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發起菩提心,同行菩薩道

發起菩提心,同行菩薩道

——福安棲雲古寺「菩提心的修行」講座

1

大乘佛法的修學內容包含菩提心和空性見兩個方面,修習菩提心要成就的是慈悲,修習空性見要成就的是智慧。空性見是三乘佛教的共法,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因此我們需要重視菩提心,以發菩提心為修行的根本。

發菩提心是走上菩薩道的起點,是大乘佛子的標誌。菩提心又可分為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發心就像播種,發出離心,持別解脫戒,是種下解脫之因;發菩提心,持六度四攝,是種下菩薩之因。

菩提心是最珍貴、最具價值的心理。

如今物質生活高度發達,很多人卻過得不幸福,心裡充滿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可見擁有健康心態的重要性。佛陀以他的無上智慧發現,惟有發菩提心才能開發生命內在的良好品質,也只有在成就菩提心的過程中才能完成究竟的利他和覺醒。

2

一方面,要受持大乘皈依,而非依聲聞解脫道建立的皈依。大乘佛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為大乘三藏經典,僧寶為觀音、普賢等諸大菩薩。諸佛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大行,是我們的學習榜樣,為成就無上正等菩提而發起盡未來際的皈依之心,最終才能成就佛菩薩的品質。因此,受持大乘皈依是發菩提心不可缺少的基礎。

另一方面,修習七支供可以幫我們打開心量,讓心從有限回歸到無限,利益一切眾生;還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集資凈障,早日圓成佛道。

3

我們凡夫平時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在培養貪心,重複嗔恨心,也因此造就了無盡的輪迴。但佛陀發現我們的生命內在同時擁有覺醒的潛質,發菩提心就是在開發自我拯救的能力。念輪迴之苦和生死苦,是發起菩提心的重要動力。

此外,《菩提道次第論》還提供了兩種思路。七因果的修行,可幫助我們培養兩種生命素質,大悲心和平等心,令我們認識到一切眾生在本質上跟我們是一樣的;自他相換,可幫助我們破除我執,利益一切眾生。正如佛經雲「我執是一切衰損之門,利他是一切功德之本」。

4

過去大乘佛教對菩提心的修行認識不足,導致很多人雖受了菩薩戒,卻沒有發起真正的慈悲心、菩提心,成了假冒偽劣的菩薩。因此,導師自2003年以來一直致力於菩提心的弘揚,還編寫了受持菩提心戒和修習菩提心的儀軌。反覆受持與修行,可以不斷提高菩提心的廣度、純度、力度。

5

菩薩戒相當於菩薩行人的法律條文,用以規範菩薩行為,止惡行善;菩薩行是道德規範,包含六度四攝。菩薩戒是菩薩行的行為準則,通過受持菩薩戒,修習六度四攝,我們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菩薩。

6

雖然我們發了菩提心,但如果沒有空性見,在利他的修行中,就很容易著相,陷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做出一堆煩惱。《金剛經》告訴我們修習六度四攝時,還要修習空性見,在修行的過程中,依般若正觀,通達無我、無相、無所得的空性智慧,最終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從而圓滿菩薩道的修行。

講座最後,導師強調,若想進一步了解菩提心,在他所著的《認識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中有詳細開示,另有講座《入菩薩行論》120講可供學習。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教法,它貫穿著整個修學過程。我們不僅要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更要重視菩提心的實踐和提升。只有在做事中修行,才能成為實至名歸的菩薩行者。

在一片偈頌聲中,眾人合十起立,恭送導師離場。回望導師的背影,內心無不充滿感恩之情。在這樣一個末法時代,正是因為導師「往來世界度群生」的慈悲接引,才有我們接觸三級修學、聽聞菩提心教法的殊勝因緣!

網路的無限寬廣,令佛法得以傳遍十方。兩天來,除現場外,很多人通過微群和視頻的直播共同享受了法雨甘霖。而這樣的弘法方式,也是實踐菩提心的一種善巧方便,彰顯著大乘行人慈悲利他的悲心宏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群法師 的精彩文章:

小心空頭支票
忍辱,不是消極是接納
有效才有用
覺醒的藝術——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
覺醒的藝術——越卡越緊的二元對立

TAG:濟群法師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供菩提燈!
同發善心,同證菩提
怎麼發菩提心?
如何發起不退的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起點,也是三世諸佛成就的根本,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衡量檢視自己發的菩提心是沒有偏離正道的?
修行就是廣發菩提心
菩提智光:菩提心發心
勸發菩提心,我對修行的理解和我最初的發心
發菩提心,證無上道
菩薩戒之與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道心
為了佛教 發菩提心
夢齋心語:如何是發菩提心
勸發菩提心文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清凈菩提心,菩薩手中的蓮花各有不同,又代表什麼?
依善知識,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三種發心
菩提心要刻骨銘心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