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學習)

中國美術史重點第一部分

名詞解釋:

唐三彩:是在白色的粘土胎的外表,按設計需要,施以含銅鐵錳等油料著色劑,加入鉛作助溶劑,經低溫燒制後,釉色成光鮮富麗的綠藍赭三色。種類有俑和生活器具、殉葬的俑和駝、馬動物是三彩中的精品。絢麗奪目、鮮艷多彩。三才的塑造以豐富多彩的變化,生動感人的形象,成為唐代雕塑和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類別。

畫品:南齊的謝赫著作《畫品》,是古代第一部對繪畫作品,作者進行品評的理論文章。其中提出了繪畫的社會功能以及品評繪畫的六法論: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同時也對曹不興以來的27位畫家品第高下,提出的繪畫功能繼承了曹植的理論思想,明確的概括出繪畫創作與政教密切相關的主張。

吳門畫派:明代中期活動於蘇州,繼承和發展了元代人文化的傳統,重視詩書畫三者的融匯,崇尚高潔而優雅的藝術風格,以繪畫的形式表現理想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操,體現自得其樂的精神生活。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

青山綠水:以石青和石綠色為主要色相描繪的青山綠水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重要門類,其表現手法是先施以筆墨勾畫出景物的輪廓,然後在添染濃重之青綠色,其顯著特徵是顏色覆蓋性強,色相鮮麗光彩,具有裝飾意味。

院體畫:又稱院體院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後宮廷畫家比較工緻一路的繪畫,同時也專指南宋畫院的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家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的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

彩陶:新石器時代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胚上,以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用赭石和氧化錳作為呈色元素,然後入窯燒制,在橙紅色的陶胚上呈現赭紅,黑,白諸種顏色的美麗圖案,形成的紋樣與器物造型高度統一。達到裝飾美化的效果,這樣的陶器稱為彩陶。

畫像石和畫像磚:兼具繪畫和雕塑兩種功能。畫像石萌發於西漢武帝時期,雕刻著不同的圖畫用於構築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閥的建築材料。畫像磚是秦漢時代的一種建築裝飾構建,多用於裝飾宮殿衙舍的階基,西漢中期以後多用於墓室壁畫,東漢則是其鼎盛時期。

莫高窟:位於河西走廊西端敦煌境內,是古代關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尚存492個洞窟,保存歷代塑像兩千四百餘身,壁畫4.5萬平方米,成為我國一處重要的石窟寺。洞窟內的壁畫,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代的作品。

浙派:明初活躍於浙江地區的一個繪畫流派,風格承接南宋院體畫,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戴進的《春遊晚歸圖》,吳偉的《漁樂圖》。

白描:宋代李公麟所創,在白畫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形成,以不著色彩完全以墨筆線描塑造形象而著稱。既精密嚴謹又注重格法技巧,包含人文士大夫的審美情致。這一單純洗鍊,樸素優美的藝術形式豐富了民族繪畫的技巧。

徐黃異體:以西蜀黃筌為代表的一派,被稱為「黃家富貴」,他繼承了唐代花鳥畫的傳統,以極細的線條勾勒,配以柔麗的賦色,線色相容幾乎不見墨跡,體現精謹艷麗的富貴氣象。江南的徐熙一派被稱為徐家野逸,他注重落墨,用筆不拘於精勾細描,而是信筆書寫,略加色彩。徐黃二人,一在宮廷,一在處土,不同的生活環境,思想和筆法技巧都使畫面形成面貌迥異的風格。

明式傢具:明式傢具繼承了宋代的傳統,並形成了獨特的格式。採用的木材多是海外進口或南方優質木材,如花梨,紫檀,紅木等硬木。也有一些採用木質輕鬆,紋理細直的的木材,如桐木,楠木等。其色澤柔和,紋理細密,木質堅實而有彈性,製成傢具後無需鑲嵌金玉螺絲即呈現細膩生動的質地美,輕巧挺拔,簡潔又具有木質肌理的特點。

海派:19世紀中葉,上海工商業的發展活躍了這裡的藝術市場,吸引了江浙一帶的眾多畫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海派善於把詩書印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相結合,將明清大寫意水墨畫技藝和金石藝術中剛健雄強的審美特色,強烈鮮艷的色彩融會貫通,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形成雅俗共賞的風貌。

