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端午節與佛教有哪些不解之緣?

端午節與佛教有哪些不解之緣?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而這個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底層的端午對外來佛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據《古尊宿語錄》載,宋代的和尚也過端午節:

寶峰雲庵真凈禪師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復端午,隨眾生心解分布棕子。雖然,應所知,要須一一知來處。且道從什麼處來?」可見佛教在這一天也吃粽子。佛教世界中,既然翠竹黃花儘是真如,是故端午自然也入般若。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載,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覺禪師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與門神,聚頭相耳語。」所謂「艾人」,即端午節時束艾葉為人。它與門神一樣,是為了避邪拒鬼。

佛教語錄中保存了端午節時的艾人和門神信仰習俗。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和尚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禪悅玄機。如《古尊宿語錄》,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遂失聲叫曰:『阿耶耶!阿耶耶!盡大地人燒破皮肉,教山僧受無限苦痛。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沈於湘江。後人哀之,以竹筒盛飯,系五色絲祭之,風俗至今流傳不斷。遂嘔吐數聲曰:『世間人吃卻米粽,教老僧脹破肚皮。』大眾曰:『別人燒灸,別人吃物,為什麼龍門長老受痛受飽,未能情忘緣慮?』」這段禪機公案透露出佛門與筒粽等端午文化的關係。

宋陸遊有《天中節前三日大聖慈寺華嚴閣燃燈甚盛遊人過於元夕》詩,描述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舉行盛大慶祝儀式:「萬瓦如鱗百尺梯,遙看突兀與雲齊。」寺廟張燈結綵,禪堂成為端午慶典的場所。其實,一些失傳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著,如《五燈會元》載:隆興府兜率慧照禪師端午節說:「端午龍安亦鼓橈,青山雲里得逍遙;飢餐渴飲無窮樂,誰愛爭先奪錦標;卻向乾地上划船,高山頭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鐵旗;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

其中有許多失傳了的端午節古俗:

1、後世認為端午龍舟是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但端午龍船原來是為了「安龍」。

2、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發生在水鄉。但古人這天在高山上劃龍船。

3、一般認為,五月五日采蘭草、菖蒲是用來煎湯洗澡,《大戴禮》:「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但這裡表明,它用於製作「菖蒲茶」。

此外,《古尊宿語錄》:「龍門若為作端午,打動眾人塗毒鼓。」佛教東林《雲門頌》也說:「一撾塗毒聞皆喪。」一般認為,端午龍舟競渡時擊鼓是為了統一划船的節奏,但是佛教典籍顯示:端午所用鼓上塗了毒藥,以增強鼓聲的巫術力量,以達到安龍、鎮龍的目的,它是驅鬼觀念的具體呈現。

安龍、菖蒲茶、干龍船、毒鼓等是失傳了的端午古俗,但這些資料一方面既可補端午數據之缺,另一方面亦可看出,中國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對佛教影響的深度,實在是彌足珍貴。

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曰:「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端午的神秘性滲透到佛教中,使一些佛教內部的大事也與端午有了聯繫。

1、佛教高僧五月五日出生或圓寂

首先,一些生於端午的高僧成為佛教的要事。生於五月五日的孩子常被拋棄,漢代這天出生的王鳳、胡廣等人就險遭遺棄。父母或將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門為僧,如唐代著名的「法雲公」。《釋氏稽古略》:「萬回法雲公,太宗貞觀六年(632)五月五日生於虢州閿鄉張氏。」父母把他送到寺廟當和尚,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禍。這樣的人成為高僧後就是禪林的佳話。

其次,一些端午圓寂的禪師亦被載入佛典。民間傳說,五月五日生者腦不壞。唐李延壽《北史》載,北齊南陽王高倬生於五月五日,後因謀反罪被殺,但四百餘日後大斂時,他竟然「顏色毛髮皆如生」。因此之故,佛教對五月五日圓寂的出家人也特別重視。

《續高僧傳》載,丹陽縣道成禪師,隋文帝開皇十九年(599)五月五日在興嚴寺圓寂;唐代越州稱心寺大義禪師,在武則天天授二年(692)五月五日坐化。《宋高僧傳》卷8載:智威禪師圓寂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同書卷十四載:唐代著名高僧揚州大雲寺鑒真大師,公元763年五月五日無疾坐亡,其真身不壞。《景德傳燈錄》卷五載,司空本凈禪師於上元二年(761)五月五日歸寂,唐天子賜給「大曉禪師」法號。

