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元御三套》學習心得——悟道傷寒論

《黃元御三套》學習心得——悟道傷寒論

黃帝內經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陰陽之道——上下左右。

上下左右——四象四維。

太陽在上,太陰在下

少陽在右,少陰在左。

剛柔太少,動止覺決

四象懸殊,未離陰陽

《四聖心源》——陰陽變化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位,寄旺於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時,則在六月之間。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

《四象草本卷》

《四象草本卷》載「肺旺春,脾旺夏,肝旺秋,腎旺冬。」

太陽人,肺大肝小,入上局。何也?春旺則氣入夏火。

太陰人,肝大肺小,入下局。何也?秋旺則氣入冬水。

少陽人,脾大腎小,入右局。何也?夏旺則氣源春木。

少陰人,腎大脾小,入左局。何也?冬旺則氣源秋金。

太者過,少者不及,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是故少陰少陽之人,看之對策,

太陽看天而不看地,太陰人看地而不看天,何也?

在天者不言於地,在地不言天,太過之故。

是故易經:「龍在田,利見大人」。

龍是太陽之性,屬天,

牛書太陰之性屬地。

天屬之物能入於地,陰陽和合之兆,

然地之物入於天,難上加難。

然地之物,動者昇陽,

昇陽非陽常有餘。

太陽人,肺大肝小,秉夏火之氣。

太陰人,肝大肺小,秉冬水之氣。

少陽人,脾大腎小,秉木氣之氣。

少陰人,腎大脾小,秉之秋金氣。

清宮御醫黃元御曰:

推其原始,總由祖氣而分。祖氣不同,

人與天地同氣,秉賦既異。

祖氣秉於先天,沖漠無形,其通塞從違,

顯而可見者,後天之氣也。

清宮御醫黃元御曰:

太陽之人,秉火氣也,

太陰之人,秉水氣也,

少陽之人,秉木氣也。

少陰之人,秉金氣也,

看完《黃元御三套》第一篇文章之後思想完全走出了古代陰陽五行觀念。

太陽,少陽之氣,木火之升

太陽,少陰之局,木火之升

太陰,少陰之氣,金水之降

太陰,少陽之局,金水之降

太陽,太陰之氣,陰陽之縱

少陰,少陽之局,陰陽之橫

推其源始,無非是陰陽,求其本,歸於道

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

太陽人,肺大肝小,入上局。何也?

肺旺春,春旺則氣入夏火,

是故太陽人秉夏火之氣。

上盛太過則下虛不足

故太陽雖上局陽盛,而陰常不足

太陰人,肝大肺小,入下局。何也?

肝旺秋,秋旺則氣入冬水,

是故太陰人秉冬水之氣。

下盛太過則上虛不足

故太陰雖下局陰盛,而陽非有餘

少陽人,脾大腎小,入右局。何也?

脾旺夏,夏旺則氣源春木,

是故少陽人秉春木之氣。

左局之病從右起清降。

故少陽人秉左木,而入右局

少陰人,腎大脾小,入左局。何也?

腎旺冬,冬旺則氣源秋金,

是故少陰人秉秋金之氣。

右局之病從左起溫升。

故少陰人秉右金,而入左局

所以少陰桂枝可以疏木,少陽石膏可以清金。

太陰麻黃可以治水,太陽竹葉可以治火。

中藏經曰:「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原文: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鄭註:黃元御曰陽勝則入腑)

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病起於五臟者,皆陰之屬也。(鄭註:黃元御曰陽勝則入臟)

其發也,或偏枯,或痿躄,或外寒而內熱,或外熱而內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於陰。

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

溫熱湯火,亦在其宜,慎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

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附錄:《黃元御三套》寒熱表裡病機

惡風

表虛,是以惡風。

病因風得,是以惡風。

惡風不欲去衣

陽郁不達,而生表寒,則惡風不欲去衣。

惡風寒

陽遏不達,則惡風寒。

生表寒

寒愈束而血欲泄,故外閉衛氣而生表寒。

寒邪傷營,則營血束閉其衛氣,故衛郁而生表寒,

陰乘陽位,而生表寒。

表有寒

背微惡寒,即前章表有寒也。

經氣鬱迫,半表之衛,欲發於外,營氣束之,不能透發,故閉藏而生表寒,

微惡寒

若微惡寒者,則不止脾陽之虛,而腎陽亦敗,

惡寒不甚

太陽病,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此發熱惡寒,肢節煩痛者,以太陽之外證未去,而相火旺干半表,故惡寒不甚,

