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向莊子借智慧

向莊子借智慧

向莊子借智慧


莊子,智慧。

傅佩榮講解精彩觀點:向莊子借智慧

第1節:前言
寧靜的喜悅(1)

前言

寧靜的喜悅

閱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這是我的體會,所以當北京電視台《養心堂》欄目邀請我講解莊子時,我覺得既榮幸又高興。

我從中學時代就陸續聽到有關莊子的一些故事,初步印象都是偏向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一副失意文人的模樣,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伯等,又讓人覺得輕鬆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些什麼?

當我自己認真學習了莊子,對他書中的每一句話都仔細讀了多遍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我所知古今中外哲學家裡面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說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話是可信的。《莊子·天下》中,推崇老子是"博大真人",而莊子自己就是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把道家哲學的光華全部展現無遺。為什麼說莊子最聰明呢?我們且由一般的誤解說起。

首先,莊子避世嗎?戰國時代中期,是個危機四伏的亂世。憑莊子的本事,做官不是問題,但是要付出什麼代價?避世並不困難,難的是避世之後轉而修鍊內心世界,使它廣闊到超越天地,以至可以作逍遙之游,享受無比的自得之樂。我們就算生活在治世,不是也常受俗人俗事干擾而心煩意亂嗎?我們不是偶爾也想避開人群,讓自己喘一口氣嗎?莊子的示範對我們很有啟發作用。

其次,莊子反智嗎?他所反對的是世間的智巧,如勾心鬥角及牟取利益。當然他也承認,在有限的一生中不可能學會無涯的知識。因此,必須分辨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來自對人生整體的觀照與洞察,然後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才可以欣賞萬物的多彩多姿。

第2節:前言
寧靜的喜悅(2)

再說,莊子是唯我主義嗎?真正的唯我主義者,不會費心寫下這麼精彩的書,裡面又有創意十足的寓言與發人深省的語句。他對俗人俗事有所批評、譴責,但態度是溫和的,同情不忍多於抱怨責怪。我們看他寫過許多精於一技一藝而又入於化境的平凡人,就知道他不是高據講壇唱高調的書生了。

莊子所謂的道,代表萬物的來源與歸宿。這樣的道,包容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必修的功課即是悟道,體認自己在道之中,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般,與萬物、眾人"相忘於江湖",如此將會孕生寧靜的喜悅。

藉助書中的十八個題目,我們探討了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代人生的啟示,所介紹的莊子寓言則遠遠不止十八則。我說過,莊子的思想是一個萬花筒,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同時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那麼,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實踐莊子的大智慧吧。

向莊子借智慧

第3節:莊周夢蝶(1)

第一講

讓夢想點亮人生

做夢,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但是夢到什麼內容,卻不是你我可以選擇或控制的。有些夢境比較清晰,醒來之後各種細節歷歷在目,敘述起來有如一篇小說;但是大多數夢境只留下一些模糊片段,隨著清醒的過程而消逝遠去。

"莊周夢蝶"也許不是一篇寓言,而是莊子真正做過的一個夢。我們平凡人讀起來,難免心生羨慕,因為任何景觀到了莊子手中,都可以寫出一番深刻的道理,以至"夢蝶"這一幕成為莊子的註冊商標,流傳千古,至今仍為眾人所津津樂道。

"莊周夢蝶"在《莊子》中是怎麼說的?我們今天對於做夢這件事有多少了解?現代人能從這段故事中領會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做夢,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但是夢到什麼內容,卻不是你我可以選擇或控制的。有些夢境比較清晰,醒來之後各種細節歷歷在目,敘述起來有如一篇小說;但是大多數夢境只留下一些模糊片段,隨著清醒的過程而消逝遠去。

"莊周夢蝶"也許不是一篇寓言,而是莊子真正做過的一個夢。我們平凡人讀起來,難免心生羨慕,因為任何景觀到了莊子手中,都可以寫出一番深刻的道理,以至"夢蝶"這一幕成為莊子的註冊商標,流傳千古,至今仍為眾人所津津樂道。

"莊周夢蝶"在《莊子》中是怎麼說的?我們今天對於做夢這件事有多少了解?現代人能從這段故事中領會什麼樣的人生哲理?

1.莊周夢蝶

這是《莊子·齊物論》里的故事:

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真是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十分開心得意!不知道還有莊周的存在。忽然醒過來,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僵卧不動的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一定有所分別。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生當戰國時代中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選擇平靜度日,一家人在鄉下過著窮困的日子。在《列禦寇》篇中,有人嘲諷他"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jù),槁項黃馘(ɡuó)",意思是說,住在窮街陋巷,困窘地織鞋為生,餓得面黃肌瘦,這很可能是客觀的事實描述。

靠編織草鞋養活一家人,實在不容易,所以莊子有時候也要到河邊釣魚、上山砍柴或用彈弓打鳥。這一天在山間走累了,就找個舒服的樹陰,躺下來睡個午覺。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樹林間自在飛舞,他的表情想必是得意而微笑。這時根本忘記了莊周的存在。

第4節:莊周夢蝶(2)

人為什麼會做夢?原因之一是要避開那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譬如,窮人夢見自己發財,就是常有的例子。西方有一則寓言,說一個牧童白天工作勞累不堪,但是一睡著就夢到變成國王,樂不思蜀。而一個國王白天享受榮華富貴,一睡著就夢到變成牧童,苦不堪言。這二人處境相反,說明貴賤固然有先天註定的成分,但是做夢也有身不由己的特色。真實人生有時要靠做夢來調適一番,算是減少一些不公平的比例吧!

莊子並沒有夢見自己發財,而是夢到了蝴蝶。這表示他嚮往的不是物質生活的富裕,而是心靈可以擺脫世俗的牽絆,自由地與萬物往還。

可惜好夢易醒,莊子回到現實世界,發現自己就是那"僵卧不動的莊周"。下面的問題比較有趣:是剛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呢?還是"現在"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回首前塵往事,很少人會否定"浮生若夢"這句話。既然如此,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從"未來"的眼光回顧,不也是一場夢嗎?