歷代名畫記:唐代張彥遠所著,是中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史論結合,內容豐富的繪畫通史著作。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史論結合的著史傳統,成書於大中元年,整理前人的著述並發揮自己的見解。全書分為三部分:繪畫史發展的評述及理論認識;繪畫有關的資料,著錄以及鑒賞收藏;畫家傳記及作品。在中國繪畫史學的發展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劃時代意義,長期以來被認定是一部繪畫史學名著。

中國美術史重點第二部分

1.秦漢雕塑的功能、形式與代表作品:

功能:宣揚統一功業,顯示王權威嚴,美化陵園建築,紀念勇士而鑄造。

形式:陵墓裝飾雕塑,冥器雕塑,建筑前雕塑,工藝雕塑,宮苑裝飾雕塑。

代表作:陵墓雕塑代表作《馬踏匈奴》《卧馬》,建筑前代表作有李冰石像,冥器雕塑如秦代兵馬俑。

2.秦代兵馬俑與霍去病墓雕塑藝術風格:

1)秦兵馬俑: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在整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複,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其嚴謹的布局,排列成面向東方,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軍陣場面,再現秦軍宏偉氣派。

2)霍去病墓:漢代紀念碑性質的一組大型石刻,作者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巧妙的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恰到好處,足以表現客體特徵為度,絕不做作自然主義的過度雕鏤,從而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和力度感。體積巨大,環境遼闊;因勢象形,樸拙粗曠;形態各異,動感有力。

3.莫高窟北朝壁畫的內容及代表作品:

內容:一般位於四壁上層及頂部:飛天和天宮伎樂;下層為葯叉;

中層:除千佛外主要畫說法。本生和因緣故事。(佛像畫是以佛為主體的說法圖;故事畫,向人們灌輸佛教思想宣傳佛教教義,具有一定情節性的繪畫;裝飾性圖案,具有象徵意義;民族傳統神話題材。)

代表作品:《鹿王本生圖》《薩埵那太子本生》。

4.顧愷之的繪畫成就:

1)顧愷之,東晉人,士大夫專業畫家,並有三絕之稱,藝術成就表現在藝術創作和理論建樹。

2)在藝術實踐上,師承衛協,注重傳神寫照,善於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性格特徵和眼神描繪,體現人的精神風貌;顧愷之的繪畫創作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女史箴圖》將戰國以來形成的「高古遊絲描」發展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洛神賦圖》畫面中的兩人物之間情思不是通過面部表情顯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巧妙處理表現出來的。

3)理論上他總結了前人的理論和藝術創作,實踐經驗上建立傳神寫照體系,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承上啟下的理論價值。《畫雲台山記》《論畫》。

5.唐代人物畫家與作品:(閻、吳、張、周。題材;風格;作品)

1)閻立本:初唐畫家,擅長故事畫,取材貴族、官宦以及宮廷的歷史事件;強勁的線描,深沉的設色,動態雖然拘謹,但是重視刻畫面部特徵都反映了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2)吳道子:盛唐畫家,擅長宗教題材壁畫;高度的想像力創造不同的情景和氣氛,結合內容的表現和形象的創造,在線條上滲透著強烈的情感,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運動感,並創造了一種「燉菜條」描法。《天王送子圖》《觀音圖》。

3)張萱:擅長人物畫,常以宮廷游宴如畫;題材:貴公子,鞍馬,宮苑等;畫面表現健康美和雍容華貴的氣質。《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後一作品不依靠背景,僅以一組人物的配置,馬的跑動和色彩的運用襯托春天的氣息。

4)周昉:擅長貴族階級生活和宗教壁畫;人物的形象準確,能通過畫筆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情,感受和追求足以概括出盛唐,中唐的人物畫的特徵,對社會現實與人物心理狀態的深刻理解,同時宗教畫中的「水月觀音」形象被稱為「周家樣」。《游春仕女圖》《楊妃出浴圖》。

6.五代山水的發展:

五代時期一些畫家深入自然,創造了真實生動的北方重巒峻岭和江南的秀麗風光。

北方以荊浩,關仝為代表。荊浩著重筆法的變化,在皴擦點染的筆法技巧上有開創性的貢獻。他的畫面場面宏大,氣勢雄偉。空間感很強,著有《筆法記》。關仝的寫景繪形更為概括提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關山行旅圖》是其代表作。

