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揚中國文化精粹,開養生心理新篇—評汪鳳炎教授的《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揚中國文化精粹,開養生心理新篇—評汪鳳炎教授的《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揚中國文化精粹,開養生心理新篇

—評汪鳳炎教授的《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

史娟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要:養生心理學是中國文化心理學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開展針對中國養生心理學的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專著,《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全面梳理了各個時期、各個流派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主要內容與特點,創造性建構了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會整體養生模型和中國心理養生思想演化階段模型,具體闡述了古今科學養生原則與方法。同時,該書具有四個特色:研究視角具有多樣性與系統性,核心觀點彰顯經典性與原創性,結構體系突出完整性與嚴謹性,研究內容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養生心理學;整體養生;養生方法

當今社會,隨著學習、工作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增多,容易出現心理不適、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心理養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然而,有不少人因缺乏正確的養生理論和方法,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導廣大群眾科學地進行心理養生,成為當下心理學領域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中國是世界心理衛生思想的發源地(陳永勝, 1996)。中國文化中的心理養生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而且內容豐富,方法獨特,效果聞名於世。生理——心理——自然——社會的整體養生模式是中國傳統心理養生思想的重要特點,不同流派對於該模式的論述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然而,以往研究成果中缺乏能夠系統概括各個流派的整體養生思想的模型。所以,深度挖掘和系統整理中國心理養生思想中的科學內容,建構全面、系統且符合中國文化特色的整體養生模型,對於指導人們養生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心理學對於心理衛生或心理養生的研究,最早源於西方。畢爾士(C. W. Beers)於1908年出版了《一顆失而復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呼籲社會重視心理疾病的治療(朱敬先, 2002),揭開了心理健康運動的大幕。此後,西方心理衛生運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從關注精神病人待遇的改善到注意對精神疾病的預防;第二,從關心身心因素的制約到關注社會因素的影響;第三,從努力提高適應能力到力圖全面提升心理素質(王玲, 2012)。相比西方而言,中國心理衛生事業起步較晚。1933年,吳南軒在《旁觀》雜誌上發起《心理專號》,拉開了中國現代心理衛生運動的帷幕(王蘊瑾,陳巍, 2015)。1936年,章頤年出版了近代中國最早的心理衛生教材——《心理衛生概論》(卓學仁,陳巍, 2015)。近年來中國心理衛生領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因過多借鑒西方研究範式和體系,很多成果並不能切合人們的實際需求。總體而言,研究基礎還略顯薄弱,研究成果也不夠系統,這與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豐富內容和悠久歷史不相匹配。養生心理學領域亟待一部系統、全面展現中國古代與近現代心理養生思想的專著,以深度挖掘出科學養生方法,實現「為往聖繼絕學」(張載語)之目的。

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應用心理學思想史研究叢書」之《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汪鳳炎, 2015)一書,是著者在《中國傳統心理養生之道》(汪鳳炎, 2000)的基礎上進行的修訂,也是著者在養生心理學領域近二十年來耕耘的結晶。本書通過多種科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心理養生思想作了細緻的梳理、分析,詳盡展現了自先秦至近現代,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誕生及演化軌跡,並系統而詳細地建構出了包含七大心理養生觀、七大心理養生原則及十大心理養生方法的「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會整體養生」模型,凝聚了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精粹。綜觀全書,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色。

1研究視角具有多樣性與系統性

中國文化中豐富的心理養生思想蘊含於各學派的觀點之中,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影響。該書採用了多重視角,系統地將其融合,從而能夠有效的理清和把握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演變脈絡。

(1)內在邏輯上遵循大心理學觀的研究視角;外在結構上以當代心理衛生學的概念和體系為參照。大心理學觀是一種多元視角的心理學觀,主張凡是以個體或群體的心理與行為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能達到科學描述、解釋、揭示、預測或調控心理與行為目的的知識體系都可稱作心理學(汪鳳炎,鄭紅, 2015)。該書一方面堅持大心理學觀的研究視角,從而在研究範圍上涵蓋中國文化中所有典型的心理養生思想、原則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合理保留傳統概念的同時,以心理衛生學的概念和體系為參照,既能恰當地界定傳統文化中具有多重意義的概念,又能將這些浩如煙海的思想進行系統梳理,從而更好地與西方心理學界對話。

