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習《麓山寺碑》以及原文註解
怎樣臨習《麓山寺碑》
一、李邕與《麓山寺碑》
李邕(675—747),字泰和,揚州江都(今屬江蘇)人,著名《文選》學家李善主子。初為左拾遺,後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為人秉性剛直,極富政聲。為文長於碑頌,而復多自書,杜甫謂之「碑版照四裔」。古稀之年為奸相李林甫害死。傳世書作有《李思訓碑》、《麓山寺碑》、(李秀碑)、(盧正道碑》、《東林寺碑》、〈葉有道碑》等多種。
李邕與唐代大多數書家一樣,其學習書法也是從王羲之入手的。但他能「入」能「出」,在王字的基礎上有所創造。宋代《宣和書譜》云:「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學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邕是以行書入碑的積極擁護者,他所「擺脫」的「舊習」,正是王體行書不適應碑版的那些局限。
《麓山寺碑》又稱《嶽麓寺碑》。縱觀此碑,筆力雄健,字勢俊麗。此碑歷來評價很高,宋黃庭堅評其書云:「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不過如此。」《庚子銷夏記》云:「《嶽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書爾爾。」此碑之所以為藝林所重,乃因其筆力蒼健渾厚,方折勁挺,有骨力洞達、氣勢開拓、化柔為剛之美。此碑看似駕輕就熟,天真爛漫,實乃神妙變幻,難測端倪,在流暢中寓縝密,和諧中得自然。該碑用筆取自然之法,流暢自如,瘦勁遒麗,一改二王的圓潤蘊藉,既剛勁又妍美,風神外露,氣勢奪人;結字取勢頎長,奇宕欹側,左低右高,似斜反正,斜而不倒,恰到妙處。《麓山寺碑》表現出一種豪放、奔突、明快乃至荒率的審美情趣,不計工拙,不經意而出新,毫不掩飾其真情實感。杜甫曾有詩讚李邕書法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信不虛言!總之,李邕的字彙合了魏碑體正楷與 王羲之體行書的長處,比較圓滿地解決了「行書入碑」的課題。同時該碑是「體兼行、楷」的代表作,因此選用它作為學習行書的入門初階是再好不過的了。
二、臨寫《麓山寺碑》應注意的幾點
1.在臨寫時既要動手,更要動腦。在臨寫中,只動手不動腦,只顧生硬描摹.既不考慮這些點畫形態的來由,也不想想甲字與乙字的關係,這是一種收效最差的做法。因此I臨寫時,先應對帖中之字進行綜合的分析比較,將其結體用筆的法度與規律梳理出來,以獲得臨摹的自由和主動。其次要用心弄明白書家用筆的原理、方法和技巧。範本中同一個點畫在不同的位置或不同的字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形態,這些不同的形態究竟是通過怎樣的用筆方式造就出來的?毛筆在起止和運行過程中需作何種動作、何種變化才能形成點畫的某種藝術效果?在臨寫中應該仔細研究、反覆實踐、用心體會,把問題搞
清楚,然後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規程來。第三要對昕臨寫的字從結體到用筆都應多問幾個「為什麼」,比如這個字的點畫為什麼要這麼安排,這一筆的位置變動一下行不行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對所臨寫的碑帖加深印象,加深認識,提高臨寫的主動性,提高書法的鑒賞力。
