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電子秤,泡茶怎麼控制放多少茶葉?
不知道各位茶友,平時泡茶的時候是放多少茶葉的。
杯小茶有一個朋友,剛開始學喝茶不久,他從來不知道自己該放多少茶葉,也不管放多少茶葉,反正就是手抓一撮,憑感覺拿。結果,他泡出來的茶,有時候不是太淡,就是又苦又澀。
杯小茶就告訴這個朋友,泡茶有三要素:茶量、水溫、時間,首先第一點茶量你就沒有放對。
然後他馬上反駁道,
泡茶難道還要用個稱來稱嗎?沒有電子秤該要怎麼辦呢?
今天杯小茶就來講講,茶葉怎麼取,取茶到底要不要用電子秤。
目錄
1|
放多少茶葉到底有沒有關係?
2|
學泡茶,最好有一台電子
秤
。3|
沒有稱的時候,怎麼取茶葉?
1|
放多少茶葉到底有沒有關係?
放多少茶葉,就是泡茶三要素之一的茶量。準確來說應該是茶水比例,即放多少茶放多少水,這對泡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
一般來說,我們平時泡茶的茶水比例大約在1:50,如果放1克的茶葉,那麼就加入50毫升的水,如果放5克的茶葉,就加入250毫升。
茶壺的容量是確定的,所以加水的量也是確定的,那麼只需要搞清楚放多少茶葉就能確定茶水比例了。
如果覺得放多少茶葉可以隨意一點,不需要這麼講究,那就很可能會出現杯小茶的朋友那樣的情況,於是便疑惑:
為什麼別人泡茶這麼好喝,一樣的茶,我怎麼就泡不出那個味道?
有時泡淡,有時泡濃,偶爾泡出一次好喝的,下次卻很難再泡出感覺。所以,要知道自己放多少茶葉,泡出的茶才會一直都好喝啊~
2|
學泡茶,最好有一台電子
秤
。
有人說,你看那些老茶客,他們還不是隨手一抓,他們怎麼知道放多少茶葉?老茶客抓的茶多了,心裡有數,手上更是有感覺,一抓一掂,就能感覺幾斤幾兩,泡茶也就輕而易舉了。
初學者,最好還是要有一台電子
秤
,每次泡茶先稱一下,知道自己放了多少茶,心裡有個數。要是覺得淡了,下次便多稱一克,要是太苦澀,下次便少稱一點。不然,再好的茶,泡出來都可能不好喝。
眼睛看到的茶,跟實際上稱出來的,真的差很遠!
杯小茶泡茶時候也總愛稱一稱,上次隨手抓了一把,以為有7克,沒想到只有3克,因為那個茶太蓬鬆了,非常容易產生錯覺。
有人又會有這樣的疑慮了,泡茶還放個稱在旁邊,豈不是被人笑話?稱出來的茶量精準,泡出來的茶好喝,何必要擔心別人的眼光呢,
稱多了,慢慢地就可以不用電子
秤
,隨手一拿也能胸有成竹。
3|
沒有
秤
的時候,怎麼取茶葉?
前面說到老茶客取茶總是很准,其實他們不僅是用手掂量,還有用眼睛看。
杯小茶今天就教大家一個方法,
看體積取茶。
粗條索茶:
像雲南的滇紅,由於紅茶滋味比較濃郁,大概放茶壺體積1/4的茶量就可以了。像單叢茶,因為屬於烏龍茶類,投茶量要稍多一些,大約放1/3。
細條索茶:
類似於祁紅這樣的茶,條索非常緊細,看起來少,實際上量多,而且細小的茶浸出很快,這樣的茶大概鋪滿壺底就可以了。
顆粒形茶:
鐵觀音跟台灣的一些烏龍茶,都是顆粒形的,用數顆粒的方法,大約10-20粒,根據顆粒大小和泡茶的濃度再做調整。
扁形茶:
最典型的就是龍井,茶葉扁平規整,鋪滿壺底的量也夠了。其他一些稍蓬鬆的綠茶,像黃山毛峰,也是鋪滿壺底,比龍井厚一些。
蓬鬆型茶:
像沒有緊壓的白牡丹,因為不炒不揉不整形,就非常蓬鬆,這樣的茶,可以放到茶壺體積1/2。
文:茶的故事(訂閱號:teastories)編輯。
圖:來源網路。內容僅供參考。轉載請聯繫授權。
▼
點「閱讀原文」
,在故事商場店鋪,好茶邊喝邊學!


※五月不喝茶,六月徒傷悲
※選擇新茶還是老茶,要問杜甫
※冬天古樹茶到底會不會發芽?有沒有冬茶?
※泡茶前的這個動作,必不可少!
TAG:茶 |
※泡茶究竟該放多少茶葉?
※除了泡泡泡泡茶!茶葉究竟還有多少小妙用?
※泡茶要放多少茶?泡多久?
※泡茶裝B入門,沒有電子稱,如何投放茶量?
※泡茶|白茶沖泡:到底要放多少茶?
※泡茶放多少茶葉量才是最佳?
※泡茶先放茶葉還是先倒水?喝這麼多年茶還不知道,難怪泡茶不好喝
※銀杏葉子可以泡茶喝嗎?銀杏葉子泡茶喝有什麼好處?
※「茶樹」的葉子,都能泡茶嗎?
※泡茶喝茶,你覺得哪一泡最好喝?
※用不鏽鋼杯子泡茶,會釋放鉻,有損健康?
※茶客匯:沖泡白茶有沒有掌握好這些泡茶要點!
※泡茶有講究,如何泡好一杯綠茶呢?
※蒲公英,枸杞,菊花泡水喝,有何功效?是否能一起泡茶
※只取原葉、久泡不澀,這才是好喝的袋泡茶!
※枸杞泡茶或泡酒喝好嗎,有哪些好處呢?
※為什麼白茶一般不做袋泡茶?
※泡茶煮茶,都是有技巧的,你會嗎?
※枸杞和菊花能一起泡茶喝嗎?功效是什麼?那些人不適合喝?
※不論新白茶茶老白茶,泡茶喝茶,該用多少度的水溫,為你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