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農曆四月初八 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農曆四月初八,欣逢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釋迦牟尼佛聖誕,龍天歡慶、法界蒙熏!

兩千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佛陀一生示現八相成道,演說生命宇宙究竟,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佛陀誕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因此在紀念佛陀誕辰時,佛教四眾弟子亦以各種香湯灌洗佛像,燃香散花供佛,從而形成了佛誕浴佛的傳統。今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將按照悠久的佛教傳統,隆重慶祝佛誕。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簡介


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早年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 堵)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意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凈飯王。母親名摩訶耶。是與迦毗羅衛場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侯羅。


出家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的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處長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凈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并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的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恆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山若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經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傳教


釋迦牟尼如來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會、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侯羅皈依了佛教。


佛陀傳教的區域,是恆河流域的中印度。其直傳弟子的活動地區和影響所及,東至恆河流域下游,南至高達維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義屍羅等地區。佛陀居住時間最長的是拘薩羅國的舍衛城和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須達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贈的祗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後者有竹林精舍,為釋迦牟尼對眾人說法布教的重要場所。跋耆、鴦伽、末羅、伽屍等國,他也曾居留說法。


釋迦牟尼佛的傳教的方式,是隨機的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說不同的內容。對僧眾談論出離生死、證得無上正覺,對俗人談論道德的行善。他准許弟子可不用規範化的梵語,而用地區方言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他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僧伽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賤,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為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齬,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制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20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


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為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開始在僧眾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眾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又陸續制定了有關衣著、飲食、用具、禮儀、居所、醫藥等日常生活細則,作為僧團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戒律內容。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為佛弟子。他們在修行同樣可以證得涅槃。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為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涅槃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裡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游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吒厘弗多羅,渡恆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時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魚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裡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卧,半夜入滅。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


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火化。遺骨(舍利)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呔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史料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讓的記述。三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教和制訂第一條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歷。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法輪時情影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法輪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訶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阿含部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專門記載釋迦牟尼佛生世行業的經典,被稱為「本生」、「本起」、「本行」經典。如《修行本起經》(異譯《瑞應本起經》、《經過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行散見於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佛陀的傳記。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歷,成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本緣部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祐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槃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背景資料:浴佛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溯其來源,大而言之,其源乃在古印度的社會風俗之中,小而言之,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傳說之中。從大的方面看,浴佛似乎是從古印度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的,據載,當時流行的婆羅門教即行一種浴像的儀式,人們認為這樣做可以使人精神清潔,浴佛的起源可能與此有關。從小的方面看,浴佛是由一個重要的佛教故事演化而來的。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所記載,摩耶夫人懷胎臨近產期之時,路經藍毗尼園,行至無憂樹下(亦稱婆羅樹或波羅叉樹),誕生了悉達多太子,此時,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稱有九龍)吐清凈水,灌太子身。這一歷史傳說在古印度時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羅伐底出土的佛傳雕刻,都有反映這種情景的構圖。這一傳說可能直接導致了浴佛儀式在我國的流行。因為,我國後世浴佛往往是在佛陀誕生之日舉行。


浴佛在古印度即相當流行,唐義凈《南海寄歸內法傳·灌沐尊儀章》卷四記載道:「大師雖滅,形像尚存,翹心如在,理應尊敬。·······西國諸寺,灌沐尊儀,每於禺中之時,授事便嗚楗椎,寺庭張施寶蓋,殿側羅列香瓶。取金、銀、銅、石之像,置以銅、金、木、石槃。內令諸妓女奏其音樂,塗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凈白而揩拭之,然後安置殿中,布諸花彩。此乃寺眾之儀。·······大者半月、月盡合眾共為;小者隨己所能每須洗沐。斯則所費雖少,而福利尤多。」隨著佛教的傳入,浴佛儀式亦很早就開始在我國流行。據《吳書·劉繇傳》卷四附記笮融事迹說:「笮融初聚眾數百,往依徐州牧陶謙。謙使督廣陵、彭城漕運。······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樣大規模的佛教儀式場面大概就是我國「浴佛會」早期的盛況。


在佛教的流播過程中,浴佛逐漸流行於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兩晉南北朝時代,趨於普及。據《高僧傳·佛圖澄傳》卷十載:「石勒諸稚子,多在佛寺中養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詣寺灌佛,為兒發願。」《佛祖統紀》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條亦稱:「四月八日,帝於內殿灌佛齋僧。」另據《宋書·劉敬宣傳》卷四十七載:「四月八日,敬宣見眾人灌佛,乃下頭上金鏡以為母灌,因悲泣下自勝。」上述記載表明,這段時期浴佛儀式在我國境內各民族當中均已相當流行了。