這些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

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在四月二十八日這天夜裡夢見阿彌陀佛託夢:「汝說法止六日,當生凈土。」在五月四日,他集合眾僧說:「因緣聚散,固當有時;凈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助我往生。」說罷,在誦佛聲中坐化。

當時,天上雷鳴不斷,地上白雲覆地,直到五月六日才停。離知《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卷六載,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五月五日,覺禪師將死作《頌》交代後事:「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卻,免占禪那地土。」他在鐘聲漸入坐逝之境,侍者離知想起他們的約定:「吾化後,可喚之。若能回來,是有道力也。」

於是,他連喚三聲,覺禪師果然復活,問到:「你有什麼事?」侍者說:「和尚何裸跣而去?」他反問:「來時何有?」侍者要給他穿幾件衣服,他說:「不用。留給後人吧。」他書偈云:「七十三年如掣電,臨行為君通一線;鐵牛踍跳過新羅,撞破虛空七八片。」然後,晏然而逝。

死亡,可說是人生大事,人類的宗教多因「死亡」而產生,這些五月五日圓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遂成為禪門肉身成道的佳話。

2、許多端午發生的事件被佛典記錄下來

唐代翻譯佛經常在五月五日開筆。《全唐文》載,北天竺婆羅門族的不空大師所譯的《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序》和《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等,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五日奉詔開譯。佛教經典《一切如來大教王經》和《瑜伽秘密金剛三摩地三密聖教法門述經》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五月五日開譯。

其次,所譯佛經如果在五月五日這天封筆,也是佛教的大事。《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入定不定印經》一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等,是三藏法師義凈等於武則天(700)五月五日在東都洛陽的三陽宮譯畢,《大周刊定眾經目錄》第十五卷予以明確記載,朝廷也下詔褒獎。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派大臣到廣東韶州曹溪南華寺將禪宗六祖惠能的傳法衣缽借到京城,作為「鎮國之寶」供養皇宮。衣缽沒有及時歸還。765年,五月五日,惠能大師便託夢給代宗皇帝要求歸還:「夢六祖大師請衣缽。」

七日,敕刺史楊瑊曰:『朕夢感能禪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可見禪宗索回鎮教之寶,亦得藉助端午節這個特殊的日子。

由以上的敘述,可見端午與佛教的聯繫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英國哲學家羅素認為,知識在不用文字表達的動物行為中紮根之深,超過了大多數哲學家願意承認的程度。端午節正是如此,它紮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底層,突破原始宗教和道教的藩籬,深深地積澱在佛教文化之中。這與韓國以端午「申遺」一樣,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 寬運法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佛緣 的精彩文章:

不懂得因緣果報會有哪些嚴重的後果?
天地如此寬廣,為什麼要出家?
為什麼「寧管千個兵,不管一個僧」?
佛陀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女漢子」
佛教音樂 《勸世佛歌》

TAG:中華佛緣 |

您可能感興趣

太讓人驚訝了,端午節與佛教結緣如此之深
馬天宇情人節與西藍花有不解之緣,難道與鄭爽相關?
端午節與道教的關係
端午節與父親節不期而遇,送禮不妨看一下努比亞
當端午節遇上父親節與世界盃 我看到了最理想的生活
話說臘八節與佛教的因緣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什麼區別?寒食節是怎麼來的?
中國端午節與韓國端午節同一天!有什麼區別?網友:韓國不吃粽子
如何看待春節與道教的關係?
寒食節與清明不要搞混了,這才是寒食節!
情人節與你相遇 在哪裡?
春節穿什麼衣服好看?這樣穿讓你的春節與眾不同!
甲狀腺結節與吃碘鹽有關係么?需要手術么?有沒有癌變的可能
那些年跑步拉伸被忽略的細節與錯誤動作,你做到位了?
你可知元宵節與佛教的關係?
宋朝太沒氣節與品位,根本沒有唐朝好,專家說它比唐朝好是騙人的
喝茶,你要懂的禮節與習俗
有人問西方情人節與中國七夕節都是怎麼來的?看完這篇就知道了
端午節與道教——穿越千年的文化記憶
西方情人節與中國七夕節都是怎麼來的?看完這篇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