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托爾斯泰兒童作品中的生態意蘊

托爾斯泰兒童作品中的生態意蘊

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的生命思想主張人與自然、有機界和無機界、不同時代與不同民族之間廣泛而有機的相互關係,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界作為有機的生命共同體而和諧共存的生物平等主義生態思想。歸根結底,托爾斯泰在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探討的依然是「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信仰和理性的力量會幫助人類建構共同的生態倫理——新的人道主義,這是托爾斯泰老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現代版」。

以大文豪之稱名滿天下的列夫·托爾斯泰,同時也是一位終身心系教育事業的熱忱的教育家。他曾多次為農民子弟開辦學校,出國考察,通過創辦教育雜誌和撰寫教育論文來宣傳自由教育的思想。在教學實踐中,作家強烈感受到初學者和農民讀者急需良好的教材,於是便執筆了《識字課本》(1872)、《新識字課本》(1875)和《俄語讀本》(1875),供孩子們學習讀寫、語法、自然科學等知識。他的兩百餘篇兒童文學作品囊括了寓言、童話、故事、紀實、記敘文、說明文等多種體裁,其中有作家的獨立創作,也有從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印度、土耳其、阿拉伯地區的材料翻譯和改寫的故事,還有通俗的歷史速寫及用詩歌體寫成的傳奇、民間故事等。這些作品中塑造的樹的形象、動物的形象、登場人物對生命認識的變化中,都寄託著作家歷久彌新的生命觀以及高瞻遠矚的生態思想。

給孩子們講故事

故事《蘋果樹》里講道,一人種了兩百棵蘋果樹苗,百般呵護,卻在第四年即將開花結果之際發現樹皮均被老鼠啃去,無一倖免。在結尾處,作家將樹木與人類進行了意味深長的類比:「樹皮就像人的血管,血液通過血管流遍樹的全身,輸送到枝丫、葉片和花朵中去……如果樹皮完了,樹也就完了。如果把人的血管割斷,人就會死,首先是因為血液會流出體外,其次是因為血液無法繼續在體內循環。」可見,作為擁有和人類類似循環系統與身體結構的完整的生命體,植物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一樣值得被尊重和關懷。在故事《老楊樹》中,主人在修剪花園時看到一株二人合抱的大楊樹,周圍全是萌發的小楊樹。主人認為小楊樹妨礙了老楊樹的生長,命人砍光了它們,不料老楊樹也隨之枯萎凋零。原來,老楊樹早已奄奄一息,它已準備把自己的生命轉給從它的根上長起來的新一代,然而人類卻愚蠢地橫加干預,使大小樹木徒然死去。作家如是描寫小楊樹死前的掙扎:「在我們砍小楊樹的時候,我有時懷著憐惜的心情看著它們的嫩根怎樣從地下被挖出來。隨後一株被砍開一點的小楊樹由我們四人合力拔也拔不起。這株小樹拚命抵抗,不願死去。」托爾斯泰筆下的樹木之死觸目驚心,惹人憐惜,作家通過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些樹木不僅擁有在生理上的類人類性,還在精神層面和人類有著同樣的護犢之情、溝通意願和生存訴求。托爾斯泰塑造了一系列和人類一樣具有完整生理機能和精神機能的樹的形象,譴責了破壞植物生態的行為,倡導人們敬畏樹木堅韌不拔的生命力。

在寓言《蛇頭和蛇尾》中,蛇頭和蛇尾就誰該走在前面的問題產生了分歧。蛇頭說蛇尾不能走在前面,因為它沒有眼睛和耳朵。蛇尾反駁道,是它推著蛇頭前進,如果它纏在樹上,蛇頭就會動彈不得。兩者最終分道揚鑣,分裂的結果則是同歸於盡。具有視覺和聽覺的蛇頭代表了認知和判斷能力,認為自己比蛇尾更具優越性。而代表力量的蛇尾則要用蠻力改變自然的法則。可以說,兩者分別映射了人類基於靈長類的優越感而欲支配自然界的意識,以及人類不遵守自然法則而試圖強力改變生態平衡的做法。在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中,作家以小見大,揭示了生態界遭受破壞的原因,即競爭和優越感帶來的對立和分裂,破壞了生物圈和諧的共生關係。童話《水蛇》中,姑娘瑪莎在河裡洗澡後,發現她的襯衫上躺著一條水蛇,用人的聲音威脅說要她嫁給它,否則不還她襯衫。瑪莎答應了,回家後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一星期後,一大群水蛇爬到她家來,強行把她帶走了。數年後,瑪莎帶著和水蛇生的一兒一女回來看望母親,說她住在水晶宮裡,那裡比人間好。母親從女兒口中得知了她回宮的辦法,便拿了一把斧子來到水邊砍掉了水蛇的頭,血染紅了河水。第二天,瑪莎在得知水蛇被殺害後,讓兒女和自己都變成了小鳥,為被害的丈夫叫苦。可見,母親的慾望和暴力讓她成了殺害自己女兒一家的罪魁禍首。母親的形象體現著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將自然界的其他生物視為低級的存在,拒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方式。

