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類社群的套路,與佛學類社群相比,果真是小巫見大巫
上次文章,大家對【般若佛學】這個APP很感興趣。所以這次再細細談下,但不細說這個APP,感興趣的自個下載體驗就好。此文單說為什麼【佛學類】不同於一般的【知識類】社群。
複習下上次點到的知識付費社群套路:
第一步:各種流量平台獲取粉絲,導流至公眾號並沉澱。
第二步:根據自己擅長的話題去各個問答平台開通付費問答,從公眾號引流。
當這個小的內容體系形成後,且自身已經整合了一定量優質內容。
第三步:通過知乎live、千聊、荔枝微課等渠道,做線上分享,從公眾號引流。
此時,你在某個垂直行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第四步:開始兜售帶個人品牌IP的產品。
第五步:...
這是傳統的知識付費社群經濟,依託於當前社會下人人焦慮的現狀,這焦慮感讓人們迫切希望惡補一些知識,不管有無用處,單純就是怕自己在周邊對比中,自己因為漏缺什麼知識而被社會淘汰或被同起點的人超越。迫切希望惡補因自身不在某個群體而學不到的東西,那種不對稱或稀缺的知識。
而,【佛學類】社群就不一樣了,學佛、信佛、拜佛,其實不是一種知識學習行為。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極端點說,是一種無可奈何後的心靈慰藉。畢竟因為事業或感情不順利,感覺努力了也差不多,心理的問題,求佛轉運,本就是心靈慰藉。
這樣看,區別就大了,因為一個是知識類學習社群,一個是心理類安慰社群。我們之前說了,知識類學習社群,是因為依託【焦慮】這個人性。而後者更是人性,因為依託的是【恐懼】,對未來無知的恐懼。
對未來無知的恐懼:
1、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自己是這個挫樣;
2、不知道為什麼不如自己的人卻那麼好;
3、不知道當前的努力會不會能有所回報;
4、不知道到底哪裡做得不對改寫了人生;
5、...
所以,這時候,只能儘可能信其有,只能儘可能掃除任何影響自己的不好的東西,即使那東西可能本身不存在。因為這是人性【恐懼】催生出來的【信】,人性難改。
前些天有朋友問到【般若佛學】APP,怎麼0資金啟動?怎麼獲客?閑聊的幾句話,其實也能說明一些事情,


TAG:Y叔 |
※社群口碑與社群精神
※蔡文勝:社群才是一個鏈的靈魂
※社群經是什麼?社群經濟的五大特徵
※道長:比起焦慮,更可怕的是知識腫瘤,社群實戰報告
※怎樣導出社群里的音頻類乾貨,形成社群內容資產
※尋找社群中的大R,讓玩家比拼起來
※社群營銷,三大案例需知道
※社群有道,裂變有術
※玩轉農信光影群,你知道怎麼在社群里找樂子么?
※說說我與社群的故事,以及感悟
※大家都在討論的社群營銷,你有在玩嗎?
※沒有廣告的盆景學習社群,你還不來
※社群學習,一個理想而美麗的夢!
※虛假同感偏差在幣圈社群的影響
※熱度·共識·社群
※社群經濟是一場騙局,還是一座金礦?
※什麼是真正「社群」呢?如何打造優質社群?
※知識星球:如何才能做高品質社群?如何讓社群持續產生價值?
※你的社群不活躍?那是因為少了用戶「參與感」
※史安斌:「另類空間」加大美國社群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