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夏至節氣,學學中醫養生小常識

夏至節氣,學學中醫養生小常識

作者簡介

孫唯珺(1984.11.06- ),女,主管護師,本科,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帶教老師,從事骨傷科臨床護理及教學工作。

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節氣,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一學關於夏至節氣的中醫養生小常識吧!

生活起居

夏至時節,晝長夜短,天氣炎熱,夜間睡眠多有不足,因此,每天應安排短時間的午睡,以促進體力和精力的恢復。午睡時間一般以1小時為宜。不宜坐著打盹,這樣容易導致腦部供血不足,會出現頭昏腦漲等癥狀,也不宜伏案午睡,以免眼球受壓,易致眼疾。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睡眠時不宜用扇類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

夏至時節,天氣熱,盡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在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時,要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晒,同時採取防晒措施:穿淺色或素色的服裝,帶遮陽帽、草帽或打遮陽傘;多喝水,特別是鹽開水,隨身攜帶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風油精等。此外,每日用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防暑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利於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為溫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黃汗等多種疾病。

飲食調護

冬吃蘿蔔,夏吃薑

俗話說:「飯不香,吃生薑」、「冬吃蘿蔔,夏吃薑」、「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薑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的精闢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薑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於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另有「男子不可百日無姜」的說法。夏季萬物生長,陽極陰生,心旺腎衰,因此,適量進補生薑對男子性功能的保護和提升還是很有好處的。

飲食宜清補,勿過咸過甜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提倡勿過咸、過甜,宜多食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以預防「中暑」「上火」等。

注意飲水衛生,少食生冷食物

夏至時節正逢江淮一帶的「梅雨」季,容易使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服,一些蚊蟲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盡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情志調養

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因此精神調養很關鍵。夏對應心,心臟對應喜悅,尤其在夏至這個夏陽極致的節氣,應保持神清氣和,心胸平靜,如大自然生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應對外界的事物要產生一定的興趣,還應培養樂觀的性格,這樣有利於氣機的通泄。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其實就是夏天調整情緒的一個辦法。也就是說,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應當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意念中如能想像著心中存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在此期間,應注意保持積極心態,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鬱。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剋制關係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夏季陽氣盛於外,是治療冬病的最佳時節。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艾灸、針刺、藥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藥物或非藥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三伏貼適應症

呼吸系統疾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體虛感冒咳嗽。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炎、潰瘍病、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腹瀉。

婦產科疾病:痛經、產後頭痛。

四肢寒涼怕冷、免疫力低下。

骨關節疾病: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肩腰腿痛。

三伏貼用藥時間

傳統穴位貼敷時間為農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貼敷3次。如果出現閏伏(20天),可間隔10天加貼1次。一般以成人4~6小時,兒童1~4小時為宜。目前,在三伏期間的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貼敷,但每次應間隔7~10天。一般3次(如有閏伏則4次)為一個療程,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治療3年為佳。3年後可以繼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三伏貼注意事項

貼敷期間的飲食宜清淡,應慎食海鮮、牛羊肉及辣椒、蒜、蔥、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膩之品。

應慎食冷飲和冰凍食品,宜少喝酒、少抽煙。

要保持貼敷局部清潔。去掉藥物後宜洗溫水澡,不宜洗冷水澡。對於貼敷處皮膚及殘留藥膏等,只可用溫水洗滌,不可用肥皂、浴液等搓洗。

貼敷期間宜穿乾淨、柔軟、寬鬆、透氣衣衫。貼葯期間最好不要使用空調,避免皮膚遇涼後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

貼葯後不要過分活動,以免大量出汗或藥物移動脫落。

穴位貼敷只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正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不要盲目減葯、停葯。

皮膚有破損、對貼敷有過敏者不能進行貼敷。貼敷後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塗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市護理學會 的精彩文章:

深靜脈血栓,不可忽視的隱患

TAG:上海市護理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向孔子學習中醫養生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小常識
中醫養生:拚命工作絕對不是為了老年拿錢買命,要學會健康生活,科學養生
李嘉誠的中醫養生|跟著名人學養生
中醫養生堂
中醫養生:一個健康的肝臟是通過科學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造就的
國學文化-中醫養生和保健
中醫養生長壽三大法寶養精,養氣,養神
春季萬物生髮,注意身體健康,中醫養生小常識
端午節與中醫養生
夏天防血熱,中醫養生有技巧
中醫養生-最常應用的足療法,健康長壽的養生之道
中醫養生重在養「氣」!
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漫畫——夏季養生
癌症的預防及預後,西方醫學和中醫養生學的思路,有哪些不同?
中醫養生食療大全,不可不學,學會可自我對症調養!
中醫養生:生精補腎,常用壯陽藥酒
中醫養生:一個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成就我們的長壽體質
道醫養生,道家秋冬季節養生的十大智慧,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