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任正非:沒有優良的財務管理,一線的授權就不能完成

任正非:沒有優良的財務管理,一線的授權就不能完成

本文任正非先生直指當今社會的利益本質:經濟戰爭替代武力戰爭,而經濟戰爭需要依靠「管理」,尤其是前線指揮後線作戰的管理(一線授權),而「財經管理」成為了一線作戰是否可行的關鍵。

市場經濟是最好的競爭方式,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任總在財經系統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09年3月24日)

文章3011字,閱讀需要7分鐘

從古至今,幾千年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鬥、區域或民族之間的混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均是為利益之爭,或者是反抗掠奪之爭。

其結果都是生靈塗炭,並伴隨著社會動蕩、生產力破壞和一部分人的生命結束而結束。

這種競爭方式是不為人們接受的。

近代逐步發展的商品經濟,以市場自由平等的交易為基礎,以誠信和契約為核心,逐漸從西方發展,並蔓延至全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導火索。

市場經濟是一種和平的競爭方式,儘管它的競爭也很慘烈,但畢竟不傷及人的生命,終為眾人接受。

市場經濟的不斷普及,最終是有利於促進各地區的和平與進步。

由於差距的存在,在不斷向平衡過渡的過程中,迫使後進地區在教育與文化方面進步,以及政府管制的進步。生產要素也才會因此更有效地配置,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必然有不同的比較優勢,經濟全球化中就會有不同分工,這是必然存在的。

為什麼會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在尋找在有優質基礎的地方發展,它像候鳥一樣,總在不斷尋找豐美的水草。

不要一提分工就認為是掠奪。資本的本性是自私的、貪婪的,市場經濟就是資本是不斷尋找增值機會的,其投機性是本性使然,並不一定都是什麼非經濟行為。

市場經濟也內含自律與制衡機制,我們再制定一系列政策,約束它不好的東西,讓它像候鳥一樣飛過時,使受益地區進步。多讓候鳥停留一些永遠是好的。

例如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加工業的蓬勃發展,是國際資本判斷了中國有龐大的勞動力,而且教育改革後,勞動力的素質大幅提高,源源不斷的優質人力補入後備就業大軍,勞動力成本就不會大增,從而大規模對中國投資發展,造成了前些年的興旺繁榮。

這是現代工業的初步,是令人驕傲的,沒有什麼不體面的。

由於外資的投資,中國不僅得到稅收,而且促成了大量農村過剩人口的就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才有了一大群像海爾、華為這樣的本土公司的成長。

試想二十年前,我們懂什麼?不就是眼睜睜地看著外國公司在中國的成功,它像一個言傳身教的老師,引導我們成長。

我們一方面向外國公司學習,一方面與外國公司競爭,不然我們怎麼可能從一個閉塞的小公司,跳躍到國際化的公司呢?在這漫長的二十年,國際化大公司作了我們多麼好的老師。

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只是出了勞動力,在國際分工中吃了虧,於是急於提出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些人忽略了創造是一個緩慢的演進過程,它所付出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死了多少公司,才成功了少量的企業。

華為二十年的煉獄,只有我們自己及家人才能體會。這不是每周工作40個小時能完成的。

我記得華為初創時期,我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自己沒有房子,吃住都在辦公室,從來沒有周末和節假日,想想這是十幾萬人二十年的奮鬥啊!不僅僅是在職員工,也包括離職員工的創造。

怎麼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每周只工作40小時,輕輕鬆鬆就完成了產業轉換與產業升級呢?每周只工作四十小時,只能產生普通勞動者,不可能產生音樂家、舞蹈家、科學家、工程師、商人。

如果別人喝咖啡,我們也有時間喝咖啡,我們將永遠追不上別人。

公司帶動的產業鏈將近有200萬人就業,其中高端人才、高端製造佔10%~15%左右,如果沒有了大量低端配套產業的支持,我們是獨木難支的。

因此渴望是不能代替現實的,我們要耐得住全球化的漫長過程,為之獻出青春。

我們只有正視產業分工的合理性,發揮自己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從而努力使自己逐步擺脫劣勢,其實這才是正途,那種憤憤不平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例如當今的非洲,從發展資源產業著手,努力發展教育,提高自己初加工的水平,然後逐步向深加工發展,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我國是人口大國,就業必然是第一位的,只有充分就業了,才能社會穩定。產業只要不污染環境,依法對員工實施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意外傷害保障,不危及他人,就應允許它存在,讓它在競爭中發展,在發展中逐漸進步。

隨著文化的進步,人口的下降,我們的產業目標,多少年後就不會是以勞動力就業為主了,我們就會轉化為像西方一樣,追求發展少用人工的產業。

市場經濟的最高形式,就是經濟的全球化,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必然,我們不要對它一時的不平等而憤憤不平,而應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地位,在全球化中,多一些主動行為,多爭取一些機會。

