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色入五臟,安然度苦夏

五色入五臟,安然度苦夏

要想理解「五色入五臟」,首先要認識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根據五行(木、火、土、金、水)學說,把自然界眾多的事物屬性與人體聯繫起來。

中醫認為,人和自然是一個有機複雜的整體,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其實跟西醫要保持身體、心理雙重健康是一個道理。

這樣的理念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五色入五臟」,就是將五行學說和自然界五色的食物聯繫起來。在中醫看來,自然界的食物五顏六色,為人類提供了最初的食物來源,人體的五大臟器與之有著密切的關聯。

有資料指出,五色指的是青赤黃白黑紅、黑、白、黃、青,分別對應心、腎、肺、脾、肝五個臟器。

一般來說,五色相對應的食物是這樣的:

紅色:牛羊肉、胡蘿蔔等;

黑色:黑木耳、黑芝麻等;

白色:銀耳、百合等;

黃色:扁豆、蘋果等;

青色(綠色):綠豆、菠菜(最養肝的菜)等。

吃了某類食物,就有利於相對應的臟器。《黃帝內經》中說:綠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

但也有人對此觀點提出疑問,發現不同的資料里,五色相對應的食物存在出入。而且也很難說清這些食物「入心」、「入肺」的依據是什麼。

為此,有專家解釋說,和西醫通過實驗等方式得出結論不同,中醫是將自然界的現象,運用類比的方法推入中醫學。除了顏色,食物的性味不同也決定了食物「專屬臟腑」不同。「五色」食物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吃某一類食物並不是只作用於某個臟腑,只是相對有所偏向而已。比如山藥就既可以補腎、潤肺,也可以健脾。

中醫裡面,除了有「五色」,還有「五體」、「五形」「五方」、「五季」等。和大家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中醫里的季節共有五個,「夏天」之外還有一個「長夏」,也就是江南進入梅雨季,氣候濕熱的這段時間。

「五季」也對應著「五臟」,《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里提出,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

夏天要靜心、養心,注意防暑

小時候曾經讀過馮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題名《苦夏》,其中以「苦」來概括「夏」的滋味,簡直無法同意更多。

炎炎夏日,顯得那麼難熬,總覺得渾身慵懶無力和疲累。這時,最不可忽視的其實就是養生健康問題。

那麼,夏季養生究竟有哪些忌諱和需要遵循的法則呢?您請繼續看……

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

由於夏季火旺,火旺克金,而金屬肺,故夏天肺臟的功能常因被克制而變弱,容易罹患肺經病。而辛味屬金,可以補肺氣,所以,夏季要適當增加攝入辛辣味的食物以補肺氣。

特別是三伏天,地面濕氣上騰,我們體內也會存濕,濕的表現就是「困」:一是愛犯困,總想睡覺;二是身體睏倦,感覺總不輕鬆,坐著就想趴著,站著就想靠著;三是大便粘滯,大便粘在便池上不容易衝掉。這都是體內存濕的表現。

如何除濕呢?中醫講燥勝濕,就是辛燥的食物可以除濕,所以夏天要適當吃些辛辣味的食物,因其性燥,故可祛濕。

有些食物如薏米、淮山藥、芡實等也是化濕的葯食,夏季熬粥可以適當添加一些,既美味又化濕。

按中醫理論,芳香亦可化濕,所以中國古代民俗,夏季要佩香囊、荷包,裡面放些香味葯料,這樣,身邊時時有香氣環繞,香氣入鼻,起到化濕的效果。民俗每年端午要家家門上插艾蒿,從藥理上說也是取芳香之氣以化濕,並且祛五毒。

古代養生理論認為夏季飲食要「薄滋味」,就是要減少酒肉,盡量清淡一些。飲酒會加重體內濕氣,特別是現在許多人喜歡夏季喝啤酒,一個人的「啤酒肚」漸漸起來的過程,也是體內濕氣漸漸淤積的過程,所以夏季要少飲酒。

體內濕重了會「困脾」,使其不易運化,人就感覺脹滿。為了增加脾胃的運化,可揉按足三里這個穴位,以調治脾胃不和。

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蓋頂部,五指朝下,

中指頂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

經常按摩人體的足三里穴位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補中益氣、通暢經絡以及緩解疲勞等。所以,藥王孫思邈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

不治已病治未病

夏三月,天地之間是陽氣在外而陰氣在內,所以外面很熱,而山洞、窯洞、水井等裡面卻很涼,冬天則相反。我們人體也是如此,夏天雖然外面很熱,我們身體內部卻是涼的,當內外的寒熱超過我們身體的平衡限度時人就會得病。

