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多少?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多少?絕對超乎你的想像

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文化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工作中,認定的非遺的標準是由父子(家庭)、或師徒、或學堂等形式傳承三代以上,傳承時間超過100年,且要求譜系清楚、明確。崇明的「非遺」有哪些?今天盤點給你看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琵琶藝術(瀛洲古調派):「瀛洲古調」源自崇明,是琵琶五大流派之一「崇明派」的代表曲目,有譜傳承的共45首,曲風清新淡雅,結構小巧精緻,音樂細膩生動,是一組頗具「童」趣的經典作品。

牡丹亭:牡丹亭是一種絲竹加鑼鼓的獨特的演奏形式。所用樂器既有江南絲竹演奏時用的京胡、二胡、三弦、竹笛、簫、笙、管、琵琶,藝人們把它們稱之謂「八細」。此外,還有常見於北方民間打擊樂所用的大鑼、小鑼、鏜鑼、大鈸、小鈸、鐃鈸、板鼓、星(碰鈴),藝人們把它們稱之謂「八粗」。演奏時,樂手們聚在參照江南水鄉富家園林中常可見到的亭子紮成的亭樣牌樓後的布篷長廊內,一邊吹奏一邊徐徐緩行。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扁擔戲:一副竹扁擔,一頭挑起鑼鼓鐘磬金石之聲,一頭挑起生旦凈丑粉末春秋,舞台上的金戈鐵馬、才子佳人都由挑扁擔的那個人獨自演繹。這便是崇明著名的民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扁擔戲。

灶花:在崇明島,人們給灶頭畫起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灶花。崇明的灶頭,不管是兩眼的(砌有兩隻鑊子),還是三眼的(砌有三隻鑊子),在灶山(從灶面到房頂這一間距砌的單垛牆)上和灶沿下,都畫有各色圖案,人物、山水、花木、動物應有盡有。為了美觀,能工巧匠會在「灶山」上畫出各種各樣的「灶花」。

天氣諺語及其應用:崇明島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靠天吃飯的生活所迫、各地移民經驗的互通融合,這三個因素讓崇明的老祖宗們編成了這些實用的天氣諺語,也因此造就了其特殊的猜天本領。在崇明,問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准能說出一些生活氣息濃厚且朗朗上口的天氣諺語,而且通常還都比較靈驗。

崇明山歌:崇明山歌是指分布在以崇明島為中心的長江口諸多衝積沙島上的民歌與民謠的總稱。由「小山歌」、「漁歌」、「號子」、「小調」、「民俗歌」等歌種組成。從風格特性分析,又有「上沙山歌」和「下沙山歌」兩類,前者音調纏綿,一字多腔,唱腔有「開、合、接、拍」的變化;後者高亢激越、曲調多樣,變化自由。

調獅子:獅子舞在崇明叫調獅子。崇明調獅子中的獅子有別於我國南方和北方的文獅、武獅,它是一種走起路來慢慢吞吞、搖搖擺擺、長著一張寬寬扁扁的嘴的瑞獸,這瑞獸的名字叫貊貔。因此,調獅子又稱貊貔舞。調獅子的整個過程,表現的是小孩與貊貔相互嬉戲的故事。這一舞蹈大都在節日喜慶時分或行街廟會時表演,屬納吉祈福的舞蹈,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崇明吹打樂:是流傳在崇明和江蘇省啟東市、海門市部分地區的一個古老樂種,有五百多年歷史。"崇明吹打樂"又稱為"敲十番"、"吹鼓手"、"做道場"。明初"十番"、"吹鼓"傳入崇明,並代代相傳。

楊瑟嚴的故事:楊瑟嚴是崇明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其祖上務農,家境貧寒,但他從小聰明過人,成年後以教書為生,因有非凡才智而專代人訴訟,名聲遠播,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加以口頭創造,使其從一個真實的人物演變為富有傳奇色彩的機智人物。

鳥哨:舊時,捕鳥人事先布下扣網,插上媒鳥(鳥類標本),然後利用自製竹哨,吹出各種鳥叫聲吸引鳥類。如今,鳥哨還是那支鳥哨,捕鳥人還是那個捕鳥人,所不同是新的時代,「鳥哨文化」融入了愛鳥護鳥、保護濕地、建設生態文明的主旋律,捕鳥人也不再為謀生而吹哨,成為助推鳥類保護、濕地保護事業發展的骨幹力量,使哨網捕鳥技術成為灘涂文化的瑰寶,散發著草根文化的芳香,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益智圖:崇明益智圖起源於清代,由崇明人童葉庚在七巧板等民間益智遊戲的基礎上發明。通俗地說,崇明益智圖也可被稱作「十五巧板」,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塊被分割成七種形狀、總計十五塊幾何圖形的正方形(紙、木或塑料)板,由它們進行不同的組合,用來拼制古代器皿、花卉、蔬果、字、動物和寬袍大袖的古代人物以及現代人物等。崇明益智圖可對照預先拼制好的、已經勾勒出外沿的剪影圖填充,也可對著實物直接進行創作,有較大自由發揮的空間。

