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適合的教育」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適合的教育」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名家專欄·適合的教育⑤

提供「適合的教育」與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重大工程,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作出的兩項重要制度設計。

「適合的教育」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這樣兩個看似並無直接關係甚至有些矛盾的舉措,卻在中國當下和未來的教育改革進程中被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者契合了我國特定時代的教育發展需要,它們相依互聯,彼此支持並增強著對方:一方面,「適合的教育」為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指明了目標方向;另一方面,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又為「適合的教育」提供了路徑和保障。

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並非空洞的口號,它需要務實的和現實的系列行動來強力推行和體現。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也在「適合的教育」導引下,生髮出更強的發展動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既是一個有關義務教育學校標準研製、實施及評價其工作成效的動態發展過程,也是辦學管校的多個責任主體在協商、參與義務教育學校建設中凝聚共識並共享建設成果的持續努力過程。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作為教育現代化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抓手,本身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不僅為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均衡、公平和有質量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省域乃至更大範圍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均衡、相對公平和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能。

新的時代與新的社會發展境況,需要我們「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而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正是對這一訴求的積極回應。「適合的教育」為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賦予了靈魂和新的發展方向,是從學校發展層面向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與此同時,科學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和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基本標準,按照《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努力做到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製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這是實現「適合的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沒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的實施努力,就難有真正面向每一位學生的「適合的教育」。

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的任務落實,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協調和配合。從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的角度看,當下開展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好三對矛盾。

一是統籌處理薄弱學校與「豪華學校」難題。薄弱學校通常是指那些辦學條件差、師資隊伍弱、管理水平低的學校。薄弱學校不僅存在於偏遠的鄉村,也存在於發達的城市。「豪華學校」是指那些花巨資集中打造的個別學校。「豪華學校」的教學設施裝備遠優於同地區的同類型學校,其佔有的師資力量和社會資本也遠強於其他學校。「豪華學校」不只見於中心發達地市,也存在於貧困落後的縣市。薄弱學校降低了在讀學生的受教質量,「豪華學校」則侵佔甚至剝奪了其他受教人員的權利和利益。

二是著力化解「微型學校」與巨型學校困境。「微型學校」一般是指那些在校生不足百人、年級不完整、任課教師常在10人以下的學校,其典型形式是在我國農村地區仍大量存在的教學點。巨型學校一般是指那些在校學生數超過3000人、班級總數超過60個的超大規模學校。前些年,巨型學校多集中在普通高中,現在也出現了辦學規模超萬人的小學。「微型學校」常因辦學思想及建設標準的模糊和搖擺不定,導致在讀學生的上學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而巨型學校則因其批量生產的工廠化特徵,使得尊重與欣賞個性差異,成為了一種難以企及的教育奢望。

三是辯證對待新教師與老教師問題。新教師一般是指那些入職年限在5年之內,教育教學經驗正處於積累和快速提升中的教師。而老教師通常是指教齡在20年或者年齡在45歲以上的中小學教師。對某一區域及其所屬的某所學校來說,新老教師問題常是纏繞在一起的問題兩面。由於地方編製管理缺陷等方面的原因,有些學校已長年未招募新教師。如此一來,老教師漸漸成為了教職員工中的多數,師資隊伍面臨著來自年齡結構、學科結構、梯隊建設等多方面的挑戰。基於教學一線的調研表明,現在不少地方對老教師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見甚至是歧視,以為老教師工作懈怠、缺乏熱情、專業自負,很難管理。實際上,在一個老教師已成為教師主體構成的學校,除了選擇依靠老教師外已別無他法。面對老教師業已成為辦學施教的主要依靠力量這一現實,管理部門唯有改變對於老教師的傳統定見,更加重視發揮新老教師的作用,教師的聰明才智和經驗優勢才有機會得以充分展現。這正是,教師有活力,學校才有活力,學生也會有活力。

《中國教育報》2017年06月07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學校轉型:從「流水線」到「個性化定製」
北醫附小舉辦非遺進校園成果展
校園足球: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要聞:教育部組織義務教育「三科」教師國家級培訓
聚能教育聚能教育個性化教育加盟店的管理模式
教育教學:共享教育學建構未來教育
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究
教育
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思路與舉措
普法教育,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化
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學籍管理的現狀與對策
學科教學融合生涯教育策略
特殊教育學校中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
教育部與微軟達成合作,共推VR教育、培訓及實驗室建設
文化長城:構建職業教育綜合服務產業鏈
大學教育=職業教育?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創客教育專委會成立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新與思政教學資源建設研討會召開
仁和教育理念之——運動與教育
素質教育始於家庭教育
教育部與微軟達成合作 啟動VR教育應用培訓及實驗室建設項目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體育教育(一)
家庭教育vs學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