2.《麓山寺碑》的書體為行楷,故其筆法兼用行書的圓轉流暢和楷書的方整規矩,行法、楷法錯綜出現,產生了時圓時方、時疾時徐、時滑時澀的矛盾變化效果,這對該碑達到既有主體之流美、又有北碑之端莊的境界是個關鍵。臨寫時應注意分清何處是行法,何處是楷法,一一領會,然後再著力找出行法、楷法的分布規律,即抓住書家的「經營之道」。
3.該碑行筆速度較快,線條瘦硬,粗細變化不大,給人以矯健挺拔之感。臨寫時,要看準帖字果斷下筆,不可猶豫拖沓,否則筆畫出現「漲墨」,會損害線條質量。另外不要誇張毛筆的提按動作,要始終用力提著筆,用筆鋒著紙揮灑。
4.開始時應選用鋒穎較好的硬毫筆,取懸腕、懸肘的姿勢為好。
5.臨寫時,必須以中鋒來體現其圓渾、具有厚度感的線質,避免偏鋒帶來的視覺效果上的薄弱。結構上要把握開合變化的規律,並著意掌握重心的處理方式、緊松、粗細、疏密的對應參照以及長線條的穿插使用。
三、《麓山寺碑》基本點畫的臨寫法下面我們來看看點的寫法。
行書的點,最值得注意的是點與點、點與其他筆畫的關係。它們之間或上下關聯,或左右呼應。除少數用連筆、牽絲相通外,絕大多數都是憑藉微妙的俯仰角度、出入鋒芒以「神」相接,構成形斷而神不散的整體。這是我們在臨寫時最需要下功夫揣摩的。
1.瓜子點。先向左上方運鋒起筆,然後向右下鋪毫行筆,最後頓筆向左上回鋒收筆。其狀背弓腹收,要寫得飽滿圓潤,有精神,猶如高峰墜石。如圖——「於」字上點。
2.長點。先逆鋒向左上起筆,筆鋒向右下長拉,漸行漸按,其過程較長,形斜,最後回鋒收筆。如圖二「太」字右點。
3.向下點。先露鋒水平向右落筆,迅即用方折法轉90度向下行筆,如圖三「宇」字首點。這種點
一般只用在一個字頂頭橫畫的正中央,與橫畫相連,形態端嚴。
4.出鋒點。先露鋒斜向落筆,頓後迅即提筆回鋒,向需要呼應的方向帶出牽絲,如圖四「廟」字首點。這種點有俯勢,也有仰勢,形態活潑,用途極廣。
5.橫點。先逆鋒起筆,接著橫向右方鋪毫行筆,最後回鋒收筆,從點的中腹出鋒,如圖五「禪」字左上點。這種點改成平勢,與其他點勢不同,以增加變化。
6.相向點。這兩點左右遙相呼應,左點短而向右上挑出,右點由重漸輕,向左下出鋒,兩點左低而右高,上開下台,頤盼生姿。如圖六「光」字。
7.相背點。這種點常用在字的下部,故其勢需要左右分開,上聚下分,有力托住上部結構。如圖七「樂」字。
8.並列點。這兩點是該帖最具特色的書寫方法。它採用撇畫的書寫方法,使兩點均並列向左下行筆,左點短,右點稍長,但與撇不同的是兩點不出鋒,顯得敦厚、拙樸。如圖八「並」字。
9.三點水。在《麓山寺碑》中,三點水的書寫方法可謂多種多樣,有三點獨立的,也有第二點與第三點相連的,還有三點乾脆寫成一弧豎的,臨寫時要注意掌握。如圖九「諸」字便為一例。
10.兩對點。這種點常用於「雨」字頭中。它原本是四點兩兩相對,但在《麓山寺碑》中卻簡化成兩點,採用相向點的寫法,但又比相向點更輕靈,其左點儘力向左下伸展。如圖十「雲」字。
下面來看看橫的寫法。
《麓山寺碑》中典型的橫畫為方筆魏碑寫法,圭角明顯,除加大了左低右高的斜度外,其用筆與魏碑基本相同,有北碑的厚重感。但是由於該碑是行書,故橫畫的起筆、收筆處常需與上、下筆畫呼應,臨寫時要特別注意。
1.長橫。這種橫畫的書寫方法與魏碑相同,要注意起筆與收筆的圭角。如圖一「有」字。其書寫方法是:先逆鋒向左上起筆,折鋒向右下轉筆,接著提筆向右中鋒行筆,至畫端再回鋒收筆。在書寫時用力要均勻,中間略有起伏,可向下凹或向上凸,以示變化。
2.接上橫。這種橫是為與上一筆畫呼應,逆向搶鋒入筆,如圖二「在」字上橫。寫這種橫畫,一定要注意與上筆的連貫,寫完上筆,馬上連入下筆,其間不能有絲毫遲疑。若稍一擾豫,則搶鋒處便不自然了。
3.上挑橫。這種橫畫的結尼處向上翻挑,以與下一筆呼應,如圖三「乎」字橫畫的結尼處。這種地方,只需在寫完橫畫後頤著筆的移動之勢輕輕帶出即可,切不可著意用力頓挫、翻提。
4.下折橫。這種橫畫的結尼處是回鋒向下帶出牽絲,以與下一筆呼應。如圖四「事」字首橫。它的具體書寫方法是:寫橫畫至末端,因要與下一筆畫相連,故在收筆時略頓後向左下行去,將鋒帶出。
