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兆武:中學西學之爭下的近代化道路

何兆武:中學西學之爭下的近代化道路

天涯微信號:tyzzz01

天有際,思無涯。

《天涯》2017年全年征訂,108元六期,包六次快遞。點擊左側購買。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

現代化和近代化在英文中其實是一樣的,二者是一個東西。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幾千年以來形成了一套行之久遠、深入人心的學術體系與學術思想,即以儒學為中心的道德系統和意識形態,我們稱之為中學。18世紀,英國已經開始走向超級大國,19世紀它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當時中國是閉關的,不理解世界歷史開始走向近代化的進程,舉國上下以天朝上國自居,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被打敗。這對於中國是非常大的刺激,一些比較開明、眼光長遠的知識分子,反思後認為要對付洋人,就要師洋人的長技。這是中國思想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即以中國的中學為主,輔以西方的技術。之後,出現了最早的「洋務派」,他們很快意識到搞技術必須要有科學知識,不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而且還要學習西方的科學。這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知識分子已進了一步。

中學西學之爭就在這時出現了。最早那批思想比較敏銳的知識分子主張中學、西學都應該學,而且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與西學之爭跟當時政治和社會背景緊密聯繫在一起。鴉片戰爭後,中國接連打敗仗,越是打敗仗就越強調要學習西學。一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打敗,這對於中國知識界來說是一個最大的刺激。因為日本過去在中國看來是一個藩屬,經過了明治維新,就把中國打敗了。所以,1898年中國出現了戊戌變法,變法者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但不能夠脫離整個政治社會而獨立,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政治體制的背景和它配套,和近代的科學技術配套。這就是國會制和議會制,用它可以來溝通人民和朝廷之間的聯繫。雖然戊戌變法失敗,但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中學和西學之爭並沒有停止,幾乎當時整個中國知識界、思想界和學術界都參與了這個大論戰。清朝官員張之洞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個口號很流行,但他是在滿清傳統體制已經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中學鞏固地盤,以便維持中學正統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體制。這跟最早馮桂芬提出的「中學為主、西學為輔」是為西學佔一點地盤而不是讓中學獨佔的目的完全不同。

辛亥革命把中國帝制推翻,成立了中華民國,這表明在當時,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僅在科學技術要求層面上,而且在政治體制要求層面上,開始近代化了。

西方近代化經過了啟蒙運動,它發生在18世紀的法國,其最核心的思想是要求自由和民主。五四運動是中國的啟蒙運動,它要在大家思想上確立科學和民主的時代主潮,提出凡是反科學、反民主的,都應該讓路。所以五四運動時期,西學和中學鬥爭到了高潮,最終西學取得了成功。可是這個成功並不徹底,一直到解放戰爭前期,還是有人贊成全盤西化,有人贊成保存國粹。不過,考慮到當時的語境,所謂中學,就是主張不要動搖中國原來傳統的社會政治制度;所謂西學,是指不僅要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學習其近代化的體制,這是爭論的實質。

解放後,有一個時期中學西學之爭好像比較消沉了,我當時認為這個問題應該成為過去,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不成為問題的問題:中學不代表真理,西學也不代表真理,中學和西學都有正確和謬誤。但是完全出人意料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學西學之爭又出來了。不管其語境和內涵是什麼,目的是什麼,按我自己的理解,學問作為知識來說,無所謂中西。學就是學,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所以中學西學之爭,爭的肯定是背後現實的利益,而不是學術上的真理,學術上的真理沒有中學、西學之爭。作為學問或學術來說,有先後、精粗、正確與錯誤之分,但無所謂中西,誰先進就學誰的。不論是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或者是自然科學,都不歸某一個民族壟斷,某一個國家壟斷,即使是最機密的科學。

我們的知識是不斷進步的,學所存在的正確和錯誤、精和粗、高和下之分,使精的科學要代替粗的科學,真正的科學要代替偽科學。可是真正的科學是不停變動的,因為科學技術是進步的,其不斷進步又把原來的代替了,所以,我們對於科學應該秉持動態的觀念。我們如果向北走就可以走到北極,因為我們知道北極在那裡,但是真理在哪裡,好像不是那麼簡單。不能說朝著真理走就可以走到真理,因為我們不知道真理在哪裡,不能說真理放一百個世紀都是不變的。

我們知道牛頓的體系曾經也被認為是不可動搖的,現在看來牛頓的體系也不是鐵案如山,但是也不意味著沒有價值,牛頓體系還是為人類作了巨大的貢獻。可這不能阻礙我們超越它。所以,所謂真理,不能說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它總是要變化的。

至於今天中學和西學之爭的實質,我不敢下一個結論,只能從理論上說,我不同意中學和西學的分界,不應該有中學西學之分。

人類的文明史可以簡單地分成兩段,一段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即簡單的再生產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近代化的階段,即擴大再生產的階段。擴大再生產的結果就是使得人類的科學、知識、技術,以及與其相應的人類的思想、意識不斷日新月異地進步。近代社會和傳統社會的最大不同就是在這一點上。

近代化是從16世紀開始的,因為這個世紀人類的科學開始進步,到了17世紀,牛頓的體系完成了第一步,人類科學發展史的第一個階段就是用牛頓的體系來完成的。從此以後,科學、人類的知識不斷進步,人類的思想、意識、學術也隨之不斷進步。這個進步是古代所不能夠設想的。

近代化最核心的東西之一就是近代科學,所以中國的近代化,可以說從19世紀末開始接觸到近代科學開始的。起步比西方晚,就使我們錯誤地認為我們必須要學西學。其實,我們要走的是近代化道路。我認為,這是全世界共同的道路。不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都要走近代化這唯一的一條道路。它不是西方的,不過是西方早走了一步。我們中國人也要走,所有一切後進的國家都要走,所以,近代化就無所謂是中國的道路還是西方的道路。

中國當然有中國的特色,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有它的特色,不可能大家都按完全一樣的道路走。但這個特色是第二位的,因為大家只有一條近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第一當然是近代的科學和近代的工業,除此以外是與其配套的政治社會體制。沒有這個體制,就不能保證科學的進步。所以近代化是一個普適的東西,近代思想和近代科學也是一個普適性的東西,是全世界的,不是某個國家特有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李晶:睦南道 天涯·新刊
法蘭西沒有讓我失望,但新的憂慮和十五年前一樣

TAG:天涯雜誌社 |

您可能感興趣

黃衛偉:中國管理學領域的道路探索
唐愛軍:中國道路的哲學闡釋
中國道路的哲學探索和哲學表達
(37)稷下學宮:世界上第一所高等學府所開闢的文化多元道路——《讀史要略之禮樂中華》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徐克在魔幻武俠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尹業賓老師:在傳承弘揚國學文化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張近東:香港是蘇寧國際化道路的橋頭堡
通往教師成長的專業道路-學本式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
中間道路:歐洲的人工智慧策略
北京的城牆和羅馬的道路
鄭爽時尚道路堪比黑暗料理,學學關曉彤,悶聲發大財!
孫藝珍在演藝道路上的「花路」
二月河與閻崇年都認為康熙是最有希望帶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的人
學英雄光輝事迹 走英雄成長道路
蕭平:龔賢的藝術道路
學佛,生命中最殊勝的一條道路
曹家齊:中國古代交通史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以唐宋道路和驛傳問題研究為中心
名著連載 l 殖民體系的瓦解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韓語文學廣場:你必須經歷被剝奪的道路—雜詩
師說丨李堅瑜:彩妝研發是一條學無止境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