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展覽展示行業,你必須了解的「新常態」

展覽展示行業,你必須了解的「新常態」

我曾有幸參觀過一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說實話,參觀體驗並不好。

烏央烏央的參觀人群就跟門票不要錢似的,嘈雜的聲音遮蓋掉導遊的講解就跟進了菜市場似的,隨人潮參觀瀏覽就跟坐地鐵排隊進站似的。在這種狀態之下,不要說享受歷史人文熏陶,就連基本的靠近展覽物品(如銅車馬)仔細欣賞都無法做到,想要拍照留作紀念,滿屏都是陌生的人臉。

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的上線,大概不能從根本上分流參觀人群,改善遊覽體驗,但也為很多不能到現場的人提供了一個非常不錯的參觀瀏覽途徑。所謂「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在家就能體會到秦始皇兵馬俑作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壯闊和神秘。而採用了矩陣全景技術製作的超高精度圖片,更是為目前廣泛應用的投影機、拼接牆等大屏顯示及創意應用提供了最好的素材——竊以為,等到下次的某次展會,一定會被企業拿來作為內容展示,並成為吸睛的亮點。

當然,「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將秦始皇兵馬俑以高精度數字形式呈現的做法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固然稱得上驚艷,但對於見慣了「大場面」的專業AV行業人士來說,這大概只能算「小兒科」了,最基本的圖像內容只能算是內容創意展示的雛形和初級階段。

實際上,早在2012年7月,在香港就舉辦了大型秦兵馬俑展覽——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展覽藉助32台投影機以無縫拼接融合,在22米長的浮幕上作IMAX高清投影播放,再現項羽火燒俑坑及兵馬俑被發現出土的經過。通過把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坑的影像投影在巨型環回懸浮幕上,令觀眾恍如空中飛翔,飛越秦嶺、驪山和秦始皇陵,重塑秦國完整的歷史進程。

這已經遠遠走在了「200億像素」的前面。可以說,專業AV在展覽展示行業多年耕耘,已經表現出非常高超且成熟的創意技巧和技術支撐,套用新聞聯播里的一個高頻詞,展覽展示應用已經進入了「新常態」階段,具體我們大致可以從保護、還原、互動、科技等幾個關鍵詞著手來看。

文物保護,AV在行動

幾千年的人類歷史長河,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它們同樣也在時間的侵蝕中,不斷退化甚至消失。

以敦煌莫高窟為例,在自然因素作用和人為的破壞之下,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畫正遭受著各種「病痛」,加上現在旅遊業的興盛,每天巨大的客流量導致窟內二氧化碳增高、溫度濕度上升,給原本脆弱的彩塑和壁畫造成進一步破壞。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存在於敦煌,雲岡石窟、西斯廷教堂、金字塔等全世界範圍內的歷史遺珍都遭遇著同樣的困境。

據悉,敦煌220窟建於唐貞觀16年(公元642年),是初唐時期佛教藝術的代表作。出於文物保護考慮,在敦煌原址,這一洞窟很少對公眾開放。數字展示中心選址在莫高窟保護區域15公里外,包括遊客接待大廳、數字多媒體陳列區、數字影院、球幕影院等。技術人員把220窟內激光掃描數據及7,000多張實景拍攝的高清照片,以虛擬實境技術作後期加工,製成2D和3D動畫,讓觀眾於360°環回投影環境內,以1:1比例觀賞窟內佛龕、壁畫等藝術珍品。

索尼4k投影助力敦煌莫高窟遺址保護利用工程

與此同時,數字中心還對莫高窟進行VR虛擬漫遊——把洞窟在一個或者多個視點上全景式360°漫遊拍攝,全方位記錄洞窟所有信息,包括天花和地面,將虛擬漫遊技術及三維測量重建技術結合進來,實現了洞窟的逼真再現。

這也是莫高窟積極推進文物數字化的一個成果。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於對各個洞窟進行數字化記錄保存。微軟亞洲研究院專門為莫高窟拍攝定製的十億級像素「飛天號」數字相機,通過自動拼接功能和焦點合成技術,僅用一幅照片就可拍攝一個完整的中型佛龕,實現高精度的色彩逼真的數字壁畫採集、存儲及處理。

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數字化和AV技術為保護文物並將其發揚光大提供了解決之道。通過數字化掃描、記錄,再用投影、聲光等AV技術還原的方式解決文物保育的難題,正在得到廣泛的應用。

