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清靜經》註解之十三

《清靜經》註解之十三

原文: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註解: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人能斷情、絕貪、去欲,即無三業之罪,使心處於形內,不能夠從外形上看到心內世界,心無其心。即無心可觀,無心可觀則無所用,無所修。就達到清靜之道了。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泰山碧霞祠 的精彩文章:

「道」生養萬物,行善亦是修道
道教提升人的生活品質
塑像儀有哪些內容?
尊道貴德 和諧共生
端午節避邪三寶:天師符、鍾馗像和雄黃酒

TAG:泰山碧霞祠 |

您可能感興趣

《清靜經》里無清靜
《清靜經》里常清靜
文徵明小楷《清靜經》賞析
讀《清靜經》個人之悟
文徵明小楷《清靜經》,讀完清涼一夏!
道教修心首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註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二)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顯仙道之妙
《清靜經》中的風水之學
文徵明小楷《清靜經》,讀完一身清涼!
老子在《道德經》中沒說清楚的「道」,《清靜經》中說清楚了!
文徵明小楷《清靜經》欣賞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一)
文徵明《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譯釋
《清靜經》與清理附體的關係
明文徵明書《太上常清靜經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太上老君清靜經
文徵明小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經咒|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