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貴州:竹編技藝傳承人張景發的追求

貴州:竹編技藝傳承人張景發的追求

央廣網遵義6月30日消息(記者陳屹 通訊員張曉敏)貴州省綏陽縣的張景發是省級非物遺產傳統竹編技藝的傳承人,一直以來,他執著於傳統的竹編技藝幾十年,研習竹編文化,傳承竹編技藝。如今已52歲的張景發的願望里就是古老的記憶一直要傳續下去,開出文化的花兒來。

6月26日上午,張景發正在為徒弟李芳芳示範和講解用嘴啟篾的要領。「為什麼不用刀而是用嘴,因為牙齒和舌頭更能感受篾的厚薄到,用嘴啟的篾更細色澤更明亮......」,用嘴啟篾,這是張景發家獨有的功夫。一般的篾匠啟篾用的是刀,最多只能啟4層,而張景發是用嘴啟篾,可以啟6層,甚至8層。在陽光下,張景發用嘴啟的篾每一層的色澤不一樣,竹香也有淡濃不一,沁人心脾。

在家景發家的堂屋裡掛著一幅幅書法和繪畫作品格外打眼,書法是毛澤東詩詞。《七律·長征》、《沁園春·雪》寫在墨綠的錦緞上,毛澤東書法特有的龍蛇肝膽、人間正道的磅博豪邁撲面而來。然而,這並非書法,而是竹編,是僅有小學文化的張景發的作品。這裡的錦緞是竹絲、字是他一筆一畫編上去的。

綏陽縣旺草鎮因長江源頭之一芙蓉江流經而風光迥異,張景發所在九竹欄村在當地十分有名:這裡盛產一種叫釣魚篪的竹子、相比其它竹子,釣魚篪最大的特點就是柔韌性特別好,而早在清朝時候,這裡就是家家以竹編為生。在當地,尤以張氏手藝最為精湛。清朝中期,張景發祖上張洪因精製的竹絲蚊帳,被地方官選為貢品進獻給皇帝而得獎賞。懷著對老祖宗本事的無比佩服。張景發在八九歲就開始學習竹編。

對於當年的盛況,村民張唐剛仍是記憶尤新。他說,一般工匠編的涼席一米八寬二米長,有6—8斤重,只能裹,不能折;張景發他們家的只有2斤半重,裝在中山裝的口袋裡就能帶走。合作社時期,人家的竹席30至40塊錢一張,張景發他們家的賣270至280元錢一張。

2006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張氏竹編技藝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竹編技藝傳承人,張景發的竹編經常代表貴州參加廣交會獲獎,多次在多彩貴州能工巧匠競賽中獲一等獎。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張景發他們編製的席子、籃子、筐子、背簍等竹製品已不為人們所需,年老的竹編藝人不斷在減少,年輕人紛紛都到外地打工。曾經引以為豪的老祖宗的竹編技藝面臨著即將失傳的危險。

在張景發的家裡也產生了嚴重分歧。張景發認為丟了家傳手藝可惜,雖然少有人訂貨,但他還是情不自禁拿起竹條編東西。兒子們認為繼續從事竹編無錢可掙,應該另謀他事。雙方誰也不能說服誰,鬧到最後分了家。責任地歸他們老倆口外加帶孫子,兒子開辦一個小磚廠,每月給老倆口1000元作為孫子的生活費。

沒有了兒子的反對,張景發下四川、到廣州、杭州……到大學的課堂聽課,到市場看竹編,他執著的認為,這麼好的竹子,這麼好的手藝就不應該沒前景。很快,家裡5萬多元的積蓄被他花得一乾二淨!為了找到他所謂的好前景,他不惜拿走了妻子賣年豬的錢甚至是兒子交來的孫子的生活費。為此,妻子 沒跟他少拌嘴。不久,妻子發現張景發找來一堆字貼,盯著它們又比又畫還口裡念念有詞,只有小學文化的張景發又要搗鼓什麼?會不會得了神經病?正是怕張景發得了神經病,再加上張景發拿了錢並沒有去打牌賭博,妻子不再管束張景發。

2013年,張景發又開始了老行當,竹編。但這回不是編筐編席,而是編毛澤東書法。為了體現出字面絲帛的質感,薄薄的竹絲,張景發千挑萬選。每一片竹絲的合龍,不藉助撥子,全用指腹的力道,為的是看上去平整無縫;為了呈現出毛澤東書法豪邁遒勁的筆鋒,張景發要求自已一筆一畫都要胸有成竹,若有神使。稍有不滿意,再次重來。因此,順利的時候,一個周能編個三五寸。這些日子,張景發會因為對已經用上的一條竹絲的不滿意而將成片毀掉;會在半夜裡突然從床上躍起,翻開字貼反覆研習;會毫不猶豫將已經收筆的一個字拆了全部返工……編書法,難度勝過繡花。

2016年深圳文博會,張景發的竹編作品《七律·長征》一下子就吸引了專家們的眼球:他們給出了市值38萬元的估價。專家們告訴他:如果是作了裝裱,作品應該市值100萬元。這些年來,最紅火的時候,一年掙的也不過二、三萬。38萬元,對張景發來說,不只是錢的意義,是傳承好竹編技藝的力量、信心的迸發。

深圳之行後,張景發一發不可收拾,不僅編書法、而且編畫,在他的手下,書法入木三分,畫作栩栩如生。

「就是要把我們這門手藝做精做細,要得到國家級大師的稱號和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張景發覺得自已不是已經52歲,而是才到25歲,他有了更高更遠大的追求。

編輯:

鄭睿

關鍵詞:

竹編;傳承人;非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的精彩文章:

電影《絕世高手》深圳路演 主演到訪騰訊總部
「艾滋病就業歧視案」勝訴背後 曾被勸不要以卵擊石
新型報刊亭能充電有WiFi 觸摸可看電子報查地圖
讓文藝批評回歸價值判斷
面對「鑽石層」和「年糕團」 上海隧道鐵軍攻堅三陽路長江隧道

TAG: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

您可能感興趣

葉克偉:哥窯技藝傳承人
吳魯衡羅盤傳承人吳兆光:藝繼八代 匠心傳承
劉偉慶:匠心傳承木結構技藝
上海博物館金石傳拓技藝的發展與傳承
趙春明:傳承技藝,也要傳承文化
續寫《喬家大院》精彩傳奇,張博實力演繹傳承和發揚晉商優秀品質
人物風采錄:滄州黃驊面花製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白俊華
洪惠娟——「徽派盆景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蜀山派傳統紫砂技藝傳承人
唐卡繪畫技藝傳承人——刀吉仁青
貴州從江:瑤族的長鼓舞傳承
技藝傳承┃蘇派磚雕
中華傳統花藝的傳承
盡享京都代代傳承的傳統技藝之美和冬景的旅行
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楊致儉:傳承要注重傳統,傳播要符合當代
岩茶非遺傳承人游玉瓊、王國興:唯有熱愛,才是技藝得以傳承的基礎
嘉絨技藝之魁寶:酥油茶桶製作與傳承
粉蠟箋傳承者劉靖:技藝傳承不能離手藝 欲建「紙箋博物館」
璧山盆景製作人郭曉斌:醉心盆景製作 傳承傳統藝術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女爵士關注「荊條編織技藝」的傳承|吳琪