南方以董源和巨然為代表。董源,他創造了披麻皴和點子皴等表現技法,水墨和著色並用,畫面幽雅。代表作《瀟湘圖》等。巨然的山水畫筆墨秀潤,其《秋山問道圖》山勢高聳,但結構圓潤,布局宏大,有天雄奇駿之感。

7.董源山水畫的特徵及其對後代的影響:

特徵: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峻之筆,所畫風光一派江南丘陵江湖景色,與荊浩相比更具有優美抒情的意趣,他的水墨山水,皴擦點染結合并用,創造了披麻皴和點子皴等表現技法,具有革新精神,風格平淡天真。

代表作:《瀟湘圖》《夏山圖》《龍宿教民圖》

影響:在元明以後產生重大影響,他得平淡天真的風格特別受到北宋書法家米蒂的推崇。

8.范寬山水畫特徵以及代表作品:

北宋山水畫巨匠,源於五代北方山水畫派,畫崇山峻岭往往以頂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壯的氣勢,又用碎而堅實的筆墨皴出有質感的山石,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成功的刻畫北方關陝地區「山巒渾厚。勢狀雄強」的特色。代表作:《雪景寒林圖》。

9.南宋山水畫的特徵及代表人物、作品:

特徵: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在作品風格上也產生了一定的變化,同時南宋是處於北宋向元代過度的時期,所以作品既略透北宋時期的雄沉壯偉,也同時流露出元代寄情於景的風格。(課本沒有做具體的解釋,關於南宋的山水畫特徵還需具體找答案)

代表人物:馬遠。繼承並發展了李唐的畫風,尤善於在章法上大膽取捨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面,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表現空間及濃郁的詩意,馬遠突破了全景式山水,創造了諸多富於表現力的山水技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畫。

作品:《踏歌圖》《寒江獨釣》《水圖》

10.元代山水畫與宋代山水畫相比有了哪些發展:

宋代以宮廷繪畫為主,院體山水畫構圖飽滿,畫面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畫面雄沉壯偉,境界開闊,空間曠達。元代多以文人畫為主,畫風簡練,用筆精鍊,從構圖看,畫面寧靜致遠,沒有大的起伏,山石也稀少許多,從內容到筆墨都追求士氣、人文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使宋代精密不苟的畫風得以改造,「自娛」而不屈於社會審美愛好。

11.清初四王與四僧的不同之處:

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祈,王翚,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對古人的師承不遺餘力,苦心精研宋元所謂的海宗大家,致力於摹古或在摹古中求變化,尤其推崇「元四家」,他們十分重視筆墨,表現平靜安閑的情感狀態,體現所謂的士氣和書卷氣,但較少觀察自然,描寫具體感受。審美與趣味的表達更加精緻。

四僧:朱耷,石濤,髡殘,洪仁。帶有深摯的情感色彩,借筆墨抒發激越,壓抑的情感。繪畫的形式不守前人規範,有強烈個性,與當時佔主流地位的正流畫風大異其趣,表現內容情感來自客觀世界又有高度加工的藝術形象,豐富了自然美的表現和意境的創造,與客觀相結合。尚義,又有法則的新手法,突破了舊形式在發揮詩歌書法入畫的效用並密切結合似與不似之間的形象上,發揮了筆墨技法,富有創造力。

區別:四王一派主張臨古,又在身份地位上具有代表性,收受到統治者的重視確立了正統地位。四僧非正統畫派,具有較強的反清意識,不限於臨摹,而帶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重視觀察自然和感受靈性。

12.徐渭寫意花鳥畫風格:兼收吳門派與林良寫意花鳥之長而不為所集,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賦予花卉以強烈的主觀情感,並且一反吳門恬適的意趣,直抒憤世嫉俗激蕩難平之情,賦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一狂草的筆法縱情揮灑,潑墨淋漓,在似與不似的花木形象中著眼於生韻的體現,具有磅礴奇崛的氣勢和雄肆豪放的格調。徐渭把中國花鳥畫推向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極高境界,成為中國寫意花鳥畫發展中的里程碑。

