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內經中的夏季養生之道——一定要知道

內經中的夏季養生之道——一定要知道

小編導讀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素有「醫學之祖」之稱。雖成書於數千年之前,但其中對於人體生理、病理的解讀仍然精準地指導著現在的中醫臨床實踐。最為大眾所知的,就是內經中的養生智慧。那麼,炎炎夏日,該如何養生呢?《內經》中提到的夏季蕃秀,養長之道具體又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正文吧——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釋義】

夏三月:指代夏季,即農曆四月、五月、六月的三個月,按節氣則指自立夏日始至立秋前一日止的三個月。蕃秀:「蕃」,茂盛的意思。「秀」,指草木開完花後結滿青色果實的狀態。明代醫家馬蒔注釋說:「陽氣已盛,物蕃且秀,故氣象謂之蕃秀也。」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天地氣交,萬物繁榮茂盛,此謂「蕃秀」,即夏季的氣象特徵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華」,做花解釋,開花的意思。「實」,結果的意思。是說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氣溫炎熱,地之陰氣微微萌發上交於天,天之陽氣盛極而下交於地,即地氣蒸騰上升變成雲,天氣凝結下降變成雨,一切生物都會因此長養,所以說「萬物華實」。也就是說,夏季萬物繁榮茂盛、植物開花結果,自然界呈現出茂盛壯美之象。

本條原文是說,夏季自然界陽氣旺盛,應於心臟,故夏季亦是人體陽氣旺盛、心氣長旺的季節,因此夏季養生即應保養此「長養」之氣。從生活起居養生來說,夏季應該調整作息時間,宜晚卧早起,無厭於日,不要討厭太陽光照、氣候炎熱,適當從事一些戶外活動,晒晒太陽,補充人體的陽氣,促進陰精氣血等各種物質的孕育、長養,熱熱身體,切忌過度趨冷,感寒受涼,傷害我們的身體。同時夏季適度出汗,有利於人體陽熱之氣宣洩,既可降溫消暑,又能排出陳氣濁物。就精神情志養生而言,夏季人們要順應天地長養之氣而養生,不要鬱悶、憋怒,使自己的情志壓抑,應該盡情地去找合適的場合、時間、方式,去把它表達出去,發泄出去,如同植物開花受粉孕育果實一樣,若有所愛,要充分地表達自己的心志、自己的情感。

根據《內經》養生的理論,夏季養生宜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1

情志養生

首先,精神振奮,促陽宣發

夏季與心臟均屬五行的「火」行,而心主神志。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使華英成秀」「若所愛在外」,即要神清氣和,胸懷寬闊,精神振奮,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陽氣的宣發。可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文娛活動,如下棋、游泳、打撲克等。若條件許可,亦可參加消夏避暑、外出旅遊、夏令營活動等。

其次,調節情緒,使志無怒

夏季要注意調節情緒,「使志無怒」。切莫因天熱、事繁而生急躁、惱怒之情,以免助陽升動太過而傷正氣。精神振奮,正常表達自己的心志,調節不良情志,不生郁怒,陽氣得到宣發,自然能在夏季暑蒸氣耗的季節里,涼從心生,健康長壽了。如三國時期曹魏養生家嵇康《養生論》指出:「夏季炎熱,更宜調神靜心,常如冰雪在心。」養生歌也說:「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2

起居養生

首先,晚卧早起,無厭於日

夏季自然界陽熱之氣旺盛,人們應晚睡早起,無厭於日,適當參加戶外活動,晒晒太陽,順應自然,培補陽氣。另外,夏季晝長夜短,氣溫較高,出汗較多,津液、陽氣極易損傷,使人感覺疲勞,因此夏季保持充足的睡眠對於促進身體健康、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保證充足的睡眠,首先應做到起居規律;其次應注意卧室通風、涼爽;第三要保持寧靜的心境,力求「心靜自然涼」;第四還要有適當的午睡時間,午睡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恢復陽氣、培養陰氣,有利於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同時也是預防中暑的良好措施。

其次,趨避時邪,預防疾病

夏季酷熱多雨,暑熱、暑濕邪氣容易乘虛而入,易致中暑、陰暑等時令病。

預防中暑:注意勞逸結合,睡眠要充足;避免在烈日下過度曝晒;注意室內降溫;講究飲食衛生;另外也可飲用綠豆湯、酸梅湯等飲料和使用仁丹、十滴水、清涼油等藥物來防暑。

預防陰暑:陰暑是夏季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引起的時令病。夏季應避免過分貪涼就陰,致使寒邪乘虛侵襲,如室外露宿,對扇當窗坐卧,空調溫度過低,睡卧露腹不蓋衣被等,均應避免。發生陰暑,病症輕緩的可食用赤豆酒釀等食療葯膳,病情較重者可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服用藿香正氣液等中成藥。