崇明老白酒傳統釀造技法:崇明老白酒是崇明特產之一,風味獨特,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適中,後勁足,有回味。崇明老白酒傳統釀造技法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崇明老白酒的米為原料,經淋飯後拌葯加水精製而成。明末清初,崇明島上酒坊、酒店星羅棋布,故有「十家三酒店」之說。清康熙年間,崇明老白酒已遠近聞名,享有盛譽,而且品種逐漸增多,尤以「菜花黃」和「十月白」為崇明老白酒之佳品,此酒呈淡黃色,四季可飲。

醬菜製作技藝(崇明甜包瓜傳統製作技藝):崇明醬包瓜,亦稱甜包瓜,俗稱包瓜,是崇明的特產之一。由於它色香味俱佳,被清朝皇宮列為貢瓜,崇明甜包瓜以本島生長的皮薄肉厚、水多味淡、質地細密、嫩而帶脆的上等青皮生瓜為原料。腌制前,將精選的生瓜洗凈,用竹針有規律地在其周身刺洞,用精鹽及石灰混合輕擦瓜身;瀝去苦水後,再用9度左右的鹹水洗凈,而後按科學配方腌制,工藝十分考究。從腌制到成熟上市,約需90天 。

醬菜製作技藝(草頭鹽齏製作技藝):民間笑稱「草頭鹽齏豁(吃之意)兩筷,跑路快來就像摟飯筷。」據說舊時上海草頭腌十分好賣,民國年的《圖畫日報》上曾有詩云:「腌金花菜好滋味,此物乃是崇明到。不咸不淡製得好,生吃熟吃俱佳妙。」現在到崇明的賓館飯店就餐,常可見到有用草頭鹽齏作冷盆的。近年來,也有農家用榨菜的葉子或大頭菜的葉子腌製鹽齏,其過程大致和腌制活鯉干鹽齏相仿,吃起來口感甚好,亦很受老百姓的歡迎。

崇明俗語:崇明方言屬吳語。由於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崇明方言比較不易受外部方言影響,因而是吳語北部邊界地區比較穩定、比較古老的、很有特點的一種方言。崇明人民千百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積累了豐富的觀察氣象變化的經驗,形成許多農時和氣象諺語。此外,民間還流傳一些詼諧幽默而富有哲理的生活諺語和歇後語。

土布紡織技藝:崇明土布工藝繁多,織工精細。從棉花種植到成布,要經過軋、彈、干、紡、過、染、漿等11道工序。為使布面平整光滑,還要經華石滾壓。有大布和小布兩種:大布寬1.89尺,長8至9丈為一匹,種類有單纂、間布。間布花色品種較多,有柳條、格子、蘆菲花等。小布寬1尺,長4丈,種類有萱經、線布等。

上海米糕製作技藝(崇明糕製作技藝):崇明糕,選料講究,配比合理,甜度適中,果肉適量,蒸煮科學,清香鬆口,糯而不粘,暢銷島內外,是寶島崇明的特色風味小吃。它是崇明島先輩們遺傳下來的一種高雅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俗話說:自有崇明在宋朝,同齡就是崇明糕,要吃崇明甜糯糕,還是自家屋裡糕。一到逢年過節,家家戶戶用五穀雜糧蒸煮甜糯糕,象徵新春來臨,萬象更新。

信息來源丨區文廣局

交一個工作生活的幫手,開一扇了解崇明的窗口,多一條喜歡小島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崇明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崇明 |

您可能感興趣

竟然還有能夠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延禧攻略:這些「多肉植物」看似廉價,可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那些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食為什麼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吃?
它明明是件舶來品,卻成為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蒸餃也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是覺得很意外,長知識了
榆陽小街中竟然藏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看完驚呆!
腰椎不好,原來和這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你支招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御膳房流出的秘方,如今是安徽人的最愛,別看便宜,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樂山這裡的這麼好?
全民熱遺|別小看這些「呆萌」的面具,它們可是稀世文化遺產
不容錯過的世界文化遺產
被忽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付6類疾病,「針灸」很有發言權
致杠精:真把自己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大媽賣的雞蛋,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外地人聞著味就不敢吃
是不是撫順人?撫順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一下!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腐乳,吃一口很幸福!
各國文化有差異,但文化遺產沒有國界,羅楊:文化遺產屬於全人類
麗江也有清靜地,還是一處世界遺產!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