13.吳昌碩花鳥畫特徵:

畫面有機結合,其用濃墨淡乾濕,各得相宜,表現出物體的內在氣質和生命力,並傳達出超乎形似的神韻,給人以出神入化的藝術享受。在色彩上大膽使用強烈,鮮明的重色,如西洋紅,在強烈的對比中生機盎然,渾厚古拙而不乏書卷氣,形成了個人獨特的新風格。

中國美術史重點第三部分

1.揚州畫派畫風及其社會原因:

畫風:分為三類;首先有丟官後賣畫的文人,這一類人受個人情感的驅使,畫風非溫文爾雅,而是清剛跌宕,潑辣奔放,不守規範。其次有一生布衣的畫家,他們抒個性,尚創造的文人畫傳統,注重金石書法古樸自然,畫面中時而流露不滿,但大多數還是表現不同流合污的高潔。最後有一類人是有文人修養的職業畫家,他們有廣而深厚的功力,適應民間欣賞習慣,受揚州風氣影響,汲取人文畫的主張,講求人品,擅三絕,放筆寫意,題材廣泛,畫法精熟。總體來說:接受與發展石濤等人的革新精神,順應時代審美要求,注重藝術自身發展,重視師造化和個人的獨特感受,抒發個性,自法成家。

社會原因:

1>商業城市的繁榮,市民階級的擴大及其對藝術的要求。

2>民族矛盾下降而社會矛盾包括封建階級內部矛盾加劇,帶有初步民主色彩的思想文化抬頭。

3>商品市場揚州雲集了各家各派。

4>在石濤以及另外一些清初富有創新精神畫家畫風的影響下,發展了重視生活感受,強烈書法性靈的闊筆寫意花。

2.對中國古代花鳥畫的認識和作品評述:

認識:花鳥畫是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傳統畫,是以寫生作為創作基礎,犧牲是在真實描繪客觀對象基礎之上,表現出花鳥的生命力和其各不相同的特徵,它不以外部的形似為目的。而是重視傳神,花鳥畫借物傳情,善於抓到動植物與人的某種思想情感的聯繫,再加上藝術的誇張強調。花鳥畫技法主要有工藝重彩花鳥畫和水墨寫意花鳥畫,表現出精工富麗的宮廷院體風格和水墨寫意的人文風格。

作品評述:結合簡答「徐渭的花鳥畫風格」即可,並闡述一下其代表作。

3.對中國傳統人文畫的理解與作品評述:

特點:在朝在野的文人,表現作者對情趣和心靈的感受,山水花木、梅蘭竹菊為主要題材,追求筆墨效果,不求形式強調神韻,講述筆墨情趣。形成詩書畫三者統一與一體的整體,及文學,書法,篆刻於一體,突出畫家的文學素養。

作品評述:結合文徵明的作品加以闡述,具體見課本,突出其繪畫特點。

4.對中國古代重彩人物畫的理解與作品評述:

理解:工筆重彩畫法是一種造型工整細緻,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性的畫法,用筆樸實,氣韻古雅。以線造型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也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幹。工筆畫對線的要求是工整、細膩、嚴謹。一般中鋒用筆比較多。以固有色為主,一般設色艷麗,明快,沉著,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色彩審美意趣。關於裝飾性的一方面是來源於傳統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對生活中的形象通過提煉、誇張、創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作品評述:結合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理解。

5.《韓熙載夜宴圖》的題材,內容,與表現特點:

題材:人物畫,刻畫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生活面貌,表現其放蕩不羈的夜生活。

內容:夜宴圖以長卷形式分為夜宴、觀舞、休息、演樂、賓客酬應等五個場面。聆聽琵琶演奏,席中所有人物沉溺在樂聲之中。觀舞一段韓熙載親自敲鼓伴奏,在場人也拍掌擊聲,與舞蹈節奏相吻合。

表現特點:畫中人物形象生動的傳神,不同的身姿容貌以至手的表現都處理的較為成功,特別是韓熙載的形象富有肖像畫的特點,衣著也表現了放縱,情態動作刻畫的合情合理、恰如其分。畫中的細節也都起著烘托主題的作用,屏風把各個場景加以分割又連成一個整體,筆致細勁,用筆縝密,線條細膩而圓勁,設色濃麗而沉著,整體效果同統一和諧。取得很好的效果。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中國美術史(簡單介紹)

