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在故宮讀文物(一)

我在故宮讀文物(一)

周末抽空去了一趟故宮,想想距離上次到訪這個舉世聞名的世界級殿堂至少25年以上,現實的記憶在腦海里已蕩然無存,故宮的身影也幾乎被電視,電影亦或照片完全替代。

從北池子大街下車,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映入眼帘,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城人,似乎這個城區又被我們細分成若干區域。在那個交通並不發達的20世紀90年代,自行車和公共汽車成為我們的主要交通工具。

那時的我對整個東城區的範圍甚是模糊,自己的主要活動區域也集中在東城區的南部,北邊的鼓樓和平里等地則相對陌生,得知他們的名字恐怕還要追溯到初中同學口中吧。

人的認知範圍恐怕和活動區域一樣都需要經過一些變遷才能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擴大吧,從小在東便門箭樓下和小夥伴們玩耍,直到中學才將活動範圍擴至燈市口的同福夾道,繼而因奧數的關係一點點探索那些自己未知的區域,美術館,寬街,北兵馬司,交道口;最北不過地壇,那還要歸功於中學游泳課的安排。103和104路無軌電車伴隨我的童年;而108和111路電車則與我的中學時光共舞。

雖然隨著畢業工作結婚生子我的重心慢慢向城南的丰台區傾斜,然而每當聽到東城兩個字依然覺得甚是親切,也許在冥冥中對這裡的人與物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吧,時隔多年再次到訪這裡又因為市政規劃與改造讓我覺得相當陌生。不過我依然裝作很熟悉的樣子走向東華門。

宮城範圍內總是充斥著各種交通管制,不過相比紐約天津等城市的單行線縱橫,北京的單行線要少上很多,四四方方的街道就算走錯路也不難重新規劃抵達目的地。

身後就是東華門夜市,白天的安靜似乎在為夜晚的喧囂做足文章;這裡雖然被譽為遊客的夜市,但我總是和初訪北京的朋友說這裡雖然性價比不高但也能夠讓你速食北京特色小吃了。最近一次來這裡速食恐怕也要追溯到十幾年前了,當年的我和女朋友約在這裡大口朵頤,用灌腸和爆肚還有麵茶填飽肚皮。

前面就是東華門,故宮一共有四個門,東西為東華門與西華門,南邊是大名鼎鼎的午門以及北邊的神武門。在位置上東華門西華門不在正中間而更靠近南邊,據說是為了避免閑雜人等擾亂後宮,同時也因為故宮內廷建築緊湊,前朝建築稀鬆的關係,將門開在靠南更考慮的是一種均衡。

古時只給皇帝出入的西華門如今限制頗多,僅供故宮工作人員進出;王公大臣以及各阿哥貝勒走的東華門與皇家人員通行的神武門則作為遊客出口,而午門依舊作為主要入口承擔售票等任務。

今天的天空有些陰,太陽被厚厚的雲層遮擋。東南角樓下一女子騎車而過,正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工作人員在太和門廣場前騎行而過一樣,現代與古典和諧共存。

順著城牆走向午門,沿路有幾位大爺在筒子河垂釣,順著喝彩聲看到一條小魚被高高甩起,魚身是那麼的小,讓我想起在函館運河邊垂釣的老人,和北京大爺將小魚收入囊中不同的是,函館大爺將釣到的魚或扔給海鷗或撇回河中。

故宮原名紫禁城,「紫」來自於天上的紫薇星(北極星),相傳天帝居住在紫薇星上的天宮,整個宮殿共計1萬間房子,而作為天帝之子(天子)的皇帝則居住在地上的紫禁城,房屋數量不能多於天宮,繼而傳為9999間半,實際整個故宮共計8000多間房,雖然不似傳說的那麼多,然而數量也足以嘆為觀止;紫禁城的「禁」則體現了皇帝的地位,對於平常百姓人家甚至是高官貴族而言這裡是禁區。相比紫禁城的英文forbidden city來說我總覺得少了一個royal字眼。自馮玉祥趕走溥儀後紫禁城始改為故宮,即過去的宮殿;也是從那時起故宮開始接納尋常百姓家的參觀。現在的故宮全稱故宮博物院,我們造訪這裡已經不光可以感受故宮建築的魅力以及皇室的起居狀態,還可以不時欣賞各種珍貴的展覽,故宮的博物館角色慢慢顯現出來。

