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奇妙的中華藝術與?中華醫學養生觀、生命觀

奇妙的中華藝術與?中華醫學養生觀、生命觀

除了語言文字體系, 我們再來看看中華民族的藝術領域。 中國人歷來講究書畫同源, 書中有畫, 畫中有書, 書即是畫, 畫即是書。 能夠把文字的書寫上升到藝術的層面, 表現出高度的藝術美感, 除了早已失傳的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之外, 中華漢字書法是當世唯一具有這種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的文字體系, 這是中華文化具有超凡的跨領域功能的又一例證。 中國古代的唐詩宋詞有非常優美的畫面意境, 同時中國傳統的山水花鳥畫作又流露出或靈動飄逸、 或幽深遼遠的詩意。 詩含畫意, 畫蘊詩境, 是中國傳統詩詞與繪畫的特色, 這也展現了中華文化跨領域表達的獨特魅力。

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音樂還是繪畫都非常講究豐富和飽滿,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中國的藝術則追求極致的空靈, 這兩種藝術表達形式展現了世界的兩種面貌。 西方音樂創作規範、 嚴謹, 注重和聲, 講究結構的平衡, 音樂的音色、 音階與旋律變化豐富、 完整、 飽滿、 清晰, 具有厚實的質感和張力; 中國的古典音樂則有大幅的留空, 它是月照簧竹、 雨打芭蕉、 空谷傳音, 表達人的精神在寂寂空靈中與天地的相通和感應。

在繪畫方面, 西方的畫作總是色彩飽滿豐富, 佔滿了整個畫面, 甚至似乎要從畫面中溢出來, 繪畫以三維世界的立體角度作出嚴謹而準確的透視, 真實反映三維世界中的人與景物的空間感和距離感。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 中國古典繪畫則更加註重空靈, 畫面往往大片留白, 表達寫意和幽深曠遠的境界, 讓人有足夠的空間展開想像, 讓想像填充空白, 或以此追尋繪畫作者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或讓觀眾展開自我獨特的聯想與感悟。

中國的傳統繪畫完全無視三維空間的立體透視, 完全是平面式的把作者的內心世界, 和他要表達的景物與感情鋪展在畫卷上, 他沒有一個特定的觀察點, 但處處都可以同時作為他的觀察點。 在中國人的視野里, 世界就是一個等距離的平面展開, 無所謂遠近和高低。 中國人這種看待世界的眼光和角度, 完全超出了人類所處的三維立體空間, 完全打破了三維立體空間的規則和定律, 似乎是從一個更高的維度來觀察這個世界, 所以這個世界在中國人的眼中是平面的, 是等距離的。

由於整個文明體系發源於《易經》和太極五行的哲學思想, 中國古典繪畫自然深受這個哲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典繪畫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展示虛與實、 明與暗、 動與靜、 黑與白、 遠與近、 濃與淡、 繁與簡、 爭與合…… 這些既互相對立、 又互相依存的關係, 表達古代中國人眼中的世界與心中的美感, 乃至表達他們的情操與意境。 虛則實之, 實則虛之; 明則暗之, 暗則明之; 動則靜之, 靜則動之; 遠則近之, 近則遠之; 濃則淡之, 淡則濃之; 繁則簡之、 簡則繁之; 爭合相對, 爭合互補; 黑白相間, 黑白互轉…… 世間一切事物都是對立而又依存的, 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兼容, 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轉化的。 這正是中華古典哲學思想在藝術領域的生動表現。

獨特的詩書繪畫音樂等等的藝術形式, 是中華文明異於其他文明的對世界的特殊認知和特殊思維的載體, 也是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生命感悟的展示。

遼闊的國土, 天下的情懷, 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天下萬物的觀察與思考, 使中國人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哲學觀與方法論更趨於全面性、 整體性和系統性。

中華醫學養生與生命觀

傳統的中華醫學就是古代中國人的這種哲學觀與方法論的體現。 對待病人從人的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出發, 做全面的治療和調理, 絕不從片面與局部入手, 絕不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西醫以人體解剖為基礎, 條分縷析劃分為各個具體的科目, 體現了明顯的西方科學的特徵, 有很強的具體性和針對性。

在治療方面, 西醫採取的是對抗性的治療手段, 這又是西方人對抗性思維的體現。 中醫沒有那麼明顯的具體性和針對性, 卻有很強的整體性和辯證法。 中醫不太主張對抗性的治療方法, 它以整個人體作為統一的系統, 講究整體系統的穩定, 講究系統內部氣血的充盈和運行暢通, 講究系統內部的陰陽平衡, 從而達到人體系統的健康。