甚至可以說,敦煌的數字化工程,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文物本身的保護,它將整個環境和自然都考慮在內,通過數字化技術達到對莫高窟的保護與利用,解決保護和利用的矛盾。多年後,也許物質的莫高窟已在歲月的風沙中日漸磨損,而數字的莫高窟卻將以生動的形態延緩這些珍貴遺迹消逝的腳步,讓這些精美絕倫的壁畫以數字化的形態永葆青春。

還原歷史,讓文物「活」起來

講到還原,很多人可能首先就會想到圓明園。作為中國園林的瑰寶,圓明園在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痛和恥辱,能將圓明園的場景還原就成了無數人心中的夢想。實體還原就先甭想了,以數字的方式,尤其是虛擬現實的方式進行還原是可行的,可以讓大家飽覽中華第一園林的風采。

目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圓明園景區的數字化復原工作,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據悉,為了實現數字圓明園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清華大學團隊和圓明園管理處共同承擔了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現輝煌——數字圓明園研究及文化旅遊應用示範」項目。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註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的確如此,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一些歷史人文遺產往往都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古建築也逐漸陳舊腐蝕,甚至已經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如果重建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以虛擬現實技術再現昔日本色,既能夠完整表現古迹的真實面目,是復原古迹的前期首選,又可以節約成本,節省時間。文物古迹的數字復原,不僅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有效的數字存檔,而且使城市形象、旅遊資源宣傳信息量擴大,顯示不再單一,滿足了多方面的需求。

目前,虛擬現實技術用於展覽展示,用於古建築方面的製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故宮博物院大型虛擬現實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宮殿》、聊城古城的數字復原、清華大學國家光碟工程研究中心所作布達拉宮、莫高窟VR虛擬漫遊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成果。

以2016年年初開始運行的「數字故宮」為例,對於那些宮殿建築中小巧雅緻的室內空間,年代久遠難以展出的文物珍品,通過「數字之門」拉近與公眾的距離,讓大家走進「數字建築」,與近600年古老而神秘的故宮親密交互,讓觀眾在數字世界裡與故宮親密互動。

由於珍貴書畫藏品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一些珍品能夠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機會十分有限。正如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所說,按規定,一些極其珍貴的古書畫面世一次就得「藏入深閨」三年不得見人。而數字長卷的的推出,正可彌補這一缺憾:高清的文物影像、專業的學術資料、豐富的媒體內容和創新的交互設計,讓觀眾隨時隨地可以欣賞、探究種種精妙之處。

還原之外,生動、讓文物「活」起來,也是數字化在展覽展示應用中所極力追求的。這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館展示的「活」的《清明上河圖》。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當年中國館的一大亮點。該展項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藍本製作,高6.3米、長130餘米,約是原圖的30倍,以12台電影級別的投影機同時工作,投射的整個活動畫面以4分鐘為一個周期,展現城市的晝夜風景,其中白天出現人物691名,夜晚出現人物377名。

上海中華藝術宮展示的動態《清明上河圖》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具備很多新亮點:在原作中,有一艘大船正要穿越虹橋的拱洞,船夫一臉嚴肅、行人探頭張望,但船究竟過橋了沒有?新作給出答案:船夫們有的用竹竿撐岸,有的用長竿鉤住橋樑借力,有的用麻繩挽住船幫,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終於,在一番緊張的忙碌後,大船晃晃悠悠地通過了虹橋。至於夜晚的城市是怎樣的風景,動態的《清明上河圖》也進行了大膽想像。

交互、沉浸式體驗

長江首部漂移式多維體驗劇《知音號》

2016年信息化視聽行業年度十大熱詞之一——《知音號》項目也是將「活」演繹到了極致。今年的4月26日,《知音號》全球盛大公演,以上世紀初大漢口的商業文化為故事背景,從五福旅遊碼頭露天部分拉開序幕,隨後邀請觀眾登上大型輪船,分層移步觀看觸及心靈的武漢故事。

三層各具特色的船體空間,燈火通明的主甲板餐廳,浮沉晃動的近百間客房——其中二層艙室內住著充滿故事色彩的舊時人物。遊客可以隨意進入房間,尋找及感受昔日重來的流動風景——千年古城,容納多少悲歡離合,船在漂,人在漂,故事在漂……時過境遷,物換星移,知音號划過歲月的長河,船上的每個角落都發生過、發生著或即將發生不可預知的故事,而觀眾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在動態《清明上河圖》130餘米幕廊前,觀眾在不同的地點還可以感受到流水聲、吆喝聲、牛馬叫聲狗吠聲駝鈴聲、孩童的打鬧聲……彷彿置身於900年前北宋熱鬧的集市裡,成為其中一員。

