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史前時代的巫師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既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員的代言者。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他們不僅是鬼神在人間的代表,還是當時科學文化知識的保存、傳播和整理者。


文/李遠國


巫教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宗教,因以巫師為核心展開宗教活動而得名。據考古發現和對近存原始社會的考察都說明,巫教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歐洲尼安得特人已經安葬死者,出現了靈魂信仰的萌芽。在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期的莫斯特文化的葬地附近還埋有洞熊的遺骨,這當是狩獵巫術或圖騰崇拜的反映。當地舊石器晚期又出現了顱骨葬,在屍體上撒赭石粉。在奧端納文化時期出土的不少石雕女神像和岩畫中,有一幅岩畫上,描繪一個男子頭戴鹿角,飾以長須和馬尾,披著獸皮,正在跳舞,這就是一個巫師的形象,所以巫的出現不會遲於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巫教也有同樣悠久的歷史。在北京山頂洞舊石器晚期的墓地內,已有死者的埋葬,並有隨葬的裝飾品,在屍骨上撒有赤鐵石粉末,說明靈魂信仰和祖先崇拜已出現。到了新石器時代,有關巫教的資料更為豐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出土了一批巫師的形象和巫師的用具。


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一件彩陶盆,內壁上繪有人面魚紋,這當為中國最早的巫師形象。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人面魚紋 彩陶盆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西安半坡村出土(圖源:李遠國)


關於它的含意,國內外專家看法各異,有近三十種解釋,其中較普遍的觀點有三種:人面魚紋是當時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巫師作法時戴的面具,繪在陶器上的人面魚紋則是代替巫師主持祭祀活動的專用圖案;當時人口增長率很低,人們希望像魚一樣繁衍子孫。在人面魚紋盆的底部還有兩個小圓孔,這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當時小孩的成活率不是很高,小孩夭折後,父母會把孩子的屍骨放到一個瓮中,再把這個盆扣到瓮的上面,並埋葬在房屋附近。這兩個小孔就是為了方便小孩的靈魂自由出入的,說明人們已經產生了靈魂不滅的觀念。當陶盆蓋在瓮棺上,埋入地下時,盆內的巫師便在幽冥世界與夭折的兒童共處一隅,顯然是在早逝的兒童招魂安魂。

《山海經》中講巫師常「珥兩青蛇」。郭璞註:「以蛇貫耳」。在半山文化出土的一件彩陶盆內畫有一人,也是巫師形象。在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出土了一種獐牙鉤形器,下為柄,柄上有拴套的孔,柄上對稱地安了四枚獐牙,製作精美但非實用工具,當為巫師的一種法器。此外還出土了一種大口陶尊,該器體大敞口,多發現於大墓中。某些陶尊上還有朱繪,內置豬頭;或刻有象形文字,如日、月、山等。據專家們研究,這種陶尊是巫師特有的隨葬品,生前又是巫師的祭器。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舞蹈巫師 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類型 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墓地出土(圖源:李遠國)


彩陶盆內壁飾三組舞蹈圖,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間隔。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著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著節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頭上都有髮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這是巫師在進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豐收的儀禮舞等。


二、靈魂和偶像崇拜的遺迹也有發現。


在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的墓葬中,依然有為死者撒赤鐵礦石粉末的習俗。仰韶文化還流行瓮棺葬,在瓮具上必鑿一孔。據對永寧納西族的葬俗調查,該族在盛骨灰的器具上也要穿一孔,以便靈魂出入。故而可知仰韶文化已經有靈魂崇拜的信仰。新石器時代的偶像亦時有發現。如甘肅寧定半山出土了三件人頭形彩塑,當為黃帝部落崇拜的祖先神。甘肅永昌鴛鴦池笫51號墓出土的一件石人面,五官端正清晰,上端有一孔。在四川大溪文化第64號墓出土的一件雙面石雕人面像,頂端有兩個孔,正反兩面皆為人面。山東藤縣崗上村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一件玉雕人面,背面有突脊,脊上有孔。陝西神木石茆龍山文化遺址也出土了一件雙面玉雕人面,上端亦有一孔。這些精緻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保護神。


三、發現了一些神殿祭祀遺址。


在遼寧阜新胡雜溝、凌源三官甸子、喀左東山咀、繪源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遺址均發現了不少巫教古迹。此外,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用神秘圖像辟除邪祟的巫術。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被龍、虎拱衛的死者,生前可能是一位巫師或氏族首領。而最初的巫師往往是氏族長兼任的,主持祭祀、巫醫、巫術和其它宗教活動,後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宗教活動的繁忙,才出現了以宗教活動為職業的巫師。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女神 遼寧建平牛河梁女神廟出土(圖源:李遠國)