(2)將求同研究與求異研究相結合。以往該領域的學術成果多側重求同研究,概括同一類型心理養生思想的主要觀點。該書既注重求同研究,發掘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影響和承繼關係;也兼顧求異研究,參照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學科的成果,以及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特點,發現不同時期、不同流派心理養生思想的相異之處。這樣一來,就能夠深度概括出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整體特點。著者首先挖掘出先秦時期的道家、儒家、雜家、醫家,秦漢至唐代時期的道家、道教、儒家、禪宗、醫家,五代至明清時期的儒家、全真教、醫家、養生家以及近現代的心理養生思想中蘊含的整體養生模式,並分別描述其特點;然後整合多家思想,建構出包含中國典型的養生觀、養生原則和養生方法的中式生理——心理——自然——社會的整體養生模式。

2核心觀點彰顯經典性與原創性

心理養生是個古老的話題,在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時,著者不僅準確把握了經典思想,而且合理提出了新觀點。

2.1經典性

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流派和文獻眾多,作者選擇其中經典的流派和文獻,並在此基礎上把握各種思想的核心觀點,使用經典的表述方式,從而確保全書核心觀點的經典性。該書所涉及的道家、儒家、雜家、醫家、以及道教、全真教、禪宗等,都是在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經典流派,也是作為一部內容全面的中國心理養生思想著作必須要論及的流派;該書所列的參考文獻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說服力,其中,豐富的中國古籍保證了文獻的經典性,也增加了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2.2原創性

該書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進行了原創性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內涵的新界定。著者妥善保存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養生」的概念,提出心理養生思想是指「個體保養精神、心理方面的思想和個體運用心理手段來保養身體方面的思想」,其目的在於促進身心健康,以達長壽。著者還理清了心理養生思想與養生思想、心性修養思想、心理衛生學等相近概念間的界限。此外,著者首次將字形字義綜合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andetymological analyses)應用於養生心理學領域,對揭示關鍵概念的本質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對特點的新概括。一方面,對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心理養生思想進行精準概括,系統梳理出各自的獨特性和相互間的繼承性;另一方面,建構出完整的中式整體養生模型。該模型使人們清晰地認識到生理、心理、自然和社會在心理健康中的綜合作用,有助於指導人們綜合調理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整體養生觀念。

第三,對演化過程的新劃分。該書第一次明確劃定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演化軌跡,包括起源時期(自中華大地上有人類開始起直至春秋前期為止)、創立與第一個黃金髮展期(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第一次衰退和緩慢發展期(秦漢至唐代)、第二個重要發展期及其後的第二次衰退期(五代至1949年)、重生與第三個重要發展期(1949年起至今)。這一「雙駝峰型」的演化軌跡可以使人們更加清晰地掌握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演化趨勢,對後來學者分階段深度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3結構體系突出完整性與嚴謹性

當前已有諸多著作涉及對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介紹(如,陳永勝,1996;王玲,2012;楊鑫輝,2014),也有論文對其中的某一思想進行理論思辨(如,景懷斌,2002)和實驗驗證(如,Zhan,Ren, Fan, & Luo, 2015)。但是這些成果或過於概括,或僅針對個別問題展開。《中國傳統心理養生之道》(汪鳳炎,2000)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古代養生心理學思想的專著(楊鑫輝,2000),為該領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該書未涉及近現代著名的心理養生家,如蔣維喬、丁瓚等人的思想成果。著者通過進一步補充和修訂,形成了《中國養生心理學思想史》一書。該書在內在邏輯和外在結構上都更加具有完整性和嚴謹性。

在內在邏輯上,著者清晰的認識到如何處理生理、心理、自然和社會四因素與養生的關係是中國養生思想家試圖解決的中心問題,不同流派因對此問題看法的側重點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對各種心理養生思想進行評價和對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演化軌跡進行分析時,著者圍繞「整體養生」這一核心觀點,緊抓養生與四因素的關係,深度挖掘出了中國心理養生思想史固有的內在邏輯思想體系。

