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六)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六)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

如果地球是活的,就沒那麼多球事兒了。

看看我們人類,天一冷就主動哆嗦,一熱就自動冒汗,想都不用想,為啥?這就是多年進化得來的條件反射,學名叫做「負反饋」。任何系統,如果負反饋佔主導地位,這個系統就一定是穩定的,不用黨中央管就能實現和諧社會。

可惜,氣候系統充滿了正反饋,所以天氣才會這麼不穩定,忽冷忽熱的。比如,水循環就是一個典型的正反饋,氣溫越低結冰越多,地面上的冰雪就會反射更多的陽光,氣溫就變得更低。氣溫高了,冰融化成水,吸熱能力變強,於是氣溫就會越升越高。另外,水蒸氣是很強的溫室氣體,氣溫越低,大氣中的含水量就越少,溫室作用就越小,氣溫就應該變得更低……如此說來,地球應該比現在更熱或者更冷才對,為什麼還能保持現狀呢?因為有個很強的負反饋在起作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碳循環。

碳循環的細節很複雜,這裡先說一個簡單的版本:氣溫越高,水蒸發得越厲害,降雨也就越多。雨水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溶解,變成碳酸降到海水裡,碳酸結合了鈣形成碳酸鈣,慢慢沉積到海底,再被地熱重新溶化成二氧化碳,由火山帶回大氣中。反之,如果氣溫降低,那麼水蒸氣就減少,上述過程就減緩了。

換句話說,碳循環的目的就是通過水循環和火山作用,維持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變,從而把溫室效應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大氣溫度也就穩定住了。

可是,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太陽系剛剛誕生的時候,年輕的太陽比現在要弱很多,亮度至少比現在低30%。如果二氧化碳濃度是現在的水平,地球應該是個大冰球才對,不會有生命的。可是地球上的生命大約在35億年前就有了,這是怎麼一回事?

最早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是卡爾·薩根,對,就是寫《魔鬼出沒的世界》的那個薩根。他認為是氨氣(也是溫室氣體)為地球保了溫,因為太陽系的行星在形成初期,大氣中是充滿了氨氣的。但是後續研究證明,即使是年輕的太陽仍然足以把氨氣分解成氮氣和氫氣,所以地球上的氨氣很快就沒了。想想看,今天的大氣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什麼?正是氮氣!這些氮氣就是當初的氨氣被分解後剩下來的。

(卡爾·薩根)

氨氣既然靠不住,那麼究竟是誰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呢?

(未完待續)

謝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土摩托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七)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五)
氣候變化中的科學(三)

TAG:土摩托看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化(一)
軍嫂眼中的新變化
論相學中氣與形的變化和關係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Nature:城市與氣候變化科學的新方向
論相學中氣與形之間的變化和關係
四柱八字之五行的化學變化
北京和莫斯科地區以及歐亞大陸一氧化碳變化的研究
氣候變化的贏家
沙漠化和季風氣候變化與冰量和海平面的變化有關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
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了歐洲的乾旱
變化中的家鄉
賽思科學活動:有固體物質生成的化學變化
二氧化碳導致牡蠣的殼無法形成,科學家研究發現,海洋正經歷巨大的變化
學寫隸書:隸書的結構變化(中)
台灣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會否造成珊瑚滅絕
二十億年前的鹽岩揭示古代大氣中氧含量的變化
滿鐵機構的變化(1)
滿鐵機構的變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