5.相向橫。這種橫畫的書寫,主要是為了使字的結體能生動多變而改換其排列形式。上橫採用下斜,下橫則採取上揚的態勢,使之在衝突中求得和諧。如圖五「未」字兩橫。
6.並列橫。一字中數橫並列,在書寫時要注意它們的長短、粗細、正斜等各種變化,不能寫得一樣,否則就會變成美術字而毫無生氣。如圖六「年」字的橫畫。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豎的寫法。
《麓山寺碑》的豎畫主要有以下幾種:
1.垂霹豎。這是一種常用的豎,如圖一中的「印」字之豎。其具體書寫方法是:逆鋒起筆,然後
中鋒行筆,最後回鋒收筆,狀似垂露,要寫得堅挺、厚實。
2.懸針豎。這是一种放鋒收筆的豎,中鋒一拓直下,狀如懸針,如圖二「仰」字右豎。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先逆鋒向左上起筆,再折鋒向右頓筆,接著中鋒向下行筆,筆在運行的過程中慢慢提起,使出鋒尖利。
3.短豎。其用筆與垂露豎相同,只是中間過程縮短,短而更顯有力,如圖三「所」字最後一豎。
4.弧豎。《麓山寺碑》中的豎絕大部分均採用這種寫法。它是魏碑的寫法,即在下截快收筆時由中鋒轉為側鋒,漸漸向右下角斂毫而出,如圖四「師」字長豎。這種豎常常略向左彎,帶點兒弧度,如拉開的弓一樣有股張力,但不能彎軟。
5.斜豎。此豎向左斜,其形似撇,但用力均勻,收筆處回鋒,如圖五「山」字中間一豎。
6.帶鋒豎。行書用筆,常欲流動暢活,因此,在豎畫收筆時,其鋒往往順勢挑出,以便映帶下一筆畫,如圖六「將」字左邊一豎。
7.多豎並列寫法。一字之中如有多豎並列出現時,如不注意調節,最易刻板。因此要注意每豎均要有不同的寫法,且豎與豎之間的關係也要注意變化,如呈相向還是相背之態,等等。如圖七「佛」字。
此外,與橫畫一樣,行書的豎在其起筆或收筆處也可以顯露出呼應上、下筆畫的痕迹,如圖八「修」字左邊兩豎就是非常典型的。
我們接著來看看撇的寫法。
《麓山寺碑》的撇有曲撇、直撇、回鋒撇、重頭撇等多種寫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該碑中的撇,很少是直接提筆出鋒的,而絕大多數則向左上帶起,這樣既可與下一筆畫相呼應,又可與這一撇的主幹部分構成回顧照拂之勢。我們在臨寫時要注意分析、體會,多開動腦筋。
1.斜撇。這種撇畫長而且斜,中鋒行筆,運筆至收筆處不是直接出鋒,而是要回鋒,稍向左上帶出,但不是很明顯,而是要顯得含蓄而矯健。如圖一「會」字。
2.弧撇,如圖二「如」字。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先向右上方逆鋒起筆,折鋒向右作頓,調鋒向左下作彎勢行筆,中間的彎度較大,至出鋒處向左作大弧度的出鋒。
3.豎撇。先起筆寫豎,至三分之二處時則向左下提筆運行,最後漸提漸收。此撇應寫得直而不僵,如圖三「丈」字。
4.平撇。其勢較平且短。具體書寫方法是:先向右上逆鋒起筆,再折鋒向右下作頓,最後中鋒用力向左下撇出。此撇常用於字的頂部,輕重應適當,其形較平,有利於字的穩定。如圖四「重」字。
5.回鋒撇。此撇與以上撇畫不同的是,在收筆處不是提筆出鋒,而是回鋒收筆,有一種沉實感,
其運筆是由輕到重。如圖五「不」字。
6.帶鉤撇。這種撇畫與以上撇畫不同的是,在收筆時不是提筆出鋒,而有點像回鋒撇,但比回鋒撇帶出的鋒穎更靠上,這樣與下一筆畫形成牽絲引帶的關係,給人以顧盼生情之感。如圖六「天」字。重頭撇。這種撇畫隸意十足,是《麓山寺碑》筆畫的一大特色。其書寫方法是:先起筆寫撇,至末端時重按後再帶出。如圖七「登」字。
8.並列撇。一字中有數撇並列,應注意其撇畫的長短變化、角度變化、輕重變化等。如圖八「律」字。
我們現在主要看看捺的寫法。
