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篆刻講堂:《頤盦印話——邵老師隨堂答疑筆記》

書法篆刻講堂:《頤盦印話——邵老師隨堂答疑筆記》

今天講的內容是篆刻學習創作過程中的基本常識和隨堂答疑,本文均引用青年篆刻家邵明柱《頤盦印話》,希望對廣大書法篆刻愛好者有所幫助。

圖為漢朱文,漢代的東西,筆意稍微差一些,屬於製作系,剛開始刻比較容易上手。這應該屬於東漢末期的作品,文字不沾邊框。

問:那套用今人的布局算不算剽竊?以前古人沒有過的布局。

答:這不能算剽竊,因為不是以模仿為目的的。比如仿一些名家的閑章出來賣,也不說個出處,這個時候就算剽竊。

以前古人沒用過的布局,稍微慎重一些取用,先把古人用過的學過來,當然我們今人學古人是加入了大量的今人意識。也不是說古人就思慮的更周詳一些,古代人也未必有我們這樣的思維體系。我們用我們的思想去學習古人。

當問題落實到點、線、面,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但是當問題落實到「氣」,這個問題就比較難以解決了。不過我們搞傳統藝術,最終還是要上升到「氣」。

問:什麼時候講一下印文的排布,什麼叫拙,什麼為巧?

答:拙對比質,巧對比妍。

古質今妍,越往古來說,越質樸,越往後來說,越媚妍。質,就是很敦厚,不討好,也不怎麼修飾它,或是求精什麼東西的。妍,就是討好、討巧,把這個東西做的很漂亮,就像化妝過的;質,就像是素顏。這只是一個抽象化的對比,在實際中需要多看,自己去理解。

古質今妍,講的是書法發展到後期,就是質妍同時期並存,有人寫質的東西,也有人寫妍的東西。

其實質與妍是相對而言,也就是說,宏觀上來講,刻漢印刻元朱文的比較妍,微觀上來講,有些時候漢印里也分質與妍,刻官印的人說刻私印妍。

問:朱驃和硃砂印泥有什麼區別?前者更艷是吧?顏色傾向不同,朱驃有些發橙色?朱磦不往外滲油吧?

答:朱磦/朱膘。硃砂在做印泥之前,需要有一個漂洗過程,漂洗的時候,沉在下面的是硃砂,浮在上面的是朱磦,朱磦的顏色有一點略微發黃。朱磦、硃砂跟滲油、不滲油沒關係,朱磦它本身不帶油,根據你加的油多少有關,加的多就滲,加的少就不滲。

問:我見您是用仿古的印泥多吧?

答:正常買的仿古印泥比較差,容易出油,我加了點黑色印泥調的,上海李耘萍能買到這種顏色比較深的印泥。

問:刻元朱文,文字能不能沾到邊框?

答:應該說必須要沾。

問:我看有的朱文印也沒沾?

答:這不是元朱文,是古璽朱文。【元朱文】一定要沾邊,這個「元」是元代的「元」,不是圓潤的「圓」。

不沾邊的【朱文】有這幾種情況:

1.古璽朱文:比方說,燕系的,三晉系的,戰國時期的古璽,寬邊朱文古璽,這些可以不沾邊,但是在陳巨來的創作中,也偶爾有沾邊的情況。

2.封泥的風格:封泥的風格在秦戰國、秦漢都有存在,這個時候可以不沾邊。

3.漢代後期-三國晉的時候出現的一種朱文印章,就是漢朱文,可以不沾邊。

4.漢代穿帶印裡面配合的朱文,不要沾邊,是一定不能沾邊。

還有一個概念,【沾邊】和【接邊】的區別,你的問題準確來說應該算是接邊,殘破的才是沾邊。

這兩個漢朱文「沾邊」,但不接邊,狀態應該是這樣的

漢朱文不接邊

這屬於漢穿帶印的不接邊

封泥不接邊

泥封沾邊但不接邊

古璽不接邊

這屬於明代朱文古璽邊款,內部文字不是戰國字,比較特別,模仿林皋「杏花春雨江南」。印文:江南吳氏世家

所以這沾邊、接邊,存在於各時期印章的合理性要搞清楚。

【接邊】的合理性大致是「封泥」於「鈐朱」的衝突。

【沾邊】的合理性大致是「外力造成殘破」的產物。

還有一點是,並不是什麼朱文都能叫「元朱文」,這個比較特指了。

下面我們說一說【印泥】。原料三種:艾絨、蓖麻油、硃砂。

【艾絨】就是艾葉里搞出來的,白的長的為貴。根據價格不同,艾絨長度也會不同。

【硃砂】分鏡面砂和箭鏃砂,細膩度和純凈度高,雜質少為宜,漂洗時候漂在上面的顏色偏黃,叫朱磦(膘),下面的顏色偏深。

這個顏色比較直觀,磨的時候兩種色,下面的紫紅上面的橘黃。所以從紫紅~橘黃之間的顏色,是硃砂該有的顏色(某些時候低檔印泥會加顏料進去)。

【蓖麻油】,剛買來的蓖麻油不能用,要曬,陳化,得成這樣。幾年以上算陳?不低於四年吧。

然後蓖麻油、硃砂調和起來,就是【印漿】。這個印漿加入艾絨攪拌,就是印泥了。

補充說明:【曬油】過程中水分是第一個沒有的,曬的目的是讓蓖麻油的分子沒有運動的活力,從而不滲油。各家印泥在取得曬得的印油之後還各有處理方法。相傳的藕絲印泥其實也是艾絨做的(自怡藕絲印泥親述)。印油曬了之後【酸鹼度】還要處理,不然時間長了會爛艾絨。

這是我曬的蓖麻油,四個伏天,顯然還在流動。

重要提示:印泥不好用了,千萬別自己加油!千萬別自己加油!千萬別自己加油!

印泥粘在印筋上,我是這樣處理的:一種印泥配一個骨簽,用完之後保鮮膜包好,印泥不會浪費。李耘萍先生就是這樣處理的。

李耘萍,西泠印社創始之一吳隱(號潛泉)吳氏潛泉印泥第三代傳人、上海耘萍印泥的創始人、中國文房四寶印泥藝術大師。(田旭峰老師是李耘萍先生的兒子,潛泉印泥第四代傳人,石泉印泥第二代傳人。)

問:聽了講課的錄音,關於篆書的學習,建議從有筆墨的鄧石如入手,能見【筆法】。但是這和【取法乎上】法則相違背啊?

答:所謂取法乎上有個度。的確是要取法乎上,但是秦漢的東西,比如金文、碑刻,我們不知道它是用什麼筆法去寫的,你得琢磨著,或者你有自己的筆法承載它這種現象,不過初學者不存在自己的筆法。不存在自己的筆法,就無法承載這種很渾厚的線條,未必能得到秦漢這種味道氣息,當然學清人的東西,有明確的筆法。整個學得差不多就行,繼而去學秦漢。

邵明柱老師和學員的對話

柱子曰:線條的起止處,留白留紅出現並列的現象,則這幾條並列的線不是一刀衝過去就解決掉的,肯定有略微變化。刻「馬」,「馬」下五足結尾處,必非清一色直線,而是有圓者、方者、炸開、收腳。

文琪:能統一乎?滿白耶,抑皆應如是?吾知相鄰線條忌重複。

柱曰:所有東西都應該這樣。無論滿白元朱,遇到線條排列,都應有。漢印變化大些,寬窄等皆能看見。巨翁元朱滿白,其中也有細微變化,只是被弱化了,若跳開漢印直接學他,恐怕學許多年也發現不了箇中奧妙。故初學以漢印為主,儘快掌握其形式感、政策、規律,再學他人,就更容易掌握變化。否則徑學,將越學越死。

文琪:百家脫於漢印。

柱:漢印貴在平,但厲害處在平中有奇。我們後期學古璽,就是以奇居多,但奇中蘊平。開始學平,容易上手,目的也很明確,學好了再接觸奇,易於攻克。若以古璽上手,接觸的都是不規律,難得其要。縱觀明清晚近印人,皆取漢印一隅,將之誇張,略加筆意與平日才情,然其所宗與源,仍在漢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篆刻 的精彩文章:

《千字文》真的一千個字不重複?為何歷代書法大家對它情有獨鍾?

TAG:書法篆刻 |

您可能感興趣

名家講堂:王宣明老師畫牡丹課徒稿節錄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鴨子畫法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翠鳥畫法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如何畫好墨竹
名家講堂:趙春秋老師談如何能讀萬卷書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白頭畫法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菊花畫法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黃鸝畫法
明代篆刻家趙宦光篆刻講堂七十六
名家講堂:孫其峰教授講解戴勝畫法
春秋書畫講堂——凌波仙子
名家講堂:申石伽講解畫叢樹技法
思凡講堂——女書蜜語
名家講堂:王雪濤大師詳解《黃鸝桑椹》創作技巧
名家講堂:申石伽講解畫樹技法
明代篆刻家之梁袠篆刻講堂七十四
明代篆刻家之歸昌世篆刻講堂七十七
名家講堂:俞致貞講勾勒花卉畫法要領
名家講堂:申石伽講解畫松技法
名家講堂:孫克綱解講山水畫的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