這種看似消極無奈的念頭,很快就被點化了,因為莊子接著說:"莊周與蝴蝶一定有所分別。"分別在於:當我夢見自己成為蝴蝶時,在夢中我不會質疑自己真是一隻蝴蝶,但是當我醒來之後,卻可以質疑自己真是莊周。這種質疑的能力正是人的特色所在。

質疑表示人可以思考及選擇自己要以何種態度面對生活。譬如,不論生活如何困窘,莊子都可以坦然面對,他在提升心靈方面從不鬆懈,要努力修鍊到與"道"同游的境界。

蝴蝶可以自在飛舞,但是沒有心靈提升的可能性。萬物都是按照自然的法則在活動,只有人可以選擇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動。這就是人與萬物(包括蝴蝶在內)最大的分別。

第5節:莊周夢蝶(3)

這種分別是詛咒,還是祝福?莊子的答案很清楚,當然是祝福。所以他最後說:這種夢境所代表的,就稱為物我同化。因此,在莊子看來,我與萬物可以化為一個整體,這時我像蝴蝶一樣可以到處飛舞,沒有任何阻礙或限制。而另一方面,我與萬物的分別也很明顯,那就是:身為一個人,除了有形可見的身體,還有無形的心智,可以從事思考活動,進而選擇正確的修鍊途徑,讓自己的精神真正像蝴蝶一般,無拘無束地活在世間。這時世間的富貴或貧賤,得意或失意,榮耀或恥辱,以及種種相對的價值觀,全都失去了對我的制約作用。

莊子的思想是一個萬花筒,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與瑰麗,同時也不可能用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莊周夢蝶"是一則簡短的寓言,卻可以引發一些空靈的遐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向莊子借智慧

第6節:夢是什麼

2.夢是什麼

《齊物論》是《莊子》全書的第二篇,內容相當抽象。事實上,也就在此篇中,莊子已經描寫過"做夢"之事。他說:

"一個人,晚上夢見飲酒作樂,早上起來卻悲傷哭泣;晚上夢見悲傷哭泣,早上起來卻打獵作樂。人在夢中,不知道自己在做夢。在夢中還要問夢的吉凶如何,醒來後才知道是在做夢。要有大清醒,然後才知道這是一場大夢。但是愚人自以為清醒,好像自己什麼都知道。"

莊子這段話除了強調夢境與現實往往相反之外,也提醒我們對自己的人生要有"大清醒",就是不要以為人間現實的一切就是我們人生的全部。單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可以借用西方對於夢的研究來作個對照比較。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20世紀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病醫生,他在《夢的解析》中指出:人會做夢,是因為潛意識的作用。所謂潛意識,是指我們平常清醒時無法意識到的部分,這一部分潛藏於心中,有如冰山在水面下的六分之五的體積,其龐大複雜的內容遠非我們所能想像。人在睡眠時,意識不再清醒,有如戒備鬆懈,這時潛意識就浮現於腦海中,編織各種情節的故事,有時光怪陸離,難以索解。

如果追問一個人的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那麼答案是:他在幼年時所有受挫的念頭與慾望,由於壓抑而埋藏在內心深處,這些東西構成了潛意識的主要內容。做夢時,受壓抑的慾望就會顯現出來。弗洛伊德即根據這套理論來為人治療心理疾病。我們在電影上常可看到西方世界的精神科醫師或心理醫師,他們的辦公室總會擺著一張長沙發,讓病人躺在上面訴說自己做過的夢。通過對夢境的分析與解釋,使病人察覺自己小時候所壓抑的慾望,希望從此不再受其困擾。

弗洛伊德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他的錯誤在於把"性的壓抑"當成最主要的心理癥結,這就未免犯了過於簡化的毛病。他的一個學生提出,"自卑"應該是更為普遍的人類幼年經驗。這一系列的主張,都是把做夢歸因於潛意識的作用。

不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似乎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說法。奧地利-美國科學家奧托·洛伊(Otto
Loewi,1873-1961),在研究中碰到一個難題,久久不能索解。一天夜裡,他忽然夢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抓過一張紙匆匆地寫了些東西,又睡著了。第二天早上醒來,夢境都忘了,半夜記下的東西亂糟糟的,怎麼看也看不懂,這使他非常懊喪。幸運的是,又一天夜裡,同樣的夢境又出現了。這一次他詳細地作了記錄。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後來,這項研究使他獲得了1936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第7節:幻想、夢想與理想(1)

這個故事可以這麼解釋:當洛伊睡覺時,潛意識突破了封鎖線,把白天所想不通的環節連起來,然後在夢中展示出來。這樣的夢與一個人小時候的遭遇並無瓜葛。

綜合上述各種說法,可以知道做夢是怎麼一回事了。它是潛意識的作用,但未必都來自受壓抑的慾望,也可能是日有所思而夜有所夢的結果。如果花一點時間分析了解自己經常做的夢,應該可以比較深入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莊子對夢蝶所作的簡單描述,包含了一些深刻的哲理。這就是我們學習的線索,可以帶領我們進入道家的世界。

3.幻想、夢想與理想

人的生命不可能擺脫時空的限制,譬如莊子生在戰國亂世,又困處於弱小的宋國,但是他的心智可以選擇一種思想作為歸依之所。他學習老子,推廣道家,在學術上成就斐然。種種評價,不論好壞,都是後代的事;對於莊子本人而言,每天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人生內容。

他深知人間的險惡,對自然界情有獨鍾。人對自然界可以採取四種態度:競爭、利用、保護與欣賞。這四者不可偏取或偏廢。譬如,我上山遊覽遇到毒蛇或黃蜂,這時只能考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採取一切手段來保護自己。其次,像莊子一樣,釣魚或打鳥,是利用自然界的資源來滿足人的生存需求。農夫耕田而有收成,也屬於此類。人類的生命從來就是利用或依賴大自然的。

再進而推到保護層次。這一點對古人而言比較陌生,因為古人的科技水平有限,對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大都是可以復原的。至於欣賞,則是重點所在。自然界依其自身的規律運作,顯示了無心而有秩序的美感。這種美感喚醒了眾人,讓他們在厭倦於人際往還的複雜關係時,可以稍事休息,以輕鬆的心情去欣賞大自然的一切。李白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推而廣之,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何止是青山綠水,一花一葉也都有動人的姿彩。至於鳥獸蟲魚,除了孕生美感,還可親切互動,更是讓人回味無窮。李義山說:"庄生曉夢迷蝴蝶。"在這裡,"迷"字與其說是執著與依戀,不如說是欣賞與讚歎。