中國美術史源遠流長。御龍圖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儘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並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中國廣泛流傳的宗教和哲學思想也在不斷地影響藝術創作。沒有道家的存在,中國繪畫,唐詩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這些主題經常是關於與自然相協調的生活的。就是繪畫技巧也透露出了道家的陰陽理論的影響,有的在虛實的辯證轉換之間,有的在乾濕用筆技巧的對比之間。在中國的藝術作品中總是出現道家神話傳說的人物形象。相比之下佛教的影響就不那麼大,尤其考慮到佛教隨著實踐的推移不斷的中國化這個因素。16世紀以後,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又有了西方的影像。

出於經濟的原因,中國美術的載體局限於宮廷和學院之中。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孤獨的藝術家,他們在田園和山林當中進行創作。這常常是一些學者和被貶的官員,他們對社會現狀不滿,從而逃避現實。每逢朝代更替時經常有這種情況發生,比如,明末清初,滿族入侵之際。

中國藝術的影響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可以觀察得到。尤其在曾經在中國統治下的地區,像朝鮮,越南這些藩屬,或者有中國人移民的地方,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藝術同樣不能擺脫中央帝國的影響。在一些領域,日本的追隨者甚至超越了他們的先師,比如在日本達到鼎盛的漆器手工藝。16世紀以來,中國的工藝品---尤其是瓷器,大量向歐洲出口,這對歐洲藝術也產生了影響。台灣地區的美術以及中國移民的美術創作可以認為是中國美術的一部分。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漢朝時期

1976年山東諸城呈子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的蛋殼高柄杯。

舊石器時代的粗石器,已能磨光、雕琢、鑽孔,符合對稱、均衡等形式美法則,初具節奏和線條的韻律美。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可以找到中國美術的早期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直公元前6世紀。早在紅山文化時期,就已經有玉雕的龍形及其他佩飾作品出土,從半坡遺址中可以發現,仰韶時期已經有陶藝存在。早期的陶瓷製品沒有畫上去的圖案,但是有滾花。有很多畫有以對稱形式展開的魚或者人的面部的圖案。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從幾何紋飾進展到動植物紋樣,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為豐富生動。除彩陶之外,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人像、動物陶塑也同時出現。

商、周和春秋時期以富有想像力和裝飾性的青銅器作為這一時期美術成就的標誌。中國目前已經發現最早的繪畫為長沙楚墓出土的帛畫《龍鳳仕女圖》以及戰國時期的《御龍圖》。

漢時畫跡今已幾乎無存,最完整的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描繪了墓主人的地上和地下生活。山東肥城孝堂祠、嘉祥武梁祠石刻尚存,可窺見漢時古拙有力的繪畫風格特徵。

戰國、秦漢,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和霍去病墓石刻為代表,雕塑藝術成就卓著。繪畫品類繁多,帛畫、壁畫、畫像石、畫像磚,異彩紛呈。篆隸形成中國書法藝術。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魏晉南北朝

佛教公元1世紀進入中國。到8世紀,它在藝術領域已經展現了卓著的效應,尤其在大型宗教塑像方面。魏晉、南北朝,佛教藝術勃興,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等相繼開鑿,大量的壁畫和泥塑,在描繪宗教內容的同時,反映著現實的生活;除民間畫工外,士林畫家大量湧現。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現存摹本)是早期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用筆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形神兼備,格調古逸,內容是宣傳封建女性的德行修養。中國傳統人物畫注重「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編輯本段隋唐時期

隋唐則「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藝,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尤以繪畫、雕塑成就輝煌。就繪畫而言,唐代周昉、張萱的仕女畫標誌著人物畫的進一步完善。山水畫已擺脫了作為人物畫背景的附屬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隋代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游春圖》,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幅以風景為主題的繪畫,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已經形成了中國畫山水畫的北派和南派的雛形。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也說明花鳥畫已開始興起。隋唐雕塑最引人注目的當推陵墓雕刻。昭陵石刻中那組以描繪李世民生前所騎六匹戰馬的浮雕像(習稱「昭陵六駿」)雕工精細,形體準確,造型生動,是中國雕塑史上的傑作。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五代兩宋時期