中醫常常有一症用多方, 或者一方治多症這種西醫無法理解、 無法接受的治療手段, 這正是中華醫學的辯證法的體現: 相同的癥狀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的; 一個根本的病因, 又由於不同的人各自相異的體質狀況而誘發出不同的癥狀。 所以中醫注重找准病因對症下藥, 講求法無定法, 不拘一格, 以達到人的健康為目的, 在疊加的混沌中找出具體的精準。

中華醫學追求的是人的健康, 是生命的健康, 包括身體的健康、 精神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等幾個方面, 而非僅僅為了治癒某一局部的具體病症。 中醫在治療過程中注重找出病症的根源與起因, 從根源與起因的層面去醫治疾病, 全面調理病人的身體, 尤其強調預防和治療未病, 不被表面的病症所局限和迷惑。 中醫的目標是人的全面的健康, 甚至認為單純追求身體的健康都是片面的、 不足夠的, 它更不會僅僅局限在治病的層面。 中西醫的差異正是東西方文化差別的具體表現。

中華醫學中的養生學就更加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和生死觀, 包含著深奧的對於生命與自然的感悟。

中國人認為一切有形的物質皆由無形的能量和信息構成, 一切有形的物質皆蘊含著無形的能量與信息, 無形的能量與信息才是世界的本源和本質, 古代的中國人稱之為虛空。 所以虛空並不是空虛, 並不是一無所有, 而是包羅萬有。 虛空的狀態充盈著豐富的能量與信息, 能量與信息構成了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 同時能量、 信息與物質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所以中國的道教說「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 而且「有無相生」; 佛教則認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與「空」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所謂「色」即是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 所謂「空」即是空性、 虛空。 中國人認為「有與無」、「色與空」, 只不過是事物形態上的差異, 是大千世界既相對、 又相容的兩種狀態, 在本質與本源上都是相同無異的。

中國人感悟到「人」是由生命(或靈魂)、 物質、 能量與信息組成的有機結合體。 「生」是生命的物質化, 「死」是生命的去物質化, 生與死之間是人的成長和衰老的過程。 成長是物質積累、 能量信息匯聚和生命自我展現的過程, 如同花朵的結蕾、 含苞、 綻放與盛開的過程; 衰老是物質流失、 能量信息消減和生命自我收縮的過程, 如同花朵盛開之後趨向枯萎與凋零。 人體內含的能量與信息的消減造成人體物質的流失, 而人體物質的流失又導致人體機能的衰老。 反之, 充盈的能量與信息可以加速生命的物質化, 使生命旺盛, 並延緩生命的去物質化過程。 西方人提出「生命在於運動」, 中國人對此是有補充意見的, 中國人認為生命在於能夠增長人體能量的運動, 而損耗人體能量的運動同樣也會損耗生命。

中華醫學認為人體生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體內的元陽之氣不足, 也就是人體的正能量不足, 造成物質肌體的衰變, 從而引起各種癥狀。 如果人們給身體補足了元陽之氣, 也就是給身體補足了正能量, 那就能夠身體健壯, 百病不興。 同時中華醫學也非常注重信息對於生命健康的作用, 提出「萬病由心起」的概念。

中國人認為所謂心病也就是由於內心正向的意念不足, 導致邪念滋長叢生而引起的心理病症, 心理的病症表現為焦慮、 壓抑、 憂鬱、 憤恨、 懊怒、 嫉妒、 狹隘、 痴狂等等。 這些心理癥狀被中醫稱之為「心毒」, 會引起人們體內環境的惡化, 引起體內循環和體內分泌的失調與鬱結, 最終導致生命物質肌體的病態。 中國人常說心病仍需心藥醫, 所謂心藥就是正向的意念。 如果人們內心充滿了正向的意念和正向的信息, 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覺與善意善念, 那麼人們就可以排出「心毒」, 心靈就會得到清凈、 安康和喜樂。 而且因為心中充滿正念, 身體充滿正能量, 人就能夠獲得健康與長壽。

根據這樣一種認知,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養生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 養生顧名思義就是滋養生命, 包括對身體、 心靈和精神層面的滋養。 除了講究適當的飲食作息和運動鍛煉之外, 還要特別注重意念、 元氣和空靈。