第8節:幻想、夢想與理想(2)

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總會想辦法加以化解。人的想像力提出了化解之道:幻想、夢想與理想。"幻想"一詞表示不切實際,或者說是有意逃避現實。我念中學時數學不好,不免幻想自己數學都考滿分。一般而言,這稱為"白日夢"。但是,不管白天或夜晚,如果睡著了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所做的夢,就可以說是"夢想"了。

夢想不完全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它可能來自潛意識的暗示。如果把夢中不由自主所出現的內容,投射到現實生活中,由此產生改革現狀的願望,那就可以公開聲稱是"我的夢想"了。像"我有一個夢"這樣的語句,在美國政壇上已經成為動人的口號,總能吸引大家駐足傾聽,想要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心意。"人類因為有夢想而偉大",這句話是文明進步的契機。

至於理想,聽起來冠冕堂皇,一方面它與現實是對立互補的,因為沒有理想,則現實將失去方向;另一方面它由於一個"理"字,好像比較理性,減少了如夢似幻的感受成分。理性使人可以溝通,進而取得共識,可以一起商量如何改善現實。

幻想、夢想與理想,這三者不可能完全區分開來,只能就其成分比例來作判斷。當我們欣賞大自然時,可以幻想自己是只蝴蝶,但終究少了一點"栩栩如生"的氣氛。這樣的幻想如果經常出現,難免干擾日常生活的軌道,從務實變成務空,而幻想也就變成逃避的借口了。

夢想的特色在於潛意識的作用,不是你我可以操縱的。像莊周夢蝶,能使莊子在蘇醒後,隨即思索:是我夢見了蝴蝶?還是現在蝴蝶夢見了我?我與蝴蝶一定有所區分。因此,物我固然有同化的一面,但是身為一個人,還是應該修鍊身心,以求展現人的更高意境。

從夢中醒來之後,就是為自己設定理想的時候了。理想是對未來的憧憬,提供給現實一個明確的方向,因而也引發了上進的動力。莊子的理想不是要成就治國平天下的大業,而是要喚醒人們追求生命的安頓。不論個人處境如何,逍遙自在不是人類最深的嚮往嗎?

第9節:大鵬南飛(1)

第二講

如何看待我們的潛能

大鯤可以變為大鵬,大鵬一飛可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這種奇談怪論,大概只有在神話中才會出現。翻開《莊子》一書,第一篇是《逍遙遊》,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別的,正是這麼一段故事。

莊子的故事似乎有個用意,就是要打破我們一般的想像力,所以他一再強調"不知有幾千里",讓人無從跟著去想像經驗世界中的魚或鳥。但是他所說的明明白白是魚或鳥,除了強調其龐大之外,又轉到"變化"上面;並且大鵬還要往南方飛去,這又涉及某種目的了。

"大鵬南飛"顯然是一則寓言,它所象徵的是人類生命具有偉大的變化潛能。莊子如何看待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真的可能變化嗎?

1.大鵬南飛

"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里。它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里。它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

以上是《逍遙遊》開篇第一段文字。先別管鯤是不是鯨魚,因為再大的鯨魚也不會有"幾千里"那麼長。至於鵬,據說最大的是一隻翅膀就比一匹馬還大,但是要說它"幾千里",想都別想。並且,魚可以變為鳥,這是在說什麼?

第10節:大鵬南飛(2)

莊子所說的,是人的潛能,他秉承《老子》二十五章描述的:"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的"大"既可以與天地並列,那麼說他幾千里也不為過。魚不能離開水,這表示人的生命在尚未提升轉化之前,仍有諸多限制。變為鳥之後,只需要空氣,這顯然是個進步,自由幅度更大了。當條件成熟,海風大作時,大鵬就要往南方飛了。從北到南,表示距離很遠;古人以南方代表光明,所以這個方向也暗示要追求智慧的覺悟。

至於怎麼起飛,飛行過程又發生什麼事,莊子接著引述記載怪異之事的《齊諧》:

"這本書上說:"當大鵬要往南海遷徙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它拍翅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它是乘著六月颳起的大風而離開的。"野馬似的空中游氣,四處飛揚的塵埃,都是活動的生物被大風吹拂所造成的。天色蒼蒼,那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遙遠得看不到盡頭的結果?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是像這樣的情況吧!"

大鵬趁著自然條件起飛了,並且一飛就是九萬里,因為它"飛到九萬里的高空,才算抵達風的上方,然後才可以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開始飛向南方"。"九萬里"實在不能當成真實的距離。我們搭乘國際航線的飛機,頂多飛到三萬多英尺的高度。若是九萬里,早就抵達外太空了。莊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用意,是要我們放棄一般的想像力,再隨著他去思索更深刻的問題。飛得夠高,才可以自由翱翔而不費力氣;並且,飛得夠高,才可以從天上回顧地球,看出地球原來與天上一樣的美。有距離才有美感,不是如此嗎?既然如此,我們在世間若能減少各種慾望與執著,不是更能以審美的心情去觀賞周遭發生的一切嗎?