3

飲食養生

首先,省苦增辛,適當食寒

夏時心火當令,心火偏旺則克肺金,味苦之物可助心氣、味辛之物可助肺氣。因此,夏季一般不主張多吃苦味食物,以免心氣過旺。辛味歸肺經,多有發散、行氣、活血、通竅、化濕等功用,可防夏季心臟功能過強引起的肺臟功能虛弱,所以夏季特別是素有肺病的人應該適當多吃些白蘿蔔、蔥、姜、蒜等辛味食物,如民間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養生諺語。酷暑盛夏,陽熱盛極,出汗很多,常感口渴,可適當食用味苦性寒的食物,以制約陽熱之氣太過,幫助體內散發熱量,並補充水分、鹽類和維生素,起到清熱、解暑、生津的作用,如苦瓜、芥菜等苦味食物,或西瓜、綠豆等寒性食物可經常食用,也可適當用些冷飲。但切忌因貪涼而暴食冷飲冷盤、生冷瓜果等。否則,食冷無度會使胃腸感寒、脾胃陽氣損傷,引起疾病。

其次,春夏養陽,清淡營養

明代醫家張景岳說:「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盛夏,列日炎炎,暑氣逼人,人們汗液大出,陽氣易於耗散。加之許多人不知夏季如何養陽,常常乘涼外感風寒,飲冷內傷寒濕,使陽氣進一步挫傷,所以人們陽氣多有虧虛。故本篇指出要「春夏養陽」。如元代養生家丘處機《攝生消息論》主張夏季「宜桂湯、豆蔻、熟水」,在我國各地也都有夏季吃羊肉或鹿茸、附子等補養陽氣的習俗。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氣血趨向體表,常形成陽氣在外、陰寒內伏的狀況,同時夏季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沖淡胃酸,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但夏季由於出汗較多,睡眠不夠,常常致使人們能量消耗較多。因此飲食調養應清熱消暑,健脾益氣,宜選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並適當選擇酸味的、辛香味的食物以增強食慾。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在夏日不要拒絕葷菜,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魚肉、蛋類、奶品以及豆製品,關鍵是在烹調時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切記不要做得過於油膩。

4

運動養生

勞逸結合,適量運動

夏季自然界陽熱之氣旺盛,人體氣血趨向體表,陰靜陽動,應「夜卧早起,無厭於日」,進行適量的運動鍛煉。夏季經常參加鍛煉,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實驗觀察發現,夏天經常參加運動鍛煉比不堅持運動鍛煉的人其肺活量、心臟功能、消化功能都要好,而且發病率也較低。

夏季宜於運動鍛煉,但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消耗較大,若長時間在陽光下鍛煉可能引起中暑。所以,只有合理地安排才能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一是運動的時間: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的時候進行,同時應在室外鍛煉。二是項目的選擇:宜選擇慢跑、太極拳、太極劍、廣播體操、保健氣功,或晚飯之後戶外散步、騎車、打球等強度不太劇烈的項目。三是運動量適度: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不要出汗太多,運動後出汗較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四是運動後保健:運動後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易招致感冒、頭痛,或引起風濕痹痛、皮膚痤瘡等。

版權聲明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夏季 的精彩文章:

白色緊身褲總是印出內內真是尷尬!夏季有更適合你遮肉顯瘦的神器
夏季養雞難上難,「一失足成千古恨」
夏季常吃什麼食物容易瘦呢?
很多人夏季都忙著減肥,一起來了解一下夏季減肥有哪些禁忌
2017夏季新款抹胸顯瘦條紋闊腿褲長褲修身連衣褲

TAG:夏季 |

您可能感興趣

精華!《黃帝內經》中一定要知道的養生智慧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之天人合一的養生理念
《黃帝內經》自然之道,養生之法
《黃帝內經》養生之道?應時養生
《黃帝內經》中的春季養生
讀《黃帝內經》,領會天人合一思想,體悟中醫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中的春季養生原則
養生記:《黃帝內經》告訴我們養生之道,重在哪裡,你知道嗎?
《內經》論養生系列一:養生要順應自然與天性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養生仍有重要意義,你知道是什麼嗎
《黃帝內經》中的「養心之道」!
春季養生 黃帝內經
跟著黃帝內經來養生——夏季篇
《黃帝內經》教你如何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告訴你夏季養生常識
因天之序,順時養生-《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之申時養生
遇見最美的自己—《黃帝內經》里的貴族女人養生之道
《黃帝內經》: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健康】想要養生?先來看看《黃帝內經》中的健康之道!
大家一定要看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