在「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永恆國度」不少展區也添加了與觀眾的互動元素,在「發現地下王國」中觀眾可見到自己與兵馬俑一同出現在熒幕上,並與它們進行交流,而「兵俑工房」中,觀眾可以手觸屏幕為兵俑重新上色。

在展覽展示應用中目前還流行起一種互動牆的解決方案,操作屏幕上的動物、花草等元素,通過上色、簽名等編輯,可以「躍然」顯示到前方大屏幕上。成為吸引觀眾,與觀眾互動的重要體驗元素,應用場景廣泛。

有時候,參觀博物館看到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遠遠的在玻璃裡面陳列,外側還有欄杆阻隔,觀眾始終有一種「霧裡看花、意猶未盡」的感覺,無法真正做到和文物零距離接觸。二維碼+3D立體交互展示就可以彌補這個不足。這也是比較簡單基本的交互形式。

鬼斧神工,科技的力量

近來,隨著數字技術和運用方式的進一步發展成熟,多媒體展示技術已經在博物館陳列展覽中不斷滲透,採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和自動控制手段,把幻影成像、實時人景合成、虛擬、激光、三維動態成像乃至 VR、AR、全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結合傳統的展示內容,合成腳本,產生全新的展示效果,增加了展示的可看性和參與性。同時,網路的普及和技術實現的定製化、個性話也極大程度上拓寬展覽展示的外延。實體展示網路化、遠程化的同時,完全虛擬的展示主題也在相繼出現。

例如,隸屬於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的加拿大虛擬博物館,是加拿大的一個擁有500個虛擬展品的在線博物館,用戶可以在網上探索有關於加拿大的歷史、文化、科學和藝術方面的知識。館內有虛擬展覽、教育資源和90萬幅圖像,都是英、法雙語,館內展出的內容由加拿大各大博物館共同提供,由加拿大歷史博物館管理。

這一思路,似乎給了展覽展示更大的發展想像空間。

有數據統計,「虛擬景區」在中國的日平均搜索量是12,200次,這無疑可以為展示實體帶來更多的來自互聯網的遊客。

數字化文物意義深遠,為文物保護工作以及文物展出方式開闢了新途徑。如今谷歌也在對全球的博物館進行高清掃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那些曾經岌岌可危的文物都將實現全面數字化保存。這不僅能夠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同時也為文物真實再現提供了基礎。

而在文物再現方面,先進的AV技術將大顯身手,其優勢包括:首先,只要有足夠的素材,利用投影、融合、圖像處理、虛擬現實等技術就可以實現實景重現;其次,運用數字技術可以融入更多的創意元素,例如,通過動畫、音效,演繹故事場景,活化歷史;文物的展示將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拉近與人們的距離,我們不必千里迢迢奔赴到景點,即可身臨其境般欣賞歷史、人文、自然之美。

總結

「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將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高品質創意服務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這為以展覽展示為代表的文化娛樂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據統計,我國有博物館超過5,000家,每年舉辦 2萬餘展覽,年接待觀眾人次超過6億。這無疑是一項具有強大吸金能力的產業。

無論怎樣,人們對於展覽展示項目的參觀這一核心需求並不會發生根本改變,技術可以改變的是參觀方式和信息的表達、溝通、傳遞方式,也改變了展覽展示的經營、管理方式。以技術手段為基礎,以數字化、信息化為主導的展覽展示應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體現出我們所探討的保護、還原、交互等特性,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馬獅視聽傳媒 的精彩文章:

如拳王泰森般的投影機是啥樣的?
InfoComm 2017,頭條在這裡!

TAG:依馬獅視聽傳媒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國高性能纖維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展望簡介
茶行業兩種常見的行為和心態,不知你有過沒?
分水嶺,我們如何看待新常態下的互聯網行業
激光雷達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固態化技術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零售行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也是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行業
人工智慧發展下,會出現哪些新的行業?
遊戲行業是「跪著發展」的行業?
並非危言聳聽,滯銷或將成為我國水果行業新常態!
環境的改變、政策的變化促使母嬰行業洗牌非常迅猛,未來母嬰行業的發展將何去何從!
如新:新直銷的破局者,重塑行業發展模式
最新行業動態
「鏈接」「賦能」探索行業供應鏈,定義行業新生態
人工智慧推動物聯網發展,必將引爆哪些行業?
無人機行業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
行業動態:工業互聯網發展已實現全球同步
出行時候你會選擇滴滴還是計程車?網友回復揭開行業現狀,很現實
我國安防行業發展現狀與態勢分析
時尚行業發展趨勢
星展銀行揭示:銀行業新形態時代已到來
行業新人面對汪洋信息,如何快速了解一個行業?以新零售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