意念就是一種信息, 元氣就是能量的表現, 而空靈指的是身體的不存在感。 古代中國人通過觀察宇宙星辰而感悟到空靈的力量, 空寂無邊的宇宙之所以能夠孕育、 生成並維繫了無數的星辰天體, 正是因為宇宙的虛空寂靜使能量和信息可以充盈其中, 並且流轉無礙。 所以中國人非常強調有意識地時常清空自己的身體和精神, 進入空性的狀態, 回歸世界的本質與本源, 與遼闊深邃的宇宙融為一體, 這樣才能暢通無礙地吸納宇宙的能量和信息, 既滋養身心, 還能容納萬物、 孕育萬物、 滋長萬物。

元陽之氣長存於天地, 由心而入, 是生命的本與元。

中國人對所謂的「心」有一種形而上的認知, 中國人所說的「心」遠遠超出了生理解剖意義上的物質化的心臟。 「心」是靈之所在, 是人的靈魂安棲之處, 是靈性和靈力的依託, 所以「心靈心靈」, 中國人總是把心與靈放在一起。 「心」還表現在一個人的願力、 品行、 操守與性情之中, 它也不同於展現思維能力的大腦, 它是人與天地相聯結的門戶。 人通過「心」感知其他的人, 感知周圍的環境, 感知紛紜社會和大千世界。 「心」是一種疊加的狀態, 雖然人們無法觸摸「心」, 甚至很難用語言描述「心」, 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切切實實地感知到「心」之所在。

中國人自古就說「通則不痛, 痛則不通」, 身體的各種病痛是由於人體這個小宇宙的血液、 氣脈、 筋骨、 經絡等各個器官和各個系統受到了阻塞, 運行不順暢, 導致了各種寒熱病邪、 以及負能量與負物質在這些器官和系統里滋長淤積, 從而表現為各種隱性或者顯性的病症。 而經絡、 筋骨、 血脈等系統的運行不暢, 是由於人體的正能量不足, 也就是元陽之氣不足, 無法徹底排出負能量和負物質, 從而無法疏導驅動這些系統的暢通運轉。

人體的元陽之氣不足, 歸根到底是由於人的「心」門閉合, 沒有全然向天地敞開, 不能與天地相通, 不能感知天地之間的浩然能量, 也就不能順暢無礙地接納天地之間的元氣了。 如果人的「心」門向天地完全敞開, 能夠和天地順暢地對接往來, 並且「心」量夠大, 那麼人就可以接納並承載源源不斷地來自天地間的正氣了, 人體小宇宙裡面的元陽之氣就充足, 就能驅動疏導各個器官和系統運行暢通無礙, 各種淤塞阻結就會被元陽之氣所驅散化開, 人體自然就百病不侵, 安康無恙。

中國人認為人的體虛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 也是由於「心」門沒有充分打開, 心量不夠大, 心量不夠厚寬, 使得人體缺乏元陽之氣而導致的體虛。 所以針對體虛, 就要固本培元。 欲固本培元, 必須先要把「心」門向天地打開, 與天地聯結, 使之能夠順利地接納天地間的正能量; 還要增大「心」量, 能夠藏得住來自於天地間的正能量, 那麼「本」也固了, 「元」也培了。 「本」就是生命的根本, 就是生命的元陽之氣, 也就是天地之間的正氣與正能量, 「本」與「元」都是同一所指。 所以中國人自古強調向宇宙打開「心」門, 接納天地的正能量; 增大「心」量, 使自己的「心」量寬廣純厚, 蘊藏渾厚的天地能量, 是修身與修「心」的一個基本法門。 身與「心」相通, 「心」與天地相通, 中國人歷來講究身心同修, 修身與修心是一體的。

中國人所謂的修心養性就是修鍊「心」, 並滋養依託於「心」的靈性和情操。 修心養性離不開清心寡欲。 既然「心」不局限於生理意義上的心臟, 它是人類通往宇宙、 與宇宙連接的門戶, 那麼這個門戶就應該永遠保持清潔、 清爽和清靜, 就要清除「心毒」, 不可使毒素滯留於「心」, 這個「心」才能向宇宙敞開, 清除了「心毒」, 心量才能深厚寬廣。 寡慾並不是說沒有慾望, 而是要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要讓過多的慾望泛濫把「心」佔滿了。 如果「心」被過多的物質、 名利與享樂等各種世俗慾望所充斥佔據, 那麼「心」就清不了, 「心」門就無法全然向天地打開, 容納天地正氣的「心」量就無可避免地受到擠佔壓縮, 元陽之氣就難以培養鞏固, 那就很難做到固本培元, 修養身心, 修養靈性了。