第11節:精神三變(1)

2.精神三變

莊子以"大鵬南飛"寓言來勉勵我們從事修鍊功夫,藉此展現人類生命的不凡潛能。人的生命最大的特色是有待自己去開發與發展,所謂"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即是此意。如果以為莊子的說法過於虛玄,那麼不妨參考19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F.Nietzsche,1844-1900)的觀點。

尼采寫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其中描寫查拉圖斯特拉上山隱居修行,十年之後悟道,一天清晨起來,面對太陽說:"偉大的星球啊!如果沒有你照射的這一切,你的光明又有何用?"他的意思是,自己就像太陽一樣,擁有無限的智慧之光,但是光明存在的目的,是要照耀大地,使別人可以分享。於是,他下山回到人間,向眾人宣講他的哲理。這本書既不是小說,也不是論述,而是像隨筆散文一般,充滿了各種寓言。

譬如,尼採在這本書中說:人的精神會經歷三種變化,首先是變成駱駝,然後是變成獅子,最後變成了嬰兒。

所謂駱駝,就是:聽別人對你說"你應該如何",意即你是被動地接受命令去做事。我們小時候,不是凡事都依父母的指示與老師的教導去行動嗎?如果完全讓我們自由選擇,我們反而會有不知所措之感。西方社會近代以來鼓吹自由,但是許多人寧可放棄自由也不願承受隨之而來的責任。由此可見,"被動"是人類生活的初步階段,並且不是人人都有決心去擺脫這個階段的。

其次,到了獅子階段,就是你對自己說:"我要如何?"一個人通常到了上大學的年紀,遠離父母的視線,教授又標榜培養自主的性格,這時如果覺醒就可能成為獅子,可以由被動走向主動。一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代表他的生命有獨立性,可以勇敢地負起應盡的責任。勇者難免孤獨,還須經常忍受別人的質疑或嘲諷,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會受到蟬與小鳥的譏笑一樣。但是如果無法跨出這一步,生命又有什麼價值可言?一生之中只會說"我們"、"大家",而不能自覺"我"自己所要的是什麼,那真是一種浪費啊!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要做個"唯我論者",好像宇宙是以我為中心在運轉。因此,精神還須向上一躍,轉化為嬰兒。

第12節:精神三變(2)

嬰兒又代表什麼?就是:你現在可以說"我是"。在外語中,"我是"所用的是現在式,意即對於眼前的處境,無論好壞,都可以肯定及接受,並且視之為全新的開始。正如一個嬰兒,充滿無限的希望,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許多聖哲樂於用嬰兒作比喻,像老子期許人們"復歸於嬰兒",孟子認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穌宣稱"讓小孩子到我面前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在經歷成長的考驗之後,還能像嬰兒一般單純,滿心喜悅地看待這個世界,這實在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嬰兒對於父母完全依賴,有如人對道的無比信心;由於道無所不在,所以嬰兒的有待轉變為無待,他不必等待條件成熟才去做任何事,因為他原本並沒有任何事是"非做不可的"。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該停下自然就停下,這不是像大鵬到了九萬里的高空,不費力氣就順風而行一樣嗎?

嬰兒沒有"目的"要去完成,所以生命的每一剎那都是目的,於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歡樂的情緒,由此使得存在即是喜悅。尼采所謂的"精神三變",是對所有的人所做的期盼,但是真能如此依序轉變的,永遠是少數。同樣的,在莊子筆下,能由鯤變鵬,再往上高飛的也是極少數。這種艱難的挑戰所帶來的成果是豐富的,值得我們一試。

第13節:人生方向(1)

3.人生方向

在"大鵬南飛"寓言中,莊子提到一些小東西對大鵬的譏諷,正好可以反映凡人如何看待像莊子這樣的哲學家。莊子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同時也很清楚別人會如何嘲笑他:

蟬與小鳥譏笑大鵬說:"我們一縱身就飛起來,碰到榆樹、枋樹就停下來,有時飛不高,落在地上也就是了。何必要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再往南飛去呢?"

水澤邊的麻雀譏笑大鵬說:"他要飛到哪裡去呢?我一跳躍就飛起來,不到幾丈高就落下,在蓬蒿草叢中翱翔,這也是飛行的絕技啊!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

一般人很早就不得不面對現實,接受命運的擺布,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J.J.Rousseau,1712-1778)所云:"人類生而自由,但到處都是枷鎖。"最大的枷鎖是世間相對的價值觀,認定人生的目標不外乎長壽、財富、官位與聲名等等,忽略了自我提升轉化才是我們的正確選擇。

何必飛得那麼高呢?意思正是:何必對世俗價值擺出清高的姿態?何必嚮往崇高的理想?何必堅持自我超越的道路?我們這些小東西(莊子用"蟲"來描寫)也懂得飛行的絕技啊!要飛到處可以飛,何必升到九萬里,再往南方飛去呢?

在古人的觀念中,南方是代表太陽的光明地區。《易經》上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是說他面向南方,可以光明正大治理百姓。就一般的鳥來說,南方或北方未必有什麼特定含意,如"螳螂捕蟬"中的怪鵲,是從南方飛來的;又如莊子告訴惠施的"鵷"比喻,也說是由南海飛向北海的。但是在"大鵬南飛"寓言中,既然先談到由鯤變鵬,又談到大鵬高飛,那麼它"飛向南方"自然引人深思了。

人的生命必須先求減少物質上的束縛,再逐漸化解精神上的束縛,才有可能高飛遠引。這時若無特定的方向,前面各項修鍊步驟就可能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所謂"方向",可以理解為精神的家鄉。一個人生於何時,成長於何處,並非自己所能決定;他對自己的家庭背景、受教育過程、所交往的朋友、所加入的行業,也有相當大的不由自主的成分。他唯一可以自由選擇的,是自己的精神家園。

第14節:人生方向(2)

人生不能沒有方向,這方向最好是精神上的追求,並得益於古人智慧的滋養。找到了這樣的方向,人生就會煥發出驚人的光彩。

在莊子看來,只有老子可以稱為"古之博大真人"。他自己呢?當然更有一番妙境:"思想充實而難以窮究,在上與造物者同游,在下與超脫生死、忘懷始終的人做朋友。"這是一種幻覺嗎?或者,這是人類精神所能抵達的至美之境?

向莊子借智慧

第15節:倉稊(tí)米(1)

第三講

開放我們的胸懷

要從多遠的距離,才能把地球看成一顆小乒乓球,進而把中國看成一粒米呢?答案自然是外太空了,並且這個距離還遠在月亮之外。年輕時聽方東美先生上課,他在談到莊子時,總是再三強調莊子是太空人,若非如此,又怎能表現這種不凡的見識呢?

