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A片與數字化滿足:票圈裡曬的食物怎麼就成心靈寄託了
你是否曾經在深夜飢腸轆轆時,點開一張又一張深夜報社圖直咽口水?又或者面對朋友圈的九宮格美食暴擊,牙痒痒地留下「拉仇恨」的評論?那些讓你垂涎三尺的誘人食物影像,就被西方人稱為food porn。
GIF/1.4M
Food porn本身和愛情動作片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借「porn」一詞來誇大人類的感受。這個詞最早在1984年美國記者Rosalind Coward的《Female Desire》一書中出現,作者認為準備食物的過程是一種「取悅他人的標誌」。
進入千禧年,food porn的語義有了進一步的擴展,指代那些抓人眼球、令人產生某種興奮感的美食照片或影片。
在「吃」這件事上,食物顏值有多重要?
在這個「看臉的世界」里,顏值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就連我們日常的食物也不放過。西方有一句名言叫「吃飯先靠眼(We eat first withour eyes.)」,就很精準地詮釋了人類的這一天性。據美國Harris Poll的一項調查表明,有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購買新鮮食材的時候會注意食材的外表。而從事營銷的業內人士也直言,「我們有很多人是翻著Ins上的美食照片,來決定今晚吃什麼。」
不僅僅對食物的外表有要求,還要把其上升到令人興奮的「porn」的程度,足以見人類對食物顏值的狂熱。網路的風靡使人類有了更便捷的傳播渠道,去分享那些令人瘋狂的美食照片。圖片分享網站flickr早在十多年前就率先推出了foodporn分類,迄今為止已累積了超過50萬張相片;而在Instagram上,帶有#foodporn相關標籤的照片竟達上億張之多——那些僅靠香氣就能炸裂屏幕的炸雞、比薩和漢堡,都在用自己活色生香的身軀向你證明food porn一詞的奧義所在。
除了愛曬美食,人們還熱衷於研究怎樣把美食擺得更誘人,像是研究自拍那樣鑽研食物的拍攝手法,於是各種食物擺拍教程也層出不窮——構圖、光源、擺盤、布景、道具,每個術語都值得一再琢磨,為的就是令人無法抗拒的美食照片。
我們看到好吃的為什麼愛分享?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的進食確實和視覺有著很大的關係。有研究表明,人類本能地偏愛那些看起來安全又有營養的食物,特別對於會動的、能量密集的食物更是無法抗拒,為了捕捉食物的信息,大腦會指揮你的眼睛盯著它看——想像自己面對一塊彈力十足、汁水飽滿的牛排,嘴上說著不要,可你的眼睛卻很誠實。
GIF/991K
感觀消費盛行
人類一向不太喜歡耗費過多精力去解讀信息,更容易「不假思索」地被表象特徵說服。因此面對漂亮的食物,我們往往會毫無抵抗力,把好看等同於好吃。
對此,來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家就做了一個實驗:準備三盤食材和調味料都一模一樣的沙拉,把第一盤的食材分開擺放得相對整齊,把第二盤的沙拉菜攪在一起,而第三盤則喪心病狂地模仿抽象藝術畫家Wassily Kandinsky的畫作來擺盤。
實驗中第一、二盤沙拉
模仿Kandinsky畫作的沙拉
結果一點都不意外:相比其他兩盤而言,人們不僅更喜歡抽象藝術沙拉,還認為它更好吃,並且也願意為它花更多錢。
如果說感觀消費的盛行是源於人們的心理因素作祟,那麼社交網路的流行則助長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圖片社交產品的風靡助推了讀圖意識的版圖擴張。無須累贅的說明,Ins上一張汁水飽滿的烤雞照片便可打破各洲之間的文字限制,直擊各國人民空虛的胃袋和靈魂,收割無數點贊和哀嚎。
儀式感不可少
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中,人們喜歡用儀式來進行點綴和調節。某一個時間節點、某一個細微動作,都因為被賦予了特殊意義,顯得和其他平常的時刻有所不同。而「吃」這件事,便是日常里最好的儀式感素材。
無論是餐具器皿、餐桌禮儀還是上菜次序,東西方都能拆解出一套又一套意義非凡的規矩;而在今天,人們或許可以在儀式感list裡面加上「飯前拍照」——精細地調整食物位置、擺放餐具角度、站在椅子上俯拍,甚至把大餐晾在一邊加半天濾鏡,只為了能夠生產出值得發朋友圈拉仇恨的高顏值美食照片。
這樣的「開光」儀式,讓我們對眼前的這一餐賦予了更高的期待。而我們陶醉的,究竟是吃到嘴裡的酸甜苦辣,還是濾鏡渲染下的某種幻覺,恐怕只有食客自己知道了。
身份象徵外顯
人們往往將美和富聯繫在一起,因為美意味著某種秩序,而這種秩序需要藉助物質的力量得以維持——人們往往認為,賣相好的食物總是出現在高大上的餐廳里,而街頭的蒼蠅館子雖然味道也不錯,但鮮少有人會煞有介事地對眼前的簡餐擺拍一番。
在某種程度上,曬美食是一種身份象徵的外顯。沃頓商學院的Jonah Berger教授就在其著作《瘋傳》里提到了「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的概念。作者認為,「使用社交貨幣能夠獲得親友更多的好評、更積極的印象」,評估社交貨幣的六個維度分別是歸屬感、交流討論、實用價值、擁護性、信息知識和身份識別。在社交網路上曬美食,能夠讓自己進入某個大家廣泛認同的階層圈子中,大家紛紛因為你秀了精緻的食物而點贊,進而使你的社交價值得到某種升華。
如果不僅僅是曬好看的食物,還曬的是顏值高的網紅美食——那麼恭喜你,你可能完成了一次社交貨幣的大幅升值。
如何讓食物看上去更美?