《清明上河圖》局部,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的繁華和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五代、兩宋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鼎盛期。隨著畫院的設立,宮廷繪畫呈現興旺活躍的景象,後世文人畫通常將繪畫傳統回溯至此時。新的繪畫內容如民俗畫也開始出現,如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式構圖,生動地描繪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如實地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這一時期山水畫最後人著墨最多的部份,五代時生活在中原的荊浩、關仝,活動於江南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法描繪不同地域的山川景象,畫風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北宋李成的平遠畫風,范寬的崇山峻岭,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的巨章高壁,惠崇、趙令穣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使北宋山水畫呈現高度成熟的狀態。到了南宋,大山堂堂的繪畫風格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留白的繪畫方式,李唐繼承前朝,但開展出了獨特的斧劈皴技巧來畫山石,後來的院畫家如馬遠、夏圭基本上追隨李唐的風格,然而在畫面上注重剪裁、大片留白渲染,呈現空氣感,被稱作是詩意山水,一變為纖巧,反映了山水畫的不斷變革和發展。

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進步。五代時徐熙的汀花野竹,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的風格。到了北宋,花鳥畫從對稱的裝飾性轉變為寫實生動,強調擬真,趙昌的折枝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可以看作是北宋早中期的代表。到了趙佶主政,刻意經營畫院,仿效科舉考試納才,增加畫院的待遇,讓徽宗朝成為宋代繪畫的高峰,其院體花鳥畫,強調精細寫實,栩栩如生。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水墨寫意之先河,文同的墨竹可說是最早沒骨花鳥的傑作。

陶瓷方面,宋代亦到高峰。此時的單色瓷工藝到達極致,北宋末期所燒制的汝窯是迄今認為單色瓷發展的極致,色澤溫潤,有珠玉光澤,以枝釘滿釉燒造,工藝技術高超,今日傳世品稀少,不足一百件。其他如定窯、耀州窯、磁州窯、建窯都有非常高度的發展,並有大量外銷,影響周邊東亞等地。南宋官窯則被認為是繼承汝窯,供給宮廷使用的高級瓷器,龍泉窯與景德鎮此時也有大量生產,供應外銷,近年考古發現的海底沉船可為佐證。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遼金西夏

遼、金、西夏是中國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國家,控制華北自10世紀到13世紀,直到忽必烈統一中國為止。傳統中國史學以宋代為正統,對北方政權並不在意,然而他們對中國繪畫史的影響力,應該要加以重視並深入研究。

遼代起於唐末混亂,五代十國之際,與後來的北宋分庭抗禮。在藝術表現上,傳世的藝術品不多。然而透過近年不斷出土的重要墓葬,如遼慶陵、陳國公主墓、葉茂台遼墓等,幫助我們對遼代美術有更多了解。遼代美術在某種程度上,比宋代美術更多的繼承唐代美術的風格,兼具契丹北方古樸渾厚的氣質。

金代遼而起,滅北宋之後,與南宋南北對峙。由於金代接收北宋首都汴京,並改為南京,可以推測大量北宋內府收藏進入金的宮廷,大幅提高金代皇室的文化與藝術素養。最為著名的皇帝為金章宗,不僅其書法刻意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甚至學習宣和年間的內府收藏機制,其收藏印是後代鑒別古畫的一個重要的根據。

金代畫家於中國繪畫史常被人忽略,但歐美學者很早就發現,古代書畫中許多佚名的宋代山水作品,可能是金人所作。而如今存有名字的畫家,如武元直、李山、王庭筠等,其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元代

創作於元朝的《盧溝筏運圖》。描繪了元世祖至正三年(1266年)在盧溝橋附近漕運西山石木用於修造大都宮殿的情景元代未逾百年,然在中國繪畫發展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山水畫方面,由於蒙古朝廷輕視漢人,多所貶抑,漢人知識分子有不願出仕異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與友朋往來,其中不乏有以書畫交誼。此時的繪畫脫離了宮廷氣氛,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文人畫多取材山水、花鳥,藉以抒發「性靈」和個人抱負。畫家標舉士氣,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開啟重視詩、書修養的文人條件。此類畫家以「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為代表,並開啟後來中國山水畫主流。