惡寒

惡寒是衛氣亦虛也,

而外見惡寒者,表未解也。蓋陰氣外束,陽郁不達,則見惡寒。

設見惡寒,則陽敗而無生望,

衛虛則惡寒

陰鬱於外則惡寒

寒傷營血,營病而非衛病也,然營為寒束,則外閉衛陽,衛陽不宣,是以惡寒,

寒愈閉而營愈泄,則外束衛氣,閉藏而為寒。

無大熱

表解,故無大熱。

外無大熱

表得汗泄,故外無大熱。

而泄之不透,故外無大熱。

身無大熱

溫氣脫瀉,乙木郁陷,故脈象沈(沉)微而身無大熱。

肌表時有微熱

胃熱內燔,則肌表時有微熱。

發熱

發熱是營氣之虛,

甲木從相火化氣,相火郁升,是以發熱。

相火鬱蒸,是以發熱。

土濕木遏,郁生下熱,是以發熱。

此段見《傷寒·陽明》。濕盛於下,陽氣鬱格,故脈浮發熱。

陽郁於內則發熱

衛愈泄而愈閉,閉而不開,則營郁而發熱。

風愈泄而衛愈斂,則內遏營血,鬱蒸而為熱。

風愈泄而氣愈閉,故營郁而發熱。

風傷衛氣,衛病而非營病也,然衛被風斂,則內閉營陰,營氣不通,是以發熱,

發熱而不言寒

少陽之經,往來寒熱,此但云發熱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陽盛,而將傳於陽明者,

發熱而惡寒

木郁陽陷,故發熱而惡寒。

發熱惡寒,熱多寒少

前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形作傷寒,而其脈不弦緊而微弱者,以血藏於肝而內胎君火,實以陰質而抱陽氣,血虛脈弱,是無陽也。其惡寒雖少,不可不解,發熱既多,不可不清,但不可更以他葯發汗,

發熱身疼

汗出當風,閉其皮毛,汗液郁遏,流溢經隧,營衛壅滯,故發熱身疼。

日晡所劇

午後濕土當令,故日晡所劇。

寒往而熱

蓋寒傷營,則營束其衛而生表寒,及其營衰,則寒往而熱又來矣。

熱往而寒又來

風傷衛,則衛遏其營而生里熱,及其衛衰,則熱往而寒又來矣。

寒熱

濕盛而感風寒,郁其營衛,則病寒熱。

谷疸之病,濕盛而感風寒,郁其營衛,則病寒熱。

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經在二陽三陰之間,陰陽交爭,則見寒熱。

寒熱之往來

一往一來,勝負不已,此所以往來寒熱也。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陽明之里,復往來寒熱,火郁於少陽之表者,

營衛交爭,故往來寒熱。

蓋風寒雙感,營衛俱傷,寒傷營則營欲泄,風傷衛則衛欲閉,營欲泄而不能泄,則斂束衛氣而為寒,衛欲閉而不能閉,則遏閉營血而為熱。及其衛衰而營血外發,又束衛氣,營衰而衛氣內斂,又遏營血。此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營泄衛閉,彼此交爭,故寒熱往來,形狀如瘧也。

肝膽同氣,木氣上沖,膽木不得下行,經氣鬱迫,故往來寒熱。

以少陽之經,居半表半里之間,表陽里陰,迭為勝負,則見寒熱之往來。

先寒而後熱

瘧先寒而後熱者,夏傷於暑,腠理開發,因遇夏氣凄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

先寒後熱,緣陽為陰束,故閉藏而為寒,陽氣鼓發,故鬱蒸而為熱。

寒多而熱少

陽虛不能遽發,故寒多而熱少。

純寒而無熱

陽敗而不發,則純寒而無熱。

發潮熱

胃氣壅遏,故發潮熱。

陽明胃腑,為少陽經邪所郁,陽氣遏逼,故發潮熱。

熱而無寒

久而陽勝陰敗,但熱而無寒,則入陽明,

不惡寒,反惡熱

故防入少陰,不惡寒,反惡熱者,津傷而陽實故也,是已入陽明,

外有微熱

外有微熱者,加桂枝,此微惡寒,即外有微熱之互文。少陽以相火化氣,寒往則純是發熱,若但熱無寒,則發熱更劇,無發熱而兼惡寒者。微有惡寒,或外熱輕微,便是太陽外證未去,故與桂枝湯合用。傷寒而不用麻黃者,以其惡寒之微也。

外熱

水飲在內,郁格經陽,而生外熱。

外有熱而手足溫

下傷中氣,陽浮於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

除中, 外熱

傷寒脈遲,是陽虛之證,六七日間,陰氣愈旺,乃見其外熱,而反與黃芩湯,以徹其熱。脈遲為內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以寒涼敗其中氣,中氣除根,而居膈上。雖暫時能食,頃則上脫,必主死也。

