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五)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五)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

上篇文章貼了下面這張大氣二氧化碳變化曲線圖,我問大家為什麼這條線是曲折的,答案五花八門。

我覺得很多人沒有弄明白的一件事是:大氣的流動性是非常高的,二氧化碳在剛剛排放出來時有可能導致局部濃度升高,但很快就會擴散均勻了,再加上上圖的測量地點是位於北太平洋正中間的夏威夷大島,周圍沒有太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所以這張圖展現的就是地球大氣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

還有一件事必須弄明白: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影響最大的因素還不是工業排放,而是光合作用,這才是解釋這條曲線的關鍵。大家都應該知道,地球北半球的陸地面積遠比南半球大,北半球夏季的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遠比南半球夏季要高得多,這才是這條曲線之所以呈現出規律性律動的原因所在。

寫到這裡我再問個問題:這條曲線每年的最高點應該是幾月份?大家可以在下面留言。

雖然這條線每年都在有規律地上下擺動,但總的趨勢是升高的。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又是肯定的,所以進入地球大氣層這個封閉系統的能量每年都在上升。不相信氣候變化的人無法解釋這個能量到底去了哪裡,這是否定派的一個硬傷。畢竟地球大氣總量是相對恆定的,被加熱的大氣是沒法逃逸到外太空里去的,否則咱們都憋死啦!

我今天正好借這個話題,聊聊溫室效應及其後果。我想告訴大家兩點:一,溫室效應這個詞其實用錯了。二,溫室效應是個大大的褒義詞,沒有它,生命就完蛋了。

「溫室」這個詞原意是指用透明玻璃或者塑料做屋頂的房子,這樣太陽光可以射進來,熱空氣卻散不出去。如果要給這種溫室降溫,在屋頂上戳個洞,把熱空氣放跑就行了。

導致全球變暖的不是溫室效應,而是另有原因。大家知道,任何物體每時每刻都在向外發射電磁波,波長由溫度而定。太陽表面溫度約為6000°C,所以絕大部分太陽光的波長都在0.4-0.7微米之間,這個波段就是可見光。這些光有一小部分被雲層和地表反射回了外太空,剩下的則被地球吸收,地表溫度就升高了。

為什麼這個波段正好是「可見光」呢?這個問題要反過來問。正是因為大部分太陽光的波長都在這個波段,所以人類要進化出一雙能辨別這個波段的眼睛,方便自己生活。大家要學會運用這個反向思維方式想問題,你會受益無窮的。

地表溫度上升後,熱空氣自然會向上升。但地球沒有玻璃屋頂,上升的熱空氣不會遇到阻隔,這一點和「溫室」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導致全球變暖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溫室效應。

地球被加熱後還會發射電磁波,但地球溫度很低,從地球表面發射出來的電磁波波長在4-100微米之間,屬於紅外波段。這個波段的光能毫無阻礙地穿過大氣層中的氧氣和氮氣,卻會被二氧化碳所吸收。同樣,二氧化碳吸收了這部分能量之後也會發射電磁波,一部分又重新回到了地面,進一步加熱了地表。

正是這部分能量,成為全球變暖的最大功臣。為什麼說是功臣呢?因為如果沒有這部分反射所作的貢獻,地表溫度大約會在-20°C左右,大部分海水就結冰啦。而現在則是14°C,正好孕育生命。

(未完待續)

謝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土摩托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三)

TAG:土摩托看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軍嫂眼中的新變化
論相學中氣與形的變化和關係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化(一)
四柱八字之五行的化學變化
論相學中氣與形之間的變化和關係
Nature:城市與氣候變化科學的新方向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沙漠化和季風氣候變化與冰量和海平面的變化有關
氣候變化的贏家
北京和莫斯科地區以及歐亞大陸一氧化碳變化的研究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歐洲的乾旱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
賽思科學活動:有固體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
二氧化碳導致牡蠣的殼無法形成,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洋正經歷巨大的變化
變化中的家鄉
二十億年前的鹽岩揭示古代大氣中氧含量的變化
變化的風水,變化的運氣
台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科學專家稱氣候「不公平」,第二波的高溫氣候超50度?忽熱忽冷的天氣變化
中醫教你學望診,面色變化與脾胃的關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