在外在形式上,該書以時間為主線,以不同的思想流派為輔線,系統介紹了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萌芽、產生與演變過程。(1)橫向上,兼顧各個思想流派。儒釋道以及醫家對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論述諸多,以往研究多就這四家展開,而該書在此基礎上還論述了道教、全真教、禪宗以及雜家的心理養生思想,概括出道教的「眾術合修」、全真教的「性命雙修」、禪宗的「養心為本」、養生家的「整體養生」等較容易被學者忽略,但具有重要意義的心理養生觀。(2)縱向上,兼顧傳統與現代,以及傳統流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比如,書中介紹了道家養生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特點:先秦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以養生,對後世影響巨大,但也因過於強調順其自然,而存在輕養形、輕社會因素等缺點;秦漢至唐代道家深受先秦道家影響,並彌補其不足,提出了法天順情以養生的觀點。

4研究內容兼具科學性與實用性

該書既具有科學讀物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也具有大眾讀物的通俗性和實用性。學者可以從此書中獲取專業的學科知識,大眾也可以從此書中習得實用的養生方法。該書主要有以下用途:

第一,作為學術著作,供心理養生領域的專家和學者研讀。該書兼述了中國傳統與現代的心理養生思想,並首次系統地建構了中式整體養生模型,明確劃分了中國心理養生思想演化階段。可以說,該書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專著,值得心理養生領域專家和學者研究、收藏。

第二,作為專業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供心理養生課程的主講教師以及對養生心理學感興趣的學生使用。該書結構嚴謹,觀點明確,內容科學,非常適合作為心理養生專業課程的教學用書。

第三,作為科普讀物,供對心理養生感興趣的各類讀者閱讀。當前市面上流行著大量的養生讀物,質量參差不齊,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也有很多未經考證。該書可為讀者提供科學的信息,而且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將博大精深的養生思想與心理學完美結合。此外,該書還詳細闡述了具有實用價值的養生方法。比如,在對氣功的介紹中,著者分別介紹了儒、釋、道、醫等流派的氣功養生法,特別是對養生家的六字訣、十六字訣、八段錦、十六段錦等的介紹,形象而具有操作性。此外,讀者還可以學習到運動養形怡神法、飲食養形怡神法、順時養性調神法、節制情慾法、早立尊生觀念法、清靜養神法、清凈養心法、精神陶冶法、修養道德法等經典中式養生法。若是讀者能按照書中所述,對這些心理養生方法掌握一二並勤加練習,必將能有效促進心理健康。

作為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專著,該書試圖整合傳統與近現代中國心理養生領域的主要思想成果,展現中國心理養生思想的全貌。但中國文化中的養生思想歷史悠久、成果繁多,使得這項具有開創性的任務非常艱巨。所以,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對中國近現代的心理養生成果的介紹較少,有待進一步完善。在近現代心理養生家中,本書僅介紹了具有代表性的蔣維喬、丁瓚等人的思想觀點。而缺少對於吳南軒、章頤年等其他近代心理養生家的觀點的介紹。其次,該書介紹了諸多傳統養心方法,諸如清凈養心法、氣功、節制情慾法等,著者雖從理論分析、實踐經驗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方面儘可能準確、全面地對其科學性進行了論證,但由於以往關於心理養生方面的實證研究較少,這些方法對於調養身心的效果到底如何,尚無法量化。這既是該書存在的不足,也是當前養生心理學領域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未來可以使用嚴謹的實驗方法來進行科學驗證,從而實現去偽存真,達到傳承與運用的目的。

總體而言,本書雖有不足之處,但瑕不掩瑜。本書的出版能夠為中國養生心理學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引導,為中國文化心理學和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還能夠為建構中國文化特色心理健康體系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該書值得仔細研讀,相信每一位讀者都可以有所收穫。

參考文獻:略

註:

1.封面圖片來自網路;

2.本文原載於《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年05卷0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心理書畫藝術(二)
人生哲理:心理師的杯子
腫瘤康復新理念之心理篇
她演《芳華》里的精神病後無法齣戲,妙接新劇本演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和他的科幻故事
明白了生理養生、心理養生、哲理養生這「三理養生觀」,想不長壽都難!
中國女性嚴重的心理亞健康
南懷瑾先生:《藥師經》的秘密——生理疾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
第八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敦煌之旅
家教中的心理撫養
繪畫 理性與感性 生理與心理
健康養生學:心理壓力大怎麼辦?
養生站樁的調心理
《高層次的寧靜與開發特醫功能》:董秀付老師國際華人超心理學會論文演講
淺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流動兒童心理研究的新拓展
乾隆大興「文字獄」背後的文化心理探微
喬治六世口吃——《國王的演講》本體心理分析
文人畫家的心理
禪修的生理心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