在(麓山寺碑》中,捺的寫法是魏碑寫法,即捺腳長而豐滿、收筆不是提起向右上方「冒尖」,而是斂毫向右下方低垂,顯得含蓄、穩重,不矜不躁,穩壓陣腳。在該碑中,捺的書寫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斜捺,如圖一「人」字。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先向左上逆鋒起筆,再向下折鋒,然後調鋒鋪毫,再中鋒向右下由輕漸重,頓後向右捺出,注意不要捺出筆鋒。
2.平捺。此捺筆勢雖平行,但一波三折仍應表達,行筆由輕至重,至捺腳處重按後再提筆平出,最後收筆回鋒。如圖二「追」字。
3.短捺,如圖三「琳」字。其書寫方法同斜捺,只是其形較短,短而省力,有讓左之意,使字之結體放中有收。
4.反捺,也可稱長點,它是為求變化而成。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先逆鋒向左上起筆,接著調鋒向下行筆,漸行漸按,最後回鋒收筆。整個捺畫要有一定的弧度。如圖四「史」字。
5.弧捺,如圖五「見」字。該筆本是豎彎鉤,現用一捺表示。其具體書寫方法是:順鋒起筆,接著向右平行,漸行漸按,至捺腳處重按後向右平出,注意出鋒不宜太長太尖。
6.挑畫。挑是自左下斜向右上並出鋒的筆道,如圖六「振」字左挑。其書寫方法是:先逆鋒向左上起筆,接著向右下作頓,然後引筆向右上直行,速度要越來越快,在運行的同時,將筆逐漸上提,令其順勢出鋒。寫這一筆畫時,其斜度的大小和鋒芒之所向,必須與右邊的有關點畫或局部相呼應。
最後我們來看看鉤和折的寫法。《麓山寺碑》中的鉤有的是楷法,而有的是用行書方法來寫的。其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豎鉤。先作豎,應挺拔有力,至出鉤處應側鋒鋪毫,捻管挑出,出鉤處應尖銳飽滿,見稜見角。如圖一「河」字。
2.豎彎鉤。其具體寫法是:先起筆寫豎,且此豎應先向左順勢轉折,調整到中鋒後再作橫,略頓後出鉤上挑,要有力度。如圖二「元」字。
3.彎鉤。此鉤寫法有點兒同豎鉤,不同的是其起筆處比較彎,要有一定的弧度,出鉤時也是向左
推出,是外方內圓狀。如圖三「子」字。
4.橫鉤。先作橫畫,至末端向右下停頓,然後折鋒向左下鉤出。此鉤應寫得厚重、飽滿。如圖四
「崇」字。
5.卧鉤。先順鋒起筆,而後再行筆向右作弧彎,筆力由輕到重,最後向左上鉤出。此鉤應前斜後平。如圖五「心」字。
6.背拋鉤,如圖六「風」字。其具體書寫方法是:先作斜橫,要有一定的弧度,轉折處作提按,然後向內凹直下,再作外彎,最後出鉤上挑。此種鉤弧度大,用筆宜靈活。
7.斜鉤。先逆鋒起筆,再由中鋒由輕至重徐徐地作弧形下行,至出鉤處向上鉤出。此鉤宜寫得遒勁、舒展,弧度不能太大。如圖七「或」字。
在《麓山寺碑》中,折的寫法有以下幾種:
1.方折。這是魏碑寫法,即輕入重按上抵,再右下重頓,調鋒回中,作弧下行。作此畫須留意右下重頓後下行的弧畫要重、渾,否則會使全字失衡。如圖八「回」字。
2.圓折。這種折畫有點兒似鐵路鋼軌轉彎時的形態,行筆無頓挫,不停駐,捻管調鋒直接轉下即可。如圖九「內」字。
3.豎折。先作豎,至轉折處調鋒,提按要輕,再作橫畫。此豎折應一筆完成。如圖十「化」字。
李邕行楷《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拓本