隨著近些年的努力,故宮對遊人開放的區域越來越大,然而從導覽圖中還是清晰的看出西北東南區域大面積圈為內部使用,正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提到的目前故宮內的單位在慢慢外遷,一方面保護古迹,另一方面也在逐步為國人展示完整的故宮。看看地圖南三所與北五所都有灰色字跡標記,然而始終沒有找到書中提到的西三所位置,調查猜測的結果也許就坐落在慈寧宮北面那個三進小院吧。也不知現在西三所的文保科技部是否搬離。整個故宮已經開放的區域除了九龍壁和寧壽宮處需要單獨購票參觀,其他地方的參觀都不再需要二次消費,午門之上以及武英殿,文華殿的展覽亦可隨意觀看。6月初分別是海上絲綢之路展,阿富汗展,四僧書畫展和陶瓷展。每類展覽的位置基本是固定的,比如大部分書畫展都會在武英殿陳設。在故宮裡這種規矩和規律比比皆是。

不經意間就來到了午門廣場,遊人比我想像中的少。凹型的結構是故宮四個門中最巍峨的一個,這種凹型的構造讓每個站在午門廣場的人都有一種包裹感,肅然起敬的感覺油然而生,也許在幾百年前王公大臣們在踏入午門前自知生死未卜吧。

午門不僅是四個門中最高大的一個,他也是整個故宮最高的建築。想必起初大家也會和我有一樣的疑惑,那就是為什麼太和殿不是故宮之最呢?在明朝時太和殿確實是最高的建築,然而隨著李自成的攻陷以及火災等天災人禍,那個高大的形象已經不復存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則是清朝重新搭建的太和殿,因為木材的短缺(已經找不到明朝那樣高大的材料)不得不在大小和高矮上偷工減料,從而造成午門取而代之成為故宮No.1。

我跟著人流通過安檢跨入午門,身後則是端門,再後才是天安門。從廣場望向午門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三個大門,中間的供皇帝行走,右邊則是皇親國戚,左邊是三品以上官員通過。其他人員只能從東西兩邊的腋門下通過,兩個腋門並不明顯。靠近租借講解和安檢的是左腋門,古時帝王坐在金鑾寶殿上坐北朝南,左手邊就是東邊的左腋門。這和京都的左京區右京區是一個道理。在故宮行走你會發現大部門大門都是9*9共計81個門釘,代表著帝王的尊貴;而左右腋門則要低一級,是少有的8*9共計72個門釘;這也預示著通行者的身份。

在踏入午門的那一瞬間,我忽然想起了昔日中學同學紛紛在下學後約至午門外踢球,不知道那個時候午門廣場在關門後的景象如何。雖然我也象徵意義的參加過一屆的百隊杯,然而未曾獲得上場機會,也從來沒有和他們在午門廣場踢過球。不知道在那個20多年前的下午足球是否反覆衝撞過午門大門,又是否有所謂的工作人員呵斥和轟趕少年們呢?如今同學們各奔東西,雖然不少人還在北京,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也異常忙碌,留下來的也不過是朋友圈的點贊和隻言片語的回復了。

進入宮城瞬間剝離了午門帶來的壓抑感,小橋流水以及太和門廣場讓人瞬間平和起來。回望午門此時的門洞恢復為五個,我彷彿看到了當年早朝時湧入的大臣們一個個或嚴肅或憂慮的跨越五座金水橋。

最後要說下「午門」的級別,在故宮裡我們可以通過頂部樣式和屋檐上小動物的數量甚至是底座的高低來判斷該建築在宮城中的份量。午門作為宮城的主要入口,頂部採用重檐廡殿頂,這在故宮頂部級別是最高的,太和殿,乾清宮這些重量級的建築才會採取重檐廡殿頂。屋檐上的11隻小獸也是故宮唯二的標誌,僅次於太和殿。雖然午門沒有須彌座支撐但作為主要門戶地位自然相當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馬拉松 的精彩文章:

TAG:海外馬拉松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在故宮修文物》
《我在故宮修文物》讀後
《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匠人離世,無數文物上有他的印
我在故宮修文物,手藝人的一聲嘆息
「我在中國修文物」
一篇文看懂文物修復
《我在故宮修文物》揭秘世界頂級文物由誰修復&如何修!
從出土文物看古人生活(一)
沈從文:從圖書館走出的文學和文物大家
《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新作首映
認識一下什麼是文物、文玩和古董
文物介紹—— 唐朝韓滉的《五牛圖》
故宮,歷史文物的典籍
文物故事丨漢畫像石:一部圖像記錄的中國兩漢史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摹印師離世,三代單傳手藝落下帷幕…
日本民間版《我在故宮修文物》:探訪神奇的「金繕」修復術
文物介紹——元四家之一的倪瓚《虞山林壑圖》
黃岩發現一明朝古墓,出土四件文物(附航拍)
台北故宮:一場饕餮文物
邱錦仙: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