所謂身體勞損就是由於長期的勞作, 人體的元氣和物質的損耗超出了積累, 導致元氣和生理物質的虧空。 治療勞損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清心寡欲, 要控制自己的慾望, 從而合理安排時間, 合理作息。 這主要有賴於一個人如何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如何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追求名利與物質享樂當然要付出很多心神、 元氣和能量的損耗作為代價。 如果要修養身心, 就要很好地控制這些慾望, 達到心靈的居中平衡, 使勞損降低, 使元神得到滋養鞏固。

中庸之道就是講究居於正中, 以正知正覺、 不偏不倚地兼顧世俗的功名利益和身心安康, 達到靈俗平衡和身心平衡的智慧人生。 而佛教則以「戒、 松、 靜、 定、 慧」勸諭世人。 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節奏快, 壓力大, 精神和情緒容易高度緊張, 須得持戒, 即進行適當的自我約束, 並適當地放緩節奏, 練習身體與心靈的放鬆, 從而使身心進入空靈的清凈, 再而滋養身心的定力, 最終獲得無上的智慧, 超脫世俗煩囂的羈絆。 即使是百業纏身的塵世中人, 也應該從繁忙勞碌中抽出一些時間來修習體驗, 在物質享樂之餘, 也感悟到人生的圓滿與生命的意義, 體會到精神的安康和心靈的滿足。

另外, 中國人所理解的呼吸, 並不僅僅局限於呼出二氧化碳, 吸入氧氣, 還包括在意念的引導下排出體內負面的物質, 吸納天地之間的正氣與能量。 中國人也把呼吸稱之為吐納, 原因就在於此。 中國人意識到吐納是人體與天地交換信息與能量的過程, 所以提倡吐納修鍊。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生命中的信息(意念)和能量(元氣)極其重視, 認為這些是生命在世的基礎。 中國人的養生絕不僅僅局限於修養身體, 而是修養生命, 追求身體、 心靈和精神的全面健康, 從而達到「仁者樂, 樂者康, 康者壽, 壽者仙」的境界。

中醫養生對現代人的亞健康具有特別神奇的療效, 原因就在於亞健康是因為身體正向的信息與能量匱乏, 但物質機理還沒有表現出明顯而具體的癥狀, 所以西醫檢驗不出問題而束手無策。 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現代人飲食充足卻能量不足。 如果不能恰當地從天地自然中吸取能量補充身心之需, 那麼能量的欠缺必定造成身體物質的流失, 進而導致亞健康甚至真正的病態, 並加速衰老。 但中醫養生就可以通過幫助人們補充、 修復體內的正向信息與能量, 而解決問題, 恢復健康。

中國人養生的精髓在於一個「化」字, 修鍊就是要出神入化。 所謂「神」就是人的元神或元氣, 就是人和天地之間的正能量。 要修出人的元神, 並鞏固人的元神, 就必須進入化境。 使「心」門化開, 使「心」量化大, 化入空靈, 化成宇宙那麼虛空無量, 使宇宙的能量能夠順暢地融入人「心」, 在「心」里蘊藏增長, 作為源源不斷的動力驅動身體的各個系統圓融地運行, 就可以達到修身與修心應有的境界。

中國人的養生追求在空靈的意境中營造身與心的和諧、 人與天地自然的和諧。 在這種安寧自然、 祥瑞和諧的氛圍中, 中國人以意念為引導, 把身體化為春風細雨、 化為夏日驕陽, 化為雪山湖泊, 化為百花盛開, 化為遼闊草原, 化為朗月疏星, 化為錦繡雲漢, 化為寂靜虛空......在空性的狀態下, 身心融入天地, 與宇宙合而為一, 並向周邊的世界發出安祥吉瑞的信息。 根據吸引力法則, 吸納並匯聚周邊世界的安祥吉瑞的信息與能量, 再引導這種信息與能量在身體里按照各自的軌跡運行, 使身體的五臟六腑、 各個器官、 乃至血脈肌膚都能夠充盈著安祥吉瑞的信息和能量, 身體自然健康無病, 神清氣爽, 延年益壽。 同時, 由於靈魂得到充分的滋養而精神飽滿, 心靈愉悅安寧。

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化境。

中國古典哲學認為世界是一組玄奧無比、 奇幻莫測的環, 環環相扣, 無有窮盡。 事物變到了無窮的極大即回歸到了最微小的狀態, 最微小的事物包含著最宏大的事物, 走進最微小的事物之中, 就可以看清最為宏大的事物的表徵與本質; 反之亦然, 事物走到了極致的微小, 隨後又回歸到最為宏大的狀態。 最遙遠的距離就在最近之處, 跨入了最近的境界, 就可以窺視最遙遠的世界。 極大與極小, 極遠與極近互相承接, 互為轉換, 這就是物極必反, 這就是世界的疊加。