傳統醫學理論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注重預防,不讓人體出現較大的失衡。所以,冬吃蘿蔔夏吃薑。為什麼夏吃薑?就是夏天體內陰寒,故吃些姜以祛陰寒,既可暖胃又可提昇陽氣。冬季與夏季相反,是陰在外而陽在內,外面雖然冷而體內是熱的,所以要吃些白蘿蔔清清內熱,避免內外寒熱過度不平衡,這都是為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如果夏季貪涼而過度進食冷食,則會加重體內的陰寒,導致內外寒熱的不平衡加劇。所以古代養生家強調夏季不宜多食冷淘、涼粉、冷粥等等,當然更不宜多攝入冷飲、雪糕、冰激凌、冰啤酒這些更冷的東西。如果飽腹受寒,必起霍亂,癥狀表現就是上吐下瀉。尤其女性在生理期,更要管住嘴,不貪涼。如果萬一夏天出現腸胃癥狀,可用藿香正氣水以調治,有很好的療效。

酷熱的夏天何種食物可解暑呢?最好是當令的西瓜,沙甜爽快,可以利尿、解毒、生津、清煩熱,被稱為「天然白虎湯」,但不宜冰鎮進食。

尤其是西瓜的翠衣,就是在外層硬質青皮和裡面紅瓤之間的那層青白色的部分,更是夏季非常好的葯食。中醫認為其味甘,性涼,歸脾、胃經,是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的良藥,其利尿祛濕作用優於瓜瓤,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小便短赤、水腫、口舌生瘡等。《本草再新》記載西瓜皮能「化熱除煩,去風利濕」,對腎炎浮腫、糖尿病、黃疸等有很好的療效,並能解酒毒。

冬病夏治,事貴量時

如果夏季心情苦悶、心緒煩躁,可用「六氣治心法」以養心氣,可以強健心臟。具體做法是:用鼻子長長地吸一口氣,然後徐徐地用口「呵」出(即發「呵」字之音)。反覆地鼻吸口呵,音量要小,以不讓自己雙耳聽到吸呵的聲音為準。如果心臟有病,應大呵三遍,呵氣的時候,兩手交叉按在頭頂,可除去心臟勞熱及一切煩悶,病癒即止,不必過多。

《消夏圖》·劉貫道(元)

夏季炎熱,許多人出現失眠和難於入睡等癥狀,可用大拇指揉按神門穴。揉按神門穴有寧心安神、去邪定志的功效,可預防心煩失眠。

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的連線,與手腕橫紋相交,

在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即是。

夏季最難過的是三伏天,民間有「一歲難過關,唯有三伏天」之語。但三伏天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候。「人貴量力,事貴量時」,這個「時」對於許多體內陰寒的人很關鍵,特別是女性,這時貼「三伏貼」效果很好。

三伏貼,是一種以辛溫類藥物為主的膏藥,一般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即數伏的第一天開始貼,貼在後背的不同穴位,保持八小時即可揭下。根據中醫理論每伏第一天是開穴的日子,此時敷貼療法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進行三伏貼治療,當然也不必過分拘泥於此,錯過了第一天也會有滿意的療效。敷貼期間禁食生冷、油膩、辛辣食物。一伏十天,貼到末伏。對於哮喘、鼻炎、氣管炎有特殊療效。如能堅持連貼三年,效果更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和養道 的精彩文章:

父親節到了把最最最美的祝福送給天下的父親!
日本姑娘竟然這樣玩腮紅,臉紅算什麼,看完耳朵都要紅!
面診中如何用眼部診病?收集得超全!
不可不看的穿衣指南
大熱天!這幾個的散熱降溫方法,你絕對猜不到!

TAG:和養道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五行與五臟,五色,五竅,五味,五志的關係
黃帝內經第十講:五行,五臟,五脈,五色,五味的關係
「五行五臟五色」的韓國拌飯
立秋不養生,冬季病上身!葯補不如食補,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
豆有五色各治五臟 惟黑豆可以入腎
五色與五臟,五情與五髒的關係,五臟順應五季這樣調理
五色對應五臟 吃五色食物能夠保養五臟
葯補不如食補,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
葯補不如食補!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
葯補卻不如食補來得好!五色養五臟,青色入肝,春天吃這菜勝過人蔘
立秋不養生,冬季病上身!葯補不如食補,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一定要養生
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五行相生補五臟之「五味子」
今日小滿,吃「三食」,忌「三事」,養好五臟,夏天少生病!
五色入五臟!肝喜青、心喜紅、肺喜白、脾喜黃、腎喜黑,安然度夏
臘八粥加蔬菜?五色入五臟,不同人群可自制「顏色粥」
肝色青、心色赤、肺色白、脾色黃、腎色黑,五色入五臟
三焦與五臟五行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關係
冬至將至,早餐最適合喝這五色粥,滋養五臟,驅寒保暖好過冬
五臟都有保質期,養五臟,「補五色,做好十個一」,身體慢慢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