入仕元朝的畫家也對中國繪畫有重要影響。如趙宋後嗣的趙孟頫,官拜刑部尚書的高克恭,以及如朱德潤、柯九思、任仁發、唐棣等。趙孟頫提倡復古,主張青綠設色和古樸的山水構圖,著名的作品如《鵲華秋色圖》可為代表。而由於道教藝術在元代頗為活躍,多有壁畫及外銷畫作流傳,《永樂宮壁畫》是此類繪畫的代表作。

元代是景德鎮真正馳名的時期,最著名的瓷器即為青花瓷和釉里紅。此時的瓷器外銷極為暢行,所以有研究認為青花的紋樣是伊斯蘭教客戶的要求而出現。龍泉窯的青瓷也非常著名,外銷日本與朝鮮半島的數量甚多,亦大量外銷到東南亞一帶。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明代

明朝早期的一套傢具,現存於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

明代初期,宮廷畫家師承南宋院體風格,稱之為「浙派」(代表畫家為戴進和吳偉),雖然被晚明董其昌等人貶低,但是影響範圍廣及日本朝鮮等地,並一直透過民間畫師的傳承下來,今日台灣地區廟宇壁畫仍是浙派的延續。

另一方面,文人官僚以元四大家為學習對象,出現後來成為文人畫傳統的「吳派」(代表畫家是沉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與浙派為明代畫壇的兩大主要派別。由於晚明崇尚吳派而貶低浙派,致使吳派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成為山水畫的主流,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民國初年,甚至國民政府遷台初的繪畫教育,依然以吳派繪畫為主。

此外,陳淳、徐謂的大寫意花鳥,創潑辣豪縱一格,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新的活力。陳洪綬和崔子忠是明末有名的人物畫家,號稱「南陳北崔」。前者作品,形象誇張甚至變形,格調高古,對版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此一畫風,後世學者常稱為變形主義。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清代

制於清代的玉金罐,約在乾隆年間製作。

清代延續晚明以來尊崇吳派的傳統,出現所謂四王,稱其畫風為「正統畫派」。然而民間出現一種嶄新的畫風,構圖大膽,別開生面,以前朝遺民八大山人及石濤最為人所知。清代中葉江南地區富裕,揚州一帶出現以賣畫為生計的文人畫家,書畫均不落俗套,奇特新穎,後來學者將其中重要的八位稱之為揚州八怪。

清代亦為西方繪畫逐漸進入的時期,最著名的就是乾隆時期任職於宮廷的郎士寧,然而這種西方的風潮並沒有影響到民間。但中國當時唯一對外的口岸廣州,出現專門替歐洲商人以油畫作畫的畫工,此是西方繪畫進入中國民間之始。晚清上海闢作通商口岸,由於地處輻輳,成為重要港口,也帶動油畫的需求與發展,中國畫家逐漸學會透視法等西洋繪畫方式,並使用進口顏料作畫,影響傳統繪畫的風貌。

清末上海取代揚州為商業中心,職業畫家群也從揚州轉移到上海,出現了海派風格,可謂中國傳統繪畫的最後一脈。民初高劍父兄弟吸收日本畫的西洋式畫風,開創出嶺南畫派。兩者均代表了中西結合的新畫風,為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清代民間美術的興隆值得稱道。木版年畫這一傳統民間美術品種在清代獲得了前所末有的發展。其製作地區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鎮鄉村,並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縣楊家埠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畫。與此同時,杭州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美術高等教育院校。

辛亥革命後,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傳統的中國美術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發展。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民國以後

民國美術大體延續清末發展,但是西化潮流因為政治變動而加速,中國開始有畫家留學西方,與歐洲繪畫直接接觸,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新式繪畫學校的建立也帶動中國繪畫西化的發展。相較之下,傳統中國繪畫則因為知識份子的抨擊而趨於衰微,如康有為對中國繪畫的強烈批評。

