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爺子的千兩,見證湖湘茶業六十載風雨
關注茶頻道公眾號,享受精緻慢生活
茶 |TEA
1958年,剛剛設立的湖南農業大學(當時還叫湖南農學院)茶學系迎來了第一批本科新生。
這批學生中,有一名在填報的12項志願里,有11項都是填的湖南農大。
大學時光一晃而過,到了1963年,這名學生進入了對外經濟貿易局下的茶業公司工作。那個時候外匯緊缺,茶葉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口換匯物資,是歸經貿部門管的,價格、標準、收購情況等等都要一手抓,還要開班負責培訓行業內人員。
因為毛主席視察舒城時一句「山坡上要多多種茶」,全國掀起了恢復茶園、開荒種茶的熱潮。當時湖南的茶葉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產量卻只在第二、三位徘徊,行業內專業人員更是奇缺。
經貿部門要開班培訓茶業人才,就要有教材,這培訓資料從哪來呢?之前在茶學繫上課的時候,老師們用的課本都是自己編寫再油印的。這名科班出身的畢業生,就自己編寫了一本《茶葉生產與收購》解燃眉之急。
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年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在茶行業度過了自己大半輩子的光陰,現在已經成了頭髮花白的耄耋老人。在退休之後,他舍不下對茶的感情,擔任了安化多家茶廠技術顧問。到了哪家茶廠,第一件事是先往生產車間跑,跟第一線的茶工打交道。別人送錢送禮也不要,送點煙,就樂呵呵地接了當場拆了分給工人們。
他就是現在業內尊稱為「林老爺子」的林睦華先生。
先於標準,然後成為標準
林老爺子2007年開始做自己的茶,最開始拿出的天尖茶,讓別人都懷疑:這是黑茶嗎?一則原料嫩度大大提高,不如之前粗老;二則外觀秀氣,不如之前粗獷;三則發酵適度偏輕,不如之前厚重,可謂一「茶」激起千層浪。這個讓所有人耳目一新的天尖茶,榮獲了當年「湘茶杯」金獎。
如今隔了十年再看,越來越多的黑茶的做法沿襲了林老爺子的思路。一改曾經「不登大雅之堂」的模樣,向著精細化的方向轉型升級。
作為首次黑磚、花磚、茯磚茶國家標準主研之一,加上在對外經貿系統長年的工作經歷,讓林老爺子對於「標準」、「品質」幾乎是著了魔一般的執著,八十歲高齡的人還是閑不住,經常就一個人坐在那挑揀茶葉。
畢竟茶葉當年主要任務是出口換匯,品質上有什麼不過關,豈不是破壞了國家形象?
在花捲茶尚無統一標準的時候,林老爺子就率先提出了花捲茶的外形要「圓、緊、勻、直」。你看現在的現在的花捲茶,一個個挺直勻稱的像筆桿,你能想像過去它曾經是一頭松一頭緊像個竹筍,哪裡稱得上「圓、緊、勻、直」!
林老爺子並不會每年都做千兩,鮮葉都是自己去收購,沒有好的原料,就乾脆不做,「任性」得很。就是這紀念八十大壽的耄耋千兩,本來也是打算做80支的,無奈滿打滿算這合心的原料只有那麼多,就只做了38支,還是有3支做成了500兩的才湊成了8的尾數。
有意思的是,耄耋千兩比一般的千兩多加了近4斤的料,重76斤(一般72.5斤),圍徑卻比一般的千兩小(一般千兩圍徑在2尺以上,這支只有1尺9寸5)。因為這支千兩原料等級為標準二級毛茶,高於一般千兩用料(市場千兩多三至四級),原料嫩度高,容易踩,自然就比一般的千兩要纖細。
林老爺子製作的高端收藏茶常常是消息一出去就被聞訊的藏家預訂一空,不會進入流通市場。這批耄耋千兩也是老爺子特意留出了3支(編號32、36、37)回饋茶頻道茶友。
這支千兩
由民間巧匠協作而成
一般兩天就可以完成的精製工序,慢工細活折騰了十天,被人說「哎呀沒想到做黑茶還要這麼麻煩」;
為了好的篾料,等了足足一個月;
踩制師傅一天可以踩22支的,不行,最多踩18~20支……
花捲茶的踩制
篾料是一個重要因素
篾料不好,再能幹的踩制師傅也踩不出美觀的花捲茶。林老爺子的耄耋千兩,是特地請了安化名蔑匠劉方師傅,採用全青篾編織。因為篾片在頭尾處需要彎折,可能會出現爆篾或者斷裂的情況,林老爺子還特地請教了劉方師傅,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劉方師傅自然是胸有成竹的,茶友們可以猜猜,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可以在文章後給茶葉旦留言哦~
踩制由陶家班陶冬化師傅負責,按照一般的效率一天可以踩22支,但是林老爺子要求一天只踩18~20支,為了踩出完美的花捲茶,犧牲一點效率是可以接受的。
這些能工巧匠,隱於民間,沒有人為他們著書立說,也沒有拿過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獎項。但是他們的名字,傳於業內,他們的匠心,最終呈現在你所看到的林老爺子耄耋千兩上。
底款刻「林老爺子的茶」,
編號防偽並配以特製,
藏青色「林老爺子的茶」外衣和原木根兜底座,
市場絕無僅有,
足以顯示它的尊貴。
六十餘年,
湖南茶業從一窮二白都蓬勃發展,
少不了像林老爺子這樣的前輩的貢獻。
如今林老爺子耄耋之年,志在千里,
依然在親身制茶,
實踐自己的制茶理念。
有這樣將制好茶作為信仰的茶人,
才會有湖南茶業的今天,
也可以預見湖南茶業的璀璨未來。
(本文部分內容由林老爺子口述,經茶葉旦整理)


※為什麼潮州人喝茶最多只用三隻杯子?
※玫瑰花茶怎麼泡 玫瑰花茶好喝嗎
※冬天喝花茶的功效與作用
※中國飲茶文化興盛於隋唐
TAG:茶 |
※比我爺爺都老!這些玉化核桃,歷經三朝,風雨百年!
※滄桑五十載 歐陽海大壩的風雨歷程
※這核桃比我爺爺都老!歷經三朝,風雨百年!
※文玩核桃,經歷百年風雨,陪你垂暮老矣
※矗立蘭州之巔,風雨六百年,三台閣美圖欣賞
※二十載風雨!北麗園這家牛雜店,才是真正的網紅店……
※歷史上真實的嫻妃,陪乾隆風雨幾十年,貴為皇后卻葬禮寒酸
※七十載風雨歷程 望今朝再展風華
※風雨蘭,讓你四季擁有一片粉紅海
※大池鎮有座歷經兩百六十年風雨的龍岩西方片樓王——仰高樓
※風雨三十載,同舟難忘懷
※風風雨雨二十年
※明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半肩風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香港娛樂圈十大風雨同舟明星夫妻,幾乎全是影帝,猜第一名是誰呢
※八個花瓣的「普粉」風雨蘭,花型大、很漂亮!
※一座經歷千年風雨的帝陵,無人能真正找到入口,史書記載大火曾焚燒十九天
※春日田園詩詞精選二十七首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風風雨雨半輩子
※明朝的朝堂上風風雨雨,說來說去,很多都是皇帝和大臣掰腕子
※萬里雲山奔腕底 八方風雨壯詩篇 林德坤精品仿古國畫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