生熱

痛而內閉不通,必郁而生熱,

內熱

夏月汗出,浴於冷水,水入汗孔,而行皮中。皮毛冷閉,郁遏陽火,不得外泄,故生內熱。

營血之陷者,以其腑陽盛而內熱也。

內必發熱

外見惡寒,則內必發熱,內熱痞郁,法應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里熱

半里之營,欲發於外,而衛氣遏之,不能透發,故鬱蒸而生里熱。

服桂枝湯後,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里熱則增,

風邪傷衛,則衛氣遏閉其營血,故營郁而生里熱。

因勞而復,則濁陰凝聚,清氣堙郁,里熱重生

陽乘陰位,而生里熱,

鬱熱

厥陰,風木之氣,風動血耗,木鬱熱發。

更發熱

郁冒病解,嘔止能食,七八日後,更發熱者,此產後陽虛,飲食不消,宿谷壅阻,陽格於外而發熱也。

身有微熱,而見厥逆

里陽虛敗,加以身有微熱,而見厥逆者,陰盛於內而微陽外格,故為難治,

里陽虛敗,加以身有微熱而厥逆者,則孤陰內盛而微陽外格,故為難治。

身熱而心煩

大下敗其中氣,濁陰上逆。瘀生腐敗,阻格君火,不得下秘,故身熱而心煩。

身熱而渴

暑傷肺氣,津液枯燥,是以身熱而渴。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內熱。

身熱而腹滿

瘀熱在里,則身熱而腹滿,

身有熱而少腹滿

身有熱而少腹滿,多是木郁陽陷,疏泄不行,應當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是有血瘀,當下。然滿而未硬,下不必急。

手足煩熱

手之三陽,足之三陰,陷而不升,故手足煩熱。手之三陽不升,則陽中之陽,陷於陰中,足之三陰不升,則陰中之陽,陷於陰中,故手足煩熱。此以中氣虛敗,風木下陷,而相火上逆也。

足下常熱而身反惡寒

日晡土旺之時,濕盛熱發而木郁陽陷,故足下常熱而身反惡寒。

手足溫

手足溫者,陽明之病。四肢秉氣於胃,胃陽盛旺,則手足溫

手少陽自手走頭,足少陽自頭走足,故亦有手足溫證。

熱多欲飲水

熱多欲飲水者,濕盛而陽隔也,

熱盛而汗出

厥陰陰極陽生,內胎火氣,故熱盛而汗出。

暑熱而感風寒,其名曰暍。

《黃元御三套》,六經陰陽大要

經氣鬱

人之經氣,不郁則不盛,郁則陽盛而生熱,陰盛而生寒。

七傳

臟氣相傳,五日始周,則猶可治。七日經氣已周,而兩臟再傷,故不可治,《難經》所謂七傳者死也。「五十三難」: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七日肺肝再傷,故死也。

脊背肢節,皆陽位

遠則客於肢節,近則浮於脊背,脊背肢節,皆陽位也。

三陽合病

六十五章:脈浮而緊,為太陽證,咽燥口乾,為少陽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是三陽合病也。

太陽、陽明結胸,必兼少陽之邪

太陽、陽明結胸,必兼少陽之邪,緣膽胃兩經郁迫不降。而胸脅硬滿,是為結胸之根,下之太早,里陰上逆,表陽內陷,則成結胸。而少陽脈循脅肋,故有脅下硬滿之證也。

內有四逆證,外有桂枝證

雖內有四逆證,外有桂枝證,而熱在胸膈,二方俱不能受,

陰毒, 面目青, 身與咽喉皆痛

陰毒之病,厥陰乙木之邪也。肝竅於目而色青,故面目青。足太陰之脈,上膈而挾咽,脾肝鬱迫,風木衝擊,故身與咽喉皆痛。

陽毒,面赤喉痛,而吐膿血

陽毒之病,少陽甲木之邪也。相火上逆,陽明鬱蒸,而生上熱。其經自面下項,循喉嚨而入缺盆,故面赤喉痛,而吐膿血。

亡陽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

亡陰

陰虛之人,汗則亡陰。

溫病三陽病

陰陽盛衰

太陽一經,三陽三陰之綱領也,陽盛則外傳三陽之經,陰盛則內傳三陰之臟。陽盛者,三陽當令,經熱外發,則臟陰退避,而內寒不生,陰盛者,三陰司權,臟寒內動,則經陽敗沒,而外熱不作。陽盛則善長,故紅腫而外發,陰盛則善藏,故黑塌而內陷。