當然,莊子不可能真是宇航員,他所運用的是卓越的想像力。當我們仰望夜空,看到天邊一顆星星在閃爍時,是否也能從星星的角度回顧我們所在的地球,然後發現地球在宇宙裡面其實並不大?若是如此,我們又何必過於在意自己在世間擁有多少東西呢?給你整個地球吧,那隻不過是一顆乒乓球而已。莊子是怎麼得出這樣的結論的?他的思索過程應該會帶給我們不少啟發。

1.太倉稊(tí)米

這是《莊子·秋水》里的故事:

秋天的雨水隨著季節來臨,千百條溪流一起注入黃河,河面水流頓時寬闊起來,使兩岸及沙洲之間遠遠望去,連對面是牛是馬都無法分辨。於是黃河之神河伯得意洋洋,以為天下所有的美好全在自己身上了。他順著水流向東而行,到了北海,朝東邊看過去,卻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河伯才改變原先得意的臉色,望著海洋,對北海之神海若感嘆說:"俗話說:聽了一些道理就以為沒人比得上自己。這就是在說我了。而且我曾經聽人鄙薄孔子的見識而輕視伯夷的義行,起初我不相信;現在總算目睹了你的難以窮盡的廣大,我要是不到你這裡來就糟了,將永遠被有道之士看笑話了。"

在上述寓言中,河伯原先的得意是可以理解的,連古人二點零的視力都看不清彼岸站著的是牛還是馬,誰曾見過內陸有這麼大的河呢?等到他面對海若時,發現大海連對岸都看不見,立即覺悟自己其實非常渺小,於是改變態度向海若坦承自己的幼稚無知。河伯的表現已經值得肯定了。他在推崇海若的廣大時,聯想到孔子與伯夷,認為自己應該同時化解世俗對知識與行為的判斷。誰的學問好,誰的德行高,這些都是相對的標準所形成的判斷,正如有了河岸才可衡量河的寬度。若是一望無際,又何從斤斤計較誰優誰劣?

河伯接受現實,認為海若才稱得上大。海若會不會像河伯一樣自鳴得意呢?他說:"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談海,因為它受到空間的拘束;夏天的蟲不可以同它談冰,因為它受到時間的限制;褊狹之士不可以同他談道,因為他受到禮俗的束縛。現在你離開河流看到了大海,總算知道自己的醜陋,這才可以同你談談大道的條理啊!"

世間有多少人可以擺脫"井蛙、夏蟲、曲士"的處境呢?海若最可貴的一點,就是明白自己也是渺小的存在。所以,從這一段話開始,他無異於莊子的化身,講出許多大道理。

關鍵的語句出現了。海若說:"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小石頭、小樹木存在於大山之中。這麼渺小的存在,又怎麼會以為自己了不起!這樣算起來,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是像螞蟻洞存在於大湖泊中嗎?中國存在於四海之內,不是像小米粒存在於大穀倉里嗎?"

"太倉稊米"的典故就出於此處。當時莊子所說的"太倉"還只是指"四海"而言,若是真的擺在宇宙中來看,整個地球也不過是個小黑點啊!

第16節:倉稊(tí)米(2)

後續討論越來越深刻。譬如,既然如此,我能否就此分辨大與小?不能,因為大之外還有更大,小之內還有更小,這兩個方向都是無窮的,所以無從作任何判斷。

大與小是相對的,更重要的是,對於一物貴賤的評價也是相對的。大小可以就外貌作淺顯而粗疏的判斷,雖然這種判斷不精確,還不失為有些用處。譬如你要載運貨物,必須知道大船可以在黃河上航行,而不能在小溪中前進。至於貴賤的評估,則複雜多了。莊子說:"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花若可以說話,會肯定自己最美;但是小草會覺得自己丑嗎?大樹會覺得自己色彩單調嗎?白雲會認為自己沒有恆性嗎?推而至於動物世界,再到人類的眾多族群、眾多社團,試問哪一個不是"以自己為貴而互相賤視"?

在此,莊子提出《秋水》一文的核心觀念,也是道家的主要思想:"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從道的立場來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分。這種"一往平等"的觀點,使萬物可以安分知足,而悟道者也不妨由此欣賞萬物自身的美妙了。

第17節:物無貴賤(1)

2.物無貴賤

美國作家梭羅(H.D.Thoreau,1817-1862)寫過《瓦爾登湖》一書,描寫他獨自一人在湖邊住了兩年兩個月的心得。

作為哈佛大學哲學系的畢業生,他想按照智慧的啟示,過一種簡單、獨立、大方、自在的生活。一個人想活下去,所需要的並不多;但是想活得有意義,就須仔細琢磨了。他說:"人在泥土裡生了根,之後為什麼不能向天空伸展呢?"只要活得下去,就應該提升心智與精神,向上仰望,尋求更高的覺悟。

梭羅獨居於湖畔,自然受到附近農民的注意。有時候他去農莊買些物品,別人難免表示關心,問他說:"你一人住在那兒,一定很寂寞,想要與人們接近一下吧?特別是遇到下雨的白天或夜晚。"

梭羅說他這時只想這樣回答:"我們居住的整個地球,在宇宙中不過是個黑點。你想像一下,它上面兩個相隔最遠的人,又能距離多遠呢?為什麼我會覺得寂寞?"談到這裡,我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莊子"太倉稊米"的比喻。事實上,莊子不但認為中國在四海之內,像是一粒米;他後來又說:"天地就像一粒米。"

梭羅又引申出什麼觀點呢?先說"寂寞"吧。他說:"使一個人與人群隔開而感到寂寞的,是怎樣的一種空間呢?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個心靈更為接近。"如果兩個人觀念不同或缺乏默契,那麼就算同處一室天天見面,也無助於化解寂寞啊!