作為顏值經濟的一大分支,商家們使出渾身解數來製造「美」食,不僅滿足你的眼球、取悅你的心肝脾胃腎,當然也要趁機撈上一筆。
網紅食物:視覺×味覺
想讓盤中餐看起來更加誘人?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一支團隊就利用了AR技術,實時改變食物的外貌,讓它看起來更好吃、更符合消費者的口味。
GIF/850K
平常的冰淇淋玩不出花兒?加點兒液氮試試!雖然液氮在理化實驗室中是再平常不過的原料,但在普通吃貨眼中就瞬間升級成了高科技玩法。仙氣飄飄的冰淇淋機,彷彿生產的是魔法,而不止是簡單的甜品。
對於網紅美食,「創業之神」許豪傑曾在他的視頻里調侃道:「有幾樣東西就要往死里放,芝士、牛油果、榴槤、草莓,要多放,放了就變成網紅了。」看似不經意的調侃,在現實世界中確實屢試不爽。
讓外國人為之瘋狂、大排長龍的Black Star Pastry,招牌主打的草莓西瓜蛋糕就使勁放這些網紅元素。飽和度超高的食材和討巧的造型,不變網紅天理難容。
自帶強烈童話色彩的彩虹色是另一大網紅元素。常年攻佔Ins網紅美食頭牌的彩虹貝果、星爸爸刷屏爆款彩虹飲料以及彩虹壽司,全都是拍照神器。
彩虹貝果
飯前拍照玩法升級
既然餐廳已經無法阻止人類對高顏值美食拍照的狂熱追求,那麼索性就把拍照體驗做到極致!以色列的一家名叫Catit的餐廳就為了飯前拍照使出了渾身解數。這家餐廳和義大利最古老的酒庄Carmel Winery一起合作推出了名為Foodography的項目,設計出了專供食客拍照的帶手機槽的餐盤,並為客人準備了手持的LED燈以便隨時補光。不僅如此,餐廳還開設美食拍照課程,教大家拍攝專業級的美食照片。
泰國的Hashme餐廳則直接按色彩將室內劃分為五個區域,每個區域的桌椅、天花板和玻璃隔斷都使用了特定的色彩。當你坐在某個區域中時,所拍攝的照片彷彿自帶了濾鏡效果,這家餐廳也因此被食客調侃為「濾鏡餐廳」。
不僅餐廳在為拍照下功夫,商家們還努力打造出所謂「Instagram-friendly」的食物。
比如這款刷遍Ins的Aperol Spritz,品牌主就瞄準了橘色的鮮艷屬性,配合產品的色彩、布置明快的場景,為產品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和gif動圖來製作原生廣告,堪稱用Aperol凹造型的絕佳教科書。因為藉助了Instagram傳播美照,如今人們對Aperol的話題討論熱度已大幅提升,和今年一月相比上升了300%之多,儼然成為今夏最火的飲料。
美食大V做出來的更好吃?
在社交網路上,國內外都活躍著一群美食大V——素食主義的性冷淡風也好,滿漢全席式的視覺轟炸也罷,儘管流派各異,但都共同反映出了一種精緻考究的美食審美取向。
當然,社交網路祛魅化的語境之下,也有「不走尋常路」的美食博主。這類博主畫風清奇,動作誇張或搞笑,不過推薦美食的功效卻不可小覷。比如,「野食小哥」就是近年紅起來的美食博主,沒有精緻的布景和廚具、沒有多餘的畫外音解讀,但本真幽默的一面也博得好評。有粉絲表示,「看著小哥大口大口地吃東西,才有一種真切、踏實的滿足感。」
口腹之慾人人皆有,美食之於我們,或許也是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寄託。你喜歡在網上看美食、曬美食嗎?不妨在評論區留言,跟全媒派(qq_qmp)聊一聊,曾有什麼樣的food porn打動過你。


※智能視頻剪輯市場一派火熱!未來你看的視頻或許都是機器人生成的
※今年的戛納國際創意節,有這6大關鍵議題值得你劃重點
※自我救贖與信任重建:2017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
※當代人設:碼字作女、乙方貧民、編輯部吉祥物……
※幕後:讓你流淚通關的《紀念碑谷2》,是怎樣一群人做出來的
TAG:全媒派 |
※菜鳥「成人禮」:從數字化到數智化
※信息數字化、數字資產化,組織該如何保護自己的文檔?
※數字化意味著什麼?
※銀行數字化轉型:如何更好保護數據
※數字化轉型與開源的「相互成就」
※把古典油畫做這麼數字化,真的好嗎
※信息數字化、業務數字化與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航空公司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數字化轉型?
※區塊鏈倉單落地,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存貨票據化,資產數字化」
※數字化技術,讓博物館「動起來」!
※從倉儲到運輸,傳化智聯是如何實現物流全流程數字化的?
※葬禮的新穎方式:蘑菇分解和數字化復活
※數字化意味著什麼?也來談談數字化
※數字化,到底是個什麼鬼?氣電篇
※垃圾文字堆積如山,讀什麼能擺脫數字化痴呆,你知否?
※數字化轉型還是數字優化,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一場數字化的狂歡?藝術品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
※從小米營銷與五糧液的跨界合作,看白酒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智能工廠什麼樣?專家詳解「無人化、數字化、標準化」
※數字化與信息化的父子角色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