我國浴佛的日期,古來即有多種的說法。在古印度,浴佛並不專在佛誕生日舉行,例如唐義凈所譯《浴佛功德經》即只稱日日澡沐尊儀,可獲得大利益,並無固定日期。浴佛傳入中國,情況則有所變化,逐漸固定在佛誕日浴佛,贊寧於《僧史略》上「浴佛」條曾解釋道:「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但關於佛誕日,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古印度亦因傳承不同而有不同規定。因此,浴佛時間亦有多種規定。僅從我國歷史的記載來看,情況就相當複雜多變。後漢時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見明記;北朝多於四月八日浴佛。(在敦煌石室遺書中發現的諸多寫卷,均明確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自梁經唐至於遼初,又大抵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則用四月八日。據梁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二月八日為佛誕日;《續高僧·釋玄琬傳》卷二十二說:「琬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辰,追惟舊緒,敬崇浴具。每年此日,開講設齋,大會道俗。」另《遼史·禮志》卷五十三記載,遼時以二月八日為佛誕日。至宋代,佛誕日多定為臘月八日。宋贊寧《僧史略》卷上「佛誕生年代」條稱:「今東京(宋都開封)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但也有稱臘月八日為佛成道日而浴佛的,如宋《丹霞淳禪師錄·臘八上堂》說:「屈指欣逢臘月八,釋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事,重把香湯浴佛身。」而宋代在江南一般又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浴佛之日。據《歲時雜記》稱:「諸經說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為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今但南方皆用此日,兆人專用臘月八日,近歲因圓照禪師(1020-1099)來慧林(禪院),始用此日行《摩訶剎頭經》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後宋都開封諸寺,多採用四月八日浴佛。」另《東京夢華錄》卷八亦說:「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及至元代,著名的《幻住庵清規》和《敕修百丈清規》均定四月八日為釋迦誕辰,這樣中國佛教才算有了統一的浴佛日期。


關於印度浴佛的方法,寶思惟譯的《浴像功德經》記載得最為詳細清楚,該經稱:「若欲浴像,應以牛頭栴檀、紫檀、多摩羅香、甘松、芎、白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種種妙香,隨所得者,以為湯水,置凈器中。先作方壇,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諸香水次第浴之。用諸香水訖,復以凈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許洗像水,置自頭上,初於像上下水之時,應誦以偈:『我今灌沐諸如來,凈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凈法身。』」


我國寺院浴佛去唐以前的儀制已難查考,唐代流行的儀制,由於會昌法難也已失傳。現存唐《浴像儀軌》(見《續藏》第二編第九套第四冊)是唐慧琳為了改革我國傳統四冊浴佛儀制,根據古印「僧園每日浴像」,結合偈、贊、密咒等所寫出的構想,因與我國流行的儀制意義不同,沒有獲得推廣。元代《敕修百丈清規·報本章》卷二的「佛降誕」條中,對浴佛儀制有了明確的規定並廣為奉行,該條稱:「至日(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寶香,供養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上酬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次說法竟,······領眾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爐。維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畢,唱浴佛偈。」(偈見如上《浴像功德經》)一面反覆唱偈,一面讓僧眾浴佛,最後並以浴佛的功德迴向於無上的佛果菩提。明清兩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規》中的儀制,但亦有所刪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規》的規則,寺院在浴佛的當天,有煎「香湯」和造「黑飯」供眾的習慣,而到明清時則漸不通行。然而,雖說《敕修百丈清規》有很大影響,但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還是與它的規定有所不同,大致說來這些寺院浴佛更側重於法會的儀規,具體分為四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恭迎佛像。佛誕之日,僧眾搭衣持具上殿,按東西序位次分班而立。聞磬聲向上頂禮三拜後,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禮執引磬,二執事托香盤,主法僧居後,侍者隨行,同聲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佛像從經樓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頂禮三拜,大眾一起唱贊:「稽首皈依大覺尊,無上能仁,觀見眾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宮,皇宮降跡,雪嶺修因。鵲巢頂,三層壘,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覺尊,不墮沉淪。」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鐘鼓齊鳴,主法僧將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後上香、展具、向佛頂禮三拜或九拜。大眾同念《沐浴真言》,三稱「南無香雲蓋菩薩」,然後唱贊:「菩薩下雲中,降生凈飯王宮。摩耶右脅娩金童,天樂奏長空。目顧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龍吐水沐慈容,萬法得正中。」第三,祝聖繞佛。主法僧聞磬聲頂禮三拜,恭說頌詞。大眾同唱《佛寶贊》,接唱《贊佛偈》:「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唱畢開始繞佛,邊繞佛,邊稱念:「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四,迴向皈依。繞佛後歸本位,先念《迴向文》:「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唱《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浴佛法會功德圓滿,引磬聲起,大眾齊唱:「浴佛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現在,於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已成為我國佛教的一個重要慶祝儀式,並深入於民俗當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心慧語平台 的精彩文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佛法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印光大師勸誡!手淫會極大危害身心,能讓人才變廢材

TAG:佛心慧語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麗江金塔恭慶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
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發願文
今日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共沐佛恩,同沾法喜!
恭迎佛教創始人: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紀念日 浴佛節
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題目:東莞常平隱賢寺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法會通啟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海王禪寺開放十八羅漢佛像貼金名額,功德無量 !
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日發願文
今日恭逢衛塞節,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降生、成道、涅槃的大日子!無論如何,今天都來感恩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懷瑾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悟道的經過
農曆二月十五,恭逢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隨喜轉發,佛陀護佑!
今日浴佛節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海王禪寺開放十八羅漢佛像貼金名額,功德無量 !
本師釋加牟尼佛涅磐前的遺訓
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釋迦牟尼佛的一生以及臘八粥的由來
今天釋迦牟尼佛節日,大家一起念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誠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舍利,獲福無量!
為何十方諸佛都對本師釋迦牟尼佛加以讚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農曆臘月初八:恭迎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