1931年魯迅在上海倡導發起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新興木刻從誕生那天起,便和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緊密相關,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他是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統區美術的主力軍。當時的版畫是以藝術家和革命者的雙重身份出現,以藝術作為戰鬥武器,在思想教育戰線上發揮了它的巨大作用。由於魯迅的倡導,進步的藝術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組織起木刻團體,1931年初春被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開除和退學的「一八藝社」社員張眺(耶林)、于海(於寄愚)、陳卓坤(陳廣)、陳耀唐(陳鐵耕)等聯合上海的周熙(江豐)等人在上海成立一八藝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聞社樓上舉行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畫、雕塑、圖案及木刻。這是新興木刻版畫首次在展覽會上展出,並出版了畫冊,魯迅為之作序。從此在魯迅的領導下,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國統區(白區)新興木刻版畫代表人物有:胡一川、陳鐵耕、陳煙橋、沃渣、馬達,黃新波,李樺,楊可揚,江豐,王琦,黃永玉,鄭野夫,朱宣咸,汪刃鋒,王麥稈,邵克萍,鍾步青,苗勃然,陳鐵耕,力揚,荒煙,王樹藝,余白墅,陳珂田,趙延年,李志耕,丁正獻,徐甫堡等。後來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似星星之火燎原了整個中國大地,以延安為代表的解放區(紅區)新興木刻版畫也蓬勃發展了起來,代表人物有:古元,力群,馬達,彥涵,石魯,夏風,李少言等等。許多進步美術家在當時在報刊、雜誌發表了大量的揭露社會黑暗,反對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文章和美術作品。引起了國民黨政府的不滿。40年代後期國共戰爭進入白熱化,國民黨的統治也日趨專制化。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社並逮捕《觀察》進步人士,這就是近代史上被稱為「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最後的絕唱」 的「《觀察》事件」。此後,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王造時先生親自出面多方奔走以自己的影響力給當局施壓。並於次年2月親自擔保和營救了包括美術家朱宣咸在內的數位《觀察》進步人士出獄。1949年5月29日劉開渠、楊可揚、張樂平、(鄭)野夫、龐薰琹、朱宣咸、溫肇桐、陳煙橋、邵克萍、趙延年等國統區美術先驅代表上海美術界在《大公報》發表迎接解放的「美術工作者宣言」。該「宣言」的發表標誌著國統區美術和上海近代美術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不過,相較於歐洲已經開始從印象派之後新一波的繪畫革命,中國對於西洋繪畫的理解,仍強調古典寫實的訓練。此種訓練在中共建國後由學習蘇聯的社會寫實主義所繼承。另一方面,透過引入的新興木刻版畫,,也是民國之後所出現的新風格,同樣影響了中共建國之後的美術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此兩種繪畫風格主導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之後,西方的當代藝術才大量進入中國,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之後,藝術發展附屬在教育體制之下,直到1955年才有專門培養藝術人才的國立藝術學校。但在同一時期,以李仲生為首的一群大陸來台畫家,成立東方畫會,試圖將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文化結合,稱作現代中國繪畫,稍晚五月畫會也有類似的舉措。然而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會員國及常任理事國的席次,引起台灣社會極大的波動,關懷台灣本土的文學鄉土主義開始盛行,影響到美術發展。當時如席德進描寫台灣鄉間風景,並關注台灣傳統建築民居,開啟台灣古迹保護的發展。

頭條學習:中國美術史重點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論書法的意境美~讀成公綏的《隸書體》
趙孟頫致景亮書冊
清翰林等科舉名家墨跡
懷素《桑林貼》《醉僧帖》
王鐸草書《送自玉長卷》

TAG:聞是書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美術史學肇端——姜丹書
專題:西方美術史——藝術審美
《人類美術史.藝術史上三次最偉大的美學對比形象轉折點轉折》
法國學院派:西方美術史中的華彩樂章
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奇葩
外國美術史人物
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巔峰之作
國畫清風雅集: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
台灣石頭出版社美術史書籍精選
朱新建幫我們梳理中國美術史
老照片:人類美術史上最早的繪畫
三晉名人——中國第一位美術史家
在這些名畫中,帶你了解中國美術史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史上的明珠
「史海尋貝——美術史論家李松的治學與收藏」 將於5月9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
外國美術史知識點梳理上
立足美術史 融通文史哲——金維諾的學術思想及其影響
中國近現代美術史開派巨匠:劉奎齡
東京國立博物館講述日本美術史上的「名作誕生」
大雅寶衚衕甲2號——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繞不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