三陽傳胃

傷寒中風,病於秋冬之際,原無內熱。表邪不解,陽盛則傳陽明之腑,陰盛則傳太陰之臟。陰陽平和,則不入臟腑,始終在經,六日經盡,則汗解矣。溫病內熱素積,斷無但在經絡,不傳胃腑之理。緣其經熱郁隆,外泄無路,而胃腑積熱,自當感應而發。但胃熱大作,必在三日之後,經熱不解,而後腑熱鬱勃,此自然之層次。病由外感,是以表熱先發也。

胃陽素旺

溫病三陽經病,營鬱熱盛,勢必內傳胃腑。而胃陽素旺,燥熱感發,經腑同氣,表裡俱病。腑熱內遏,而臟陰消爍,過經不解,則臟腑鬱蒸,而人死矣。

陽旺之人,三陽傳胃

溫疫三陽經病,營鬱熱盛,陽旺之人,則傳胃腑。或自太陽,或自陽明,或自少陽,內傳之來路不一,視其腑熱郁發之早晚也。

衛統於肺而實化於陽明,衛旺營虛,皮毛斂澀,腑熱燔蒸而表無泄路,營郁莫達,此疹病所由死也,若腑陽非盛,營熱不能內傳,經盡之後,自然外發。斑點一生,營郁解矣。

脾陰虛而胃陽旺

溫疫所最忌者,營熱不能外泄。其不外泄之由,全以衛盛而營衰,脾陰虛而胃陽旺也。若脾陰不衰,胃陽雖旺,六經既遍,邪欲內傳,而臟氣桿格,熱無內陷之隙,則蒸泄皮毛,發為斑點,而病解焉。溫疫之斑發而不死者,臟陰充足,外御經邪而熱不內陷也。若一入胃腑,腑陽日盛,則臟陰日枯,不得不用瀉法。緩則瀉於經盡之後,急則瀉於經盡之前。腑熱一清,則經熱外達,而紅斑發矣。

陽亢而陰亡

蓋胃土燥熱,必爍臟陰。其肺脾津液,肝腎精血,久為相火煎熬,益以燥熱燔蒸,臟陰枯竭,則人死矣。是宜滋其臟陰,瀉其腑熱,勿令陽亢而陰亡矣。

溫病三陰病

三陰入臟

岐伯溫病治法,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瀉而已。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溫病內熱蓄積,交春夏而受感傷,內熱郁隆,原無但傳經絡不傳臟腑之理。第傳臟傳腑,必在三日之外。其未滿三日,則但在經絡,故曰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在經,是以可汗。若三日之外,則必入於臟,既入於臟,則無不入於腑矣,故曰五臟六腑皆受病。

三陰治法

傷寒三陰之病,皆三陰臟證而非經證。經證者,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但在三陰之經,不入三陰之臟。

麻黃湯證

法以太陽為主,不論何日,總是麻黃湯證,不必另立三陰之門也。

紫蘇湯證

仲景三陰諸法,原為三陰臟病而設。寒疫亦然,其但在三陰之經,總是紫蘇湯證,以其離經而入臟,不得不另立專法也。

其經而不傳臟者

其傳經而不傳臟者,六日經盡,自能汗解。緣里陽不虛,衛無內陷之由

正復邪衰,自然外發。

過期纏綿不得汗解者

凡過期纏綿不得汗解者,皆陰盛而入臟也。

熱汗出而不解

陽盛入腑,則潮熱汗出而不解,

厥冷無汗而不解

陰盛入臟,則厥冷無汗而不解。

太陰厥陰之病,悉因少陰之水旺

寒疫之感,受在太陽少陰兩經。寒水之氣旺,感於太陽之經,則傳於少陰之臟。少陰主水,五臟之陰,莫盛於少陰,太陰厥陰之病,悉因少陰之水旺,瀉癸水而益丁火,三陰之通法也。

救之於履霜之前,則為良工,挽之于堅冰之後,是為下士也。

痘家日傳一經,六日而至厥陰,陽平而不入於腑,陰平而不入於臟,經盡衛發,此勿葯而有喜者。補瀉之法,俱不可用,但鬚髮表而已。陽盛則離經而入腑,陰盛則離經而入臟,入腑者有吉而無凶,入臟者少生而多死。此與傷寒、寒疫之證一也,而痘家之三陰,更為危險。以其表寒閉束,甚於大人,衛氣難發而易陷,死者十九也。