美國緬因大學教授約瑟芬·多娜文在其《托爾斯泰筆下的動物》中指出,近年來,關注動物問題的評論家們提出了「動物中心批評」說,以考察動物在文學作品中得到怎樣的對待,力求重構動物在文本中的立場。該批評反對以人類中心主義的角度對動物進行描寫而忽視其主觀性格和獨立的精神世界,譴責作者僅將動物作為文本中的背景客體而非主觀存在的做法,認為這是一種盲目和失語。通過對托爾斯泰作品中的動物形象進行分析,該作者得出了如下結論:「在托爾斯泰的文學世界中,動物形象得到了嚴肅的對待,未被忽視或剝奪話語權。它們的現狀引起了作家的移情和共鳴,打破了物種歧視的觀點,獲得了其主觀性和精神世界得以被尊重的視角。」

托爾斯泰還描寫了人類尤其是兒童作為觀察生態界的主體,其對生命的認識是如何變化和發展的。小主人公們在與動物的接觸中,逐漸形成了憐憫和愛惜的情感,學會了從動物的立場去思考,懂得了動物和他們一樣擁有生命的尊嚴和價值的道理。

故事《姑媽講她養過一隻小麻雀》中,三姐妹看到一隻麻雀在窗外築巢下蛋,孵化出了5隻小麻雀。起初,姐妹們覺得小麻雀不好看,並沒有對它們產生特別的興趣,只是把它們視作在野外生長的無數生物中的一員。後來,老麻雀由於意外的事故死去,姐妹們把它扔到草叢裡,並決定收養小麻雀。出於新奇以及對麻雀的生存條件的無知,姐妹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小麻雀或是腳爪被棉絮纏住而死去,或是被餵了太多蚯蚓和牛奶麵包而撐死,並把死去的4隻小麻雀都扔掉了。僅存的那隻得到了三姐妹的悉心照料,她們給它起名為「跳跳」,和它建立起了深厚的、親人般的感情。當「跳跳」病死後,三姊妹都大哭起來,甚至不吃不喝。姐妹們沒有像以往一樣隨意扔掉麻雀,而是用最好的布頭把它包裹,放進木匣,拿到花園中去埋葬,還修起一個小墳冢,安放了一小塊石碑。可見,在與「跳跳」建立親密感情的過程中,三姐妹對動物的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不僅對麻雀的生態環境和喜怒哀樂有了一定的了解,獲得了感同身受的移情能力,還對生命培養起了一種肅然起敬的意識,並以下葬、立碑的方式延續這份記憶和敬畏。在這則故事中,托爾斯泰展現了小姑娘們的思考立場是如何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物平等主義立場的。

和農民的孩子們在林間

在農家孩子身上,托爾斯泰看到了純潔而原始的心靈:「人生而完美,這是盧梭說過的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話像鑽石一樣堅硬而真實。人呱呱墜地時,就具有和諧、真理、美和善的原型。」他繼而認為,教育者在著手改造兒童意識之前應當弄清楚,他們本人的意識是否是和諧的、必需的、值得尊敬的:「大部分教育者都忽視了童齡是和諧的原型,兒童是按不變的規律獨立發展的,他們卻把這一發展看作是目的。」托爾斯泰正是要通過編寫通俗易懂、樸素簡練、發人深省的兒童文學作品來達到讓天性未遭破壞的兒童自主和自覺地領會其中的深意,學會敬畏自然,尊重一切生命。

沒有任何裝飾甚至墓碑,托爾斯泰之墓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托爾斯泰的生命思想主張人與自然、有機界和無機界、不同時代與不同民族之間廣泛而有機的相互關係,包含著人類與自然界作為有機的生命共同體而和諧共存的生物平等主義生態思想。歸根結底,托爾斯泰在他的兒童文學作品中探討的依然是「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信仰和理性的力量會幫助人類建構共同的生態倫理——新的人道主義,這是托爾斯泰老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現代版」。與此同時,作家在晚年的日常生活中堅持素食主義,嚴格貫徹自我道德觀與生態思想,過起了和農民一樣的原生態生活。按他的遺囑,他被安葬在了兒時尋找能夠給全人類帶來幸福的「小綠棍」的森林深處,其墓地沒有任何墓碑或裝飾,與周圍的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在這一層面上,托爾斯泰不愧為當今「生態人」的先驅。(作者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綠色時報副刊 的精彩文章:

好大一棵樹 我的森林鄉愁
「自然靈魂色」8月向您展示獨特之美
挖的豈止是野菜
走進「蛋」的大千世界
綠色是童年的底色

TAG:中國綠色時報副刊 |

您可能感興趣

生態倫理何以需要生態烏托邦
羅爾斯頓倡導生態整體主義
「生態中國 美麗家園」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攝影作品展
愛爾蘭科克海域珊瑚生態發生變化
切爾諾貝利植物繁茂,哥斯拉電影中的輻射平衡生態真的存在依據嗎
海洋生態學家研究巨型海藻對水下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群體的影響
海爾生物醫療瞄準生物樣本庫生態建設
醫共體是生態圈不是「托拉斯」
《王者榮耀》攜手妮維雅男士,品牌聯動構建IP生態圈
中華傳統文化和生態思想
沉浸在幸福中的生態攝影師
生態文明視域下佛教生態哲學的新內涵
王寧:古老漢字中的中華文明原生態
林振明生態系列作品「椰樹風格」組畫欣賞
墨爾本:讓全新的生活與建築悠久的歷史、與良好的生態環境共同譜寫
潔凈、女人和政治:伊斯坦布爾的澡堂生態
透過生態美學尋求「詩意地棲居」 ——曾繁仁教授的學術人生
芽苗生態寶在蒜黃栽培中的增產作用
世界任我想像,賈樟柯電影中的生態環境
墨西哥神秘島嶼存在甲烷生態系統,所有生物以甲烷為基礎,引科學界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