如果世界真的是這樣, 那麼這個認知對於現代科學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神的宗教可能會對科學的終極發展封上一道最終無法突破的天花板; 而「宇宙即我, 我即宇宙」的哲學觀念, 則有可能給未來科學的終極發展打開無限的可能。

古代中國人甚至把生命力旺盛的人體稱為「小宇宙」。 他們認為人體是一個結構複雜、 精微奧妙、 獨立而完備的系統; 宇宙也是一個結構複雜、 精微奧妙、 獨立而完備的系統。 人體是縮小版的宇宙, 血肉色身由宇宙能量和信息聚合而成, 宇宙能量合於生命之上則為血肉之軀。 以善意善念為引導, 血肉之軀虛而化之, 進入空性狀態, 則轉換成宇宙之能量和信息, 回歸到宇宙的本源與本質, 和宇宙融為一體, 從而能夠接納宇宙所接納的一切, 包容宇宙所包容的一切, 並能夠感知宇宙的信息, 擁有宇宙的能量。 古代的中國人所感悟的「宇宙即我, 我即宇宙,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即是這個意境。 要是這樣的感知將來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驗證, 那麼中國人將擁有一番什麼樣的光景和創造力? 人類將擁有什麼樣的能量? 將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這真是不可思議!

世界上其他被世人所熟知的文明, 沒有一個象中華文明一樣,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能夠作出如此深刻透徹的領悟和論述, 這就要歸功於獨特的中華天道理念。 中華醫學與養生的一整套理論體系也是來源於中華的天道理念, 是中華文明的精華濃縮, 是中華民族關於宇宙萬物的深刻的哲學思想在生命健康領域的展現。

由於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異, 中華醫學這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修養方法在西方醫學看來太神秘、 太玄奧、 太虛空, 他們非常難以理解, 更加難以接受。 西方醫學往往從自身的觀點和角度出發, 並受自身的經驗與認知所局限, 認為中醫是神秘論與虛幻的事物, 是毫無科學依據的怪誕與荒謬而予以否定。 毫無疑問, 中華醫學是關於宇宙與生命關係的哲學體系, 它高於當代西方社會所定義的科學, 決非當代的科學所能局限。

中華醫學這套體現了中華文明特質的系統的方法論, 經過數千年的積累、 發展與驗證, 絕不應被視為毫無科學依據的巫醫巫學。 中醫體系在中國的近代和現代曾經受到不公正、 不客觀的對待, 說明了我們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認知的偏差和不自信。 我們不能把現代科學尚未能恰當論證和解釋的知識體系都輕率地視為不科學的、 不可信的糟粕, 而加以排斥甚至禁止。 採取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一個積累並傳承了數千年之久的、 具有深厚的哲學思想和理論基礎、 並具有巨大的實效功能的知識體系, 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這種違背了科學宗旨的態度和行為, 導致了中醫在我國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式微, 導致了中醫師理論水平、 知識水平和行醫治療水平的嚴重下滑, 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巨大的損失和巨大的遺憾。

我們提倡中華醫學並不是要排斥西醫, 我們認同西醫有一套紮實的科學理論基礎, 而且在很多方面有強大、 快速和獨特的功效。 我們提倡中醫, 是為了挽救和振興這個由中華祖先創立並傳承下來的、 寶貴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使中西醫能夠真正地互相結合, 雙劍合璧, 相得益彰。 同時更是為了修復並完善中華民族對於宇宙與生命的關係的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 以此更好地服務於當今與未來的人類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嘯行安鞋業 的精彩文章:

TAG:嘯行安鞋業 |

您可能感興趣

中醫健康養生學
中華茶文化丨金華茶療養生風俗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二:儒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中醫養生
學習古人智慧和傳統文化健康養生之一:道家思想與養生文化
老中醫健康養生
老中醫:艾灸養生和中藥香囊(一)
養生時尚的忽悠性:傳統食法、野生食材、保健食品、中醫養生
中華養生經典 中醫四大名著
中國致力加快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國際化合作
基於古代文獻的中醫脾胃養生研究
中國古典醫學養生護理,疏血化瘀
中醫養生文化與站樁文化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周信有:精藝尚武,食動平衡,多法養生
中醫養生堂
中醫養生的三大法寶
生活中的健康養生小知識
茶中的「五行」養生學
健康養生,抗炎鎮痛、抗驚厥——銀蓮花栽培技術
【中醫·健康·養生】(七)--靜功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