其次,我們何不回歸大自然,就一切生命的原來面貌加以欣賞呢?當你發現天地像一粒米那麼小,那麼同處於這粒米上面的萬物又何必再分什麼貴賤高低或美醜好壞呢?梭羅全書最精彩的地方即是他對小生物的讚美。

他說:"野公雞在樹上啼叫,嘹亮而尖銳的聲音,數里之外都能聽到,大地為之震蕩。這可以使全國都警戒起來。……它永遠健康,嗓子永遠嘹亮,精神從未懈怠過。""黃昏中,遠方的地平線上有些牛在叫,聲音傳到林中聽起來很甜美,旋律也優雅,起先我以為是游唱詩人的歌喉……說到最後,都是大自然的聲音啊!""一隻赤松鼠跑向雪地,像一張葉子似的給風溜溜地吹過來了;一忽兒它向這個方向跑了幾步……一忽兒它向那個方向跑了幾步,但每一次總不超出半竿之遙;接著突然間做了一個滑稽的表情停了步,翻了一個優雅的跟斗,彷彿全宇宙的眼睛都在看著它──因為一隻松鼠的行動,即使在森林最深最寂寞的地方,也像舞女一樣,似乎總是有著觀眾在場的。"

第18節:物無貴賤(2)

再看這一段:"有一次一隻麻雀,在我鋤地園圃中之時,飛到我肩上來停落。當時我覺得,我可以佩戴任何肩章,卻都比不上這一次的光榮。"

梭羅由於敞開了心胸,不再從人的狹隘觀點去看待萬物,所以發現了每一樣東西的妙趣。

那麼,梭羅對於人類本身又有何種評價呢?他之所以獨居湖邊,就是想要看看自己能否只靠最少的資源生活下去,同時也顯示了他對於當時一般社會風氣的厭惡,於是離他最近的鄰居也在一英里之外。他說:"唯有站在甘貧樂苦這有利的地位上,我們才能成為無私的、聰明的觀察者,可以觀察人生。在奢侈生活中,無論農業、商業、文學或藝術的果實,都是多餘的。""近來哲學教授滿天飛,哲學家卻一個也沒有。"

當莊子借海若之口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時,他所想的除了萬物沒有貴賤之分以外,也包括對人類社會的各種價值觀要作同情的理解,所以他會說,堯與桀都肯定自己而否定對方。換言之,道家連這一點也要超越,這其中應該還有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第19節:敞開胸懷(1)

3.敞開胸懷

學習莊子思想,必須要像佛學裡的"上下雙迴向"一樣,先往上超升,擺脫物質慾望、世間名利、價值觀念的束縛;然後往下回到現實生活,在各種處境中怡然自得。如果只知上迴向,看到世間的煩惱與痛苦就避之惟恐不及,那就無異於消極的遁世主義,終身隱居山上,當然也不必留下任何著作了。

莊子的可貴,在於他能向上也能向下,言行表現與人無爭也無怨,內心卻不受任何拘限,可以隨遇而安。在西方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非常推崇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B.Spinoza,1632-1677),說他"生活簡樸,思想高貴"。斯賓諾莎成名之後,德國海德堡大學致函聘請他擔任講座教授,他想了一會兒,說:"我現在的生活已經不錯了,為什麼要改變它呢?"委婉拒絕了邀請。

《秋水》篇在說明"物無貴賤"之後,進而指出,萬物不是真的沒有貴賤之分,而是要依時機而定,這在人間特別明顯。譬如:"堯與舜因為禪讓而傳承帝位,燕王噲與子之卻因為禪讓而導致亡國;商湯、周武王靠爭奪而稱王,楚國白公卻因爭奪而死亡。由此看來,爭奪與禪讓的禮制,堯與桀的所為,是貴是賤要靠時機,不可一成不變。"世間的情況確實如此,不能變通無異於自絕生路。判斷如何變通,則需要豐富的知識,再加上超然的覺悟,不然即使知道該怎麼做,也未必做得到。

再進一步觀察萬物,會發現一物之"貴賤"要依"器用、技能、本性"而定。譬如:"棟樑可以衝撞城門,卻不可以堵塞小洞,這是因為器用不同。""騏驥驊騮這樣的良馬可以一日賓士千里,但是捕捉老鼠的本事不如野貓與黃鼠狼,這是因為技能不同。""貓頭鷹晚上能抓跳蚤,看清毫毛,但是大白天張著眼睛也看不到山丘,這是因為本性不同。"

這段話應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也有一些啟發。譬如,我們可以調整上述三個條件的順序,在培養青少年時,先考慮:一、他天生的"本性"適合從事何種專業的學習?二、他習得的"技能"可以在什麼行業得到發揮的機會?三、他具備的"器用"可以在什麼地方施展開來?雖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但問題在於,先須了解自己的才是什麼,而且這種才可以用在何處。所以說,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比找到一個別人羨慕的工作更為重要。

海若回答河伯的一系列提問,其中也談到了"道有什麼可貴的呢"這個問題。這等於直指核心,要莊子掀開道家的底牌了。這無異於在問:既然萬物沒有貴賤之分,人間的作為也沒有客觀的標準,那麼我們一般人學不學道家,或者懂不懂"道",又有什麼差別呢?

第20節:敞開胸懷(2)

答案是:"了解道的人,必須通達條理;通達條理的人,必定明白權宜;明白權宜的人,不會因為外物而傷害自己。保存至高天賦的人,火不能燒傷他,水不能淹沒他,嚴寒酷暑不能損傷他,飛禽走獸不能侵害他。這不是說他敢於接近這些東西,而是說他能夠明察安危,善處禍福,謹慎進退,因此什麼也不能傷害他。"

結論是:"自然存於內心,人為表現在外,天賦就要立於自然之中。了解人的行動是本於自然而處於天賦之中,就可以在進退時屈伸自如,回歸根本而體悟源頭了。"

因此,從"太倉稊米"的比喻,到"物無貴賤"的觀點,並不是要我們消極無為或者放棄職責,而是希望我們要有開放的胸懷,不要心存偏見,執著於特定的觀念,妄加分辨大小與貴賤,因而為自己也為別人帶來困擾與痛苦。

《秋水》是《莊子》全書非常重要的一篇,其中河伯向海若請教的問題,可謂層層深入,直探道家的根本立場。此篇結尾則是莊子與惠施有關"魚快樂嗎"的著名辯論,我們將在後面仔細討論這一問題。

第21節:畫師風格(1)

第十三講 活出真性情

現代人在心理上最大的困擾是憂鬱症。憂鬱症的病因相當複雜,主要癥狀卻差不多,用它的英文字來說,就是"受到壓抑的癥狀"(depression),表現為無精打彩,對日常活動缺乏興趣等等。