《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李邕撰文並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長沙嶽麓公園。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側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現在長沙嶽麓山公園內。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嶽之不可撼。運筆博採魏晉及北朝諸家之長,結體縱橫相宜,筆法剛柔並施,章法參差錯落,行雲流水,化柔為剛之美。北宋黃庭堅評其:「字勢豪逸,真復奇崛,所恨功務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生, 不過如此。」 清孫承澤:「《嶽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書爾爾。昔俞仲蔚謂此碑勝《雲麾》,必有所見也。北海書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蘇、米而稍襲其法;又至趙文敏,每作大書,看意以擬之矣。」(《庚子消夏記》)後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趙孟頫等都沿襲其法。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嶽之不可撼,歷來於《李思訓碑》並稱為李邕的書法傑作。
傳世北宋拓本有故宮博物館藏本、趙聲伯藏本、蘇州博物館藏本。歷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國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書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為底本。
唐李邕書麓山寺碑釋文
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故清泰所居,指於成事者已。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岳鎮而安,故耆闍所臨,取於安定者已。茲寺大枑,厥旨玄同,是以迴向度門, 於廓右,仰止凈域,列乎岩巔。寶堂岌業於太虛,道樹森梢於曾渚。無風而林壑肅穆,不月而相事澄明。化城未真,梵天猶俗。名稱殆絕,地位嘗高者,不其盛歟!麓山寺者,晉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禪師者,振錫江左,除結澗陰,嘗與炎漢太宗長沙清廟棟宇接近,雲霧晦冥,赤豹文狸,女蘿薜帶。山祗見於法眼,竇後依於佛光,至請舊居,特為新寺。禪師洎翌日,弘聚謀界眾表之。明詔行矣。水臬有制,丘墟盡平。太康二載,有若法導禪師,莫知何許人也。默受智印,深入證源。不壞外緣,而見心本。無作真性,而注福河。大起前功,重啟靈應。神僧銀色化身丈余,指定全模,標建方面。法物增備,檀供益崇。廣以凌雲之台,疏以布金之地。有若法愍禪師者,江夏人也。空慧雙銓,寂用同轡。慈目相視,凈心相續。綜核萬法,安住一歸。注大道經,究上乘理。永托茲嶺,克終厥生。逮宋元徽中,尚書令湘州刺史王公諱僧虔,右軍之孫也。信尚敬田,作為塔廟。追存寶相,加名寶山,矧乎弓冶筆精,陶甄意匠。留書藏石,緘妙俟時。候法宇之仾 ,期珍價以興葺。遠慮將久,遺事未彰。梁天監三年,刺史夏侯公諱祥。了義重玄,別構正殿。紹泰二年,刺史王公諱琳、律師法賢,或在家出家,或聞見眼見,建涅盤像,開甘露門。長沙內史蕭沆,振起法鼓,弘演梵言。繼楗槌於景鍾,納貝葉於曾閣。陳司空吳明徹,隨侍中鎮南晉,安王、樂陽王,並佛性森然,國楨秀者。壯迴廊以雲構,蔚懸居以天覆。開皇九年,天台大禪師守護法庭,澄清悲海,嚴幢標聳,智火融明。襲如來堂,坐法華定。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更遷。