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在苗嶺山區旅行,只要看到吊腳樓上安裝有美人靠,那一定是苗族民居無疑。美人靠,又稱「吳王靠」、「飛來椅」,是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乍一聽這名詞,很容易讓人想起江浙一帶的園林建築。是的,江南園林舉目皆是美人靠。殊不知,苗嶺山區也有美人靠,苗族村民稱為「豆安息」,其實就是安裝在建築物上當靠背用的彎曲形欄杆。由於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間河谷地帶安家落戶,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而立,故而在美人靠上憑欄遠眺,總能飽覽賞心悅目的山區景色。

其實,在吊腳樓上建美人靠,不僅為了遠眺,主要為的是方便姑娘們在此梳妝打扮、紡紗織布、織錦繡花,製作民族服飾,為自己準備嫁妝。從某種意義上說,苗寨美人靠,是苗族姑娘的開放式閨房。當然,也是媳婦們為自己、為家人尤其是為嬰幼兒縫製衣服的地方。換句話說,美人靠是苗族服飾的「生產作坊」。苗族服飾如此豐富多彩,其中也有美人靠的一份功績。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徵,是相互區別的外在依據。許多民族都有公眾熟悉的形象,可稱之為「標準像」,只要一看其穿著打扮,就會知道是什麼民族。苗族則不然,很難找到統一的服飾和「標準像」。即便在苗族高度聚居的苗嶺山區,穿著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尤其是在民族節日集會上,不乏如此打扮的姑娘:腳上穿著入時的旅遊鞋、高跟鞋;下身穿著現代式樣的褲子,有的還外加一條古香古色的百褶裙;上身穿著用現代面料剪裁、按古代款式縫製的姊妹裝;頭上幾乎全是古代髮型,有清代的、明代的,甚至還有宋代的、唐代的。一身穿著跨千年,具有明顯的「地層」關係。觀其飾物,或者是祖祖輩輩遺留下來的傳世品,村民稱之為「老銀子」,或者是用新銀子甚至其他金屬材料按照古代式樣打制的代用品,村民稱之為「新銀子」。凡是到過苗寨者,都會輕易發現,男女老少穿著各異,幾無雷同。細心觀察,上裝有貫首服、無領服、圓領服、高領服、矮領服、長袖服、短袖服、大袖服、小袖服、左衽服、右衽服、對襟服、有扣服、無扣服、圓擺服、方擺服以及前擺長後擺短和前擺短後擺長等多種款式;下裝有帶裙、片裙、桶裙、褲裙、長裙、短裙、超短裙、百褶裙、羽毛裙等等;褲子有長有短,褲腳有大有小,相差甚為懸殊。通觀苗族服飾,如讀「無字天書」,一部生動形象的苗族服飾發展史,耀然於男女老少身上。

服裝款式的差異與各地苗族村民的居住環境、生產從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說來,住在水邊種植水稻的人們,衣袖和褲腳短而肥,顯然是為了方便下田幹活。住在山區常在林中勞作的人們則與之相反,衣袖和褲腳長而瘦,為的是防止蚊蟲咬傷及荊棘刺傷。在草原放牧的人們褲襠相當大,褲腳特別肥,乃騎馬使然。居住在烏蒙山區的苗族牧民,衣服多為長袍,有的還外加披氈,這是野外放牧防寒、防雨、防潮的特殊需要。

服裝款式與文化水平、風俗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貫首服、無扣服、羽毛裙,以及袖子不縫合的衣服等,是早期服裝的遺風,多少保留古代服裝的形態。「鼓藏服」、「上轎衣」則是特殊風俗的需要。從服裝款式的不同,可以看出苗族人民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化特點。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蠟染、刺繡可稱苗族文化的「兩絕」,其工藝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苗族蠟染蜚聲中外,工藝之精自不必說。苗族刺繡別具一格,刺繡手法多種多樣:平綉、皺綉、破綉、辮綉、軸綉、鎖綉、挑綉、褶綉、雙針綉、結籽綉、盤絛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苗族刺繡圖案十分豐富,各種動物、植物及幾何圖案達數百種之多。即使同一動物也有許多變化,如苗族婦女刺繡的龍,竟有蠶龍、蛇龍、魚龍、蛙龍、鳥龍、牛龍、豬龍、羊龍、象龍、雞頭龍、蜈蚣龍、蜘蛛龍、水爬蟲龍等十餘種。刺繡圖案極富變化。同一物體,既有寫實的,又有寫意的;既有極度簡化的,又有大膽變形的。有的圖案,既是植物又是動物,如菊花又稱「蜘蛛花」。各種圖案的組合十分巧妙:初看是幾尾魚,再看是一隻鳥,組合起來觀察,則是一隻蝴蝶或是一隻蝙蝠。有些圖案,順看倒看各不相同,正看反看又不一樣,可使觀者見仁見智,撲朔迷離。

苗族服裝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單就各種花紋圖案就可當作一部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來閱讀。那極簡單的一道道線條,被看成是一道道河流,有人竟能指出哪一道是長江,哪一道是黃河,篤信無疑地視為本民族遷徙的歷史和路線的形象記錄。那很規整的一塊塊菱形圖案,被看成是一丘丘肥田沃土。如今居住在黔西北烏蒙山區的苗族同胞,幾乎沒有什麼稻田,但在他們製作、使用的刺繡品上卻有「田連阡陌」的圖案,這與史書記載的秦漢時期苗族先民勞動生息在「左洞庭、右彭蠡」的濱湖地區相吻合。