誰不喜歡活得有聲有色?但是各種壓力紛至沓來,讓人失去信心,裹足不前,覺得一件事做成沒做成都差不多,甚至做或不做也差不多,到了最後,活著與否也差不多了。

我們無法改變外在世界,但至少可以設法改變自己的心態。譬如,做事不要老想著目的與結果,練習在過程中感受快樂。最根本的方法是活出自己的真性情,減少別人的評價對自己的影響。

1.畫師風格

莊子在《田子方》篇中說:"百里奚不把爵位俸祿放在心上,所以養牛而牛肥,讓秦穆公忘記他地位卑賤,把國政交給他。舜不把生死放在心上,所以孝行可以感動世人。"

有關百里奚與舜的事迹,可以作不同理解,但是莊子都用"不入於心"來說明,突顯他們做事專註,心無旁騖,然後可以感動別人。接著莊子引入主題:

宋元君打算畫些圖樣,所有的畫師都趕來了,行禮作揖之後站在一旁;調理筆墨,半數的人站到門外去了。

有一位畫師稍晚才到,悠閑地走進來,行禮作揖之後也不站立恭候,就直接進畫室去了。宋元君派人去察看,見他解開衣襟,袒露上身,盤腿端坐著。宋元君說:"行了,這才是真正的畫師。"

宋元君在莊子筆下出現多次,大概因為莊子是宋國人的緣故吧。召來全國的畫師,但選誰比較合適呢?宋元君考慮的不是技巧或經驗,而是真性情。畫家如果少了一份真性情,他的作品便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品。這位畫家正是因其不同流俗的真性情而得以雀屏中選。

《世說新語》中有一段相應的佳話:

郗(xī)鑒與王導都是朝廷大官,門當戶對。郗鑒有女初長成,想在王家挑選一位女婿,就派專使送一封信到王府,說明來意。王導對使者說:"您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吧!"

這位使者回來稟告郗鑒說:"王家幾位公子都是可取的人才,他們聽說太傅派人來選女婿,個個表現得莊重沉穩。只有一位公子露著肚子躺在東廂房的床上,好像沒有聽說這件事一樣。"打聽那人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郗鑒就把女兒嫁給他了。

第22節:畫師風格(2)

郗鑒挑選女婿,首先考慮的也是真性情。如果善於逢迎,老於世故,將來夫妻相處恐怕不易和樂。他沒有料到的是,王羲之後來成為偉大的書法家。如果少了這份真性情,或許也不易成就偉大的藝術品了。就王羲之來說,也許他正好讀過《莊子》這一段寓言,抱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想法,他的表現同那位畫師如出一轍。兩相輝映,著實有趣。

說到"真率",《世說新語》所記載的魏晉士人事迹中,大概要首推王述了。

簡文帝談起王述的為人,說:"才能並不突出,對名利也不淡薄,但是以他的一點直率,就抵得上別人很多很多了。"

王述曾在王導府中擔任幕僚。聚會討論時,經常是王導一發言,眾人就爭相讚美,王述的反應如何呢?他說:"丞相不是堯、舜,怎麼可能每件事說的都對呢?"王丞相對他不但不責怪,反而十分讚賞。

後來王述升任尚書令,一接到任命就去上班。兒子勸他說:"謙讓是美德,您應該推辭一番。"但他毫不考慮裝腔作勢的官場文化。

謝安稱讚王述說:"這個人揭開一層表皮,顯露出來的全是純真。"

純真的人容易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是因為大家心中對於真性情都有一份原始的嚮往。但是處於人間,又不可能直來直往,好像完全不必考慮合宜的禮儀規範似的。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人的質樸與文飾要搭配得宜,才能成為君子。

問題在於,當質樸與文飾難以並存時,又該如何取捨?莊子當然是偏重質樸勝於文飾了。文飾常需考慮場合、對象,質樸則是出乎內心的真誠。文飾常在調節之中,質樸則不改真性情的本來面目。

第23節:自求真誠(1)

2.自求真誠

孔子教學時,《詩經》是主要教材。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許多學者將"思無邪"理解為"思想純正無邪",實在不符孔子之意。因為《詩經》不談思想,而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貴在真情。

孔子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這裡談到的"興、觀、群、怨"皆與思想無關,而是專就真情引發的讀者情感而言。人在社會上與人相處,久了之後忘記何為真情,而只問利害。孔子鼓勵學生閱讀《詩經》,意在提醒他們自求真誠,否則難以感通人我關係,連行善也可能流於形式,如此自然遠離了儒家的理想。

莊子用許多故事來說明如何做到真誠。在《田子方》篇中,孫叔敖擔任楚國宰相,三上三下都怡然自得,這是因為他明白了下述道理:

"我認為令尹的職位來時不可推辭,去時不可阻止;我認為得與失都由不得我,所以就沒有憂愁的臉色了。我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再說,不知道可貴的是在令尹呢?還是在我呢?如果是在令尹,就與我無關;如果是在我,就與令尹無關。我正躊躇得意,環顧四周,哪有空閑去管別人所謂的貴與賤呢!"

像這種明白道理之後的真誠表現,才是莊子所要肯定的。作為宰相的孫叔敖如此,另有一位屠羊說也是如此,而後者的故事更為生動有趣。這是《讓王》篇中的故事:

楚昭王棄國逃亡時,有一個名叫說的屠羊人跟隨昭王出走。昭王回國複位後,要獎賞跟隨他的人,找到了屠羊說。

第24節:自求真誠(2)

屠羊說說:"大王喪失國土,我失去屠羊的工作;大王回國複位,我也回來繼續屠羊。我的爵位利祿已經收回來了,還有什麼可獎賞的!"昭王說:"勉強他接受。"

屠羊說說:"大王失去國土,不是我的過錯,所以我不敢受懲罰;大王回國複位,不是我的功勞,所以我不敢接受獎賞。"昭王說:"叫他來見我。"

屠羊說說:"楚國的法令規定,一定要受重賞、立大功的人,才能謁見大王,現在我的智力不足以保存國家,勇敢不足以消滅敵人。吳軍攻入郢都時,我害怕危險而逃避敵人,並不是有心追隨大王。現在大王要破壞法令規定來接見我,這不是我願意傳聞於天下的事。"昭王對司馬子綦(qí)說:"屠羊說身份卑賤而陳述的道理很高明,你替我請他來擔任三公的職位。"

