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 高端領域人才供求不足

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 高端領域人才供求不足


由於國內勞動力短缺和人工費上漲等原因,中國企業正在「爆買」工業機器人,受此推動,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正在增加。但與此同時,機器人高端領域人才供求不足也成為當前製造業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 高端領域人才供求不足


工業機器人順應時代發展,行業前景廣闊,然而,該領域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正日益凸顯。一方面是機器人廠商、系統集成商以及汽車加工製造業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給不足,難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


工信部顯示:浙江率先推進機器換人,計劃自2013年起4年多時間,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實現5000億元機器換人投資。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雲稱該項目至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通勞動工人近200萬人;安徽正抓緊推進「『機器換人』十百千工程」;廣東、山東等地則都在自身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已有不少人工崗位被機器人勞動力替代。


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對近年來國內機器人產業所表現出來的爆發性發展態勢,高校、職校等培訓機構的課程設置仍然滯後,儘管一些機器人廠商提供相關培訓,卻存在品牌針對性過強,推廣力度不足、配套設施不足以及培訓網點有限等短板,難以達成系統的教學流程,尚不能與全國各地求學者的需要很好地契合,導致眾多有志投身機器人行業者求學無門。


「最佳『搶人』窗口期還有10年左右。」4月24日,在由武漢市工商聯、武漢光谷商會等機構聯合舉辦的「新城市財富機遇共享論壇」現場,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范劍平指出,我國城鎮化正進入「下半場」,有能力搶人並能搶到人的城市,才有未來。

推動需求迅速增長的最大火車頭是中國。日本工廠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綜合製造商發那科(fanuc)宣布,將投資約630億日元在茨城縣筑西市新建工業機器人工廠。新工廠將於2018年8月投產,首先計劃每月生產2千台機器人,以滿足中國對工業機器人不斷增長的需求。


大多數機器人目前仍生活在「牢籠」中,原因是他們有可能傷害到人類,但在未來,機器人將與人類一起協作,被應用於某些服務業,如在田裡採摘水果、分發藥品或者在醫院幫助照顧病患者。


新工廠投入運行後,發那科的整體月產能將提高至目前的1.5倍,至9千台。新工廠將在關注需求的同時增強產能,最終增加至4千台,發那科的整體產能則將增至1.1萬台。對此,發那科會長兼CEO稻葉善治表示,「今後有望迎來比以往更多的需求」,因此決定建設新工廠。


山東省經信委裝備產業處調研員王桂強認為,人工智慧的興起,可能會造成部分低技能勞動者失業。但也有專家認為,機器人的應用將創造更多高端就業機會。這可能包括:工業數據科學家、機器人協調員、工業工程師、模擬專家、供應鏈協調崗位、系統設計、信息技術、3D輔助設計、現場服務工程師、銷售與服務人員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增的就業崗位專業性極強。


目前,工業機器人大多在一些結構化的環境當中工作,在線感測能力都比較差。服務機器人目前還只能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至於特種機器人,都是需要通過人工遙控操作完成特定工作。因此,雖然機器人對人工崗位造成一定影響,但完全沒有必要過度緊張。

在此前並未引進機器人的中小企業之中,競爭也在激化。瑞士自動化巨頭abb的中國機器人業務負責人李剛表示,如果不(引進機器人等)提高生產效率,就無法生存下去。此外,在製造一線使用機器人的中國國內的零部件加工企業也表示,「人工費逐年上漲,但機器人只要買一次就能用10年」。中國目前有望保持強勁的需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庫 的精彩文章:

重量嘉賓朱世強:外骨骼機器人代替人的肢體功能

TAG:機器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工業機器人需求大增 國產機器人競爭力欠缺
全球車廠對工業機器人需求仍持續增長,穿戴式機器人成寵兒
深挖用戶智造需求,愛普生工業機器人持續發力
人工智慧的崛起可能導致6種職業需求的上升
機器人行業市場需求旺盛 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智能製造進行時 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激增背後是何原因?
動漫行業人才需求現狀
IT 業務流程外包需求不再,印度急需新技術人才解燃眉之急
工業及汽車功率模塊的市場技術方案需求
全球工業機器人需求旺盛,中國為何起到了關鍵作用?
能源領域的轉型升級帶來的人才需求變化
高精度需求催生模具產業向智能化轉型
海爾系油煙機行業唯一滿足全球用戶定製需求
全球區塊鏈人才需求量大增 創投「大佬」看法不一
「職場觀察」教育專業人才需求將大量增長
工業機器人系列叢書,滿足不同層次從業者的學習需求
用優質服務滿足多元需求
機器人急於商業化,用戶需求何時爆發仍是未知數
人工智慧風口,賦能當結合行業需求
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佔全球三分之一,且技術已可與美日歐直接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