紅山文化遺址遼寧建平牛河梁女神廟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大型祭祀中心。平台南側為女神神殿,並分主體建築、附屬建築,形成一個有中心、多單元的神殿。同時還出土了五六個神像,皆為女性。這些精緻小巧、上部有孔的偶像,便是可以隨身攜帶的保護神。這種神像在喀左東山咀也有出土。其中的一間女神廟內,發現的一具大型泥塑女神頭像,與真人頭大小相當,眼球以晶瑩碧綠的圓形玉片鑲嵌而成,面部呈硃紅色,兩顴高聳,圓額扁鼻,尖下巴,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種特徵。這尊女神頭像不過是女神廟中眾多塑像中的一件。同時出土的至少還有六個個體女性塑像,體型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別,小的與真人相當,大的則比真人的1~2倍,造型準確,形象生動,藝術水平較高。而在主室中心部位,還出土了相當於真人器官三倍大的大鼻、大耳,可見這尊女神頭像並不是此座神廟的主神,在神廟主室的中心,很可能供奉有一尊更大的女神塑像。眾多神像共祭於同一廟堂,說明這是一種圍繞主神的多神崇拜,似已形成了有中心、有層次的「神系」群。


上述考古資料說明,早在史前時代已經產生了巫師和他們所信仰的巫教。史前時代的巫教,籠統地說就是原始宗教。但巫師的出現較宗教的產生為晚,是在原始宗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專業的巫師產生之後,真正的巫教才開始形成。史前時代的巫師,既是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又是氏族人員的代言者。他們不僅是鬼神在人間的代表,還是當時科學文化知識的保存、傳播和整理者。巫師的權力很大,因為他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能夠知曉神的旨意,這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可以說如同神的化身了,是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因此巫掌握著祭祀、醫治、部族歷史傳承等權力,是當時解釋世界的精神領袖,這是史前時代的智者或知識份子。


正是上古時期的巫師,開始追求長生不老的理想之路。在《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巫師神奇超凡的事迹。傳說長江大溪溝口的巫山腳下有一條巫溪,全長二百餘里,所經之處皆為懸崖峭壁,並無多少耕地、牧場,交通不便,並不適合人居。然而,史籍中所說的群巫聚居的巫咸國就在此處。《山海經》曰:「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郭璞註:「即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則「巫咸國」,乃一群巫師組織之國家。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彭祖(圖源:李遠國)


之後經商、周而至春秋戰國,在人們長期追求長生不老的實踐過程中,在社會上已經出現了以養生長壽為目的的各種方術,如吐納、導引、坐忘、服餌、心齋、守一、朝徹、治氣等等,並形成了以彭祖、王喬、容成公、安期生等人為代表的行氣、房中、葯鉺三派神仙。《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在《莊子》 、《楚辭》中,生動具體地描述了仙人們的生活,說他們的肌膚如同冰雪,風彩神韻如同少女,不食五穀,吸風飲露,駕御著飛龍,行走雲中,逍遙四海,與世無爭;他們不懼危險,水淹不死,火燒不死,無憂無夢。當「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三腹莫至,身無常殃。」(《莊子·天地》)所謂「三患」,即指疾病、衰老、死亡。成仙之後,就能脫離病患,躍出生死,逍遙自在於天地之間。(編輯:若木)


聲明

1.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文/李遠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2.文章作者觀點與立場,不代表騰訊媒體的觀點與立場。


3.喜歡該類內容歡迎上微信關注「騰訊道學」微信公眾號!

史前時代知識分子的日常:談巫教與仙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導讀:古代知識分子與現代知識分子
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情懷與擔當
詩、知識青年與時代理想
知識分子與知道分子
知識分子的文與武
道教知識 仙道貴生
道教知識
鄭永年: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與權力
冷知識:那些年你與《魔獸世界》
【文史知識】霸道看戲的慈禧
知識碎片時代的語文教學
《無界》:人工智慧時代,知識焦慮下的認知升級
隱藏在《一人之下》中你不知道的四個道教知識,最後一個連道教官方也認可!
道教知識 誦經的禮儀
這八個道教知識能顛覆你對道教的認識
道教基礎知識之道教的起源
《我的鳥書》里的鳥知識
大歷史轉折時期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精神世界——評《錦瑟》
今天分享一些紫砂的知識與常識
孫雍長:字謎的知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