凡病腑熱則宜寒瀉,臟寒則宜溫補,此定法也,而痘家一證,則但有溫補之法,而無寒瀉之條。蓋傷寒攻下,皆在表解之後,痘家未有表解之時,是無可攻下之日也。若陰盛入臟,而溫補及時,十猶救五,若溫補後期,則九死一生,若稍用寒涼,則百不一生矣。

臨痘證者,貴於在經而先覺,不貴於入臟而後喻。救之於履霜之前,則為良工,挽之于堅冰之後,是為下士也。

太陽病

太陽經病

太陽以寒水主令,統領六經。膀胱者,太陽之腑,太陽者,膀胱之經。六經之次,三陰在里,三陽在表。大陽主皮毛之分,次則陽明,次則少陽,次則太陰、少陰、厥陰,總以太陽為主。

太陽經病,有傷衛傷營

陽盛於外,在外之陽,謂之衛氣,衛者,衛外而為固也。衛氣之內,則為營血,營者,營運而不息也。營司於肝,為衛之根,衛司於肺,為營之葉。營衛二氣,化於中宮。飲食入胃,游溢精氣,傳輸經絡,精專者行於脈中,命曰營氣,剽悍者行於脈外,命曰衛氣。營衛分司於金木,而皆統於太陽,故太陽經病,有傷衛傷營之不同。

衛氣為陽,營血為陰,然血升而化神魂,是陰含陽也,故肝血溫暖而升散,氣降而化精魄,是陽含陰也,故肺氣清涼而降斂。人之汗孔,冬闔而夏開者,以肝心主營,木火旺於春夏,則營血溫散而竅開,肺腎主衛,金水旺於秋冬,則衛氣清斂而竅闔。寒去溫來,而木火不得發泄,衛氣斂閉,而孔竅常闔。襲之以風,氣欲斂而不能斂,故傷在衛氣。熱退涼生,而金水不得斂藏,營血發散,而孔竅常開。侵之以寒,血欲散而不能散,故傷在營血。風傷衛者,因於氣涼而竅閉也,寒傷營者,因於天溫而竅開也,

四時八風

春夏而竅開,則病寒而不病風,秋冬而竅闔,則病風而不病寒,故秋冬寒盛而非不中風,春夏風多而亦有傷寒。《靈樞·歲露》: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因其開也,其入深,其病人也卒以暴,因其閉也,其入淺,其病人也徐以遲。開則傷營,閉則傷衛,以營深而衛淺也。

陽虛之人,陰虛之人

人之本氣,不郁則不盛,郁則陽虛之人臟陰內盛而為寒,陰虛之人經陽外盛而為熱,是傳腑傳臟之由來也。而其入腑入臟,必先施於皮毛,故六經之病,總起於太陽一經,以其在外而先傷也。邪在營衛,失於解散,則或入於腑,或入於臟,視其人之里氣為分途。陽衰則入太陰而為寒,陰衰則入陽明而為熱,無異路也。貴於營衛方病,初治不差,則後日諸變,無自生矣。衛行脈外而內交於營,營行脈中而外交於衛,營衛調和,是謂平人。

人之本氣不偏

營衛外發則病解,營衛內陷則病進,陷而敗沒則死也。傷寒中風之死證,皆營衛之陷敗也。

衛氣之外發,賴乎經中之陽盛,營血之外發,賴乎臟中之陰盛。陽統於陽明,陰統於太陰。

陽明之經氣旺,則衛氣外發而汗出。人之本氣不偏,太陰之經氣旺,則營氣外發而汗出。

需要加四象醫學群的微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象醫學 的精彩文章:

TAG:四象醫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靜之兄 學書悟道
學修《心印妙經》,明悟道家煉真之法
悟道說「道」
聞香悟道,學習制香
讀史悟道:《羅馬帝國的隕落》
芳菲四月游天目,禪修悟道養身心
《道德經》八大名言,感悟道家智慧!
從《道德經》里悟道
武當道醫祝玄沖:悟道內經|《素問》書名真意第一
讀《淮南子》精華六句,感悟道化人生
素人悟道 心象花
讀《周易》悟道理:簡單生活才是王道
《文化前沿·五》初選:悟道
古代神話:曹國舅偏袒二國舅,特赦後山中悟道
難得一見陰沉木紅椿雕刻件《悟道》,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高清晰組圖
每周美物推薦之《一念之間得悟道》鑲金翡翠牌
汪學群:從龍場悟道至天泉證道
中國古代十句修養名言!感悟道德人生!
悟道有四重境界,初為聞道,次為知道,再為見道,終為得道
雪庭禪師聞鍾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