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Cell》里程碑成果:突破技術限制建立腸道-大腦分子機制

《Cell》里程碑成果:突破技術限制建立腸道-大腦分子機制

腸道細胞需要告訴大腦腸道中有啥東西,但是由於技術的限制,科學家們對這種腸道-大腦之間溝通的分子機制的了解並不多。最近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小鼠腸組織和組織切片中的一類關鍵的腸道感覺細胞,從而發現了是哪一些分子信號能激活所謂的嗜鉻細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以及這些細胞如何信號傳導給中樞神經系統。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6月22日在線版Cell雜誌上。

來自愛爾蘭科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John Cryan(未參與該項研究)認為,「這真是一項一流的研究成果。它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而且利用了先進的工具找到了答案。」Cryan這裡提到的關鍵問題是指:腸嗜鉻細胞的功能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這些細胞非常重要,但是卻沒有好的工具能研究它們。它們真的是一些黑匣子。」

腸嗜鉻細胞(Enterochromaffin Cell,EC)是一種腸上皮內分泌細胞,它們非常罕見,只佔不到腸上皮細胞的百分之一,但是卻負責生產90%的人體血清素,是腸道中血清素的主要來源。由此科學家們已經提出將這些細胞作為化學感測器,檢測腸腔中的分子,並作為應答,分析分泌5-羥色胺引發神經元調控的腸道蠕動,收縮和疼痛。然而具體是腸道中的哪些分子,以及血清素如何對神經元發揮作用的呢,這還是一個謎。

文章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科學家David Julius說:「問題在於,血清素是否能傳遞出,與遠距離上的神經元相互作用,還是這也是一個神經元和腸嗜鉻細胞之間點對點的連接,」之前有個這樣突觸連接的先例,2015年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和神經系統之間存在一個細胞與細胞間連接。這項研究支持了原有觀點,即可能真的有腸道感覺生物學。當食物接觸腸壁時,大腦會實時地知道什麼正在腸道中。腸道和大腦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David Julius)

Cryan說,由於腸嗜鉻細胞很稀少,「它們在體內很難發揮作用」,因此,Julius等人採用的是一種近期研發出來的體外技術,在培養基中分析腸道組織複雜性。

研究人員分析了小鼠的腸組織,檢查了腸嗜鉻細胞電生理學,蛋白質表達,血清素分泌等。他們發現這些細胞可以表達電壓門控離子通道,而且也是電可激活的,這就是感覺細胞的標誌。

之後研究人員在30個可能腸腔化合物的篩選中,發現了幾種可以引發enterochromaffin激活的化合物:異硫氰酸烯丙酯(在芥末等芥菜植物中發現的刺激物),異戊酸(由腸道微生物產生的一種脂肪酸)以及兒茶酚胺多巴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而且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嗜鉻細胞能表達這些化合物的相關受體,促進5-羥色胺釋放的化合物誘導激活。

接下來,他們利用帶有熒游標記的腸嗜鉻細胞的小鼠腸組織樣品,分析了嗜鉻細胞與神經元的關係。研究人員發現,時常表達血清素受體的支配神經元,似乎能與腸嗜鉻細胞相互聯繫,並且腸嗜鉻細胞也能表達突觸前蛋白,而一般來說是相鄰神經元表達突觸前蛋白。

這些結果均指出這些細胞能相互交流溝通,同時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去甲腎上腺素或異戊酸刺激腸上皮,會引發這些支配細胞的激活。

杜克大學胃腸病學家Rodger Liddle認為,腸嗜鉻細胞能與神經元形成突觸的這一發現「表明了其與大腦存在直接關聯」,Liddle就是之前那篇發現腸道和大腦之間存在直接聯繫的JCI文章的作者。

Liddle解釋說,這種傳輸關聯是在「幾毫秒而不是幾分鐘」內完成的,腸道-大腦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止出現令人不快的物質,這個過程中快速應答就很關鍵。「如果你攝入了毒素或有害物質,那麼這些細胞就能作為化學感測器,做出應答,發出信號,誘發嘔吐或腹瀉」。

這項里程碑研究填補了一些空白,發現了關鍵的分子和機制,但未來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探索,分析大腦,腸道,以及這一希望出現問題後的作用機制。

原文標題

Enterochromaffin cells are gut chemosensors that couple to sensory neural pathway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腸菌博士 的精彩文章:

好的腸道細菌為維持身體健康所做的九件事
為什麼男孩更容易患自閉症?
控血糖,選白麵包還是全谷麵包?測測腸道菌群就知道
運動,讓你的腸道更健康哦
你是說,腸道健康也少不了維生素D?

TAG:腸菌博士 |

您可能感興趣

Nat Microbiol:揭示一種新型人類腸道病毒的進化機制
PLoS Pathog:控制HIV潛伏的機制在血液和腸道中存在差異
Blood:腸道菌群產生的吲哚可通過IFN1限制移植物抗宿主病
速覽 | 腸道病毒crAssphage解鎖旅行打卡新技能
Robert Langer等最新Sci Transl Med:用於胃腸道治療的智能溫敏設備
Science重磅成果:高膳食纖維可改善糖尿病,腸道細菌「又立功」了!
Nature:新研究揭示腸道的免疫調節機制
腸道菌群竟可致癌!《Science》&《Cell》子刊兩篇重磅揭示結腸癌與腸道菌群的關係!
實錘!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Nature:腸道菌群或能控制機體的運動方式!
邱菊研究組發現DR3信號通路通過調控ILC3從而調節腸道炎症的新機制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腸道共生菌調控胰島beta細胞胰島素的分泌 促進血糖平衡的分子機制
厲害了上海交大!成果榮登《Science》!膳食纖維可助腸道菌群治療糖尿病
《Science》子刊:腸道免疫細胞有個「低電量模式」
《Science》重磅發現:腸道中阻止肥胖的「減重」菌
告別腸鏡:MIT研製高科技藥丸 吞服後可檢測腸道出血
讓醫生輕易讀懂CT或MRI影像的新技術應用:胃腸道篇
Science雜誌發表上海研究稱,高纖維飲食調控腸道菌群有助於改善血糖
Nature Microbiology:腸道損傷是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肝臟T輔助細胞免疫應答的基礎
Science:建造有益腸道微生物的諾亞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