屠羊說說:"三公的職位,我知道比屠羊的鋪子尊貴得多;萬鐘的俸祿,我知道比屠羊的收入豐富得多,但是我怎麼可以貪圖爵位利祿而讓國君蒙上隨便封賞的惡名呢?我不敢接受,只希望回到我屠羊的鋪子就好了。"他最後還是沒有接受楚王的封賞。

屠羊說先後四次說的話,每句都擲地有聲,每段都值得擊節讚賞。我們讀起來覺得既佩服又暢快,這種真性情表現得真可謂是淋漓盡致。大概如果用八個字來形容屠羊說,那就是"安分知足,自得其樂"。莊子的處世智慧在這則寓言中一覽無遺。

屠羊說的每一段話都在剖析人間的道理,這表示莊子對人間的既定規範所持的態度並非否定或嘲諷,而是尊重、接受與超越。沒有這些規範,社會如何發展?一個人再怎麼有智慧或珍惜自己的真性情,也沒有必要沒有權利去蔑視既成的一切。但是,他也不會認定這些規範可以決定個人生命的全部內容,所以他要以從容態度"出乎其外"。

第25節:了解自己(1)

當一個人自求真誠時,必須明白分寸:什麼是自己可以得到及應該擁有的?什麼是可以選擇而不必堅持的?換言之,真誠除了自知之明以外,還須了解這樣的分寸。

3.了解自己

我在年輕時,認識兩位前輩,一人精明而一人老實。

在大家一起聚餐時,精明者設法讓在座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時運不濟。譬如,我穿一套新買的西裝,他會問我花了多少錢。我如實報出價格,他會立即打個對摺,說我上當受騙了。這時我看他也穿著一套新西裝,自然請教他花了多少錢。他的回答會進一步讓我覺得自己愚不可及,多花了許多冤枉錢。換言之,他會讓我心情沮喪。後來我才知道,心理學上說,有一種人習慣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不幸上。如果大家都平安無事,他就沒有機會證明他自己的幸福了。

至於老實者,則憨厚有如孩童。大家聚餐時最好別說笑話,因為他聽到笑話時,除非自己想通了為何好笑,否則不會跟著別人一起鬨堂大笑。這種老實木訥的性格比較少見。有一次,有人說了笑話,只有他一人面無表情,因為還沒明白為何好笑。到了半夜,講笑話的人接到他的電話,因為他終於想通了,在電話中笑了好一會兒才肯掛斷。

談到交朋友,你會選擇誰呢?是精明者還是老實者?我相信許多人會同我一樣,寧可與老實的人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真誠相待,不是比較輕鬆自在嗎?路易斯(C.
S.
Lewis,1898-1963)在《四種愛》一書中說:"在真正的友情之中,每個人代表的都只是他自己,別無其他。""兩個朋友猶如兩個在第三地碰面的王子,原來的身份地位都已變得不重要了。""戀人以無遮的身體相向,朋友以無遮的人格相向。"

第26節:了解自己(2)

既然如此,我們交友時不是只有一個考慮,就是真誠嗎?要求別人真誠老實,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在要求自己真誠時,首先要了解自己是怎麼回事。

《世說新語》有一則軼事,談到戴逯與戴逵兄弟倆如何各適其性。弟弟選擇了在東山隱居,哥哥則想為民除害,建立功業。謝安問做哥哥的說:"你們兄弟二人的志向與事業,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

戴逯回答說:"我是受不了那種憂愁,家弟則是改不了那種樂趣。"

這樣的回答可謂妙趣橫生,因為原文"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恰源自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戴逯將弟弟比作顏回,將自己歸屬於凡人,這樣的回答既謙虛得體,又有自知之明,也合乎真誠的要求了。

"不改其樂"的戴逵有個朋友,就是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yóu)。王子猷住在山陰時,有一天晚上大雪紛飛。他半夜醒來,打開窗子,只見大地一片雪色,心中不免有些悵然。這時他想起了戴逵,便趁著夜色乘小船前往戴逵所在的剡(shàn)縣。天快亮時才抵達,但是到了戴家門口,又乘船回去了。別人問他,他說:"我原本是乘興而來,興緻過了就可以回去了。何必一定要見到戴逵呢?"

像這樣的瀟洒作風在魏晉時代並不少見。有時候,看似洒脫當中,卻蘊涵洞燭先機的奧妙。《世說新語》記載,西晉時,張翰擔任齊王幕僚,住在洛陽。有一年秋天,秋風吹起,他不禁懷念老家吳郡的蒓菜羹、鱸魚膾等名菜,就說:"人生能夠適意是最可貴的,我怎麼可以在數千里外做官,追求名聲與地位呢?"於是吩咐備車回老家去了。不久,齊王作戰失敗,當時的人都認為張翰有先見之明。

魏晉士人熟讀《莊子》,遭逢亂世,言行每有過人之處;但歸結到根本,還是要覺悟自己的真性情到底是何種情況。人生苦短,若是忽略內在的真我,實在是無可彌補的損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莊子智慧之四吾誰與親
莊子智慧之三子綦隱機
體悟莊子的智慧
跟著老子和莊子學習人生智慧
莊子:人唯孤獨,方能出眾莊子智慧
莊子:教你兩個不生氣的大智慧,誰看誰快樂莊子智慧
莊子: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莊子智慧
《莊子》中的人生智慧
莊子: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等來的莊子智慧
莊子:強者,就要有強者的姿態莊子智慧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莊子智慧
莊子智慧:甘居有才與無才之間
莊子:把名利看淡,把自己看輕莊子智慧
莊子:看人不順因境界太小,痛苦太多因智慧不夠。莊子智慧
老子莊子怎樣通過小寓言講大智慧
趙頡 與莊子對話
莊子:不與別人比,好好活自己莊子智慧
劉培勇:莊子哲學
孔子、老子、莊子、孫子、孟子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莊子》里的3大成語,照亮心智提升涵養,感受聖賢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