當冷戰結束後,軍備競賽趨緩,93年美國國防部長威廉·佩里請美國各大軍工企業的頭頭在五角大樓晚餐,說了:「未來的市場競爭太激烈,不可能所有公司都活下來。」導致美國軍工企業在十五年中大整合,只剩下波音、洛克希德、格魯曼等三家著名軍工企業。

這是著名的最後晚餐。

而現在金融危機引發市場動蕩,情況比那時更嚴峻,未來的形勢更不可知,我們不希望下沉的是我們這一條船。

既然我們只乘了這一條船,唯有方向清晰,堅定不移,艱苦划船。

總之,所有行業中,工業產業是競爭最充分的行業,因為它的原料及產品可以全球化配置,任何落後都不被保護。

而電子行業又是工業行業中競爭最充分的行業,因為它的主要生產要素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數碼與河砂(二氧化硅),而客戶對產品的需求是有限制的,不可能無限增長,例如人口不能無限制增長,信息輸入也受人的睡眠休息限制。

因此,供給過剩會使信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而產品製造由於技術越來越複雜,競爭會越來越艱難,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來設計、銷售、服務,人力資源成本越來越高。

這種內部的高成本、外部有限需求而形成的供給過剩的低價收入,形成一對矛盾,如何平衡是擺在所有國際公司面前的難題,反應不及時的百年跨國公司也經不住壓力,難道我們真有天助?

怎樣才能在全球化中取得成功,並保持優勢呢?

其實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已經說明了我們的目標、策略以及執行的方法。

我們曾經是靠艱苦奮鬥、技術創新而生存下來的公司,難道技術創新就沒有止境?摩爾定律就永遠正確?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

我認為當有線、無線的寬頻接入,達到一定帶寬並覆蓋到一定程度後,網路技術創新這套馬車就會慢下來。這個時候,有很大的市場覆蓋、有優良的管理、能夠提供低成本優質服務的公司才能生存下來。

華為就是要趕在死亡之前,達到這樣的規模水平。並在這近十年中,努力變革自己,謙虛地向西方公司學習管理,提高效率,並制定優異的人力資源機制,促使全體員工不斷奮鬥,才有可能活下來。

只要我們不自滿、不懈怠,我們就一定會是長久的贏家。

未來形勢撲朔迷離。我們要用規則的確定來對付結果的不確定,這樣不管形勢發生什麼變化,我們都不會手忙腳亂,沉不住氣,沒有主意。

在管理進步中,財務的進步是一切進步的支撐,可喜的是這些年財務終於沒有拖了業務的後腿。

沒有優良的財務管理,沒有可靠的監控,我們的授權就不能完成,前方就不能直接呼喚炮火,官僚、臃腫的機構長存,我們如何能活下來?

我們要堅定地支持公司的IFS變革,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加速現金流入,準確確認收入,項目損益可見,經營風險可控」的變革藍圖。

財務人員應在這場變革中,加強業務建設,夯實組織基礎,提高個人修養,以「責任、奮鬥、融合、成長」的胸懷,更好地服務業務、支撐發展,真正實現「計劃、預算、核算」的全流程管理。

只有「有為」才會「有位」,任何組織只有在流程中創造價值,才可能獲得成長的機會。在公司快速發展的今天,財經部門更應該加快自己的建設,真正成為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也是歷史給予我們的機會。

希望二十年後再相見,你們能成長為優秀的管理者。

當我們的管理體系成熟了、完整了、健全了,我們才能不斷地將「管理」拷貝到其它產業,我們也將獲得更大的成功。

深度對標行業領先的科學管理體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喬諾之聲 的精彩文章:

TAG:喬諾之聲 |

您可能感興趣

真正的管理,不能任人唯親!
中層管理人員必備技能之:授權!不會,就只能累死!
弄懂身體的能量管理機制,你才真正找到了養生的邏輯,很有啟發
真正的管理,就是越簡單越有效
一個不能持續學習的管理者,不配做管理!
管理的能力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管理書籍都提到,理想的領導者特質,最重要的就是「穩定的情緒」。同感有沒有?
以管理難度大為由不處理炒股類「違禁產品」,是沒能力管還是沒心思管?
要管理的是「工作」,而不是「人」
華為高管「批判」任正非:很多管理思想只適用於運營商業務,不適用於其他業務
管理目的:將所有的偶然成功現象成為管理者實施管理後的必然結果
美國總統沒有州長的權力,甚至沒有行政權,他是怎麼管理國家的
老闆,您錯了!無效的績效管理不全是HR的錯
有效管教,比吼更管用的是:媽媽的情緒管理
娶媳婦要娶管理系的,在外能管理公司,在家能管理財務
管理的真諦,就是管理自己
時間管理:做一份你可以完成的任務清單
面對不能勝任管理崗位的業務能手,HR應該如何解決呢?
不懂績效的管理者,人資帶不動怎麼辦?
任正非:這是我對採購與供應鏈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