的是使得菜肴更豐富,,邀請的鄉親多讓大家吃飽、吃好。扒龍川是村落族群文化興旺的象徵,龍船飯更是這個節日的重要部分,是維護鄉內,外宗族關係的重要傳統方式,而且是因為在各自的宗飼做所以只能做好,不能做衰(差)。做好這更是盛大的宗親龍船飯。傳統的相處龍船飯多以「五菜一湯」合成「六」字為標準。意味「六六大順」,扒龍船順風順水,順頭順路。如今又興起菜款寓意代碼「八」字,寓意「發」、「九」字寓意「長長久久」、「十」字寓意「十足收成」。每個村落的龍船飯有多少酒菜最主要還是視本村的經濟情況而定。

龍船餅

龍船節只要是有龍船來村彈琴,不倫親、疏,村中長老都會翹起曈曨大手術熱情招呼龍船靠岸,請板手們吃龍船餅。所謂龍船餅只是普通的廣式糕點。杏仁核桃酥、雞蛋糕、白凌酥、紅凌酥餅等。不過,這些糕、餅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干甚方便攜帶、十日、八日卻不易變質。

五、五月粽。五月龍船粽子是不可少的。

關於粽子的傳說,以前每到端午節前家家戶戶要準備糯米、綠豆等,然後又家中主婦包一大推粽子再用大綱或大口過燒個把鐘頭慢火再燉一個晚上,做粽的那些日子走進村落家家都會飄出陣陣粽香。端午粽的食料有鹹肉、豆沙、棗泥、火腿,蝦米,香菇等,形狀有三角形,

簡型,方形。誰做的端午粽是最正宗的呢?誰也不敢亂說,有人說傳統的端午粽是四角粽,要用粽葉包。有人說傳統端午粽是用芭蕉葉包的。對於粽子食料的要求也變了。現在的人們崇尚健康,口味也變了,許多條件的轉變儘管不那麼傳統而端午節粽子還會有的,人們還是愛吃五月粽的,因為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一種習俗。

龍船文化可持續發展

龍船文化數千年來伴隨嶺南人們的的繁衍和成長,見證了嶺南地區的變遷,是嶺南地區最具傳統的特色。最具大眾參與性、最具傳承發展的大眾文化之一。隨著社會的人們的對質樸的原生態世界和傳統土文化的懷戀和追逐漸成時尚。端午節圖騰、劃龍船、吃龍船飯、吃粽子等已成為中國百姓重要的民俗活動。民間節日在其發展過程中一般都從祭祀、級聯、慶豐、娛樂、競技向綜合方向發展,內容由啟龍船儀式、龍船準備、邀請宗親、賽龍奪錦、趁景狂歡、藏龍儀式等一系列的活動組成。而每一個活動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延展空間,很有必要儘快拯救和保護原文化形態。詩人及其一首童謠「龍船扒的快今年好世界」。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簡介:譚鑒洪, 現年72歲。廣州市民俗文學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海珠區民俗文化協會會員,廣州市越秀區作家協會會員。

譚鑒洪人稱「洪叔」,是廣州市海珠區土華村德高望重的長老,生活經歷充滿傳奇色彩。一名農業技術人員,40年前在國內率先將泰國楊桃成功移植為聞名全國「土華大楊桃」;一介的農民,鼎力復辦本村300多年歷史的「洪聖誕」,影響至廣東乃至全國;一名獸醫,參與了廣州市首例烈性傳染病「炭疽病」的防治;其創辦位於土華村的國內首個流浪貓狗救助站,得到各大新聞媒體及全國愛護小動物民間組織的關注。

洪叔熱愛鄉土文化,致力古村的祠堂、古廟、古民宅等建築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承傳工作。全村9個祠堂、2間寺廟、1間書熟,即使已破爛荒廢,洪叔仍一人獨力四處奔波,邀請民俗專家、記者考察;成功申請為廣州市級或區區文物保護。足足堅持了16年之久!七旬出書《赤子丹心在土華》回憶錄,文字簡樸感人,高劍父後人甚至上門拜訪、題詞贈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箋文學 的精彩文章:

龍船記-譚鑒洪
心靈之聲:想念母親-趙吉軍

TAG:清風箋文學 |

您可能感興趣

秘扇揭湘西:苗族人的神秘文化
秘扇揭湘西:苗族人的神秘文化 | 影形技藝
西林瑤族度戒文化揭秘
【傳統文化】傳神中國龍
揭秘:「告密文化」是蘇共歷史上的特色
論傳統文化:弓箭之與核武
【傳統文化】姚科
傳統文化中數字的秘密
文化東北——傳承歷史記憶展現黑土風采黑龍江省博物館
傳統文化:古詩里的春節
揭秘互聯網大廠的隱形文化
揭秘日本的妖怪文化
探秘神奇寧夏的歷史文化之旅
探秘古岩寺遺址文化
【傳統文化】古今皆防晒
文山彝族刺繡:繼承傳統工藝 傳承民族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 藝術篇
漢字中的玉文化之龜龍麟鳳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文古樓博物館:靚麗的「雷州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