用考古學的眼光看苗族服裝,可清楚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將那古老的「魚紋圖案」與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魚紋」對照,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並非一定受到了什麼「影響」,但至少可以說明,反映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遺存具有悠久的歷史。還有,那些狗爪花、虎爪花、螃蟹花、水爬蟲花,生動「記載」早期人類的漁獵生活;那些浮萍花、田螺花、水車花、牛漩花,形象反映具有悠久歷史的農耕生活。據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將民族服裝看成是研究苗族歷史的「活化石」。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用民族學、民俗學的眼光看苗族服裝,其文化內涵令人浩嘆。苗族婦女喜歡畫蝴蝶、綉蝴蝶,甚至畫蜈蚣、綉蜈蚣,此乃緣於《蝴蝶媽媽》的故事:洪荒時代,蝴蝶生下十二個蛋,其中一個孵出人類始祖姜央,另一個蛋孵出一條蜈蚣。由於同為「蝴蝶媽媽」所生,故而在別的民族看來是「不祥之物」的蜈蚣蟲,被苗族婦女作為一種崇拜物刺繡在衣服上,她們還給它取了個美名「蜈蚣龍」。龍在別的民族看來主要是管水的,而苗族同胞則將龍與牛融為一體,使其既能管水,又能耕田。在苗族刺繡中,長著一對水牛角的龍比比皆是。這「牛龍合一」的圖案,既銘刻苗族先民制伏惡龍的戰鬥歷程,又寄託苗族人民對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美好願望。

在苗族服裝上,多刺繡「蜘蛛花」。相傳在某次戰鬥中,苗族先民戰敗躲入山洞,追兵發現洞口織有蜘蛛網,因而未進入山洞中搜尋,於是先人意外得救,「恩人就是蜘蛛」。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及英雄人物刺繡在服裝上,以在清水江畔徵集到的一件苗族女上裝最為典型。作者把清代苗族農民起義領袖張秀眉領導的「咸同起義」精心刺繡在衣服上,人物多達近百個,堪稱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為時最長的苗族農民起義的「歷史畫卷」。

苗族服飾豐富多彩,與住地分散息息相關。「住地」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住地是指分布在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國度。由於相距遙遠,往來不便,交流不多,各自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圈。狹義的住地,是指分布在同一片山區,還有山前山後、山左山右、山上山下的區別。在崇山峻岭中,即便直線距離不算太遠,但由於溝壑障礙,山川阻隔,交往不多,各自在相對封閉的狹小範圍內勞動生息。如像在山區中自然存在許多「小氣候」一樣,同一山區的苗族文化擁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文化圈」。服飾如此,語言如此,建築也是如此,真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就是苗族支系特別繁多的原因。

反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一帶的傳統民居,雖然也有美人靠,但卻安裝在周邊壘砌封火牆的走馬轉角樓內,且靠背全封閉。從前,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蝸居在閨閣上的姑娘們,想要觀察樓下動靜,只能藉助樓上密密麻麻的木雕花窗。她們能夠看見來者,來者卻看不見她們。苗族是個十分開放的民族,因此房屋不封閉,反映在建築裝修上,便是美人靠一定要安裝在醒目處。婚姻制度的不同,造成建築裝修採用不同的工藝,遂使苗漢姑娘擁有各不相同的閨房。

美人靠,苗家姑娘的織繡房

書名:屋裡屋外話苗家

作者:吳正光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69.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兩隻小老鼠的幸福生活
留學攻略:美國高等教育的分類是怎樣的?
周一綜合征?這都不叫事兒
如何在「公司政治」里安全生存

TAG:書問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彝家妹子苗家哥
姚晨身穿苗族服飾變身「苗家姑娘」,右手拎鴨自稱感覺「回娘家」
《舌尖上的中國》之苗家腌魚,沒想到這竟是苗家姑娘的嫁妝,你吃過沒
舌尖上的苗家人,你不得不吃的苗家風味(二)
直擊:苗家姑娘的嫁妝,竟是存放了十年的魚?被奉為珍品,但你敢吃嗎?
「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親手綉嫁衣」 專訪彭水苗綉負責人李紹玉
苗家女子獨創的「情蠱」,古老而神秘,男人一旦被下蠱,真的會任由女人擺布?
苗家姑娘的嫁妝竟然是腌制10年的魚,還被奉為珍品,你敢吃不
實拍苗家姑娘的嫁妝居然是腌制10年的魚,被奉為珍品,看完你吃得下?
直播:湘西苗家90後穿著拖鞋結婚,旁邊伴娘卻美滋滋笑了……
周末苗寨之旅,苗家女子端莊美麗——貴州舟溪鎮旅遊
湘西苗家狂歡節
廣西三江蘆笙坡會熱鬧非凡 苗家少女銀裝素裹亮眼
苗家姑娘的嫁妝是一尾鹹魚,腌制18年才拿出來,網友:看完真心不敢吃
夢幻織金洞:以前苗家青年男女常在洞口踢雞毛毽
吃貨日常-挑戰苗家腌湯
從江:苗家花米飯祈求生活幸福美滿
正月十五,湘西苗家漢子喝大酒 光膀子舞龍在鋼火中穿行
直擊苗家姑娘出嫁,場面相當震撼
苗家特色美食——酸湯魚、腌魚、香茅草烤魚、雞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