有若曇捷法師者,伐林及樹,染法與衣。不墜一滴之油,有沾大根之雨。總管大將軍齊郡公權,公諱武。福德莊嚴,喜慧方便。疏寫四部,鎮重百城。有若智謙法師者,願廣於天,心細於氣。誦習山頂,創立花台。有若摩訶衍禪師者,五力圓常,四無清凈。以因因而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有若首楞法師者,文史早通,道釋後得。遠涉吳會,幽尋天台。法界圖於剡中,真訣論於湘上。具究竟戒,敷解說筵。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眾。方等有以復悔,雙林有以追遠。並建場所,樂為住持。惟慧龍禪師者,跡其武,憑其高,超乎雲門,絕彼塵網。深以為性有習,道有因,止於心,反於照,習也者。坐乎樹,居乎山,因也者。固,習而無因,則不往;因而無習,則不證。是以漚和正覺,阿若冥搜。想息而精進,甲堅,受除而煩惱殼散。百川到海,同味於咸;千葉在蓮,比色於凈。起定不離於平等,發慧但及於慈慧。故能聞者順其風,觀者探其道。牧伯萃心,洊 臻。啟焚香之上緣,托成佛之嘉願。上座惠杲寺主,惠亶都維那興哲等,皆靜慮演成,妙輪轉次。因差別而非法,隨品類而得根。去二見而入流,率一心而辦事。咸以形勝之會如彼,修行之跡如此。而豐碑未勒,盛業不書,安可默而已哉?將何以發揮頌聲,披揚宿志者也?司馬西河竇公,名彥澄,碩德高闈,紹賢遠識,器宇岳厚,檢操冰清。屬以師長闋官,攝行隨手。以家,而形於孝友;以己,而廣於詩書。以重,而雅俗自興;以明,而至道丕若。且猶歸心凈土,膜拜佛乘。摧喬慢之外幢,興開示之真語。建謀群吏,乃命下寮。顧蚊山之易疲,嘆龍宮之難紀。其詞曰:天地有象,聖賢建極。宴坐中戶,成道西域。後代襲武,前良作則。安樂是依,靈鷲是式。一想冥契,三歸願塞。其一。金方置廟,衡麓開場。龍象擁錫,人天護香。鬼神賜土,靈化度堂。重鎮牧伯,上游侯王。光昭法侶,大啟禪房。其二。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萬家,帶江千里。玉水布飛,石林雲起。雷激庭際,月窺窗里。花台隨足,天樂盈耳。其三。人與地靈,心將法滅。既往在此,比明齊哲。佛日環照,牛車結轍。連率順風,駟驪欽烈。訪道追勝,形馳目絕。其四。碑版莫建,軌物未弘。和合是請,佐貳是膺。政敷大郡。信發廣乘。願言有述,以訪無能。惟石可久,與山不崩。其五。前陳州刺吏李邕文並書。
大唐開元十八年,歲次庚午,九月壬子朔,十一日壬戍建。江夏黃仙鶴刻。且上計於京,不偶茲會。贊曰:英英披霧,其德允爍。卓立雋才,標舉明略。雄辯縱橫,神情照灼。備聞政理,深悟禪樂。江夏黃仙鶴刻


※江式《論書表》和僧虔《又論書》
※阮元《北碑南帖論》、《南北書派論》(全文)
※錄海岳名言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座右銘的由來
TAG:聞是書畫 |
※追尋李邕《麓山寺碑》原石
※蘇軾《題金山寺》,一首迴文詩,情系金山寺
※北海如象——李邕代表作《麓山寺碑》欣賞
※散文:漫遊黑山寺
※岩山寺壁畫,牆壁上的《清明上河圖》
※《行草〈金山寺詩〉》看出王鐸的張狂不羈!
※從《行草〈金山寺詩〉》看王鐸的張狂
※民間故事:鎮山寺為何改為依山寺
※詩風詞韻 題花山寺壁
※行草《金山寺詩》看出王鐸的張狂不羈
※寒山寺的傳說
※蘇州寒山寺和合二仙解說
※行草《金山寺詩》看出王鐸的張狂不羈!
※山寺晨語
※地宮秘寶‖臨潼慶山寺
※名家書法欣賞:唐 張說 灉湖山寺
※酌茗開靜筵,墟落生晚煙,蘇軾這首詩描寫游山寺得禪字
※日本高山寺舊藏宋版《辨非集》價值淺析
※萊陽穴坊金山寺探秘!跟別的寺廟不一樣!
※《詩潮》主編推薦 | 旋覆:在定山寺里修禪,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