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理查德·薩門:記憶研究領域中的悲情劍客

理查德·薩門:記憶研究領域中的悲情劍客

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有三個人堪稱「記憶研究的三劍客」,分別是德國生物學家理查德·薩門(Richard Semo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家艾瑞克·凱德爾(Eric Kandel)教授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約翰·歐基夫(John O』Keefe)。根據他們的人生與思想,我們給予每個人一個稱號:悲情劍客薩門、天涯劍客凱德爾和學院劍客歐基夫。「三劍客」身上散發出一種混合哲學與科學的精神氣質,引發了我們的好奇。薩門之所以被稱為悲情劍客,主要是源於他的悲劇人生。

身懷科學抱負但最終未實現

1859年,德國誕生了兩位影響人類思想的學者:胡塞爾和理查德·薩門。薩門出生在一個沒落的有錢人家,從小體弱多病,後來師從著名的生物學家海克爾學習。

薩門是一個身懷抱負的科學家。受導師影響,他希望在生物學領域內有所作為。他關注的是生物遺傳過程中遺傳與記憶的關係問題,即如何解釋遺傳物質的重複現象?他試圖從記憶角度去解釋遺傳現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到澳大利亞遊歷兩年(1891—1893),回國後寫了《記憶》(1904)和《記憶心理學》(1908)兩部著作。但是,他的科學抱負最終沒有實現。在他59歲時,飲彈自殺。

薩門自殺有三重原因:學術受冷、中年喪妻和理想破滅。第一個原因是學術受冷。他所處的時代是達爾文進化論風靡一時的時期,導師海克爾更是進化論的支持者。受其影響,他也希望在生物學界產生影響,但是這也成為其人生悲劇的源頭,他作品發表後恰恰受到很多支持達爾文思想的人的批判。在學術上持續被冷落,使得他開始懷疑自身。導致他自殺的第二個原因是妻子病故。薩門和妻子感情很好,但是他的妻子最後死於疾病,這徹底摧毀了他生活的支柱。第三個原因是政治理想的破滅。他是一個普魯士主義者,堅信德國崛起的理想。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他的政治理想徹底破滅,失去了精神的支柱。在這三個事件的打擊下,他於1918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試圖從記憶角度解釋遺傳現象

薩門求學時深受海克爾的影響。海克爾在哲學上是一個整體主義者,他所追求的是從整體的、統一的原則解釋自然現象。薩門也開始追求這樣一種方式。他關心的問題是遺傳學,尤其是生物各代之間遺傳的同一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沒有採取達爾文式的經驗觀察方法,而是採用帶有極濃厚的思辨和實驗方法。他找到了「記憶」這樣一個原則。在他看來,這一原則能夠解釋自然物種之間的遺傳同一問題。在後來出版的著作中他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痕迹(engram),其定義是「由刺激物產生的存在於應急物質中的持久的然而是原初潛在的變更」。另一個概念是喚起(ecphory),其定義是「將記憶痕迹或者印痕從潛在狀態中喚醒進入到明顯活動的影響」。這兩個概念成為他解釋所有自然現象的出發點,也成為後來記憶科學研究的出發點。

薩門的著作受到同時代的生物學家的極大批判。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學術共同體範式的不可通約造成的。在19世紀末,達爾文進化論成為生物學領域的標準範式,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淘汰成為生物進化的主要機制。而薩門所提出的通過記憶原則解釋自然現象,無疑從兩個方面向達爾文範式提出挑戰:一方面是用記憶這樣一個思辨的、無法被經驗證實的原則來解釋自然現象;另一方面是強調了不同生物代際之間的遺傳同一性。此外,除了挑戰權威當紅範式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他對同一原則的尋求更是對當時實證精神的一種宣戰。如胡塞爾所言,整個時代都是為實證科學精神造就的具有實證精神的人。所以,當他的思想與當紅的進化論範式和實證精神產生碰撞,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由於同時代的不理解,他的理論沉睡了近半個世紀。但是在生物學領域受冷並不等於其他領域的無視。德國物理學家恩斯特·馬赫把他稱作闡明遺傳與記憶之間關係的第一人。受其影響,馬赫總結了20世紀20年代前後大腦與意識之間的關聯。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其記憶痕迹(engram)觀念的影響下,提出了記憶因果性(mnemic causation)的範疇。羅素在1921年出版的《心的分析》「心理和物理的因果律」、「記憶」等篇目中有明顯的說明。只是羅素顯得有些不地道,並沒有明確提到薩門的影響。1978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卡特發現並挖掘了他的思想,對心理學影響甚大。1987年,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利根川開始使用「記憶印痕細胞」的概念。他在題為「記憶痕迹細胞迎來了自己的時代」的報告中指出,記憶存儲在大腦的觀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但是直到20世紀這個觀念才被科學化,而這個過程得益於薩門的「記憶痕迹理論」(engram theory)、赫伯的「突觸可塑性理論」(synaptic plasticity theory)。在這些概念的指導下,他的團隊開展了諸多研究,藉助光遺傳學技術(Optogenetics),在2012—2016年間取得諸多成果。201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發表的《什麼是記憶?痕迹的當前狀況》一文,再次肯定了薩門在今天神經科學中的奠基性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化應有世界擔當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掀參觀熱潮
姓氏揭示學術機構人員構成
「清玩」與文人生活美學
探索域外漢籍研究新路徑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思考《艾迪芬奇的記憶》中的遊戲設計
記憶中的麥迪
《獨家記憶》「阿桐慕」發糖啦!慕承和情話撩薛桐,網友:教科書
關於愛情的記憶
坎德爾——記憶偵探
建議收藏研究:神煞記憶技巧
美研究人員尋找記憶的痕迹
曹劍:記憶中的雪
記憶中的恩師
英語與西綜的記憶方法:窄式閱讀、疾病引導、記憶曲線……
睡在記憶中的愛情
我記憶中的霍金教授
《戰史文庫》騎士之死:一位德軍坦克兵的斯大林格勒記憶
記憶中的偶像劇:林心如、霍建華的定情之作《地下鐵》
記憶中的《長征組歌》
關注阿爾茨海默病 守護愛的記憶
海門人記憶中的「老手藝」
金門·尋訪記憶中幼時的舊戲院
阿莎·布塔爾:口誦在文化中構建記憶
格羅斯島,愛爾蘭民族慘痛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